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43100000007

第7章 文学纪(7)

我现在还不准备写“宏大叙事”,什么时候写还不知道,有没有能力写也不知道。但这些年一直在读史料:民国史,抗战史,“文革”的一些民间资料,回忆录,口述历史……每个人讲得都不一样,但合起来特别有意思,慢慢地会接近真相。我在去年的一次发言里,引述过黄仁宇的一本书,是他在抗战时期,作为远征军一个副官,在缅甸为《大公报》写的一组战地通讯。同样是写战争,我认为黄仁宇写得非常“文学”,这个“文学”当然不是说他在虚构,而是他观察战争的角度,非常的人性化,细节化,比如他没有直面去写厮杀和肉搏,而是写硝烟过后的战场,非常的安静,写了尸体,丛林里的阳光,热带植物……我以为,这样的描写是非常有力量的。另外,即便受制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正面歌颂中国军民的抗日激情,黄仁宇还是以隐晦的笔法,以两三句话写了一个日本军官的尸体,他身上的护身符,一封家书……我很奇怪黄仁宇后来竟然成了一个历史学家,他实在是具有文学家的情怀的。

所以我在想,我们的“宏大叙事”是否该借鉴一下黄仁宇的思路,即便亲历战争,他也不卖弄经历,而是从侧面写,往小处写,这样一来,真实反容易呈现。即便写《万历十五年》那样的大题材,他也是很谦卑的,不是一上来就场面堂皇,而是从小事入手,慢慢铺陈开来。就是说,他没有把历史当历史写,而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总是把小说当小说写,我总觉得我们当代的小说太流于空泛,越是大的题材越流于空泛,我想主要原因可能就在这里,就是太有野心了,太直奔主题了,一落笔就是写名着的架子,还有就是太主流了,没有自己的眼光,没有发现,这些都是与文学精神背道而驰的。

日常经验:我们这代人写作的意义

其实,我对“日常写作”这个概念非常矛盾,一方面我喜欢日常,可能因为我是女性,我特别容易关注生活中那些细微、微小的事物,像房屋、街道、楼顶上的鸽子、炒菜时的油烟味、下午的阳光……在我看来,它们都是“日常”。

“日常”通常被认为是小的、琐碎的、无意义的。但问题在于,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在“日常”中,就是说,处在这些琐碎的、微小的事物中。吃饭,穿衣,睡觉,这些都是日常小事,引申不出什么意义来,但同时它又是大事儿,是天大的事儿,是我们的本能。而且“小说”单从字面理解,也是要求我们从“小”处说起,但在文学界,往往有一种声音要求我们去写大题材,写战争,写历史,写时代。我们每个作家都面临着这样的压力,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压力,也是普遍的压力,这个压力既来自评论界,也来自官方,还来自民间,来自很多很多的读者,甚至很多写作者自己,也不屑于写日常,认为它们是小事儿。

起先,我认为这是我们中国的问题,后来知道不是,世界各国的作家都面临着这样的压力。在日本,在土耳其,一些年轻作家经常被责问:你们为什么不去写战争,写历史?我听了非常困惑。泛泛而言,人们认为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作家,因为他写过《战争与和平》这样一类作品,但卡夫卡未必是,哪怕他是公认的现代派鼻祖,他开创了一个世纪的写作之风,把他列入“伟大作家”的行列,恐怕仍会引起争议。

我的理解是,这跟卡夫卡所处的时代有关系,“伟大”不单是一个能力问题,它更是一个时代问题,跟这个时代的精神、整个道德风尚、审美趣味有直接的关联。普遍来说,20世纪是个与“伟大”一词毫不搭界的时代,它直接走向了伟大的反面,那就是混乱、卑微、猥琐、怀疑,就是内心摇摆不定,有很多小动作,这些小动作完全没有意义,只是徒增自己的茫然和痛苦,徒增生命的无聊感和失重感。

我认为这就是20世纪的精神内核,那种正大庄重的、崇高的、悲剧性的情感看不见了,这个情感在托尔斯泰时代是有的。你看《战争与和平》,看《静静的顿河》,无论是贵族还是农民,还是士兵,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很高尚的、很正派的、很朴素的情感,这个情感非常大,可以称之为情怀,他们也有痛苦,那是一种很结实的、人生的痛苦,就像一拳打在胸口,你知道疼在哪里,很肯定。他们那个时代,一切都是肯定的,人如果不能称为高大,至少也算个人,因为有尊严。生命是宝贵的,比生命更宝贵的是理想、信念、真理、自由、责任心、荣誉感。《战争与和平》里,有大量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很惨烈,也很悲壮,悲壮更上一层,就变成了美,这大概是美的最高境界了。支撑这种壮美的,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情怀。总之,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一些东西,比如正义。正义是什么,今天看来当然是可疑的、虚妄的,需要重新界定的,更何况是“正义的战争”,但那个时代的人们是相信的。

