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原来减少他人的痛苦我们会更快乐
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把你的快乐分享给朋友,你会得到双倍的快乐;把你的忧愁诉说给你的朋友,你会减少一半的痛苦。”这就是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感表现,这也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会把情感分担,是一种智慧。获得这种智慧的第一步便是学会分担他人的痛苦,学会减少他人的痛苦。
当我们获得喜悦之时,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是把这份喜悦分享给自己最亲近的人。当我们受伤,痛苦之时,又想到了什么?这时我们会希望有人能倾听自己诉说,有人可以安抚我们的心灵。这些最直接也是最本能的想法,也正是我们感情生活中最正确的道路。但是随着社交的深度增加,人们之间感情的交集却在减少,这就使得人们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感情,学会了孤立,再不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痛苦。即便是最亲密的朋友,也会保持在话留三分的程度。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其实这也是让我们走向更危险的感情生活边缘的道路。
一个人之所以形成这种拒绝感情交流的保护层,是因为他们曾就经历过一些感情上的创伤。或者听到、看到了一些感情欺骗的案例。久而久之在潜意识中形成了一种恐惧,忘记了感情生活的真实方式,才造成就了的感情生活局面。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责怪这些人的选择,而是应该从根本上纠正这些人的观点,点醒他们,其实我们可以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更安全。只需要我们一起认识到,减少他人的痛苦,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快乐行为。
首先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假如我们可以学会分担他人的痛苦,那么我们可以收获到更多的帮助。在这里我们不说全部,但是大多人还是怀有一个感恩之心,我们可以把给予他人的帮助当做一种长期的投资,当我们遇到困难之际正是我们向这些投资索取回报之时。前提是我们对他人的帮助是真心真意付出的。现在社会中有一类人会引起大多人的反感,这就是虚伪的人。在这类人眼中只有利益,毫无感情。当我们真的遇到困难需要帮助之时,这些人必然不会真心付出,除了言语上的安慰不会有任何行动。而这些很难有较大的成就,生活得十分辛苦。因为他正在用一个狭隘的心看待世界,世界自然回报其狭隘。
还有人会说,今日的社会就是一个尔虞我诈的局面,即便我们帮助过他人也不一定可以收取回报,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帮助过的人是无法解决我们遇到的难题的。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首先,我们可以把给予他人的帮助称作投资,但却不是一种交易。投资有风险,当然有可能出现亏本的风险,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的选择投资对象。首先帮助那些值得我们帮助,值得我们付出的人。其次,他人的回报能否解决我们的难题,也要看我们帮助的人付出了多少,假如他们尽了最大努力,但是却依然不能解决问题,这时我们依然是有收获的,因为我们收获了一份真心,一份感动,我们收获了一个真正的朋友。当我们渡过难关之时,我们就知道如何生活,才可以更美好。
其次,从感性的角度思考,减少他人的痛苦也是在减少自己的痛苦。有人说过,一个人的情绪有50%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当身边有人处于痛苦之中时,我们必然会受到影响,也许因为他不安的情绪影响到彼此之间的感情,也许因为受其感染产生负面的情绪,这些都是他人痛苦为我们带来的不快乐。
当然解决这些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减少对方的痛苦。我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收获到了什么?必然是感激和谢意,而这些情绪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快乐。
在美国流传着这样一个经典的小故事。曾经有一位作家住在一个广场旁边的小阁楼上,这里环境优雅、情景,是一个创作的好地方。这位作家每天都会站在窗前观望窗外的景色,看着阁楼外静坐的老婆婆和广场上飞翔的白鸽,作家总会找到自己的灵感。
然而,有一天这份平静被打破了。不知从哪里来了一群孩子,发现了这片广场的空旷,于是这群孩子每天都来这里嬉戏玩耍,整日吵吵闹闹的。这位作家受到了很大影响,外面嘈杂的声音导致他无法再安心创作。于是,他下楼训斥这些孩子们,让他们保持安静。但是这些孩子们没有人理他,还称他是一个奇怪的人。有一次一个男孩子向他大声喊道:“我们又不是来找你玩的,我们是来看望这位老奶奶的!”男孩子边说便走到楼下静坐着的老婆婆身边。这时,作家才发现自从这些孩子来了之后,这位老婆婆的笑容明显增多,而且她还会拿出自己零食分给这些孩子们吃。
