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好利者逸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深。
“释义”一个利欲熏心的人,会用尽各种手段达成目的,行为会完全超越出道德范围之外,这样的祸害非常明显,因此,人们就有很多防范的措施和时间,所以造成的后果应该不会非常严重;然而一个争名的人,则会混迹于仁义道德中,沽名钓誉,这样的人所做的坏事人们很难道察觉,因为,预先没有制定防范的措施,所以造成的后果势必会极其深远。
争名争利,害人害己
庞涓和孙膑是同门师兄弟,他们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当时,孙膑的才能和智慧在所有师兄弟之中是最好的,鬼谷子非常喜欢他。庞涓最先下山谋事,不久便做了魏国军师,然而,他心中一直嫉妒孙膑的才能,他知道总有一天,孙膑会超越他。所以他决心除掉孙膑这块阻碍他声誉大振的绊脚石。于是,庞涓给孙膑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到魏国来共创大业。孙膑哪里知道庞涓的险恶用意,因此接受了他的邀请。
不久后,孙膑来到魏国,魏王对孙膑也有所耳闻,知道他才华出众,便决定拜他为副军师,但庞涓却以种种借口加以阻挠,最后魏王只给孙膑一个客卿的位置。而且,庞涓还一直在魏王面前讲孙膑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魏王将信将疑。
这时,刚好齐国听说孙膑才华出众,所以派遣使者来请孙膑到齐国一展才华,孙膑毫不迟疑地拒绝了。但庞涓却利用这次机会,向魏王进谗道:“孙膑虽然身在魏国,但是他的心仍在齐国,齐国使者此次前来肯定是与他私通。”魏王听后大怒,一气之下,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加罪孙膑,处之以削去膝盖骨的重刑。孙膑受刑后,被关在监狱里,庞涓便假惺惺地对孙膑表示关怀,还劝他在狱中写兵书。
但是,兵书写成之后,庞涓想把兵书据为己有,便撕去了“面具”,暴露出本来的面目。孙膑这时才看出庞涓的阴谋诡计,原来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是庞涓陷害的。孙膑在万分绝望之下,想出了一条忍辱逃生的办法。他毁掉兵书,开始装疯。多疑的庞涓怎么可能相信,他用尽各种非人的折磨考验孙膑。
庞涓派人将孙膑拖进猪圈,只见孙膑在猪圈里又哭又笑,吃猪食和泥土,还不停地在猪尿里打滚,通过这些逼真的表演,庞涓不得不相信孙膑是真的疯了。于是,对他不再设防。
后来齐国的一位使者来到魏都大梁,孙膑请求一个刑徒偷偷地去见齐使,把他的一切遭遇告诉使者,并且请他们营救。于是,齐国设计把孙膑用柴车运到齐国。孙膑到齐国后,成为齐国大将田忌的军师,后通过著名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战役,屡败魏军,最后射杀了庞涓。
庞涓的下场可谓是“自作孽不可活”,如果不是他处心积虑地加害孙膑,岂会惨遭杀身之祸?这一切都是因为名利所致,所以人们一定要看清名利的利害。
沽名钓誉,骂名千载
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是王莽之父王曼的异母姐姐。王曼共有好几个兄弟,都因此而封了侯,只有他因为死得早没有封侯,所以,比起叔、伯家的孩子,王莽从小就显得非常寒酸,因此,他少年就立下大志,一定要位极人臣。
于是,他发愤读书,勤学多问,生活上勤俭节约,从不和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交往,专与京城中饱读诗书的名人结交。与这些人在一起时,他表现得谦恭有礼、温文尔雅。所以,他在京城中名声很好。
为了获得仕途,他想方设法地讨好做大司马的伯父王凤。一次,王凤生病,他精心伺候,请医把脉,煎药喂饭,衣不解带地守在病榻前,昼夜服侍,照顾得无微不至。王凤被其诚心所打动,临死前,特地向皇太后交托好好照顾王莽,王莽因此而得到“射声校尉”之职。就这样,王莽达成了自己初步的愿望,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王凤死后,王莽开始对他另外的几位叔、伯更加尊敬,在他们面前表现得忠厚老实,勤劳俭朴。