同样是战争,你看20世纪的描写,最着名的便是《二十二条军规》。开篇便是当逃兵,跟护士调情,为一些不相干的事大动肝火,战友之间互相憎恨,恨不得杀了对方,但又离不开对方……全是不上台面的事,这些人是太绝望了,又怕死,又看不到明天,只能及时行乐,苟且偷生。

我自己的感受是,我更喜欢《二十二条军规》,因为心理上没有距离,觉得很亲近。《战争与和平》当然是更伟大的作品,伟大得让我敬重,只好远离,就是心灵上没法对接,他们是形而上的、崇高的,我是形而下的、琐屑的。

我觉得自己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审美趣味上,都是典型的20世纪人。就是没有那种阔大的心灵,没有那种气吞山河的气象,非常敏感,有时不自信,总是怀疑自己,也怀疑一切,也很自私,也很善良,但这善良背后因为缺少一个大的、精神或者理想的支撑,所以还是一种自顾自的小善良,先照顾好自己,再去照顾别人,这个当然是没问题的。

在20世纪,你会发现,人的形象变小了,没有十八九世纪的人高大,当然不是生理上的。总是精神萎靡,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儿,不再有英雄主义情结,也不会奢望天才的出现,每个人都是凡人,沉堕于日常生活里,直到被它淹没。这就是《尤利西斯》的主题。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当然也有感情,但这是一种不肯定的感情,模棱两可,怎么样都行,就是大家都成熟得要命,男女之间有小喜悦、小欢喜,却很少有那种你死我活的爱情的碰撞,所以我们这个时代不会产生悲剧。悲剧是大的、英雄主义的、接近神性的,主人公站在舞台上,张开双臂,他要拥抱世界,叩问上苍,我们这代人怎么会做出这样的动作来?我们一般都是缩着身子,好像很冷的样子;要不就是快速奔跑,怕迟到了公司会扣奖金。要是失恋了,当然也会很痛苦,但也不至于捶胸顿足,至多找个僻静的地方,一个人舔舔伤口,或者闷头睡几天就好了。所以这种痛苦还是小痛苦。

那天听一位50年代出生的前辈作家的讲座,他说过一句话:高产的作家不一定是伟大的,但伟大的作家一定是高产的。这位作家并没有说,他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但是我知道,他们那代人是有这种情结的,就是对“伟大”情有独钟。

都说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觉得未必。我们和前辈作家的区别就在于,大家都是士兵,他们想当元帅,而我们只想当士兵。他们是更有梦想的一代,对“伟大”怀有一种单相思,向往于以一己之力创造一个博大的、完整的世界,他们是读苏俄文学长大的一代。而我们这代人早已放弃了这梦想,对伟大避而远之,因为我们是读卡夫卡长大的一代。

卡夫卡在文学上并没有建功立业的野心,他为自己的痛苦而写,他自卑极了,心里爬满了无数的幽暗的小虫子,有点神经质,又是多病多愁身,女朋友长得也不漂亮,不停地订婚,毁婚,再订婚,结果到死也没有结成婚。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无意间开创了一个写作的新纪元,他使文学回到了自身,回到了不能肯定的人的内心,他是典型的经验写作。他没有经历过战争,却预言了一个世纪的精神上的灰飞烟灭,他能不能上“伟大作家”的排行榜又有什么关系呢?

曾经有人跟我谈过“经验写作”,经验写作当然有它的问题,然而我们这一代人写作的意义,可能正来自于“经验写作”,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日常经验。这个时代太庞杂了,靠个人力量根本没法把握,我们各写各的,只要诚实一点,朴素一点,把姿态放低一点,就像涓涓细流汇入大海,大家合力还是可以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的。

总的来说,我们这代人对“伟大”已经没有心理诉求了,我们这代人对写作如果还有一点理想的话,在我是,我希望自己能写一点漂亮文字,写出我对人生最切肤的感受,这感受既是我个人的,也是一群人的。