作家转身回到了阁楼上,站到窗前看着这群吵闹的孩子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作家听到老奶奶对孩子们说道:“孩子们,感谢你们来这里看望我,你们的欢快让我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了,为了感谢你们每人奖励你们一块奶糖吧。”
这群孩子高兴地接受了老婆婆的奶糖。随后老婆婆说道:“孩子们,今天你们已经够累了,快回家休息吧。”于是,这群孩子听话来到离开了。老婆婆随后抬头看了看阁楼上的作家,笑着点了点头。
作家看一切回归了平静会也回到屋子内继续工作了。
第二天,这群孩子们又来到了广场上吵吵闹闹。作家又一次无法创作,再次站到了窗前观望。只见老婆婆再次把所有孩子叫到身边,没人发了一颗奶糖,把孩子们劝走了。这次,作家走下楼,坐到了老婆婆身边说道:“老婆婆,谢谢你帮我恢复了这里的平静,但是我发现这群孩子来这里后您的生活好像更快乐了,为什么你要把他们劝走呢?”老婆婆笑着说:“孩子,我把他们劝走是因为他们打扰你的生活,让你感觉到痛苦。我清楚当一份快乐带来一份痛苦之时,这份快乐不再是快乐。但是当我们减少了他人的痛苦之时,我才会收获到最真的快乐。就像这群孩子来到这里后,让我感觉到不再孤单,但是当他们影响到你的时候,就影响了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你肯定会感觉我很讨厌的。而此时,我帮助你减少了你的痛苦,也是有收获的,从你住到这里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从来没有向到打过招呼,也没有过交谈,但是今天我们却坐在一起聊天了,我又多了一个好邻居,这就是我收获的一份快乐。”
这位作家恍然大悟,突然明白了一种生活乐趣。这位作家就是美国历史上有美国“莎士比亚”之称的著名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
从尔曼·梅尔维尔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减少他人的痛苦其实就是在增添自己的快乐。也许两个人是从未有过语言交流的陌生人,但是只要减少了对方的痛苦,便可以收获一个朋友,一份快乐。
快乐与痛苦的关系
很多人都不理解快乐与痛苦的来源,所以他们生活在扭曲的生活中。当朋友与其分享一份喜悦时,这些人不仅不会感觉到快乐,还会感觉到痛苦。因为他们感觉自己的朋友在炫耀,所以产生了嫉妒。
这就是典型分不清痛苦与快乐来源而造成的。痛苦来源于自身,因为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自己的缺陷时才会觉得痛苦。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分享的喜悦他都会当做一片痛苦的镜子,只能映射出痛苦的景象,因此这些人感觉到痛苦,这些人更不会明白如何减少自己痛苦,更无法减少他人的痛苦。
其实只要我们清楚快乐的来源,就会明白如何减少痛苦了。快乐大多来源于他人,来源于外界,很少有人会因为自身而感觉到快乐。快乐是可以分享的,如朋友分享了成功的喜悦,我们感觉到快乐,这种快乐不仅仅是感觉传染,而是一种真正的收获,因为我们可以从这些成功者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更多可以获得成功的东西,因此我们快乐。
而减少他人痛苦同样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一个我们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在圣母院大学的公开课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快乐的人,里面有被帮助的人也有帮助他人的人,他们都很快乐,都很骄傲。他们称自己是“奋战中的爱尔兰人”,那份激情和愉悦,来自于他们减少的痛苦,也是他们生生不息的奋斗动力源泉。
所以,想要生活更快乐,可以看看圣母院大学中的奋斗者,想一想尔曼·梅尔维尔的生活感悟。原来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快乐,快乐是如此的简单。
从圣母院大学公开课获取的人生箴言:
我们都曾痛苦过,我们都曾感受过痛苦的滋味,我们一直在奋斗,一直所追求的正是不再痛苦,一直在追求快乐。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快乐的最佳方式就是减少痛苦,而减少他人的痛苦,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快乐。
第二节 在他人的梦想中我们得到了更多的满足
换一种思考方式:当帮他人实现一个愿望时,所完成的是两个愿望呢?第一个是帮助他人的愿望,第二是被帮助者所努力的梦想,也许这两个愿望分给了两个不同的人,但实现愿望的快乐和满足则是共享的,尤其是提供帮助的人,还多收获了一份感恩和一份感情。
今日分享的不是如何发扬“雷锋精神”,而是在讨论应该如何在人生道路中奋斗,应该为何而奋斗。有人说为他人而奋斗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有人说与其帮助他人实现梦想不如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么深刻反省一下,梦想究竟是什么呢?
