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2年春到1924年冬,在民国建国后的13年中,皇帝和总统共同存在于北京城。这一段时期对清政府而言,是王朝的末途,对于民国来说则是破晓前最后的等待,不过这段时期却非常灰暗,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趋势。
别的国家似乎并不在意皇帝退位后依然享受尊号这件事,他们也许认为这不过是送一份礼物给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罢了。对于民国承诺给清朝的“优待条件”,其他各国更是没有什么兴趣,即便一开始认真看过也会很快忘记。在他们的认知中,这同其他国家的君主退位差别不大。对于对中国皇帝的称呼,他们依照西方惯例称为“前皇帝”。依照西方人的标准,这个称呼完全适用于中国的皇帝,不论他在紫禁城里拥有怎样的尊称,他已经不再是中国的帝王了。但还是有一些人隐约察觉到,用这个称呼并不适合中国的皇帝。因为,他和其他的君主相比又有些不同,他依然拥有皇帝的尊号、宝座以及朝廷。显然,无论称他为“皇帝”或者是“前皇帝”都不太合适。这些在中国居住的外国人便称他为“小皇帝”。
当民国对外宣布皇帝依然可以享受自己的尊号时,并未说“皇帝”两个字前面要加一个“前”或者一个“小”字。很多人都迷惑不解。这些人会忍不住问:“为什么民国要将一个皇帝留在首都呢?”
这个问题问得合乎情理,并非难以回答。民国是十分聪明的,皇帝的尊号确实被保留,然而在汉语的表达上,这个尊号自古至今都没有“中国皇帝”意义。
西方人所指的中国帝王的尊号一般是和一个朝代的国号有关,并非是一个国家的疆域领土。在中国,朝代更迭,国号也会相继改变,不存在延续使用的情况。例如,李渊在公元618年建立王朝时定国号为大唐;赵匡胤在公元960年建立王朝时定国号为大宋;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建立的王朝则叫作大明。历代帝王统治时期,不论其国土面积大小,均在国号后加一个“国”字,就表示这个国家是哪个朝代在统治。至于为什么定国号时,中国人喜欢用“大”字,主要取的是其伟大的意思。依照中国的传统,当一个国家灭亡后,那个国家前的“大”字也就被取消。这里需要注意,中国历朝历代的国号同这个国家的大小没有联系。这个意思是指,假如一个国家覆灭了,其后代子孙若是处在中国某个偏僻的地方或者是与中国接壤的其他国家,那么,他们依旧可以继续沿用他们国家的国号,让这个帝国延续,哪怕这个国家的子民没有一个汉人。道理相同,一个国家灭亡后会有另外一个国家出现,新的国家也会制定一个国号,中国的称谓就会发生变动改为另一个“大×国”。
明朝被灭国后,其后代根本没有休养安息之地,也就没有办法继续沿用“大明”这个国号,明朝自然就成为了历史名词。很多不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错误地认为明朝是因为满族人入侵才覆灭了的。明朝因为满族人导致国家动荡,但是真正让明朝灭亡并非是满族人。其实,是领导农民起义的李自成造成了这场悲剧。李自成同过去其他起义的领导者没有区别,他带领农民一路奋勇杀敌,最后攻下北京城并自封为王,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
李自成将国号定为“大顺”,其年号定为“永昌”。倘若李自成的宏图伟业没有在最为辉煌的时候失败,那么他就是大顺王朝的开国皇帝,中国则被称为大顺国。依据他定的年号,从建国开始便是永昌元年。而李自成本人也会被后人追加各种封号然后留名青史,假如真如此,今天的中国人则应该是大顺皇帝忠实的子民了。
关于大顺朝的结局,所有的中国学生都了解。大顺朝和袁世凯在1916年所建立的帝国的命运相同,转瞬即逝。现在,关于李自成失败的前因后果,我们就不再赘述了。我们可以从历史资料中得知,满族人一直在密切地关注明朝,看他从昌盛转为衰弱最后摇摇欲坠。在这期间,满族人一直收纳那些汉族官员,努力学习汉族文化,最后指挥军队同明朝正面交锋,突破了山海关,还有长城上的各大关口,将吴三桂的部队收服,之后灭了李自成的军事力量,建立起了自己的王朝。
满族人将自己国家的国号定为“大清”。清朝从1644年延续到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清朝的10位皇帝都被称为“大清大皇帝”,并不是“大清皇帝”。而民国特别承诺让最后一位皇帝保留尊号“大清皇帝”,这个“优待条件”里有明确的规定。“大清皇帝”这个称谓,在序文里出现过,在八项条款里又重复提到了五次。
