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可惜明年花更好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这首词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写作背景是明道元年(1032年)春,欧阳修担任西京留守推官时,去拜访当时的文坛巨匠钱惟演,当时的文学青年梅尧臣、尹洙等也在钱惟演家作客。欧阳修和梅尧臣、尹洙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从此结下很深的友谊。这首词就是他与友人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时,有感而作。
本来是朋友相聚,害怕离别,感叹的无非是人生聚散无常、别时容易见时难,但在欧阳修的笔下却写得香艳无比。
我用今天的语言来“翻译”一下这首词。大意是:举起酒杯向东风祈祷,美好的春天,别走那么快,让我们再流连一番。洛阳城东的大路上,杨柳依依。记得当时我们曾经携手散步,一起游遍花丛。紫陌,指的是京都附近的官道。洛城,就是洛阳城,北宋时都城在开封,称为东京。洛阳呢,为陪都,称为西京。
让人痛苦的是,人生的欢聚与离别太匆匆,这种遗憾无穷地折磨着我们。今年的花开得比去年的还鲜艳。明年的花可能更好看,只可惜,不知道那时和谁一同欣赏呢?
欧阳修写的是朋友之间的离别,感觉却像是情人之间的离别,很缠绵,很伤感。
提起欧阳修,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他著名的《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这是他在政治上失意、受排挤、被贬滁州时写的。你看,秦观一被贬到外地,离开京城,整个人好像都要垮了,简直天要塌了一般,写词总是“愁如海”什么的。再看看欧阳修,无所谓,政治上贬我了,我游山玩水,自我放逐、自我遣玩、与山水同乐,照样逍遥自在。
欧阳修被贬滁州,他不但写了《醉翁亭记》这样优美的散文,也写诗。《丰乐亭游春》就是这时候写的。“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看欧阳修写的,哪里像个贬官呢,被贬为滁州太守,他没有反思自己政治上犯了什么错误,简直是比“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还逍遥自在,乐在其中。
说到这里,不能不羡慕宋朝的知识分子,那叫一个舒服,政府“高薪养文”,政治气氛宽松,人文气息浓厚,全国上下一提文人就是受尊敬的身份,犯了错,别说得罪高官,即使得罪了皇帝,也不会被杀头。哪像明朝的知识分子,不但没有言论自由,而且一旦说错了话,就会在朝堂之上惨遭羞辱,被迫脱光了衣服,打屁股。
扯远了,我们接着说欧阳修。看他写的这首诗,“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春天,天上的浮云淡淡地,散发着光辉,地上的草诱惑着你,仿佛在拂你的衣服,美得不得了。如果你走到丰乐亭的旁边,碰到当地太守的话,太守是谁呢?庐陵欧阳修也。你会看到,这个家伙喝得酩酊大醉,坐在一个小轿子上面,满头插的都是鲜花,正往回走呢。
这么一个性情中人,一点也没有严肃的样子,知道的说他可爱,没有架子;不知道的呢,会说他“老不正经”,不像当官的样子,尤其不像个被贬官员的样子。
这就是欧阳修。秦观在失意中抑郁而死;苏东坡在失意中完成了他自己,坚守到老,不改初衷,开心到老,学习到老;欧阳修呢,则在失意中、苦难中消遣到底,他最好的文章都是在当官不顺的时候完成的。欧阳修没有他的老师晏殊那么圆融,他是比较率性而为的一个人。高兴了,他不考虑后果,就想写出来。这样的人在官场上就不够成熟。你自己玩就玩呗,还要记下来。这就很容易让政治上的敌手抓到把柄。
所以,欧阳修文章写得好,但做官,做得真不好,多次被贬。一次是景佑三年,范仲淹上书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替他说话,还批评当时的那个谏官不负责任、不为范仲淹讲话、不称职,结果话一出口就得罪了当权者,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第二次被贬,是因为庆历年间变法的政治斗争,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变法、革新。两年后,革新派受排挤,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官场如战场,欧阳修经历过这么多次被贬,很多时候,都是被人拿私生活说事的。比如他被贬滁州那一次,就是他的私生活被人抓到了把柄,说他生活放荡、污秽不堪。有人说他和儿媳妇吴氏私通,也有人攻击他与外甥女乱伦。蒋之奇就曾经这样攻击他。他受不了这样的诽谤,要求辞职,但是皇帝不批准。后来,又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皇帝觉得这个人还不错,就贬他到外地,等待机会再调他回京城。
这些虽然是捕风捉影,但也不是空穴来风,“泪眼问花花不语”——这句伤感的经典爱情词,就出自欧阳修的笔下。他这个人,是性情中人,有高兴的、不高兴的事,什么都往词里写,而且他的词很有花间遗风,写得很香艳。
下面让我们看一首欧阳修香艳词的代表作《蝶恋花》。
第2节 泪眼问花花不语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是一首影响巨大的词,是传诵千古的名作。作者是北宋大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
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词的大意是:庭院深深,我这个独处深闺中的女子也不知道这个庭院究竟有多深。杨柳依依,如烟如雾,我从高楼上透过重重叠叠的帘幕,透过远处被笼罩在柳树上的层层雾气,往远处张望,可以望见“玉勒雕鞍游冶处”——朦朦胧胧中似乎可以看到,我在等待的王孙公子中的一个,刚刚把豪车名马停在寻欢作乐的歌妓云集之处,我试图再登高一点,却怎么也看不清章台路。章台路,汉朝长安有章台街,歌妓居之。唐朝许尧佐有《章台柳传》,后人就用章台代之歌妓聚居之地。
三月,本来是暮春的季节,春光明媚,即使下雨也是细雨霏霏,有风也是暖人醉的春风,但这个女子不是这种感觉。在她看来,“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三月,暮春季节的雨太横了,风也很狂,重门也将黄昏的景色掩闭,我想留住春天,就像想留住青春那样,可是“无计留春住”,没有办法把春天留下来长住。于是,我伤悲,眼里含着泪痴痴地低下头问眼前的花朵,可是花默默不语,不但没有给我任何答案,她自己也成了“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被忽然吹来的一阵狂风吹落枝头,从曾经给她带来无数欢乐的秋千架上纷乱地飘落,飞到了泥土里。
