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嘉锡一向注重培养人才。如果说,他在厦门大学期间,培养研究生一般还要兼顾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话;那么,要想把物构所办成我国一个综合的结构化学研究基地,花更大气力去培养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扎实的实验技术的结构化学人才,建立一支坚强有力的结构化学科研队伍,就显得更加必要和更加迫切了。
但是,物构所当时达到或超过助理研究员水平的专职人员只有3人;专职的研究实习员50多人,主要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科研能力较低。
卢嘉锡一方面争取福州大学党委的支持,请福大教授到物构所兼职指导工作;同时,还想办法调回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他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充实物构所的科研力量。
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了解决科研工作的燃眉之急,卢嘉锡在建所初期的百忙之中,又在1962年和1964年招收了两期研究生。他亲自给这6名研究生讲授物质结构、高等物理化学、理论晶体学、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等课程。他讲课时用英文提纲,课外出英文题目,以便提高听课者的英语能力。他要求参加旁听的物理系或数学系毕业的科研人员也要好化学课程,做好化学课的作业;化学系毕业生更要掌握好数学和物理知识。
每次卢嘉锡讲课,总会吸引众多的听者。他那渊博的学识,超人的记忆力,富有魅力的口才,整洁隽逸的板书,无不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个人。讲授中间,卢嘉锡还常常穿插某位化学家的轶事,或某个英语单词的典故,使课堂洋溢着轻松活泼、自然和谐的气氛。这种气氛强烈地吸引着他的研究生、所内年轻的各专业人员,吸引着慕名而来的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学院的师生们。
卢嘉锡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无论怎样忙和累,他仍然坚持读书、实验、认真备课。同样,他也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和所内年轻的科研人员。他一直牢记着在厦大读书时,张资珙教授讲过的“C3H3”法则,并且用这三条化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规范自己的学生:告诫他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灵巧的双手、洁净的习惯。
学生们都十分尊敬这位要求严格的老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渐地,每个人都养成了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有一次,一位华裔学者来访,在物构所梯形教室作学术讲座。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教室里坐满了人,物构所的年轻教师和学生们边听边记,四周静悄悄的,学者清晰、流畅的讲解沁入每一位听众的心田。
卢嘉锡偶尔抬头,发现自己的两个弟子正面带疑惑地交头接耳,虽然听不见他们说些什么,但这种不礼貌的做法令他不快。
中间休息时,卢嘉锡合上本子,站起身向外走去,脸上的表情十分严肃。他的弟子们紧随其后,也走了出来。
“刚才听讲时,你们在讨论什么?”卢嘉锡的声音里带有一丝责备。
“对不起,老师,这位先生的板书实在太潦草,我都认不出来。”一个弟子赶紧解释。
“不会吧,我看还可以。”
“老师,都是您把我们惯坏了。”另一个弟子接着答道。
卢嘉锡疑惑地停下脚步,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学生说的是他的板书一向太过于工整。他亲切地拍了拍弟子肩头,哈哈大笑起来。
卢嘉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带动着物构所的年轻人,他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每一篇文章,每一个观点,甚至每一个小小的数据。
为使年轻的科研人员在结构化学知识方面打好基础,1963年,卢嘉锡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著名有机化学家黄耀曾教授组织曾广植等人,翻译了他的导师、世界著名结构化家家鲍林教授的结构化学经典名著《化学键的本质》。这本书的出版,不仅在当时满足了物构所广大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急需,而且一直是我国结构化学工作者必务的参考书,为我国结构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卢嘉锡在建所期间,呕心沥血地培养科研骨干,他培养和教导着每一位有志于结构化学研究的年轻人,为他们铺路架桥,甘当人梯。为了使物构所尽快发展壮大,卢嘉锡放弃了个人的一切,他的付出无可估量。在他那个宽广无私、纯洁无瑕的心灵世界中,正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生命和科技之火。
陈创天是1962年到物构所报到的。来了没几天,卢嘉锡就到他的实验室,关切地询问有关情况。谈完了生活方面的事情后,卢嘉锡语重心长地说:
“你是搞理论物理的,但现在这个研究所搞的是结构化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分支,就是用近代物理实验和理论研究方法作为研究手段,来解决分子原子水平上的结构及其与性能关系的问题。你的研究工作重点要从理论物理向结构化学理论方面转移过来。”
“有很多知识我都不懂,卢先生,我该怎么做呢?”
“你可以边工作边学习,不懂可以来问我,我们一起研究。”卢嘉锡微笑着说。
临走前,卢嘉锡还给陈创天介绍了搞物质结构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列出了一系列参考书。陈创天到物构所后上的这一课,为他这位原来以理论物理为专业的年轻科学工作者的成长,起了引路的作用。
在随后的三年中,陈创天经常登门求教。卢嘉锡无论怎样忙,有时甚至正在吃饭,都立刻停下来,帮他解决疑难。陈创天后来深有感触地说:“这三年对我的人生是一次很大的推动,使我懂得了结构化学理论的基本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最值得庆幸的是遇到了指点迷津的恩师。这三年,我实际上是卢先生的业余研究生。”
后来,卢嘉锡还帮助和支持陈创天确定科研方向,选择课题。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终于脚踏实地地迈进了科学殿堂,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卢嘉锡不仅在学术上培养,教导所内的研究人员,而且在生活上关心、照顾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黄金陵教授在留苏期间,听说国内经济困难,政府动员教工家属迁回农村老家,他立刻响应了这一号召,当时学校有关部门曾表态,两年后可以回城,但没想到一拖就是16年。在此期间,卢嘉锡一直关心此事,多次找有关部门反映,直到解决为止。
1969年冬天,黄金陵教授和一些同志共同创办多晶硅厂。有一天他们到物构所搬运冷冻机,黄金陵教授突然晕倒在地。卢嘉锡知道后,不顾自己当时艰难处境,立刻赶到福州大学教工楼看望。他看着黄金陵瘦弱的身体,心里十分难过,他不停地叮嘱黄金陵爱惜身体,劳逸结合。还把黄金陵请到家中,让自己的夫人为他煮了一锅红烧狗肉(那时猪肉供应很紧),以补充体力和营养。黄金陵低头夹菜,两行热泪随即滚落下来。
到1966年,物构所的创业者们仍然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献身科学的精神迈步向前,并且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但是,卢嘉锡没有料到,在一场革命运动中,他亲手创建起来的物构所也惨遭劫难,几乎付之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