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33400000008

第8章 强科研:创新酿奇香

“梅花香自苦寒来”,香饮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同样如此,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课题组人员和全所职工的心血,每一项成果背后都是十几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与付出,是厚积薄发的产物。经过几十年打基础,香饮所的环境改善了,科研条件也越来越好,科研方向更加明确和清晰了。

更为重要的是,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明确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基本原理,并制定了《1978年至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草案)》,这极大地调动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重新焕发出来,恰如春天新生的香料植物,新鲜、明媚,蕴酿萌动着一股股清香。而香饮所作为我国热区农业科技创新火车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致力于热带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热带香料饮料产业科研,硕果累累。

第一节 胡椒丰产栽培 第一个科研成果

胡椒是海南种植面积比较广泛的热带香辛作物,它为海南农民的增收致富贡献巨大。但是,胡椒引进海南种植的历史并不长久,当初归国避难的华侨从东南亚偷偷带回海南时,海南甚至没有人知道怎么去种胡椒。是香饮所对胡椒生物学特性、胡椒丰产栽培、病虫害防治的研究,促进了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而香饮所取得的第一个科技成果奖,就是胡椒丰产栽培。

上个世纪60年代,胡椒引种在兴隆地区时,由于生产种植技术落后,胡椒产量很低,胡椒种植户获得的经济效益不大。如何使它获得连年高产、稳产?让胡椒种植户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呢?兴隆试验站的科研人员,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首先建设胡椒基地做试验,并将胡椒丰产栽培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立项,经过科研攻关,最终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比如胡椒整型增产试验,60年代初就获得年亩产白胡椒 600多公斤,首创我国胡椒产量的最高水平;还有胡椒瘟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有效地控制胡椒瘟病流行,曾获得国家原农垦部的科技成果二等奖。

产量不高,从提高土壤营养着手、从栽培模式上着手。还在兴隆试验站时期时,科研人员就根据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淋溶严重的特点,从1982年开始在文昌迈号镇布置了椰糠覆盖胡椒园试验,6年来平均每亩增产白胡椒果55公斤。椰糠覆盖这一技术,还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速效钾、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都有所提高;减少了水分蒸发,具有保水、调节地温作用,还使土壤疏松湿润,适于胡椒吸收根生长。这一技术迅速在文昌、琼海、万宁等市县推广;通过林鸿顿、邢谷杨主持研究的“矮柱密植胡椒”栽培模式,经过九年试验取得成功,用这种方法栽培的胡椒,植后2年可封顶结果,3年可收获,比高柱栽培提早1年。

胡椒在肥沃的沙壤土获得高产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在红壤地区种植胡椒却遇上难题:胡椒长势旺盛但产量却很低。为了摸索红壤土地区的胡椒高产稳产技术,林鸿顿于1977年开始,分别对海南澄迈、琼山与文昌红壤区的100多亩胡椒进行叶片诊断。根据红壤土肥料含量情况,适当增加磷、钾、钙、镁的用量,使上述单位的胡椒产量在1978—1981年间,平均亩产提高2~3倍。

科研课题从生产中来,又指导生产。邢谷杨在一次调研中,发现农场工人采摘成熟度不够的胡椒果,他及时地加以制止,还对“胡椒果实不同成熟度的产量差异”进行研究,明确了胡椒果实的采收标准。

胡椒细菌性叶斑病是我国胡椒三大病害之一,轻病影响胡椒植株的生长,重病引起胡椒大量落叶,落枝,甚至引起植株的大量死亡,在生产上造成严重损失,是生产上迫切要求解决的一个问题。兴隆试验站黄根深等人于1973年开题研究,先后列入农垦部、农牧渔业部的研究课题,经过13年的试验研究,摸清了此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并制定了一套以造林预防为主和铲除病原、农药防治为辅等12项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现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开发办任职的龙宇宙记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胡椒是香饮所最重要的热带香辛料研究作物。1987年,他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毕业分配到兴隆试验站时,就根据试验站的传统,下到胡椒基地工作,从最基本的胡椒的田间管理做研究。锄地、除草、挖胡椒种植洞、石柱洞等,所有椒农要做的田间管理,作为科研人员都必须亲力亲为,熟悉掌握每一个流程,这样做,就是为了让科研人员的研究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能针对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彻底地为农民找出最可行的解决方案。

香饮所不仅有一系列胡椒丰产栽培、病虫害防治的科研成果,也产生了像张籍香、林鸿顿、陈封宝、黄根深、张华昌、邢谷杨、林月娥等这样知名的胡椒专家。同时由于他们的传承培养,香饮所新一代的胡椒专家也正在成长、成熟,邬华松、刘爱勤、谭乐和、郑维全、鱼欢、郝朝运、杨建峰、桑利伟、孙世伟……等等,他们立足胡椒生产实际,坚持“科研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把论文写在大地”的原则,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不断研发、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正是因为香饮所一代又一代胡椒专家的努力,海南的胡椒产业越来越发展壮大,带动了许多农民靠种植胡椒脱贫致富。