泪眼问花花不语,来自于唐严恽的《惜花》:“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中华出局出版的《宋词三百首》(吕明淘谷学彝编注,2009年7月第1版)对这首词是这样注释的:这是一首闺怨词,描写了一位独守深闺的少妇极其苦闷的心情。上片写女子生活的处境,整日禁锢于深宅大院之中,而负心的夫君,则终日游荡于歌楼妓馆,这是一桩不幸的婚姻。下片抒写少妇的心情,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使少妇想到自己易逝的芳华,情思绵邈,意境深远。
也有学者说,这位少妇是在朝着她的夫君去嫖妓的地方望,盼望他早点回家。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是太具体了,太固定了,词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含蓄委婉、深沉细腻,我们又何必套死自己的思维呢?词中的女子可能是少女,也可能是少妇。“深深深”三字叠用,情写得深,那意境也是颇深远的。
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男人们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一个居住在深宅大院里的女子,如果只是在等待丈夫回家,不至于那么悲伤。一般来说,古代女子嫁人了多半会认命,不大可能还想留住青春什么的,那时候的女子很少有再嫁的想法。再说了,透过远处被笼罩在柳树上的层层雾气,往远处张望,可以望见“玉勒雕鞍游冶处”,如果是丈夫,那距离不太远,高处就能看见的,即使今晚夜不归宿,那么,明天、后天总会回来的。
我觉得,这更像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在等待未来的夫君,等待自己的命运。看到那些终日在妓院游玩的公子哥,想到自己未来的命运,她一脸茫然。未来不可把握,幸福不可知,青春不可回,莫非只能空空地守着深闺和悲喜不定的内心,一任青春老去吗?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上片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深深庭院中,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下片写情,写伤春。近人俞平伯评曰:“‘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唐宋词选释》)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对花落泪。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王又华《古今词论》引)
第3节 人生自是有痴情
人称北宋文坛盟主的欧阳修,到底是个啥样的人?让我们走进历史,还原这个大师的音容笑貌。
关于欧阳修这个人,钱钟书先生在《宋词选注》第39页是这么说的,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人(吉州永丰,今属江西),有《文忠集》。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有宋以来第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越的作家。梅尧臣和苏舜钦对他起了启蒙的作用,可是他对语言的把握,对字句和音节的感性,都在他们之上。
欧阳修为什么叫“六一居士”呢?他自己是这样解释的:“家藏图书一也,金石一也,琴一也,棋一也,酒一也,再加上一老翁,便为六一居士也。”
欧阳修是文坛一哥、盟主,这一点没人否认。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这样赞美欧阳修,说他的文章“揖让进退”,最有姿态。就是说,读了之后,先让人紧张,又让人放松。
欧阳修的老师是晏殊。而苏东坡、苏辙和曾巩这些文化名人,则都是欧阳修的学生。也就是说,欧阳修是晏殊当主考官的时候选拔上来的,而苏东坡、苏辙和曾巩这些人又是欧阳修当主考官的时候选拔上来的。
江西人欧阳修,小时候家境不好,四岁的时候爸爸就去世了,在寡母抚育下读书。运气不错的是,他有个好母亲,欧母也像孟母、苏母、岳母一样,严格要求儿子,欧阳修从小就受到母亲良好的教育。欧母教儿子学习,也教儿子气节。在母亲的教诲下,欧阳修从小就表现出天才的一面,有“奇童”之誉。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欧阳修考中进士。1031年,就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通过钱惟演,结识了梅尧臣、尹洙,从此成为最好的朋友。景佑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后来,欧阳修陆续担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因受人诽谤,多次要求辞职,均未获得批准。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终于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辞职后住在颍州。死后,谥文忠。
欧阳修一生受韩愈影响,政治上直言不讳,他的政治主张和自己一生为人保持一致,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他从不更改主张,也不隐晦态度;学问上,则以儒学继承人自居。在对待佛学的态度上,欧阳修和韩愈一样,反对佛学,且有排佛情结。不过,欧阳修以自我修炼作为对付佛教的办法,此观念比起韩愈来,要理智、有策略得多,比较而言,没有什么杀伐之气,算得上温和。
苏东坡为欧阳修文集作序时云:“永叔不喜佛,然其聪明之所照了,德力之所成就,真佛也。”
总之,欧阳修的一生就是儒家传统士人的一生:择善而固执。固执地坚守自己的理想。也就是所谓“人生自是有痴情,此恨不关风与月。”
词人小传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人(吉州永丰,今属江西),有《文忠集》。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有宋以来第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越的作家。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变法、革新。两年后,革新派受排挤,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欧阳修终于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辞职后住在颍州。死后,谥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