我在念中学的时候看过一句话,后来一直牢记这句话,把它贯穿于我的写作,就是“小说是人生的艺术”。我想很多人可能已经忘了这句话,忘了小说首先是艺术,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关于人生、人性的艺术。我又想起另一句话,“文学是人学”,谁都知道文学是人学,但人在哪儿?我的回答是:人在“日常”里,与日常休戚相关。哪怕是战争年代,非常时期,天灾人祸,人也有最基本的诉求,就是穿衣吃饭;有最基本的情感,痛苦或者欢乐。无论我们写什么,都是在写人,哪怕是写战争,为的还是写战争底下的人。

所以这些年来,我真的非常困惑,我们现在所看重的、所强调的,恰恰是与文学本体、文学精神不相干的一些东西,是一些细枝末节,是本末倒置。我们过多地强调文学以外的东西,强调它的社会承载功能、批判功能,强调题材的大与小,就是“写什么”的问题。其实写什么在我看来从来就不是问题,对于一切文艺来说,怎么写才是大问题。

我的困惑就在于,我们的文学经过几十年的意识形态的压力,就是“写什么”的压力,也是“宏大叙事”的压力,到了80年代中期,由马原他们作了纠正,好像是回到了文学本身,但是十几年以后的今天,对“宏大叙事”的追求又回来了。

我不是说“宏大叙事”不能写,一切题材在我看来都是等值的,我关心的是,宏大叙事“怎么写”。我前阵子读黄仁宇的书,名字忘了,是抗战时期,他作为中国远征军的一个副官,在缅甸和印度战场,为《大公报》写的一组战地通讯。黄仁宇太了不起了,虽然他那时还不是个作家,后来也没有成为“作家”,他那时连记者都算不上,就是一个普通军官……可你看他是怎么写战争的,他写了阳光,写了一个日本军官的尸体,他身上的护身符和一封家书,他还写了硝烟中遍地的尸体,但是他没有去写尸体,他写了一棵小草,手一掐,指尖上留下了青草的汁儿……我觉得是太有力量了,这力量胜过千军万马的厮杀,我觉得这就是大与小的辩证,日常与宏大叙事的辩证。“小”常常比“大”更有力、更动人。

《红楼梦》算得上是“伟大作品了”,但《红楼梦》的伟大并不因为它是“宏大叙事”,它本身的题材并不大,一个富贵人家的男男女女,吃吃喝喝。《红楼梦》的伟大是,它写了最实在、最琐屑的日常,却指向大的人生的虚空。《红楼梦》是我读过的把“日常”和“伟大”结合得最好的典范,它做到了极致,最不可思议的是,它差不多全是对话组成的,宝玉怎么说,黛玉怎么说,两个人如何斗气,全是小儿女情态。

黛玉穿什么,宝钗穿什么,全是日常小事,一字不落大处,但《红楼梦》的魔力就在这儿,它写的是大东西,却不直接写,它去写小东西。

某种意义上,所有的文学都应该是“日常写作”,我们不写日常写什么?我们就住在里头啊,每天肌肤相亲。但是我对当代“日常写作”也不满意,比很多评论家还要不满意,评论家指责日常写作,而我却指责作家。因为这些作家没有心,没有痛,他们没有活在人生里,而是活在所谓的“写作”里,他们是为写而写,为琐屑而琐屑,他们糟蹋了日常。如果日常没有精神笼罩,它就是一块破抹布。

我心目中的日常写作,就是写最具体的事,却能抽象出普遍的人生意味,哪怕油烟味呛人,读者也能读出诗意;贴着自己写,却写出了一群人的心声。有自己,有血肉,有精神,总而言之,哪怕是写最幽暗的人生,也能读出光来。

闲话短篇小说

都说短篇难写。我想短篇的难写,主要来自篇幅的限制,它有点像玩杂耍的,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高难度的空翻:跃起,团身,翻转,落地……总之要有头有尾,收放自如。我的意思是,就小说的基本要素,短篇是一个都不能少,它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虽只有一枝半叶,也须搭出个“花繁叶茂”的意思出来。

而且好的短篇,正如一切好的艺术,指向从来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并不止于一个故事,几个人物,音容笑貌,命运转折……这些都是小说的外在形迹。我想大抵能称得上是艺术的,都是先落于一个形迹,而后又跃过这形迹,指向广大和丰富。所谓“诗无达诂”,诗的指向可是有尽头的?

