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6500000003

第3章 2 国学大师“语不惊人死不休”般的独特智慧

第一章2 国学大师“语不惊人死不休”般的独特智慧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用来形容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再好不过,这位6岁便能写得惊人好诗的“疯狂大师”,总是给人特立独行的感觉。这里我们从他精粹思想中,摘取了两朵最别致的花朵送给青少年朋友,相信会带给你扑鼻的馨香。

为学最要“眼学”,而非仅仅“耳学”

章太炎先生有一著名的教育理念,那就是:为学最要“眼学”,而非仅仅“耳学”。“眼学”,顾名思义,就是指用眼睛来学。在章太炎先生看来,眼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对于任何知识和问题,只有自己在书本中亲自去翻阅资料,用眼睛去看,找到根据,才不会出现差错。而“耳学”,则是指我们最为常见的用耳朵来听讲这种学习方式。在课堂讲授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时,也就是“耳学”,成了我们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时,章太炎先生强调最要紧的是“眼学”,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眼学”,是一种亲身地学习实践,它能让人对“耳学”得来的知识进行考证,也能弥补“耳学”所没有学到的。众所周知,通过听讲来的知识,并非是书本上原原本本所有的知识,而是经过老师或者他人们的理解后所讲解给我们听的。一旦老师们理解错了,或者有所遗漏,那么我们“耳学”来的知识自然就与原来的知识有了偏差。所以,章太炎先生强调要学会“耳学”,只有“耳学”,才能吸收原原本本的知识,减少了因听讲而导致知识偏差的可能。其次,“眼学”是一种自我学习的能力,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都留在学校中通过听讲来学习。我们必须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所以,章太炎先生极力提倡要学会“眼学”。他曾说:“制之恶者,期人速悟,而不寻其根柢,专重耳学,遗弃眼学,卒令学者所知,不能出于讲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耳学虽然能快速地掌握知识,然而却不能穷究知识的根源,使知识出不了老师讲义的范围。

纵观我国的历史,大凡有着渊博学识的大学问家,无不是注重“眼学”的人。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顾炎武就是其中之一。

顾炎武被后人广为推崇得最多的,是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他的一句名言。而在学术上,他则是一位非常有造诣的史学家。他是当时非常出名的“乾嘉学派”的开山鼻祖。他治学的方法就是推崇“眼学”,注重知识的求真。而具体的治学方法则有两点:一是注重旅行治学,二是注重考究治学。

他的旅行治学,并不是简单的游山逛水或为学术而学术,而是在特殊情况下,抱着“纪政事,察民隐”的目的,寻求经世致用的有补于国计民生的道理。他到过河北、山西、陕西和山东等地,一年之中,有一半时间是住宿旅店的。定居北京后,仍然继续活动,足迹几乎踏遍了北京郊区各地。顾炎武在旅行的过程中,不肯乘车或骑坐马匹,他牵的两头大骡子,驮满了图书资料,每到一处,就把实地考查结果和书本上的记载对照参看,做出科学而又详细的记录。他写的《京东考古录》和《昌平山水记》等书,被后人称之为最为真实和准确的著作。这就是顾炎武的旅行治学,在旅行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双眼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而不道听途说。正是在这种旅行“眼学”思想的指引之下,顾炎武才写出了这些著作。

他的考究治学则是表现在,对知识的考证当中,力求辨别知识的真伪,主张自己去看典籍,去考证典籍的真伪。他认为治学旨在经世致用,资政育人。他毕生提倡务实求真、去芜存菁的学风,反对治学中的蜻蜓点水和沽名钓誉现象。在这种主张之下,他大力提倡世人读书要“眼学”,要学会自己的双眼去探究典故和知识的来源,要在学习当中求真务实。他有一部著作《日知录》,虽是他倾注大量心血精炼而成的巨著,但顾炎武为该书所写自序却只有短短的六十一字。意思用白话翻译过来则是说:“我从小读书养成一个习惯,每有心得,便信手记录下来。日后发现与新材料和新认识有不合之处,就反复修改。倘若发现与古人所见略同,则干脆删除。日积月累,花三十年工夫写成本书,期待后世方家审正。”这种务实的治学态度,反映出顾炎武刻苦钻研、独立思考的严谨治学态度;在《日知录》中,他时刻都在告诫学人:治学切忌心浮气躁!万不可“一年磨十剑”。凡为学之人当以此为戒,以此共勉。

这就是顾炎武的“眼学”。在这种“眼学”思想的指引之下,顾炎武养成了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和见识,成就了大学问家的美名。

青少年朋友们,“耳学”让我们在认真听讲的过程中,快速地掌握了知识,对于我们知识的启蒙来说,“耳学”功不可没,在课堂上我们真的必须学会“耳学”,然而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呆在学校里。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唯有养成“眼学”的习惯和能力,才能在一生当中能独立地学到真知。章太炎先生说:“为学,最要紧的是眼学,而非仅仅耳学”,告诉我们的是这两种学习都不可偏废,然而眼学才是我们更应该掌握的治学方法。

