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形成之前,空间以三种莫名的状态沉寂着。这类似于上古道家圣人所阐述的“混沌”。第一种状态的空间占据了混沌的绝大部分,这种空间内不存在任何物质,甚至连真空也不存在。道宗霸元夙称之为“无质空间”。另一种状态可以视其为介质,在没有无质空间和第三种状态空间“基子”的隔断下任何物质都可以在这种状态的空间中传播。上古人类猜测的光的介质——以太,实际上就是空间的这种状态,不过那时人类对以太的认识是错误的:所谓以太,不只是光的介质,它是任何物质的介质。道仙朱子和称之为“易”。第三种状态空间“基子”是现今所有物质的基粒。将基子以不同比例围绕成的各种粒子按照各种排列顺序排列就形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第一个认知并将它命名的是道圣黄轩辕。
道可道,非常道。空间的三种状态在无声无息中相互协调、相互牵制,形成了宇宙的前身——蕴含巨大能量的火球。火球内充满着在无质空间和易中蓄能已久的高能粒子,它们之间相互转换并释放出极强大的能量。火球急剧不稳定地膨胀着。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火球爆发了,顷刻间空间极度膨胀,温度骤然下降,各种粒子在无质空间所包围的易中肆意传播。通过潜在能量调控,那些粒子做出了有规律的运动。它们互相团绕。尘埃、星球、星系、超星系一一俱现。貌似不稳定的粒子运动在神奇的自然之力的调控下,构成了稳定且有规律的宇宙。
动是绝对的,然而在动的表象下,宇宙的本质却是静的。
宇宙神秘的面具后存在着更为神秘的三座“轴”。人类通过无数的实践和深层的思考,推翻了宇宙仅由空间和物质组成的片面理论,把时空也列入了宇宙的组成部分。也就是空间、物质、时空分别形成了与具体的物体运动相比,极具抽象感的三座轴。首先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空间轴:此轴控制着物质的长度、形状及运动,由上下、左右、前后三条轴构成;质能轴:它控制着物质的质量、能量、及基子与易之间的相互转换,由质量、能量、基子—易三条轴构成;时空轴:它控制着物质的存在、时间、速度,由存在、时间、速度三条轴构成。空间中任何一点都能分解在这三座轴上。比如一个鸡蛋——在空间轴上可以分解出坐标、形状;在质能轴上可以分解出它的质量、能量和基子或易的状态(鸡蛋为基子状态),在时空轴上可以分解出它存在的时间、运动速度和存在强度。把一个物体在三座轴上的参数以具体化的形式展示出来,就是物体的“九维”。比较特殊的是无质空间,它在三座轴上表示为三个原点的位置,是绝对“静”的。任何物质在空间中都有存在强度,当某物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它的存在强度变化是在原位置由正变为负,在现位置由负变为正。通俗的说,存在强度与物体的是否存在有关,也与质量有关,物体的惯性就取决于它的存在强度。
宇宙的北方,遥遥伫立着高大而魁梧的“巨人”,它被认为是一团巨大而形状奇特的星云,也有人说是许许多多的星系碰巧组合成的,总之是人形。天文学家习惯以巨人定位,规定巨人面朝的方向是南方,并且巨人处在宇宙边缘,所以巨人被称为“北极星云”。宇宙中央的帷幕星云把宇宙切成两部分,巨人左手边的为左宇宙,右手边的为右宇宙。宇宙被分为左右宇宙而非东西宇宙还有一个原因,左宇宙最大的星云是在左宇宙中西部的“东方星云”。右宇宙最大的星云是“佛祖星云”。为了维护宇宙中各星球间的和平,左宇宙建立了军统联盟——“左宇宙军统联盟”,简称左宇盟。因为如来的存在,右宇宙似乎不需要形成这种机构来维护和平。
圣劫系在东方星云和帷幕星云之间,处于左右宇宙的交界处。圣劫系恒星很多,但只有不足百颗大行星。多数大行星上都居住着圣兽。最远古的圣兽的确是圣兽,但它们寿命有限,大部分早已被人类代替,自然代表它们力量的圣器也被接管。
东方星云号称“生命最密集的星云”,不计其数的恒星周围几乎都有存在生命的行星,甚至有的恒星周围环绕着几十颗存在生命的行星。星云中东部有一个名为小东方系的星系,它中央闪耀着刺眼光芒的是神启星,神启星就是它周围行星的太阳。环绕着神启星的行星中,人类文明最繁盛的要数大唐星了。
大唐星主陆占了大唐星一半的陆地,主陆上大厦摩天,车水马龙,街道房屋一尘不染。其他陆地以岛屿的形式大大小小分布在星球各处,岛屿上本有的居民都搬到繁华荣盛的大唐星主陆去了,因长时间无人居住,这些岛屿成了动物的天地,处处青草绿树,不见路迹,再加上大唐星冬不寒、夏不热,除了入云的山峰和极低的盆地,各个岛屿四季如春。
与大唐星主陆隔海相望的傲洲岛,钟灵聚秀,岛屿中部匍匐着一条青绿色的山脉,相传准提道人曾居住在此,所以人们叫它菩提山脉,又称盛产水果的主峰为花果山。山脉不长,主峰也不高,但是山上长着各种奇葩怪木,夏末秋初,果香飘溢。各种奇珍异兽奔跑在树林里,时而有猴子探头露脑。傲洲上呈现出一片和谐而美丽的景象。
这是一切的开始,尽管没有在这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