终于,他的另一位伯父王商被他的表象所打动,心想王家能成大事的人也就只有王莽一个,其他的都是些花花公子、纨绔子弟,没有一个可继承祖宗家业的,于是,他上书汉成帝,表示希望把自己的封邑分一半给王莽,让他也封侯。朝中大臣对王商的提议都非常赞成,纷纷上书夸赞王莽德才兼备,应该重用。汉成帝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决定封王莽为新都侯,官职同时也升到光禄大夫。但是,王莽谦虚谨慎的行事作风仍然没有改变,他虽然官居高位,却不居高自傲,不蓄家财,将全部的钱财都用在资助名士上,表现出一副轻财重义的豪气。
王莽的哥哥死得早,所以他承担其供养嫂子和侄子的责任。侄子王光在太学读书时,他提着酒肉去慰问王光的老师,还带了好多吃的送给王光的同学。由此,太学的先生和学生都对官居高位的王莽印象很好,于是,他们争相宣传王莽礼贤下士的美德。
王凤死后,大司马一职由王根担任,他也是王莽的一位叔父。他在病重时,多次上书请辞,王莽刚好抓住这个机会,得到王根的举荐,出任了大司马一职。
一次,大臣们向太后提议说,王莽应该有同大司马霍光和萧相国一样的封赏。
王莽却向皇太后上表说:“我和孔光、王舜、甄丰、甄邯一起商议决定拥立新皇帝,现在我只希望列出孔光等的功劳、赏赐他们,不要把我包括在内,我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
大臣们建议说:“虽然王莽自己不要求封赏,但是朝廷还是应该表彰,更应该给予赏赐,表明朝廷不忘功臣,否则朝廷的官员和百姓将会失望的。”
皇太后就听信了大臣的意见下诏把召陵、新息两县民户两万八千家封给王莽,让他的后代不用服差役,还规定子孙可以世代继承他的爵位和封邑,仿照萧相国的例子褒赏他的功勋。任命王莽担任太傅,主持四辅的事物,号称安汉公。并用以前萧相国的官邸作为他的官邸,明确规定在法令上永远流传。在入朝时王莽摆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给人感觉是不得已才接受封赏。他接受了太傅的官位和安汉公的称号,却推掉了封赐的土地和子孙继承爵位、封邑的赏赐,并说等到百姓家家都变得富裕了再接受这样的封赐。大臣们一再为王莽争取,他都没有答应,却建议把诸侯王的后代和自开国以来的功臣的子孙封为列侯。但王莽的野心绝不仅仅是这些,他的目标是专权独断。随着地位的越加巩固,权势的越来越大,王莽的权欲也越来越滋长。他从以往的斗争中总结了经验,那就是控制皇后是最重要的,这可以更加巩固他的地位。
更始二年即公元2年,他提出为平帝的婚,想趁机让自己的女儿登上皇后的宝座。经过多方努力,他终于达成了目的。但是没过多久平帝就去世了。在议立新君时,王莽为了利于自己的篡位,就借口“兄弟不得相为君”,把宣帝都已经成人的曾孙数十人排除在外,在宣帝玄孙中挑了一个仅二岁的刘子婴即位。这时,王莽的党羽根据王莽的意思,假造了一个刻有“告安汉功莽为皇帝”的符命石。王莽的心腹们上表给王政君,王政君坚决反对,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事,不能实施。然而,王莽此时已大权在握,其心腹也多身居要职,王政君终究敌不过,最后竟然允许王莽行皇上之事。至此,王莽更是大权独揽,几乎与皇上平起平坐了。但是,王莽还是不满足,他想当真正的皇帝。为了这个目标,他的党羽心腹开始密谋篡位。到这时,一些过去对王莽不太了解的人和部分汉室子弟开始怀疑了他,把他虚伪、恶毒的假面具给撕了下来,并想着阻止王莽的阴谋,但是都失败了。
王莽的手下还把这美其名曰“不遭此变,不章圣德”。然而,王莽知道时间拖得越长事情越难办,于是就在他当“摄皇帝”的第三年,便开始进行公开的篡位夺权了。而王政君却直到王舜奉王莽之命向她要玉玺时,她才幡然醒悟,可惜已经太晚了。她异常气愤,大骂了王莽和王舜一顿,狠狠地把玉玺扔在地上,从此退居深宫,身着汉家服饰,按照汉朝的制度生活,以此表明自己要坚守名节,与王莽势不两立的立场。
公元8年,王莽终于如愿以偿地正式称帝,国号“新”。至此,王莽的“狼子野心”、“虚伪、狡诈”的面目彻底暴露了。
智慧总结
坏人坏事人人痛恨,因为坏人坏事显而易见,人们可以采取措施事先防备。可怕的是欺名盗世之辈,沽名钓誉之流。尤其是那些身居要职的人,如果不是德才兼备,却是用名来装点自己,作为捞取政治资本的手段,那么这类人就可能在表面上大言不惭悬壶济世,骨子里只为私利,一肚子男盗女娼,还可能利用手中权力祸害民众,贪污腐化,“好名者害隐而深”,这类人算是一种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