很多人追求的不外乎是金钱、名利、地位三样。的的确确在现实社会中这三样东西引诱着太多人,成为了太多人的梦想,对这三种事物的追求也不能算是过错,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有太多人迷失了本性,导致自己偏离了梦想最终的方向,选择错误的方式。最多的表现就是,更多的人认为,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必须摧毁他人的梦想。
很多人把职场看作擂台,看作战场,在这些人眼中,职场拼搏就好比赛场竞争,胜利者只有一个,而失败者只能覆灭。因此,很多人选择了极端的方式,从各个角度攻击对手,用各种方式击败敌人。例如,在一家公司中,提升的职位只有一个,但是候选人员却很多。这是一种竞争,可是在这一竞争中太多的失败者因此这次竞争离开了公司,虽然最终胜者选出,然而这却不是公司想要的结果。而对于胜者而言呢,是不是真正地实现了自己的最终梦想?当然不是,相信每一个懂得上进的人所追的都是一种境界,一种层次,而不是一个职位。在他们的视野道路上只有公司具备一定的实力,他们才能发挥最大才能,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当公司整体能力不足时,他们会说这个舞台不够大,不够好,承载不了我的梦想,我选择跳槽。而这些人有没有想过,公司之所以发展不够快,不够强大正是因为他们碾碎了太多竞争者的梦想呢?
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应该懂得一个道理,追求梦想的条件是自己创造的,而不是我们从外界选择的。而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成全更多人的梦想,并从中获取实现我们梦想的条件。这并不代表追求梦想的人就应该墨守成规,永不跳槽。跳槽是一个有远大志向者的必经之路,而是否懂得这个道理的区别就在于,在这些人离开之际,在这些人为追求梦想而远走他乡之时,身边人是充满着不舍和感激还是无谓与怨恨。
在《士兵突击》中我们看到,成才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并且表现得十分功利。在成才结束完演习后决定离开钢七连转入红三连之时,却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景象。当天瓢泼大雨相处了多年的战友兄弟除了许三多没有一人出来送成才。表现自己不是建立在打压他人的基础上,而追求梦想更是需要拥护者和赞同者这一坚实基础的。
被称为中国IT界传奇人物的李开复也曾多次跳槽,而且每一次都是非常惊人。从谷歌公司的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到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再到苹果公司媒体部门副总裁,最后到今日的独自创业,李开复可谓中国企业家中的传奇人物。虽然跳槽多次,但是李开复的每一次离开,都是想着相同梦想的,而且他每一次离开都是在无数挽留和不舍中决定的。无论李开复在谷歌、微软还是苹果,他都做到了两件事:第一件帮助公司完成梦想,第二件便是帮助身边的人完成梦想。可以说李开复是一位梦想家,因为他在帮助更多人完成梦想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满足,也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曾经有这样一个少年,他对音乐的向往如同鱼儿追求着大海,如同雄鹰向往着甜筒,如同繁星执著于皓月闪亮。他把对音乐的梦想融入到自己的灵魂中,执著如一,不曾改变,无论他经历怎样的困难,音乐都是他最终的追求。
在年少之时,父母就离他而去,瘦小的他与哥哥相依为命。当时的哥哥只是以依靠路边弹唱卖艺而赚取微薄生活费的孩子,两人的生活非常清苦。哥哥手中的管风琴就是两人赖以生存的工具。对音乐的执著促使这个年少的孩子决心到音乐之都汉堡拜师学艺,这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多是出于他对音乐的热爱。
然而,到达汉堡之后,这孩子发现,自己辛苦积攒下来的钱远远不够交学费。可是他依然没有放弃,每天围着汉堡成各个学校转来转去,期望可以学到一些关于音乐的知识,哪怕是一丁点也好。终于,一位学校里普通老师发现了这位执著的孩子,并被他对音乐梦想的执著所打动,答应他免去他的学费收他为徒。当这位老师收取了这位小徒弟后惊奇地发现,这个孩子在音乐上的天赋十分惊人,尤其是他的领悟能力,不是常人所能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