第二节 勇闯科研空白 香草兰吐露芬芳

香草兰,是一种热带名贵香料作物,原产墨西哥。它广泛地应用于于食品工业、烟、酒和高级化妆品,被称为“食用香料之王。”

这种热带香料作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就被引进到热作两院植物园种植,由于当时国内关于香草兰的研究资料非常少,科研人员对它的研究进展也不大,以致它在植物园里自生自灭,少人问津。“引种进来的那株香草兰长得很高了,沿着一株大树,几乎就要攀到了树顶,但是却一直不开花不结果。”张籍香对这株没人管的香草兰印象深刻。

1983年,受国家轻工业部门委托,兴隆试验站开始研究“香草兰引种试种研究课题”。时任站长陈封宝是课题研究组的组长。

为了增加香草兰课题组的科研力量,1984年,在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当时的院长黄宗道院士,巧妙地使用了激将法,让一个年轻人自告奋勇去到了兴隆试验站,并加入到了香草兰研究课题组。这个年轻人凭着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闯劲,不仅改变了香草兰的命运,还对兴隆试验站后来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王庆煌。

如今,已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的王庆煌告诉作者,他毕业后分到兴隆试验站时才发现,那真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地方。“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条件都很差,科研试验条件更是非常简陋”。

年少气盛的王庆煌没有被这艰苦的条件吓倒。他和课题组的同志一道,一头扎入了香草兰人工规模化种植的科学研究里。“那时候,引种的香草兰长势并不好,种在地里没有多少生气”。王庆煌回忆,香草兰试验课题,最初是从它的物候期,生长发育特性和小气候观察开始的,经过一年多细心观察和栽培,原来没有生气的香草兰终于有了变化,到1985年,移植到人工荫棚条件下生长的香草兰,当年藤平均生长到了851厘米,75.8片叶。

为突破香草兰在海南栽培、开花、结果各项难题,课题组的成员经常泡在试验田里,白天顶烈日、冒风雨,晚上不顾蚊虫叮咬。当时,兴隆试验站香草兰课题研究组只有两名科研人员,一个是陈封宝,一个便是王庆煌。资料少、科研人员少、科研经费也不多,香草兰研究课题刚起步的时候真是非常艰难,因为既没有前辈的经验积累,也没有资料可以查找,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得自己到香草兰基地里去探索、去记录、去研究、去发现。有一次,王庆煌冒雨骑车赴试验地观测,由于风雨交加,不小心滑倒在地,手脚多处擦伤,但为了试验数据的完整和准确,他顾不上伤痛,一直坚持到观察记录完,才回医院包扎。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王庆煌找到了香草兰只开花不结果的原因。原来,在中国,自然界中没有为香草兰传授花粉的媒介,需要为它进行人工授粉。为了解决香草兰人工授粉这一难题,1986年到1988年的3年里,每个授粉季节,王庆煌都把被子抱到香草兰种植基地里,不分白天黑夜,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香草兰的开花情况,经过一次又一次试验,他终于掌握了香草兰的最佳授粉时间,首次发明了香草兰人工授粉“指压签拨法”,授粉成功率从20%提高到95%以上,攻克了开花结荚难题;首创香草兰人工荫棚栽培模式,干荚亩产达到42公斤以上,超过了国外亩产20~27公斤的水平;首创高温发酵生香法,香兰素平均含量达到3.0%,填补了国内工厂化加工香草兰的空白,为我国香草兰产业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示范经验。

仅仅比王庆煌晚一点进入兴隆试验站工作的龙宇宙,当时虽然和王庆煌不在一个课题组,研究的作物也不同。但王庆煌一心扑在香草兰科研上,不仅执着于研究过程,也执着于研究成果,很让他感动。那时候,万宁兴隆还是非常偏僻的地区,旅游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经济也很落后。工作之余,兴隆试验站年轻的科研人员们娱乐活动非常少,除了打篮球就是打牌,即便这样,王庆煌也很少参与年轻人的活动。他和同事们在一起讨论得最多的就是科研,而他的一些关于香草兰的研究心得,对于像龙宇宙这样后来的年轻科研工作者,也非常有启发。

1993 年,香饮所的香草兰露地丰产栽培取得了成功,并于当年通过了成果鉴定。当时,参与鉴定的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香草兰生产空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获得了在海南露地栽培条件下我国迄今最好的产量,这对解决我国这一热带天然香料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并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王庆煌慷慨地将他主持完成的这一科研成果在海南无偿地大面积推广,让公司、农户都来种植香草兰,最高峰时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海南香草兰的种植规模曾高达2000亩。