1912年的中国没有定国号,因为这并不是又建立了一个朝代。民国为了解决国号的问题,便采取西方国家的做法称自己为“中华民国”,这个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至于年号的使用,也理所当然地被废除了(事实上每个统治者统治国家时年号都不相同,比如高宗的年号是乾隆,德宗的年号是光绪,等等)。
倘若袁世凯在1916年建立起自己的王朝,中国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爱慕虚荣的袁世凯肯定效仿古人,为自己定一个国号。查看袁世凯统治时期的硬币以及勋章,就会发现上面的文字是“中华帝国”而非“中华民国”,虽然只差一个字,但是其意义却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制度,中国再度回归君主制了。
中国人一般都习惯遵守古人的智慧,这一点从国名随朝代的更替而变换就能得到说明。现在,广东人喜欢称自己为“唐人”,是因为唐朝将广州归为自己的领土,而华北地区的人喜欢称自己为“汉人”,是因为汉朝时期华北地区归为了中国。同样,很多在满洲居住的汉人在民国时期仍会称自己为“大清国民”。中国在受英国管辖的威海卫的称谓是“大国”。所以,“中国”总是或多或少地被认为只是“China”这个单词的翻译,但是比不上“中央帝国”或“中央王国”的称谓。显然这两个称谓有更多含义,它们表示位于中心的国家,这和过去人们的理解有关,人们一直以为中国在世界的中心。“中国”这一词没有成为历代皇帝对国家的正式称呼,却成为民国官方称谓的一部分。
由此,在文章开始时看似杂乱的条例也一目了然了。民国虽然同意皇帝继续使用“大清皇帝”这一尊号,并且继续生活在紫禁城中,但是清朝覆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尽管中国保留皇帝,但是并不影响民国的威望。
倘若没有单独去学习这些知识,就无法搞清中国国号、朝代等的用法。本来,这些对一般人而言无关紧要,但是目前却变得非常重要了。于企图称帝的袁世凯而言,这就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另外也表现在自1913年以来一直震荡着国际政治的满洲问题。
1898年,袁世凯背叛了光绪皇帝,1911年他又背叛了宣统皇帝,1916年则背叛了中华民国。
袁世凯毫无道德可讲,但是他颇有能力,这也是他当选总统的原因,革命派根本没有力量对抗他。当初,临时总统之位是袁世凯胁迫孙中山才得到的。外界赞扬孙中山宽宏大量,其实他是别无选择,掌握北方军事大权的袁世凯想继续掌权,革命军的军事力量根本无法与之对抗。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正式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一职,并且同意到南京赴任。不过,一向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不想去革命军掌握的地区,他明白革命党人士不但怀疑自己也憎恨自己,当然自己对他们也抱有同样的想法。为了拒绝去南京,他谎称北方的局势有变。袁世凯这一说法更加让革命党人士不信任他,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他便自己发动了一场兵变。不过,那些本应该在兵变中死去的人却并没有死。这次兵变,袁世凯损失了大量财产,不过这对他来说不重要,因为他的目的达到了。
南方革命党领导人宋教仁在1913年3月20日遇刺身亡,这次暗杀几乎可以断定是袁世凯指使的。同年7月,中国爆发了“第二次革命”,旨在推翻袁世凯。袁世凯立即采取了行动,只用了一个月就让革命党人士惨败。被定为“反叛者”的孙中山再次去日本避难。在日本,他受到了许多日本同情者的款待和帮助,这些人在中国改革的过程中,一直充当着真诚、慷慨的朋友。他们中有些人对中国后来发生的事不再抱有幻想,也失去了信仰,但是他们始终坚信孙中山才是真正的“民国之父”。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当选为正式总统,任期5年。同年10月10日,袁世凯在庆祝辛亥革命两周年的大典上举办了总统正式就任仪式。就任不久,狡猾的袁世凯便动用权力,将总统的任期改为终身,还规定上一任总统有指定下一任总统的权力。