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41900000018

第18章 邓华:草绿色的狐步(2)

邓华将军经过实地勘察和试探性进攻后,认为攻击塘沽于我不利。理由是蒋军兵舰摆在海上,我们不能沿海岸包围敌人,而塘沽的南面和西北面不是河沟很多,就是草地盐田,广阔平坦,不易通过。强攻不仅会造成我军重大伤亡,而且会逼迫敌人从海上逃跑;如果转而拿下天津,同样能封锁北平之敌的海上逃路。

将军与协同作战的兄弟纵队首长共同研究并再次察看了地形,前后经过三天反复思考之后,终于亲自草拟了不攻塘沽转而夺取天津的建议,由他和政委吴富善、参谋长高体乾共同署名,向平津前线总指挥部发去了电报。

第二天,邓华的指挥部所在地开来了10多辆吉普车。林彪派出参谋长刘亚楼和作战处长等前来审议是否攻取塘沽的问题。他们会同前线指挥员重新对地形和敌情进行勘察,最后一致认为打塘沽得不偿失,攻取天津对封锁北平之敌东逃更为有利,由邓华和刘亚楼联合签署,向中央军委和平津前线指挥部做了报告。

很快,我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天津会战。会战之前,毛主席给天津前线指挥部发报说:“放弃攻击两沽计划,集中五个纵队准备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经过29个小时激战,我军一举攻克天津,全歼守敌13万多人。接着,便是北平的和平解放。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得悉我东北人民解放军入关,准备同华北人民解放军一道进行平津战役之后,曾命令天津守敌“可以放弃天津,以固守出海口(指塘沽)为主”。这一部署的目的是在必要时从塘沽撤出部队,以保存实力。可以设想,如果我军不是及时将攻击目标由塘沽转为天津,则天津之敌可能撤至塘沽,并从出海口跑掉。而我军及时集中兵力拿下天津,既全歼了天津守敌,又封锁了出海口,使蒋介石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洪学智被“劫”前后

也许这两次电报的建议给林彪留下很深印象,因此在我军即将出兵朝鲜时,他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推荐了邓华。

那是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刚刚打完解放海南战役的邓华被连夜召到北京。

他的老上级林彪在他的住宅会见了他。林彪此时已从四野调到军委工作。他的目光是亲切的、热情的,对邓华说:“为了应付朝鲜战局可能出现的危机,中央决定从中南军区调13兵团开赴东北,组建东北边防军,必要时可以入朝参战。由谁出任东北边防军的主要领导?在这个问题上,毛主席和党中央颇费了一番思量,一番周折。

“毛主席原想让能征善战的粟裕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兼政委,让萧劲光、萧华任副司令员和副政治委员,遗憾的是粟裕重病缠身,一时不能康复,萧劲光在主持海军工作难以抽出;萧华任总政副主任,本来应无问题,但此时正巧总政主任罗荣桓生病告假,这事也搁浅了。

“周恩来主持的国防会议对东北边防军领导人选进行了慎重研究,考虑过13兵团的黄永胜。但我们认为,黄永胜这个人打仗还可以,不是很全面。还是你去比较好。这样你们15兵团和13兵团的领导对调一下,机关也对调一下。你看有没有什么困难?”

好机遇带来了好运气。由于邓华率13兵团第一批入朝,又由于13兵团指挥机关和志愿军司令部机关合并,所以13兵团司令员和几位副司令员都被任命为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兼第一副政委了。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

当15兵团和13兵团的领导机关对调时,绝大部分人都赶到了东北,唯独留下了15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洪学智。当时洪学智因兼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和江防司令,广东军区司令员叶剑英特地向中央报告,把他留了下来。

8月上旬,洪学智奉叶剑英之命乘火车到北京,向中央请示15兵团和广东军区合并中的一些问题。洪学智没有想到他刚下火车,便被人“劫”走了。

“劫”他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他的老搭档,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邓华。邓华用一辆美式吉普车把洪学智“劫”到了林彪的住处。

此时已是中午,林彪已把午饭摆上了桌:米饭和几个小菜。

林彪一边请他们吃饭一边对洪学智说:“洪学智同志,东北的边防工作需要你,已经确定了,你到东北去。”

洪学智大吃一惊,因为他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他说:“我是到军委来请示工作的。可叶司令交给我的任务怎么办?是不是先回去交代一下?”

