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8年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起,卢嘉锡被推上风起云涌的政治和社会活动的大舞台,担负起高级领导重任。
这并不是卢嘉锡的所求,作为一个热爱科学的学者,他更喜欢安静的书斋和实验室。但是他很清楚,这是人民和党对他的信任和重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履行神圣的职责是义不容辞的。
在卢嘉锡的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着他亲笔书写的条幅: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福祸避趋之!
这是1989年,刚走上高级领导岗位不久的卢嘉锡为自己写下的座右铭。
诗句出自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意思是:只要事情有利于国家,不管生死也要去做;立身行事,怎么能为个人利益趋福避祸!林则徐很喜欢这两句诗,经常吟诵,以表自己至死不悔的爱国志节。
卢嘉锡把条幅镶在镜框里,端端正正地挂在墙上,时刻提醒自己:在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协商和制订中,要处处以国家利益为准则,而不计个人祸福。卢嘉锡的确是这么做的,他一生行事,坦坦荡荡,其爱国赤诚,苍天可鉴。
1992年9月30日,对卢嘉锡来说,是一个永远难忘的不幸的日子。这天上午,燃尽生命最后一息的吴逊玉,终于阖上了她疲倦的双眸,永远地长眠了。
10年前手术后,上海华山医院的主治医生就告诉卢嘉锡:夫人的病10年后必定复发,而那时他们也就无能为力了。从1982年2月手至去世时止,吴逊玉刚好走完她人生的最后一个10年!
吴逊玉一生劳苦,牺牲了个人的一切,从未有过丝毫怨言,她就这样坚强地站在丈夫的背后,无怨无悔地走完了自己平凡的一生。虽然不幸是预料之中的事,然而对一向重感情的卢嘉锡来说,打击仍然是十分沉重的。强烈的负疚感郁积在他心中,无法排遣,折磨着他敏感的心灵。他痛心疾首地伏在空空的病床上,泣不成声。刻骨铭心的眷念与悲伤交织在起,纠缠着他的心,让他无法平静。
料理夫人的丧事后,卢嘉锡又默默地投入工作,甚至比以前更加努力工作,也许只有一刻不停地工作,才能使他暂时忘记悲伤。
1993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邀请各民主党派领导人举行爱国主义教育座谈会,卢嘉锡精心准备了一篇题为《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文稿,第一个在会上发言。根据切身体验,他深有感触地说:
“爱国主义是人们世代相承的对自己祖国深入骨髓的感情和溶入血液的信念。这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者无不得益于祖国文化精华的哺育,无不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长期抓,经常抓,各方面齐抓共管,使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要从国情出发,自觉地培养民族的崛起意识、振兴意识,把爱国主义情感升华为深切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卢嘉锡还精辟地指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分以下三个层次:
知我中华:唯有认识深刻,方能爱之真切。要“知”,就要开展广泛深入、丰富多彩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教育。
爱我中华:要真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从小培养感受爱国主义崇高情感的能力,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兴我中华: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知我中华,才能爱我中华;只要爱我中华,才能以一片赤诚和全部才智报效祖国,使我中华兴盛、繁荣。
这篇发言稿很快被中央和地方各大电台、报刊播发、登载,在国内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1994年冬天,亚洲最高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建成,人们站在老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前面长墙上清晰地横亘着12个大字:“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兴我中华”。全国各地纷纷学习卢嘉锡的讲话,组织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教育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深入开展下去。
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的弟子曾参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卢嘉锡小时候跟父亲学古文时学到了这段话,并且留下了深刻印象。担任高级领导职务后,天性豁达、豪爽不拘的卢嘉锡为自己题写了“三省”座右铭,这“三省”就是从曾参的一句话中得到启发的:
吾日三省吾身:为“四化”大局谋而不忠乎?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学术而乏创新乎?奖掖后进不落实乎?
卢嘉锡的“三省”恰好是针对自己的三重身份提出的三方面要习:作为国家高级领导人,他奉行“谋忠”;作为科学家,他追求创新;作为教育家,他注重“掖后”。卢嘉锡以此自律、自励,他的谦逊高洁的品格,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无不令人由衷敬仰。
1994年,卢嘉锡和林文皎女士结婚。卢嘉锡的生活中重新充满了爱的阳光。这温暖的阳光,终于融化了逊玉病逝后,卢嘉锡心中结下的冰块。
卢嘉锡始终关心着祖国科学事业的经济建设。1995年5月,全国科技技术大会召开前,正式分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此时,正在医院住院治疗的卢嘉锡。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当天就出了医院。
从新中国成立前的立志“科学救国”,远涉重洋,去欧美求学,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教兴国”,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如今,梦想就要变成现实,他怎么能舍得躺在医院里,安安静静地看着别人大干事业呢?
卢嘉锡从科学圣殿、三尺讲台上走来,成为20世纪后期登上中国最高政治舞台的少数科学家之一。然而,在内心里,他还是希望做一个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学者。他一向反对别人称他官职,常常以“教书匠”自诩,喜欢年轻人叫他“卢先生。”
卢嘉锡对各种社会荣誉头衔也极为淡漠,甚至为自己头上的这种“帽子”太多而不胜烦恼。他曾和苏步青教授开玩笑说:我戴的帽子有多少?那就是您的大号——“数不清”!
他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外出总是轻车简从,从不喜欢前呼后拥;他坐的车也毫不显眼。为此还闹过一个大笑话: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奠基时,中国科学院安排他主持奠基仪式。但因他的座车档次低,被警卫拦住不许进入,幸亏有位大首长的车来了,他搭便车进去,才算“蒙混过关”。
卢嘉锡一向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认为自己是人民的一员,不应该和人民有距离。在工作过和单位,无论是办事员,还是清洁工,都可以和他亲切地交谈。他从不教训人,不论是下级、学生、还是自己的孩子。他对他们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别人请他帮忙,他总是尽力为之排忧解难。有客人来访,无论年长、年轻,他都彬彬有礼地送出门外。有一次,他一个在人行道上散步,迎面一个年轻人飞车而过,把他撞倒在地,新裤子也被划破了。可他从地上爬起来后,还习惯性地对那个莽撞的年轻人说了声“对不起!”
因为卢嘉锡一向尊重他人,他赢得了所有认识他的人的尊重。
卢嘉锡一向崇尚节俭,反对奢侈的生活方式。他从不挑剔衣食,也常常告诫孩子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尽量去创造生活,而千万不要随意挥霍。
卢嘉锡虚怀若谷,胸藏整个世界,执著、踏实地走着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路,这就是他的科技救国和科技兴国路。
“他正在用智慧的火种,为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铸造脊梁;他正在用勤奋的双手,为我们写着人世间的崇高与辉煌!”
愿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永远从我们脚下的大地,从我们干渴的心田淙淙流过;愿这位慈爱已逝老人的精神,永远走在科技的最前沿,带领我们去创造四个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