随着香草兰丰产栽培技术的成功,香草兰香兰素提取、香草兰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科研成果也随之而来。香饮所单单从香草兰研究领域获得的科技成果和专利就有近30项,涉及农业、工业、旅游业等多个产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每年能为热区农民创造6亿多元的收入。

香草兰,在它引进了20多年后,终于在这个年轻人的执著努力下,开始在海南吐露它那奇异的芳香,它也成为香饮所现在四大热带香料作物之一。

第三节 成果转化 芳香袭海南

有了科技成果,要转化,要引入市场,要为人类服务。香饮所一直都很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他们通过建立示范基地、或者承包胡椒园、咖啡园等多种灵活的方式,转化他们的科研成果。可以说,海南各市县都有香饮所热带香辛料作物种植技术的运用,全海南都

弥漫着香饮所科研成果之香韵。

科技成果出来了,要将它从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还要科技人员继续努力。为研究而研究,将研究成果放在抽屉里,锁在资料柜里,毫无意义。在1984年制定的《兴隆试验站改革方案》,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还作为重要内容被写进《方案》,提出科研人员要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研究成果经鉴定后,有关课题必须提出应用推广计划,建立示范推广点或有偿转让给生产部门或同生产部门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变为生产力。所以,香饮所科研人员都有一种传统和共识:只有将科研成果推广到生产上去,促进生产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才有意义。

在胡椒瘟病综合防治技术通过鉴定后,兴隆试验站就考虑到如何将这些成果推广到生产上去,科研人员利用学习班、现场培训、田间示范、农业科技咨询、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积极、热情地为农村、农场提供胡椒瘟病综合防治技术和防治的药物。为了便于基层科技人员和广大椒农掌握胡椒瘟病防治技术,科研人员张籍香还撰写了《胡椒瘟病防治问答》一书。1983年,张籍香又和同事林鸿顿、陈封宝等一起,积极参加技术承包工作,向万宁县龙滚区农场、琼海县乐会区八所农场承包胡椒瘟病防治技术。在承包中,她风里来,雨里去,在瘟病流行季节经常深入椒园查看,指导工人贯彻防治措施,使原来瘟病猖獗的椒园瘟死株控制在0.4%以下,有效控制瘟病流行,这两个单位原来只签两年承包合同,看到神奇的防治效果后,又延长了承包期。

建示范基地,也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方式,是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样板”,也容易供他们效仿和学习。作者查阅资料发现,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兴隆试验站就派出陈封宝到万宁县龙滚农场创办胡椒样板田,植后三年投产,第一年总收获白椒28442.5市斤,平均年亩产白椒490市斤,最高亩产白椒890.5市斤。看到如此好的收益,农场又主动要求再延长承包期3年。由于办好了科技示范田,仅五年内就有一万多人次到示范田参观,有力地促进了胡椒生产的发展。

结合海南农垦当时新开垦大面积橡胶园,种植的橡胶树尚未完全长大封行,且宽行密植的胶林里有很多可利用的土地这一特点,兴隆试验站的科研人员周卓辕,提出了“胶椒间作”的胡椒种植新模式以及“矮化胡椒”的新技术,在国营农场大力推广。橡胶树一般种植7年以后才开割,在橡胶林没有封行之前胡椒有一定的产量。这一做法,也大大增加了农场的收入。

就这样,香饮所一批批既稿科研又搞推广的专家一代代涌现出来。为了让科学技术尽快变成直接生产力,林鸿顿把推广技术作为己任。他一方面积极参加编写各种版本的胡椒栽培讲义和科普资料,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向群众传授科学知识。一方面为生产单位举办技术培训班,培养技术骨干;并办样板田、示范点,对群众进行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指导。这些年来经他培养的胡椒技术人员约有3000多人,他主持或参加创办的胡椒生产样板田、范点、联系点和技术承包指导点共十一个,共计5500多亩。凡经他指导或进行技术承包的胡椒园,其产量都增加一倍以上。

还有邢谷杨,不仅科研有一套,推广科研成果也很在行。1993—1996年,他负责香饮所科技培训中心工作,经常组织张籍香、黄根深、张华昌等老专家在海南胡椒栽培地区奔走,每年都要举办3~5期热带作物丰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治培训班,培训了大批乡镇、农场干部和技术员。据香饮所不完全统计,经这些专家在万宁、琼海和文昌等市县50个乡镇、农场培训的学员,有8000人次,这些人又一带十、十带百,如星星之火那样,迅速将香饮所的科研成果“燎原”开来。

