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姜夔的合肥情遇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词人姜夔。
我将这首词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我爱的那个女子在合肥,就像东流的肥水一样没有尽期。早知今日,也许当初我就不该爱上你,种下相思。正月十五日灯节那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中见到你,比在画中看到你更悲哀,因为梦醒之后,马上你就消失了。在黑暗的夜里,忽然间山鸟的啼声就把我惊醒了。
春天还没来,树木花草都还没有绿,我的两鬓已经先出现了银丝,我和这个合肥女子分别时,痛不欲生,分别了几十年,如今就连当年离别的悲哀都被消磨得“不成悲”了。相亲相爱的两个人,真的不要分别太久,否则“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曾想,年年点着红色莲花灯的夜里,我在想念她,她也一样在思念我。
姜夔是个什么样的词人?他和词中所写的合肥女子有一段怎样的爱情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南宋词人姜夔(1155—1221年),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
姜夔这个人,为人清高、自傲,有点才华的文人大多如此,柳永如此,温庭筠如此,姜夔也如此。
姜夔出生于湖北,他的父亲曾经是汉阳知县,一个七品芝麻官。可是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不幸去世,家庭顿时陷入困境。姜夔很小就体味了生存的艰难。他受父亲的影响,从小诗文就写得不错,加上颇有音乐天赋,精通曲子。当时朝廷就给他一项“优惠政策”,让他“免解”,就是说免考“解元”,可以跳过去,直接考进士。可是,他的运气实在太差,没考上,一生都没有考取进士。
姜夔一辈子没有取得功名,布衣终老。在那个时代,这个男人肯定不能算成功男人,他一生飘泊,寄人篱下,靠给大官家当门客来讨生活,靠朋友资助度日,几近清客。南宋有一种风气,官宦喜欢附庸风雅,社会上流行江湖游士。就是说一个文人,考不上进士,如何谋生呢?如果诗词写得好,有才华,就会被喜欢附庸风雅的官宦请过去做门客。
姜夔这个人在词坛成名比较早,也曾经得到不少人的赞美。他的同代人张炎在《词源》中这样评价姜夔:“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党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姜夔响。”
有个不太有名但家境很殷实的诗人萧德藻,就特别欣赏姜夔的才华,不仅为他解决了住的地方,还亲自作媒,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后来,比较有名的词人比如说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这些人就是姜夔通过萧德藻认识的。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都推赏他。姜夔死后,连棺材钱都拿不出,还是这些词坛的朋友筹资安葬的。
可见,姜夔的一生活得是很不容易的,尽管如此,他对年轻时在安徽合肥遇到的一个女子,却终生不忘,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丝毫没有影响他对这个合肥女子的爱恋和思念。合肥女子这个说法来自于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夏先生在《白石怀人词考》一文中,将这个女子称为合肥女子,他把这段故事叫做合肥情遇。
姜夔爱这个合肥女子到了什么程度呢?萧德藻把自己的侄女介绍给了他,就在他去结婚的路上,他想的还是合肥女子,而不是新娘子。他写的还是想念合肥女子的词。因为他跟那个合肥女子是在正月十五日灯节前后分别的,所以,姜夔一到正月十五,就想念远方的她。上面那首词中“元夕有所梦”,写的正是这种心情。
第2节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一段少年时期的爱情,却给姜夔的老年生活留下永远的缺憾和悲哀。正月十六那天,他又写一首词,仍然还怀念合肥女子。
鹧鸪天·十六夜又出
辇路珠帘两行垂,千枝银烛舞凄凄。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欢正好,夜何其。明朝春过小桃枝。鼓声渐远游人散,惆怅归来有月知。