要学会在“群”中做“大独”

章太炎先生有一句名言:“夫大独必群,不群非独也”。这里的 “独”不是离群索居的孤芳自赏,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优游于天地之间的“独善其身”。章太炎先生眼中的“大独”是在“群”中的“大独”,用现在的话来讲,“大独”我们可以理解为有大成就的人,而“群”自然就是群体,集体。从这句话中,我们得出的启示就是:一个人,要想成为杰出的人物,必须学会融入集体当中,利用集体的优势,来成就自己“大独”的理想。

事实也确是如此,一个人的能力就算再出类拔萃,如果他是一个离群索居之人,那么他绝对不可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而一个人的能力即使不算优异,但他学会融入集体当中,借助于“群”的作用,那么他很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就是最好的证明。

西楚霸王项羽,出生于贵族家庭,他年少时曾学习书法不成,又学剑,仍不成。立志要学“万人敌”(以一人敌万人的智谋),于是跟从叔父学习兵法。项羽身高八尺,力能举鼎,“力拔山兮气盖世”就是形容他的武艺高强。年青时的项羽志向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上:“彼可取而代也”,可见年轻的项羽便有着做“大独”的理想。

而与项羽相比,刘邦在四十岁时还是一事无成,只是一名小小的亭长。这位布衣出身的汉高祖在年轻之时,还是一个市井之中的无赖,小混混。他既长得没有项羽英俊潇洒,当然更没有项羽武艺高强,也没有项羽那么良好的家庭背景。可以说,年轻时代刘邦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能当上皇帝,根本就没有项羽那般做“大独”的理想。然而最终取代秦朝登上皇位的人,却是他这样一位小混混。这当中有什么原因呢?

后来,史学家们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项羽虽然优秀,然而他的“大独”理想是建立在“群”之外的,而刘邦虽然不怎么优秀,然而时势造英雄,他在“群”中一步步被推为“大独”。项羽,的确五一高强,用兵也非常有术,“破釜沉舟”的典故就是用来形容他的军事天才的。然而项羽往往仗着自己的个人能力,忽视了他的部下们的作用。正如原来本是项羽部下的韩信回忆说:项羽有一个范曾而不能用,对待自己的部下,该给的封赏又十分地吝惜,只凭借着自己的匹夫之勇,自然不可能成就帝王的霸业。而刘邦呢?虽然本领不怎么样,用刘邦自己的话来说:文不及萧何,武不及韩信,谋不及陈平,然而这些人才都能为刘邦所用。这就说明了一点了,刘邦是一个群中的“大独”,一个懂得充分利用“群”的力量的人。

最后历史的进展也正是如此,鸿门宴后,项羽再也没有了杀刘邦的机会,反而逐渐地被刘邦赶超,最后在垓下决战之时,英雄一时的西楚霸王谱写了“乌江自刎”的可悲壮歌。

这就是历史的明证。项羽的悲剧正好印证了这句“不群非独也”。而章太炎先生的这句话,给我们青少年的启示则是:我们要学会融入集体,在集体中获取自己不断进步所需的帮助和支持,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大独”。“大独必群”这个道理可以说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众所周知,现在的明星选秀活动层出不穷,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何洁等超女们的出现,以及陈楚生等快男的产生,无不是观众用一条条短信给投出来的。而观众为什么会给他们投票,而且动不动就有几十万的票数,原因就在于他们并不是孤立于他们的“粉丝”之外的。成龙、刘德华、李连杰等大牌的明星们,年纪一大把了依然如此的红,也并非完全由于他们真的有多帅,有多么有型和酷,而是他们有着一种亲和力,融入了观众的心,贴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所以他们才能成为影视界的“大独”。道理都是相同的,同样在我们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也是如此,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如果被周围的同学孤立,从不与人讨论和交流,他也不可能会有多好的成绩。

所以,青少年朋友们,在我们年轻气盛之时,千万不要做一个孤芳自赏的“孤独者”,要牢记章太炎先生所说的“大独必群,不群非独也”,学会在“群”中做一个“大独”,那样我们不但能活出自信,享受着“大独”的快乐,而且我们也能被周围的人所喜爱,让自己的人生多出很多欢乐。

同类推荐
  • 教育学生珍惜理解的感恩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教育学生珍惜理解的感恩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凡事感恩,生活才会处处充满爱!爱是联结人与人、人与万物的纽带。它生发出人世间所有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爱,是塑造优秀人格的人生教科书,是激发力量的精神源泉,是滋养心灵的情感雨露,对人一生有重大影响。爱需要感悟、爱需要体味、爱需要思考、爱需要分享,爱更需要感恩。生命中最温暖的记忆,来自为难中伸过来的一只手,来自寒冬中递过来的一把火,正是这些友善的鼓励和支持,化解了我们心中的冷漠、怨恨和恐惧,于是“感恩”二字就烙进心间,让我们静静地感受着生活的美好。
  • 舍与得:人生经营课大全集