林彪说:“不行,来不及了。叶司令交给你的任务,你打电话或者写信给他说一下。”

就这样,洪学智连换洗衣服都没有带,就被邓华“劫持”到抗美援朝的战场。

事后,洪学智才得知,这一切都是邓华在幕后策划的。他离开北京的当天,林彪就调他去东北问题给当时的代总长聂荣臻写了一封信。

聂总:

本月我已在电话中与谭政商量,他对洪学智去东北无意见,只洪本人同意即行。洪同意去东北开会。现在需军委正式任命洪的职务,本晚即随邓华去东北开会。现在需请军委正式任命洪的职务(13兵团第一副司令),并任命方强接替洪学智为广东军区副司令和南海舰队司令。此任命电令请属军委下达,并要方强即动身来京开海军会议。

此致

林彪

八月九日

从这个小插曲中可以看出,当时林彪对邓华是相当信任和器重的。邓华一直为此事深深地感谢着林彪,但是后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颗耀眼的将星消失了

那是1951年6月,在北京中南海丰泽园的菊香书屋里,毛泽东接见了刚刚从朝鲜前线回到北京的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将军。邓华此行奉彭总之命,率领第一批入朝的几个军长回国向毛主席汇报前线战况。他们是38军军长梁兴初、39军军长吴兴泉、40军军长温玉成、42军军长吴瑞林等。

当邓华将军正准备返回朝鲜时,林彪要人打来电话,召邓华去他家。

也许这是邓华将军的疏忽,也许的确是时间太紧了,将军在京期间竟没有去谒见林总。尽管此时离火车开车的时间已很近了,他还是匆匆赶到林彪住处。

这是抗美援朝后将军第二次见到林彪。

“我不请你,你邓华就不登我的门啦!”林彪伸出手来让邓华将军握。

“不,不,这些天事情比较多,”将军连忙解释,“主席与彭总都让我尽快赶回朝鲜……”

林彪早已在写字台上摊开了一幅朝鲜前线作战地图,他想详细地了解前线的作战情况。

邓华将军却心急火燎,对林彪的问话不免有些敷衍。

当邓华将军起身告辞时,林彪的眼睛直瞪瞪地望着他,不满地挥挥手说:“去吧,去吧!”

许多年后邓华将军仍然感觉到那双眼睛的威胁。尽管1971年他便在空中爆炸身亡,邓华将军则一直活到1980年,但那双眼睛的威胁始终如芒在背。

1959年,“彭德怀反党集团”事起,林彪登上国防部长宝座,第一件事就是召开批判“彭德怀反党集团”的军委扩大会议。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多少年来与彭德怀有这样或那样关系的人,果然一个个倒霉了。

邓华将军很坦然。

尽管邓华将军和彭德怀在几十年共同的军旅中,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结下了亲密的战斗友谊,过从甚密,但他总觉得自己和那个“反党军事俱乐部”毫无瓜葛,心中无鬼,岂怕人半夜敲门!

其次,邓华将军看到,在这次军委扩大会上挨批斗的人大多都是彭老总平江起义那个山头上的人,而自己则是正宗的井冈山下来的人,除了抗美援朝三年外,绝大部分时间在林彪麾下作战,林彪是了解自己的。

然而将军错了。他万万没有想到,在这次军委扩大会上他竟成了众矢之的。

“邓华与彭德怀关系非同一般……”

“邓华骄傲自大……”

“邓华有野心……”

当罗荣桓传达了毛主席对邓华将军的指示后,邓华将军一下子愣住了。毛主席指示的大意是说,有些同志对邓华有意见,开个会让他们说一说,要邓华好好听一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由此,邓华将军想起了横城反击后自己心中说不清楚的不祥预感。