同类推荐
  • 辛弃疾文集4

    辛弃疾文集4

    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大为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
  • 章衣萍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章衣萍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1)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寻访那些红色记忆

    寻访那些红色记忆

    采访了六位老红军,记录了他们口述亲历,记录了六个从延安来到甘肃的红孩子的革命回忆,记述了红军后代子女对父辈经历的回忆,记录了亲历抗战的老战士口述对革命战争的回忆,记录了红色延安的教育家吴燕生、南梁列宁小学的首任教师张景文,从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走来的景泰水电工程的开拓者李培福的革命奉献精神。
  • 梦想照亮生活:盲人穆孟杰和他的特教学校

    梦想照亮生活:盲人穆孟杰和他的特教学校

    穆孟杰,一位盲人农民,以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勤勤恳恳的努力,历经百般苦难,终于在两三年之后,成功地建起了自己的学校。他一步一步地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为盲人办学,帮盲人自立。他最见不得盲人被人遗弃和蔑视,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他要以一己之力,竭尽所能地去帮助盲人,把他们从不被公正对待乃至被虐待、被轻视、被侮辱的境遇中解救出来。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我家嫂嫂是仓鼠

    我家嫂嫂是仓鼠

    沈落要是知道事情会变成这样,就不会养仓鼠,就不会出去乱跑,就不会出去乱跑还把自家的仓鼠托付给自家老哥。谁可以告诉她,现在躺在自家老哥床上衣裳不整害羞茫然可怜惹人心疼的女孩子为嘛是自己养的那只胖嘟嘟爬笼子都会被卡住的仓鼠!!!!“主人……”女子有点茫然的发声。“沈方你简直禽兽!”沈落咆哮。男子坐在床边,摸着女子软软的头发,全然不在乎自家妹妹的愤怒,淡定的笑道:“多谢夸奖。”
  • 医经原旨

    医经原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殇孤荒绝

    殇孤荒绝

    一个经典的弑杀三界故事,一个少年的家族被三界屠杀,而仅仅幸存下来的他开始屠杀三界。“余味孤殇,独霸沧桑,我渡古绝,为此重生!”“屠弑三界,唯我独尊,我欲封天,上神无阻!”一颗微不足道的北极星可以独霸天际,一片触手可得的落叶撑起万物,一位未见过大荒的少年可以封杀三界!孤独遗弃,痴迷追寻,我渡殇孤,嗜死之血,散华年夏,消逝仓麻,若天唯我,星河必破。
  • 萌动季节

    萌动季节

    大学校园,萌动的季节,萌动的男孩,萌动的女孩子,他们激越地生活在校园里,会发生什么呢?爱情,浪漫,创业,赚钱,生活,同居…………构成了现代大学生活的协奏曲。
  • 重生之天玄帝国

    重生之天玄帝国

    叶天是一个公司的小员工,每月的工资只够自己省吃俭用生活的,原本以后自己一生也就会这样碌碌无为生活下去,但是却没想到因为昨天在地摊上买了个黑呼呼的戒指戴上了摘不下来第二天被主管因为违反规定给辞退了,而其他的公司又因为看不起他的学历而不收他,走投无路的他在一个雷雨天爆发,用戴着戒指的手指朝天骂了一句,却被一个雷给劈没了,在他还有一丝意识时仿佛听到了天上传来一句“小样,你想上天咋,敢骂老夫”,就这样,一个地球上消失了一个人,却出现了另一个世界的传奇
  • 无上魔医

    无上魔医

    魔医现,天下乱!一代魔医的成长史诗。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圣天大陆。
  • 我在天庭当老师

    我在天庭当老师

    一次偶然,陈云峰穿越到天庭。从此,他是哪吒儿子的老师,杨戬女儿的老师,孙悟空儿子的老师。他更是天庭众多仙家的老师,他被称为仙界教师。篮球,广场舞,七仙女天团。这些在地球上都熟知的东西将会以什么样的姿态登陆天庭?蟠桃,仙酒,法术。这些神仙手段又会在都市中绽放怎样的火花呢?敬请期待。
  • 盛世婚宠:YES我的头号敌人

    盛世婚宠:YES我的头号敌人

    别人只知道萧池禹温雅是青梅竹马,也是一对水火不容的死敌,却不知萧BOSS极为护短。(续付萧离跟莫禾禾儿子,以及裴颜跟温祁云女儿的故事~)群号:572387947
  • 天幻食神

    天幻食神

    一个爱好搏击的年轻厨师,在和同事外出旅游的时候,不小心从悬崖上失足落下,本以为必死无疑的他却来到了一个令他意想不到充满魔法与斗气的奇异世界。看一个技艺高超的现代厨师,怎样用手中的菜刀征服那个叫做“天幻大陆”魔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