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 哭是婴幼儿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雯雯生下来就是个“哭”宝宝,动不动咧嘴就哭,眼泪来得特别快。妈妈像大多数母亲一样,学会了理解孩子的哭声。可随着雯雯年龄的增长,她依然还是说话少,哭声多。小朋友说:“我不跟你玩了”,她听了就哭;别人不小心碰到她也哭;分蛋糕时,因没得到喜爱的奶油小花也要哭。在不断满足孩子的需求之余,妈妈会经常不耐烦地冲她喊:“哭,哭,整天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也不嫌丢人!”
雯雯的哭在妈妈看来,大多是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芝麻小事,心烦时听起来几乎等同于噪音。但哭对雯雯来说,却成为她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和控制外界环境的一种手段。
在生命的头几个月里,婴儿用微笑、叽叽咕咕、视线接触对人做出反应,并未对不同的人显出明显的差别。但是,许多研究证实儿童具有先天的情绪机制。愉快、感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和悲伤八种基本情绪,都是在进化中获得的,并在外部刺激的诱发下发生、展现。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和怕。爱——婴儿对柔和的轻拍或抚摸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或像展开手指和脚趾作咕咕和咯咯声那样的一些反应;怒——如果限制婴儿的运动,就会产生身体僵直的反应,或像手脚“乱砍”似的运动,还有屏息、尖叫之类的反应;怕——听到突然发出的声音会产生吃惊反应,当突然失去身体支持时就发抖、号哭、屏息、啜泣。
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关于新生儿有三大基本情绪的推论也跟着流行起来。但是其后的一些研究都未能证实华生对原始情绪的划分。
后来,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KMBridges)在1932年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它包括一些由强烈的刺激所引起的不协调的内脏和肌肉反应。通过逐渐成熟与学习,各种不同性质的情绪才渐渐分化出来。新生儿在3个月时,初生时的原始激动分化为两种矛盾的情绪状态,即痛苦和快乐;到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怕、厌恶和愤怒;到12个月时,快乐又分化出高兴与喜爱;再过半年,又可看出爱成人与爱儿童的区别,与此同时,痛苦中又分化出妒忌;到24个月时,可以在快乐的热情中区分出较稳定的欢乐来。
有人将婴儿因饥饿、痛、生气而发出的哭声录下来,放给不知情的母亲听。当这些母亲听到因痛而发出的哭声时都冲进房间去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发生了意外,而听到另外两种哭声时,都慢吞吞地做反应。由此可见,婴儿已能用不同的哭声传达自己的情绪。
相关链接:情绪影响儿童的生理健康
情绪不仅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也会影响儿童的生理健康。如果在儿童发展早期,剥夺儿童正常体验情绪的机会,将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少数被父母拒绝或在孤儿院中的儿童,很可能有情绪被剥夺的经验,这样容易导致他们身体发育不良,动作和语言发展迟滞,无从学习人际交往,变得沉默寡言、无精打采,对他人的微笑毫无反应。“情绪剥夺”会对儿童造成严重的、无法弥补的损失。
儿童情绪剥夺,缺乏父母的爱,会抑制脑垂体激素的分泌,抑制生长素的分泌。下图右侧是4个月的男双胞胎,由于母亲的拒绝,造成情绪剥夺。左侧是接受正常爱的同年龄的女双胞胎。在13个月时,女双胞胎发育接近正常,男双胞胎只有7个月大的婴儿的水平。加德纳称之为“剥夺矮小”。
因此,在儿童成长发育的过程中,给予他们适当的关爱和情绪刺激是十分必要的。
情绪剥夺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