1951年2月11日晚5时,夜幕降临,邓华将军指挥的四个军(39、40、42、66军)按照预定计划向横城之敌发动了进攻。经一天激战,将伪8师三个团全部歼灭。战斗至13日清晨,又歼灭了美第2师一个营、李伪军4个炮兵营,以及伪第3师、第5师各一部。此次反击作战共歼敌1.2万余人,其中俘敌7800余人。

横城反击战胜利结束后,西面砥平里之敌仍在原地未动。为了扩大战果,我军于13日晚以6个团的兵力,向砥平里之敌发起进攻,当夜未解决战斗。第二天夜里继续进攻,将敌压缩在不足两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由于敌人此时已形成据点式防御,四周以坦克防守,兵力、火力很集中,我军火炮少,弹药也不足,因而仍未解决战斗。15日,敌援兵赶到,与砥平里守敌会合,我军只得在16日晨撤出战斗。

横城反击战的砥平里一战,我军三个师包围美军一个团,激战数夜竟未攻歼,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上下关系没有理顺,不同建制的部队难以协同动作。三个师当时隶属于三个军,我打你不打,你打我不打,没有统一的进攻指挥。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进展,志愿军参战部队不断增加,由最初的13兵团扩展为9兵团、19兵团、3兵团。而这些后入朝的兵团都有一批卓有实战经验的将军,特别是这些兵团的司令员们,比如3兵团的陈赓、9兵团的宋时轮、19兵团的杨得志,他们有的比邓华资格老,也有的与他相差无几,而邓华作为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名义上却是这些兵团司令员的上司。

所以横城反击战后,邓华将军曾向彭总建议:“陈赓能征善战,资历和水平都在我邓华之上,是否由陈赓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宋时轮第二,我第三,这样可以方便志司对各兵团的直接指挥,有利于志司和兵团的直接沟通。”

邓华将军没有想到,一年后彭总推荐他替代了自己掌握朝鲜战场上的最高指挥权。邓华的地位仍然在众多战功赫赫、老资历的将军之上。

现在,这种预感灵验了。邓华将军的问题在军委扩大会上升格为“既是高饶反党联盟的漏网残余,又是彭黄反党集团的重要成员”。林彪的浓重湖北口音定下了邓华将军下半辈子的前程:“我考虑很久,晚上睡不着觉,总觉得邓华留在部队是一个危险人物。”

从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军界一颗最耀眼的将星消失了!

同类推荐
  • 史潮与学风

    史潮与学风

    本书作者是我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的中生代历史学家,见多识广,在过去的十来年中,除了专门的研究之外,写了一些关于学术潮流和学术风气的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出来后被媒体广泛转载,读者甚多。现在学术环境不良,许多学者闭门造车,不注意潮流,同时学术风气不佳,更是不争的事实。文章结集,对有志于做学问的学生来说,帮助极大。分为两编,史潮(史学潮流)编13篇,学风编10篇。这些文章长短不一,长者一万多字,短者一两千字,可能性较强,期待这位国际知名历史学家的见解能成为中国学术界的解毒剂,为大学教育与学术研究提供借镜。
  • 中兴群英传

    中兴群英传

    成化皇帝崇道佞佛迷信方术,宫廷生活骄奢淫逸,京城内外大兴土木,修建庙宇宫观,国库空虚。宦官专权、大臣无能,有甚者内外勾结侵吞国帑。朝政废弛,贪官污吏遍布大小衙门。鞑靼接连犯边,而四海之内灾害连年,百姓流离失所,皇亲国戚、王府宗室趁机兼并民田。天下莫不期盼英明太子继承大统,清除阉党,整顿吏治,推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阉党、奸臣与国之大蠹们又岂肯坐以待毙?我生来卑微,我籍籍无名,我曾经饥寒交迫。我不是正人君子,我不是忠臣良将。我是小小的锦衣卫,我要与乱臣贼子战斗到底,因为我爱九州那辽阔的山河。
  • 直播昏君日常

    直播昏君日常

    小主播穿越成了大昏君!亚娜鲁瓦!要成为一名称职的昏君?哥哥我没经验啊,怎么办?直播还在呢,热心的网友随时提供帮助!
  • 财掌三国

    财掌三国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刘备:雷歌,我乃汉室宗亲,愿拿十万大军换你支持。雷歌摇摇头。曹操:天下英雄非雷歌也,和我一起打天下!雷歌摇摇头孙权:关东子弟多俊杰,雷小兄弟来我账下,大事可成!雷歌摇摇头三人异口同声:“你到底要怎样!”"我要一统三国!"
  • 最强帝王录