他说,两边的珠帘垂下来,上千银色的蜡烛凄凄地燃烧着火焰。东风历历,轻吹在脸上,在一个红楼下面,有哪个人知道我就像当年的杜牧之一样?杜牧怎么啦?杜牧也有过和他一样的经历,那个女子在扬州,杜牧说过和那女子相遇的经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当年也有过风流爱情,但最后没有和那女子结合,因为再次见到那个女子的时候,人家已经是“绿叶成荫子满枝”了。你说这样的见面有什么意思呢?杜牧就不应该去见面,把当年那份美好的感觉也破坏掉了。有的时候,相见真的不如怀念。
姜夔接着写道,欢乐正是时候,夜明白我的思念与寂寞吗?明天春天又会来,小桃枝会发芽、开花,鼓声渐远游人渐散,也许惟有天上的月亮知道我的惆怅。
很明白,他在思念合肥女子。用一句流行的表达爱情往事的诗来比喻,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句话来自元稹的一首爱情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首,半缘修道半缘君。”(《离思五首》之四)写得太好了。大江大海都看过之后再看小池塘,那简直不叫水了。元稹的诗来自于孟子:“观于沧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门者难为言”。看过沧海之后,别的水很难再让你感慨。在圣人的课堂上游过学之后,再听其他老师讲课,那感觉很难好了。
回头看看姜夔对那个合肥女子执着的思念,就只能说,那是“曾经沧海难为水”。
那个合肥女子跟别人结婚了,没有同他在一起。他心里总有个结,解不开。他和合肥女子离别的时候正是正月的季节,梅花开得正鲜艳。他看到梅花就在怀念一个人,“又片片吹尽也”,梅花一片片地零落了,“几时见得?”我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她呢?他总在写梅花盛开的词,总在咏梅花,什么《望江梅》之类的,都是在怀念那个女子。
姜夔和辛弃疾比较熟,他跟辛弃疾还有过诗词的来往,但由于两个人道不同,志也不同,所以后来也很少联系。他可不像辛弃疾总在梦想收复国土。姜夔不是官,他倒是想过“治国平天下”,可是南宋朝廷不用他,他只是一介布衣,他在词里展现得最多的,并不是爱国和抗金,而是想念他的合肥女子。
他一生都没有走出他与合肥女子独特的爱情故事。
第3节 范成大慷慨送美人
过垂虹
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廿四桥。
这首小诗比较好理解。这回写的可不是那个合肥女子了,而是一名叫小红的歌女。能歌善舞的小红是姜夔用两首词换来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姜夔这个人精通音乐,这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说了。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的一个春天,他到杨万里家拜访,喝茶、聊天、清谈。杨万里让下人用琵琶弹奏久已失传的《醉吟商朝渭州》古调,姜夔安静地听完,马上作了笔记,并且向杨万里请教了该曲的品弦法。他兴奋不已,回到住处反复琢磨,填词编成了清新的《醉吟商小品》。
因为姜夔不是什么官员,所以想去哪里就去了。反正他也不用向谁请示。这个人穷是穷,却不俗,喜欢风雅的事情。所以,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他突然来了兴致,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就是范成大。
范成大为什么叫石湖居士呢?范成大官做得比较大,一直参政知事,但这个人有个癖好,就是一生酷爱梅花,晚年还专门潜心整理了一部专著《梅谱》,据说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梅花的专著。这个范成大为了和文人圈内的朋友交流赏梅的雅趣,就专门在石湖置业,买地盖了一大片庄园,他自称为石湖居士,被人叫做范石湖。据说,范成大当年置业的地方就在吴县(今苏州)的范村一带。
姜夔去拜访范成大。赏梅游览后,二人把酒对谈,范成大说,你能不能给我写两首新的曲调。姜夔创制了《暗香》、《疏影》两曲献给范成大。范成大一看,喜不自禁,马上命家中的青衣女小红唱此词。小红不仅长相清纯,歌唱得也好,音节清婉美妙,让姜夔听得大呆。范成大选择了“君子成人之美”,慷慨地把婢女小红赠给了姜夔。
姜夔抱得美人归,经过垂虹桥时,天忽然下了大雪,姜夔站在船头,兴奋地赋诗:“小红低唱我吹箫”。
词人小传
姜夔(1155—1221年),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
今存词80多首,有《白石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传世。在自作词曲方面,可以和北宋的周邦彦相媲美,世人因称“前有美成,后有尧章”。
清代诗人朱彝尊在《重锓裘司直诗集序》中论江西诗派时说:“继萧东夫(即萧德藻)起者,姜尧章其尤也。”
附姜夔的两首词:
暗香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