登陆注册
9038200000044

第44章 带着镣铐跳舞——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朔师印象记

崔寿

1972年的2月,我们这一届学生走进了朔师。1972年,在中国当代历史上是个特殊的年头。折腾了近六年的“文化大革命”似乎改变了面孔:学校开始招生了,教师能登台授课了,学生回到教室了。我们这些老三届学生被运动了六年之后,居然在绝望中看到希望与生机。经过几番推荐与选拔之后,我们怀着勃勃之情,开始了二年的中师生活与学习。然而“革命”毕竟是“革命”,师生们只能带着镣铐跳舞了。学生生活又就此开始,印象也就此产生。

印象之一:平民化的领导

1972年2月,农历正月十七,从山阴、怀仁、阳高、天镇——北同蒲沿线的学生集结在了朔县车站。口音虽然不同,但都带着时代的特征:男同学喜欢戴黄军帽,斜背着黄挎包,“为人民服务”几个字赫然在目;女同学一律扎着短辫(同学们戏称有两把锅刷子),衣服也不另类,一样的蓝或一样的黑。

车站广场上几个推自行车的和一伙没推自行车的中年人在招呼:“朔县师范的新生到这儿集中啦,跟着我们到学校去。”十几分钟后,自行车上挂满了行李。大家组成一条长龙,沿铁路线南行,脸上荡着春风,耳畔响起笑语,上铁路桥,穿恢河谷,朝学校迈去。

朔师生活就此开始了。

第二天的开学典礼上,推自行车的和徒步的人居然堂正地坐在主席台上。原来他们就是这所学校的领导:刘甦民、白廷汉、杨培森、李尧、韩秉友、赵涵秀、马海成、樊溥发……简直有点不可思议了,他们不是学校的员工吗?堂堂的朔县师范的领导居然上车站接学生?会后,同学们窃窃私语:朔师的领导没架子。究其原因,大概是政治的“洗礼”抑或“灵魂”曾被“触及”。认识可能偏颇,但他们的确说话和气、态度和气、办事和气,连批评学生也和气。他们衣着朴素、居住朴素、作风朴素,连工作条件也朴素。

我曾去过刘甦民(校党委书记)的家,正赶上吃晚饭:几碟小菜、一碗稀饭、玉米面发糕。平民的膳食,与职位不相称。其实,当时学校的各级领导都不以职务自居,自然不官不僚。

清晨,学校各级领导与师生一齐起床,一起上操;课余时间,一起参加体力劳动,平田整地,耕田种禾。所不同的是师生休息了,他们还在开会、学习,“革命本色”不能丢啊。在这样的领导面前,曾经是“红卫小将”、“造反一族”的“文革兵”也从未张狂过。

印象之二:无奈的教学

用“教学软件”来衡定,70年代初朔师的“教学软件”相对单一:一本教科书,别无他物。没有教师用书,没有参考资料,甚至连课外读物也寥寥。报纸是有的,但政治化的文章累牍,不感兴趣。我喜欢文学,但文学还在监狱里、牛棚中。教育的春天没有来到,文艺百花园自然一派凋零。唯一可订阅的是《解放军文艺》。不过,一片喊喊杀杀,读不出文味,放弃了。

课堂气氛似乎民主,教师从不盛气凌人,锋芒毕露。敏感的话题不提,纯知识以外的内容不涉及。教师们还经常到同学们中征求意见,一片和谐。特别是“工农兵学员”提出“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政治主张后,“臭老九”自然唯唯诺诺。

记得我写过一篇小评论,叫《学校应该有学校的纪律》。脱稿后想求得老师的雅正,于是敲开了我的语文老师丁明吾先生的家门。说明来意后,丁先生如捧到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欲改不能,不改不能。只是诺诺地说:“鄙人不懂,鄙人不懂。”不是先生不懂,而是先生不愿介入,不敢敞开心扉评时论事。

听说弋玜老师藏书丰富,我很想借几本读读。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弋老师对我放松了戒备。弋老师上课去了,我还待在他的房间,间谍似地侦找老师藏书所在。教师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不愧被“运动”过的人,下课后就匆匆赶回。此情此景,我只能直言相告了。弋老师掂量再三,答应让我开个书单,帮我找找。一天后我终于借到了一本《艺海拾贝》,如获至宝。多年后我才知道,老师的几大箱书全藏在炕里。在书籍被禁锢的年代教师确也无奈,好在教师以个人的智慧保存了自己的所爱,也满足了好读者的心愿。时至今日,我仍感谢弋老师。他无奈地成就了他的学生。

印象之三:敬业的教师

七十年代初的朔师汇聚了一批精英。记忆中,可开出一串串名单;印象中,有一群群鲜活的身影:高济民、高树梓、张澈、常珂、刘同觉、许生亮、弋玜、李大丰、左立文、陈炀炯、刘志文、张同英、王运才、刘澜、靳翠芬、李宝彤、郭绍锦、王桂云、王淑娟、冯巧英……他们学识渊博,造诣深刻,是三晋的名流;他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是朔师的瑰宝;他们任劳任怨,甘于奉献,是学生心中的偶像;他们谦和恭谨,君子风范,是世人的楷模。

