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9 眼不见,心却在想
欢欢5个月了,此时她手脚的动作和视线之间的变化比以前更协调了。这天,爸爸跟她在一起玩。爸爸拿着刚买的布娃娃逗她,她会顺着视线伸出小手做出抓取的动作,并伴有急切的“嗯呀”声。但是,当爸爸把布娃娃藏到背后的时候,欢欢就放弃了,不再去搜寻,视线又重新回到了爸爸的脸上。当爸爸把布娃娃从身后拿出来的时候,欢欢“咯咯”地笑了,并伸手去拿。
9个月时,即使爸爸把玩具藏在身后,欢欢也会试着推开爸爸,努力想拿到那个看不见的玩具。此时,欢欢已经意识到“看不见的东西”依然存在。
在生活中,大多数儿童都表现得跟欢欢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她)会开始寻找“看不见的东西”,这就说明,儿童此时已经开始有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客体永久性的概念最初是由皮亚杰提出的,指的是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例如,我们知道:各个客体都是相互独立的物理实体,共存于同一个空间;不管有无生命,客体的存在独立于我们与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独立于我们与它之间所可能存在的各种心理联系。因此,我们
能区分施加于客体的动作 (如看到、听到或触摸到它等)和客体的物理存在,即便失去了与它的行为联系,但我们并不认为它会自动消失。我们也知道,即使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客体仍可能从一个
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客体的存在和行为,独立于我们与它们之间的知觉和运动联系。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最初的婴儿分不清自我与客体,客体对儿童来说只是忽隐忽现的不稳定的知觉图像,儿童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地存在。儿童只认为自己看得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而看不见时也就不存在了。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这就是皮亚杰所称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年龄约在1周岁),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育儿启示:宝宝爬行好处多
婴儿从仰卧到直立行走的过程中,爬是很关键的一步。但目前有些家长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怕孩子发生意外,很少让孩子爬,剥夺了孩子爬行的机会,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爬行对孩子来说好处多多。
爬行本身是婴儿运动发育的一个过程。在爬的过程中,婴儿的躯干和大腿相继离开地面,最后脚掌接触地面来支撑全身重量,完成直立姿势。爬行动作对婴儿身体的全面活动、四肢的协调动作,以及全身各关节的运动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爬行活动了全身,锻炼了全身的骨骼、关节、肌肉和内脏各器官。此外,通过爬行,孩子能开扩视野,接触到更多的外界环境,有利于他感知觉的发育。总之,会爬的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他的运动协调能力、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比不会爬的孩子好得多。
有人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爬行能促进儿童的客体永久性发展。研究者选取了八个半月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这些孩子分成三组,分别为不会爬、不会爬但使用学步车、手膝爬行。结果发现,不会爬但使用学步车的婴儿和手膝爬行婴儿的客体永久性发展水平高于不会爬的婴儿,其中尤以爬行经验在9周以上的婴儿表现最佳。
这一研究结果说明,爬行等运动经验与客体永久性水平的关系并不仅仅来自成熟对二者的制约,爬行等运动经验对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因怕脏、怕摔而不给孩子爬的机会。当孩子6~7个月时,父母就应经常教他爬的动作,8~9个月时训练他用手和膝盖爬行,使他愈爬愈好,愈爬愈快,直到他能自行站立和行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