镇压“二次革命”胜利后,袁世凯认为自己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便强制解散国民党,并驱赶国民党人士。国会因为国民党人士被驱赶而不够法律规定的成立人数,结果在1914年1月12日被袁世凯解散。副总统黎元洪在1913年12月被袁世凯调职到北京,理由是想让其充分发挥才华。其实,袁世凯真正担心的是黎元洪被人利用推翻自己。之后,袁世凯制定了《中华民国约法》并在1914年5月份正式颁布,同时宣布废除1912年3月颁布的《临时约法》。曾担任东三省总督一职的徐世昌被袁世凯任命为国务大臣,前山东巡抚孙宝琦被任命为外交大臣。
对于皇室,袁世凯总是假装善意,做什么都秉公办理。他这种态度无非是要让自己更为便利地侵吞皇室的资产。而皇室也没有得到如“优待条件”中所规定的津贴。累计到1924年年末,民国已欠皇室数百万津贴,那所谓的“优待条件”已经如同废纸。
1913年初,袁世凯根据“优待条件”中的第三条,要求隆裕太后从紫禁城搬到颐和园。这更使朝廷中的官员担心不已。
内务府对这件事的反对呼声最高,他们认为假如太后与皇帝被赶出紫禁城,那么接下来要遭殃的便是内务府,因此一定要得到太后支持。但是,内务府并没有特别合情合理的理由让袁世凯改变主意,就解释说颐和园的墙比较矮,居住起来并不安全。袁世凯听后很好地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气,回答他们会请人对围墙进行加高,但是修墙的费用要由皇室司库即内务府来承担而非总统。
隆裕太后不再抗议。但是,谲诈的内务府却能够轻而易举地让不利的形势扭转。他们觉得仆人们干活需要光亮,颐和园的高墙会挡住夕阳的光芒,那样仆人们就会提前收工。因此,关于墙的高度需要从长计议。另外,修筑围墙的工程一直不见成果,新修筑好的围墙会倒塌,有时候还会殃及原来的城墙。
几年后,我因为这围墙而感到头疼不已。当时,我负责教导皇帝并在1924年负责过颐和园以及四周财产的管理工作。这些围墙总会因为大雨坍塌,我能够动用的修葺费用少得可怜,这项工作十分艰难。之后,我发现之前的修葺工作太过于浪费资金,但是想要改善这样的情况却要遭受很大的阻碍。因为一旦缩减宫中的费用就要同宫廷内旧传统以及“权力的掌控方”相抵触,这会让宫内一部分人损失很多利益。
为了能够让朝廷继续留在紫禁城,他们会一直持续这种浪费又无利益的修墙工程。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袁世凯对朝廷延迟搬离紫禁城的日期持反对态度。其实,这是因为袁世凯一直顾虑那些忠于皇帝又掌握实权的人,例如曾出任总督一职的张勋。张勋的军队在徐州驻守,津浦铁路以及长江北岸的华东一带都在其管辖范围之内。虽然张勋是袁世凯的属下,并且在阻止革命军北上中功绩显著,但不等同于张勋就忠于袁世凯。他肯帮助袁世凯阻止北伐军要归功于袁世凯对张勋的承诺,即他一定会遵守民国同皇室所签订的协议。
张勋一向忠于皇室,他非常支持隆裕太后的抗议。但张勋未能看穿内务府的阴谋,被他们利用了自己对皇室的忠诚。内务府请求张勋为了皇室的尊严对这件事进行干预。张勋也单纯地觉得保证朝廷继续留在紫禁城就是对皇室忠心。腐朽的内务府就是这样利用张勋为自己多争取了一些存在的时间,他们才是整个朝廷覆灭的主要罪人。
由于张勋对太后的支持,袁世凯只得先同意朝廷继续留在紫禁城。只是,袁世凯无法在1913年时就达成自己的皇帝梦。这样一来,他的总统府只能定在紫禁城城外的其他宫殿即新华宫。不过新华宫同紫禁城相邻,其规模堪比紫禁城。
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袁世凯自成为总统后一直谨慎行事,步步为营,两年后才显露出真面目。尽管总统终身制在意义上已经等同于皇帝,但这依然不能满足他。为此,他凭借权力指定自己最满意的儿子袁克定为下一任总统,虽然没有公布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几年后,我还在威海卫帮助了逃亡至此的袁克定,并保护他以难民的身份在此生活了很多年。
之后,袁世凯极为顺利地准备下一步,他在1915年成立了一个名为“筹安会”的组织,以此操控“人们的意愿”。袁世凯给予这个组织极大的支持,但他从不亲自出面,组织的领导者为政治家杨度。袁世凯表面上宣布中国的主体是人民,由人民来决定其国体。然而,袁世凯和他操纵的这个组织却一直秘密地按他们自己的意愿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