高济民是我的恩师,也是我最钦佩的老师之一。在为人、为师、为子、为父方面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在师师中传承。

先生书卷气很浓,自然,治学严谨。面对我们这些曾已为人师的学生,也从不苟且。大概顽劣与率真是学生的共性,包括我们这些经历复杂的人。习作时偶遇自己不感兴趣的题目,便涂鸦了事。可先生从不敷衍,一个词、一句话、一种表达方式、一点认识、一种倾向,先生反复读、认真改、谨慎评。

听先生讲课,如沐春风。其时,中师无固定教材,教科书多由教师集体编选,篇目多、体裁杂。先生讲文学作品,激情喷涌,妙趣横生;先生讲史,如沧桑老人诉说着发人深省的过去:让你在笑声中萌发沉甸甸的思索,在凝眉中体会历史的精彩。

先生的教学放得开,不拘一格、旁征博引;先生的教学收得拢,条理清晰、主题突出。先生的语言时而俏丽、幽默,时而凝重、深沉。听先生的课不觉得累,只感到四十五分钟太短,兴致未尽。

先生的嗜好是吸烟,但从不一次吸一支。一支烟刚点上,猛吸两口就拧灭,灰烬尚温,又点燃了。询问其中原委,先生说:“省着点儿,省着点儿。”其实,香烟未省下,火柴也多用了。在那年头,买火柴也不易呀。我清楚,先生常常熬夜,在没有工具书,缺少参考资料的年代,要备好一节课,挖掘文本中蕴含的知识,全靠自我钻研。难啊。加上当时的九班的学生爱挑剔、能挑剔,给这伙人上课难上加难。高先生的教风一概认真、讲究。所以,备课——熬夜——吸烟,吸烟——备课——熬夜,熬夜——吸烟——备课,先生的晚上总跳不出这个圈儿。难怪,鲁迅先生一直处在烟雾缭绕中。

高先生是这样,当时朔师的教师哪个不是如此?清晨,和着钟声起床,值周老师生炉火,清扫教研组。其他教师与同学一起跑步、上操;白天坐班,或上课或批改作业;晚上学习,或政治或业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记忆中,没有迟到的教师,没有缺课的现象。课堂上既要陶冶学生,又不能掏心窝子说话;既要突出政治,又要绕开政治,难为他们了。在“政治挂帅”的年代,他们想潜心教学,不能;他们要潜心教学,不易。如果说,教学是艺术,在那个年代,教学成了特技。跳舞对舞者有较高的技艺要求,若带着镣铐跳舞,不仅考验了舞者,也锻炼了他们。

印象之四:勤奋的学生

当时的同学们清楚,我们被耽误的不仅是求学的年华,我们的知识也如同其时的物质一样匮乏。学校有教室,但教室不完全是读书的场所;图书馆有书,但读不到学生要读的书。办法总是有的。1973年能订到《广西文艺》了。我们几位喜欢文学的同学从生活费中抠出几块钱订了全年的杂志。我读杂志的办法是:先读作品,再写体会,后作“修改”。一篇文章反复诵读,不断咀嚼,在有心得后及时写下;过一段时间,在文章的空行间以自己的拙笔“修改”。先用蓝笔,后用黑笔,再用红笔。一般是狗尾续貂,然而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的确悟出了“道”。多年后孩子们翻检出我精心保存的几本“真迹”,还以为是我在练字呢,盛赞我的节约精神。其实个中滋味他们永远无法品尝。同事及弟子们羡慕我的文字功底,我内心的苦涩他们并不清楚。在特殊的年代,我们的特殊办法成就了我的语文素养,也培养了我的语感。

当时的同学们都在用功:夜深了,班主任和生活教导员检查就寝情况,玻璃一敲再敲:“休息吧,几点了!”我们学会了“游击战”:你来,我熄灯;你去,我点上;你在户外蹲守,我在被窝回味刚才读过的内容;你熬不动了,我精力正旺。时不我待,刻苦努力,以勤补拙,奋力赶上,这是当时我们一代人的心迹与行迹。

……

我不想评价那个年代,我只想怀念那些质朴的师长,我不想梳理往事,我只想把印象留在心底或纸上。或许零乱的文字能勾勒出其时母校的轮廓;或许残破的记忆能唤起同学们美好的回忆,或许粗疏的文字能一斑地显现出朔师的“魂”。唯愿岁月更替而爱岗、敬业、勤奋、笃行的朔师精神,能激励一代代人百折不挠,奋力前行。

同类推荐
  • 尘世琐语(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尘世琐语(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草木山河

    草木山河

    《草木山河》是2008年以来描写大自然的新作。写天空、大地、河流、冰雪、草木、花朵果实和动物昆虫,精微深邃、优美葱茏,令人无限怜爱。一册在手,心生清凉。《草木山河》中文字功力非凡,堪与普列什文、东山魁夷比美,透露“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云水情怀。
  • 水样年华