    最强帝王录

    “凡日月所照之地,江河所至之处,皆为帝国疆土”——神武大帝公孙续
热门推荐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君子无青春

    君子无青春

    班主任告诉我说做人要做君子,做官要做天子。天子我做不到,君子我也不当。因为君子没有青春。
  • 综漫花柒

    综漫花柒

    我为你征战沙场同伴死伤无数,你在与心中美人浪漫庆生。我为你百年拦下朽木元老团无数,你在为心中美人惊喜一笑而百般思虑。我为你再次征战沙场不幸濒死,你在与心中美人大婚之夜甜言蜜语,我沉默付出不及美人柔弱一笑也罢,可百年的陪伴却不如美人的一句误会之言,你竟将我逐之门外,让我再次无家可归,现如今我痊愈而归只不过已是物是人非。。。欲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第一次写,文笔有不足之处请多见谅。
  • 午后钟情

    午后钟情

    古老钟店,那是他对她一见钟情的地方。当缘分让他们第二次相遇,罗溪终开口与其相识。此后,他们在这家古老钟点买了一对相同的怀表,不知不觉的敞开了前世记忆。“这阵风来得很突然,它刮来的时候,我就已经失手了。”“既然你是无意的,那么就让我帮你带回来。”“但是风走了,就不会回来了。”“我会。”原来,这是早已注定好的,相知、相识、相恋。就在薛柠发现今生所发生的事都与前世相符之时,噩梦也要降临了。在今生,能否化解前世悲剧?梦醒来,我们是陌生人,一切都是最初的模样。“等下!请问你是钟表收藏家吗?”罗溪盖上笔盖,合上了做完标记的《午后钟情》。
  • 国民校草带回家

    国民校草带回家

    【此坑已弃,勿入!感谢收藏点击的读者大大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感情是可以用来回忆的,而安好这辈子遇见的最狂不过肖泽扬,最暖不过林耀阳,最美不过秦天。所以在多年以后的某一天安好再次跟秦天说这句话时,他回答道:“这个世界上,任何的感情都值得去回忆,比如你。”
  • 替身巫女:废柴鱼儿要逆天

    替身巫女:废柴鱼儿要逆天

    “世界……我要成为你的新娘!”小鱼儿在对世界一见钟情之后,在心里暗暗的许下了愿望。“啧,你说你这人已经活的够艰难的了,干嘛还要选择地狱模式呢?”良夏一面嗑着瓜子,一面漫不经心的说道。【本文并非灵异向,请各位放心】
  • 罪丶青春

    罪丶青春

    我们都有过青春,或正在被青春,虽然做过或正做着一些荒唐的事情可那是鲜活真实的我们。罪青春不是天生有罪,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走过罪恶,走向光明!
  • 凤凰男的眼泪

    凤凰男的眼泪

    此思聪非彼思聪,本文的思聪是一位从农村低层飞出来的凤凰男,毕业于警校,机关、商海、帝都、魔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等地方都留下过他深深的足迹。历经多次情劫,不是彼思聪之金钱网红交易关系,而是真正牵动心扉的感情,改变人生轨迹的真感情。最终,本文中的思聪在其罕见的十八次血泪中成长为权富一代的故事。针砭调侃80后的成长之路,各个阶层、各个地域、各个时代统统纳入搅拌。顺便为他们这一代人做个私史,顺便向星爷致敬!
  • 麟儿报

    麟儿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锋秦

    锋秦

    大秦帝国,短短的十五年,就结束了它铁血而又年轻的生命。焚书坑儒,严刑峻法,神州哀嚎,都非它所愿。它祈求上苍“愿天再借五百年”。于是一个名叫秦枫的后世人,踏着历史的长河来到大秦一统之前。没有人知道他能不能为大秦借到五百年,但他给这个短命的王朝带来了一些“也许”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