    舍与得:人生经营课大全集

    本书介绍了“舍”与“得”之间的关系、舍的境界和得的智慧。内容包括:舍弃是一种智慧、舍弃消极心理、懂得选择、选准人生坐标等。
  • 新关系学

    新关系学

    本书讨论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阐述了在21世纪,良好的个人关系将带来丰厚的商业利益。懂点关系,不仅使人们变得会办事,能办成事,而且能让生活更加愉快。
  • 财富背后的传奇

    财富背后的传奇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向往财富,但是人人都清楚要获得财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拥有大量财富的商界精英,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如何赚到第一桶金?他们如何妙算计赢得优势?他们如何忍辱负重走出事业的低谷……
  • 做最优秀执行者

    做最优秀执行者

    文学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描摹,是对人类生存经验的艺术表现和思考,是一个民族的心灵之窗。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产品的一座宝库,她时贯古今,地连八方,浩如烟海,璀灿辉煌;在这里不是珍藏着一颗珍珠,而是各民族珍珠美玉的荟萃,踏入这座殿堂,你的面前会出现无数个新的领域,你可以从此了解到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心理状态等等也会透过纸缝,活跃在你的面前。文学作品不仅给人以知识,而且给人以教育。文学也是人学,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作品,总是或多或少地阐述人生的道理,有的甚至有着深刻的见解,虽处异国异地,我们同样可以得到启迪,爱到教育。·
热门推荐
  • 灵月天绝

    灵月天绝

    让一切都结束吧,为了一个没有悲伤,没有痛苦,没有死亡的世界。但是
  • 木荷传奇

    木荷传奇

    一朝穿越,她是为青楼女子-木荷。纠缠于太子、皇子、及前朝太子恩爱情仇录。她该何去何从?
  • 星际尘埃

    星际尘埃

    当世界礼崩乐坏,所有的教条与规则随之瓦解,只剩下最朴素的因果规律与丛林法则。你所依靠的只有残存的判断力和手中的武器,无论是故弄玄虚的阴谋,还是血淋淋赤裸裸的残骸,只要进入这个环环相扣的血腥链条中,就无须为逃离做准备。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发子弹不能够解决的,如果有,那就两发。说到底,你想尝尝尸体腐烂的滋味吗?——第三代自由人厄尔斯.杨
  • 我们迟早会走散

    我们迟早会走散

    我只想记录一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美好的或是不美好的事情,这样就会记住生活中自己喜欢或是不喜欢的一些人,因为我知道,某一天,我们一定会走散。
  • 爱上你,我已上瘾

    爱上你,我已上瘾

    一位美女天才,20岁当老师,浪漫,她不屑,都市爱情,她不屑,她只想找到对自己好的人,托付终身。他,风流公子,一生只想活在美女的怀里,也就足够。她,乡村教师,被突如其来的事,变成了皇族私立学院的高级教师,在这里,她不得隐瞒自己是农村人的事实。。。。。。他,身份必定强大,他又与她发生怎样的关系呢。。。。。。
  • EXO迷戀

    EXO迷戀

    本文是EXO同人文,me是第一次写小说,大家啊.不喜勿喷啊!?(^?^*)
  • 刘永福抗法抗日传奇:黑旗将军

    刘永福抗法抗日传奇:黑旗将军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衰弱的清王朝与列强的战争几乎以屡战屡败为结果,只有两人是例外。这两人都是钦州人,一个是刘永福,另一个是冯子材。百年的抵抗史,刘冯都是不能抹去的。本书说的就是黑旗将军刘永福越南抗法、台湾抗日、晚年抗清的故事。
  • 超级破坏

    超级破坏

    我是来搞破坏的!经历了九世的慕容云飞,第十世穿越到玄幻空间,不曾想,一切都不是时空管理局许诺的那样美好,气愤的他,决定放弃任务,开始了破坏之旅。
  • 我的妹妹一直很奇怪

    我的妹妹一直很奇怪

    对于被称为妹控这种事,我是拒绝的父母双忙,有妹有房,你以为这就是人生赢家的展开吗?实在是太幼稚了,因为我的妹妹,有着天使般的外表,但是在面对哥哥的时候却填满了恶魔的心思满以为转学后能够展开一段正常的生活,却被妹妹强硬的拉入了「少女同好会」,取着这么奇怪名字的社团一定有哪里不对为了平凡的人生,与「恶魔们」的「战斗」看来是不可避免了PS:这绝对是一本充满了青春热血,正能量满满的家庭校园剧(笑)。喜欢本书的不要忘记收藏和推荐哦,这很重要╰( ̄▽ ̄)╭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