    水样年华

    《水样年华》是2005年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曹浩,讲述了快乐是自己给予的,每个人都有快乐的理由和自由,这里所需要的不仅是智慧、环境,更需要方式、方法中的技巧与资本。本书收集的文章,语言像散文诗,内容充满时代感,且都富含生活内涵和底蕴,并富有诗情画意,是青少年课外阅读的心灵鸡汤,也是当今图书市场上少有的另类读物。
  • 善良丰富高贵

    善良丰富高贵

    《善良丰富高贵》是《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之后的第四个散文结集。历经两年,周国平作了最新修改,增添了并收入了周国平自2002年8月到2006年12月所写的文章,本书的书名原是书中一篇文章的标题,这六个字是作者这些年思考的一个总结,表达了作者在本书出版时最想说的话。
  • 莲心

    莲心

    本书是作者从公开发表的几十万字里精选而成的散文集。乃体察万物留痕,书写灵魂成长。以文字为药,细烹慢熬,医治时光里温柔的疼痛和生命中隐秘的渴望。笔调清新优美,思想灵动澄明。如同一朵从血液里盛开的莲花,带来抵达人心的温暖和芳醇。
热门推荐
  • 公主的恋爱Ⅰ.部曲

    公主的恋爱Ⅰ.部曲

    传说:當天使遇到真愛時,一定會落下倖福的淚!當淚水感動上帝時,倖福的光圈就會降臨!當天使遇到惡魔時,天使將不再是天使!當惡魔遇上天使時,惡魔也將不再是惡魔!
  • 高校挂牌校花:会长大人太腹黑

    高校挂牌校花:会长大人太腹黑

    呆萌妖精男可怜巴巴的望着她“小叶子,你说过你会永远对我好的″嗜血美男诡异一笑“女人,你一定是我的”高贵慵懒男抬起她的下巴“晓晓,要不要考虑收了本少?嗯?″骑士守护男拉起她的手“我守护了你这么久,现在应该换你来保护我了吧?″会长大人一巴掌把他拍飞了,“要么死,要么给老娘滚蛋!″潇洒转身离去,却一把撞入腹黑妖孽男怀中,“叶晓柯,这么多烂桃花给你招来了,怎么?还想去哪?″
  • 黑洞婚

    黑洞婚

    她不爱他,甚至恨他,他为了利益和他结合,他爱的人是她的姐姐,这是她无法接受的,爱恨纠结,会擦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他们的结局会如何呢.......
  • 斌语晴天之雷氏似锦

    斌语晴天之雷氏似锦

    在上一部斌语晴天中,罗心语的人生可谓是四面楚歌,凄美而终,让人深深的叹息,接下来上演的是罗心语的女儿雷雨彩虹,把才女罗心语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一直在颠簸路上的雷斌最终如何,罗心语的儿子罗天宇,雷雨晴天又有怎样的光彩人生,四面楚歌之后迎来的是否是春暖花开,锦上添花呢,没有风雨的人生不叫人生,路就在脚下,善长存在心间,种下树苗,迎绿荫,一颗善果,墓生花。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建设工程法规

    建设工程法规

    建筑工程领域所涉及的法规内容繁多,而建筑法规类学科的教学课时较少,加之法规不断完善,其更新速度较快,教材课本难以同时跟进。故为了学生能够较容易掌握这部分信息,开发此书。
  • 诗词赏析七讲

    诗词赏析七讲

    本书稿是一本关于古典诗词赏析的指南性读物。本书作者在本社出版有《诗词创作日谈》,本书是其姊妹篇,创作与赏析兼备,对读者更好地体味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意蕴有着很大的帮助。书稿包括七个部分:识字、知人、论世、诗法、会意吟诵、比较,从赏析一首诗需要了解掌握的七个层面为读者详细解读了如何才能很好地理解感悟一首诗,体会诗歌的艺术美,享受人生的快乐。
  • 影响你一生的100个哲理

    影响你一生的100个哲理

    许多人怀着羡慕、嫉妒的心情看待那些取得成功的人,总认为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是有外力相助,于是感叹自己的运气不好。孰不知成功者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确立了明确的目标。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便会有奋斗的方向。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具体到某一个人头上,并非就是那么回事。
  • 华夏霸全球

    华夏霸全球

    他,一个苦命的孩子,但是,他也有自己愿望,其中一个就是脚踏长城。当面对长城时,那心情,激动,眼中充满泪花。然而,刚激动的心情被一句日语给破灭了。他觉得。长城象征这华夏荣耀,不该让倭寇踏足。发生争执,命运从此改变。。。。
  • 古道仙劫

    古道仙劫

    道也,三清至上,赦众生铭其仙志。仙也,三世而为,苦其百炼生死之劫。
  • 甜心公主与男神们的契约

    甜心公主与男神们的契约

    一位公主逃离了父亲的魔爪后,在学院里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自己居然抱到一只狐狸,好可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