同类推荐
  • 风雨雷电与气象学(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风雨雷电与气象学(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面对浩瀚广阔的科普知识领域,编者将科普类的内容归纳总结,精心编纂了一套科普类图书,使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科普知识,以便解开心中的种种谜团。阅读本套图书,犹如聆听智者的教诲,让读者在轻松之余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论教育,使自己的思想更严谨,更无懈可击。相信每一个看过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为之受益。
  • 微观世界的故事

    微观世界的故事

    本书讲述了微观世界的故事,内容包括:物质世界基本组成图景、原子分子理论、微生物与细菌等元素化学、生物化学方面的内容,以各种故事和生动的情节穿插其中,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 了解环境:环境现状介绍

    了解环境:环境现状介绍

    保护和改善生产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发展中国家,以占世界7%的耕地和8%的淡水资源养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央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各级党委、人大和政府都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自觉地把环境保护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 热土凝香

    热土凝香

    本书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兴隆香料饮料研究所成立五十五年艰苦创业历程的写真,其创建、发展与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几乎是同步的。
  • 中国科技十二讲

    中国科技十二讲

    该书的构架自成体系,把民俗与旅游科学地融为一体。作者力求避免泛论民俗文化本身偏重于民俗学的议题,着重从指导实践入手,以浓重的笔墨对民俗旅游及其资源开发进行多角度的科学论析,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热门推荐
  • 请在我身边

    请在我身边

    记忆中的流年,回忆起以前总会有些许感伤,但更多的是怀念。但当你身边的这么一个人忘却了,我们该怎么办?小清新的虐恋,你见过吗?怕自己喜欢的人喜欢的不是自己,而是把自己当成影子,真的很不巧,李曙晴她真
  • 御风神游

    御风神游

    凡人之执念,恩怨情仇;心之困扰,蜚短流长;身之所限,生老病死;情之起止,莫可堪破。这世界熙熙攘攘,有人却落落寡欢。这千山万水只在脚下咫尺,少年定要御风神游。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门第

    门第

    幼年跟随多病的爷爷从闽南到北京乞讨的珍珠,因偶遇音乐学院梁教授而彻底改变命运,然而于卑微出身中幻化出的高贵梦想却因遭遇致命对手成为绝唱。一曲钢琴的挽歌让她在十八岁时挥泪饮恨,超越血缘的爱伴随她渐渐成长。与两个不同家庭背景的男子相逢,则让她在爱情与门第之间饱受煎熬,演绎出另类的一往情深。
  • 肖恩:缉毒特工

    肖恩:缉毒特工

    肖恩对自己父亲的死,一直放不下。通过自己的查访,找来匆匆危险,经过反复的斗争,最后,逐一解决,父亲的死因真相大白......
  • 邪君承影

    邪君承影

    莫名其妙穿越到华夏都市的超强修仙者,灵魂附身在一个被未婚妻抛弃,又被雷劈了的倒霉蛋身上,带着绝世医术纵横都市......................
  • 陨魔纪

    陨魔纪

    战修,修的是战气;念修,修的是念力。战气,劲气一发,开山裂石,力有千钧,移山填海!念力,御物千里,取人首级,意念一动,魂消魄散!还有,那个吃香而尊贵的职业——器师!一个从杀手营地里逃出的少年,意外得到蛮族功法,带着极品小弟,超品小妹,拳打太极,脚踏两仪,闯荡天下!打倒,或被打倒!推到,或被推倒!且看林遥何去何从!风格迥异的两大帝国,山脉,异空间,混乱之域,还有隐秘的界面战场……(前期有一点点虐,不过就几章,稍稍后面就开始牛逼了。)
  • 最后的抗争

    最后的抗争

    2018,人类的历史开始了一段黑暗的篇章
  • 邪魅爵王:乖宠慕丫头

    邪魅爵王:乖宠慕丫头

    少慕骨这个人,邪气、顽劣、恶趣味。初来乍到异世界,作为祭品,少慕骨很有自觉,装神弄鬼不在话下。然而初次见面——“好一个顽劣的丫头!”长风殊尘邪魅危险如曼陀罗,神祗般的容颜下包藏着恶趣味的心:“假如你能安排一场令我满意的戏,可以考虑考虑。”两个黑心黑肝黑肺兼恶趣味的男女不断试探、接近、圈养……最后携手共进,在异世大陆绽放属于两人的独特光芒。
  • 创新世代的野子

    创新世代的野子

    手握几十亿元的基金大佬级人物杨远方,历经十年的如过山车般的股市牛熊,以及波折的人生经历,悟道投资和人生的真谛。在2016年最火爆的社交互动直播平台上,偶遇电影学院大一女生许小歌,两人最后,打破爱与不爱的常规爱情结局,出现了一种以往所有文学作品未呈现过的结局。此作品涵盖资本市场大戏、互联网场景、新炫科技应用、音乐剧之优美、佛学之深遂,尤其最后结局,带给你新的视角,观察爱情,观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