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南昌D207动车
我看到这八字评论先是一愣,随后立刻笑了起来,码字回复到:“你这什么眼神,门联上分明是如下八个大字——唯楚有材,于斯为盛。”
不多时,小D的又一条回复到来:“我可不是在重复图里的门联,而是感慨罢了。”
“哦,感慨什么呢?”我的手指带着我内心里的疑问飞速地在手机上跳跃着。
“我感慨若这门联换作我那八个字,可能就更显得霸气而非凄凉了。(龇牙笑)”
“求解?(好奇)”
“其实《左传》中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战国时楚地的确多出良才,然而良才得不到重用便也是徒然。吴起、田忌、廉颇、李斯都曾在楚地生活,但这是一个历朝三代才让和氏璧放诸光彩的地方,这些人自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得不到应有的垂青。想来当时怀才不遇可比现在的怀财不育来得压力更大啊,那时在宫内都未必能见上楚君一面,现在国内县级医院名牌上你就能见到阿波罗。”
“经你这么一说,这八字倒还真是一下子凄凉了不少呢。”
“再‘杯具’的经历也只是为日后的励志做铺垫。楚最终为秦所灭,可秦没多久又逃不了被楚霸王整垮的命运。好一段腐女眼中的相爱相杀的狗血剧情。不过话说回来,我真的很佩服楚地人民的爱国情怀呢,尽管那时的当局者并没意识到其重要性——或者其可利用的重要性。”
“没错。之前在英国读书时,便觉得有一种东西是内心始终牵挂着的。经你这么一说,却发现这种缠绕不断的羁绊就是爱国情怀。(害羞)”
“羞个什么(捂嘴笑),民族自豪感还是要的,虽然在国内只有在人多排队时才具体感受到自己是龙的传人。爱国情怀也要有。我不是‘美分’,只要美国的月亮不是小月月,那么它也不会比中国的圆。爱国不是当普遍涨了工资的‘五毛’去做一些事,而是做一些事让这个国家普遍涨了工资而后不需要‘五毛’。”
待这条回复跃入我手机屏幕的时候,我已然在回休息处的公共汽车上了。
周遭街旁的景观如走马灯般地过眼而去,也没什么深刻印象。晚上,一个人又独自在旅店旁的一个小广场上晃荡。见到附近小区的居民许多坐在自带的椅子上乘凉。广场的一隅,是一大群大妈在那里载歌载舞。伴随着舞曲歌声,不知不觉竟在广场上待了约摸半个小时。
其间刮过五次最炫民族风,但广场上的气温不降反升,便径自回到旅馆房间内休息下去。长沙给我的印象一言以蔽之,就是什么东西都是辣的:艳阳是辣的,食物是辣的,连湘妹子都是火辣辣的。
借着灯光翻阅着自己的行旅笔记,在自己计划的下一站勾上了一个大圈——南昌。说起南昌,和我们的铁路倒是有着一些渊源,因为它是京九线上唯一的一座省会城市。我起早买到了一张一等座的D207,开始了我的下一段旅程。
我的上车经历并不很顺利,原因是上车排队途中有一位站在我身前的中年大叔不知怎的和动车检票的服务员姐姐起了冲突。动车姐姐也不知怎的,非要查看他的身份证或者护照,否则不让他上车,该大叔大呼:“你,你们,你们这是剥夺人权!”说着便打算硬往里闯。
害得动车姐姐忙不迭地喊来了动车哥哥。争执什么的还真是一件既拼智力又拼体力的事,但见那大叔和动车姐姐拼完智力后又和动车哥哥拼体力,最后对方执拗不过便勉强让其通行了。见此情景,我不以为意。国人的看客心理我素来都是嗤之以鼻的,因此长呼一口气后便展示了自己的证件和车票后走进了列车的通道。
进去以后,座位居然是在刚才的那个大叔旁。大叔似乎对之前站在他身后的我有些印象,兴许是出于对自己之前的言行对我造成的影响和不便,就先笑着自嘲起来:“呵呵,小伙子,刚才耽误你几分钟上车,你可别介意啊。”
我善意地微笑,摇了摇头,表示毫不在意之前的场景。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大叔是用护照买的火车票。可别看这大叔长的是中国人,但其实是美国籍的,现在因工作原因回国。我内心暗叹:好一个出口转内销,也难怪他之前检票的事都能上纲上线到“人权”的高度。
想到刚才他的愤怒表情,我还是后背一冷,我笑着劝大叔说:
“叔叔您也别生气。我看您是许久没回国了吧?今年国内火车票就是实名制的,这样大家一视同仁,都有保障。”
我的话仿佛一剂安慰剂,虽无用却也无害,只见大叔勉强摆出个无奈的神情。
直待列车缓缓开动时,大叔的心绪才明显恢复,又一次主动和我搭起话茬来:“小伙子,你还是学生吧?”
我正打算掏出手机登微博,见他说话,便转头看了看他,而后点了点头。
“在哪里念书?”大叔的脸虽然面色红润,但我猜不透他此刻的表情。也不知他是真感兴趣还是客套话,于是我便挑虚处讲:“之前在英国留学呢,现在放假回国旅游。”
大叔的表情仿佛雨过天晴变得明朗起来:“啊,在国外念书啊,好啊好啊。你家很有钱吧?”
我很不解,为何在国外念书就是有钱人了呢,便反问道:“叔叔,我刚看见您的美国护照,您更有钱吧?”
大叔闻听此言,哈哈大笑起来:“有眼光。我呢姓万,我们家兄弟仨,前面两哥都遇上特殊时期,我是1977年高考恢复以后的第一届考生。”
“如此说来,万叔叔你的运气真是很不错呢。”
大叔略显不悦:“运气是有的,实力也放在那里。我可告诉你啊,我当时啊,可是以我们省前十名的成绩考入清华的,本科毕业后呢就作为我们国家早期的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被派到美国学习,一直读到博士。”
“看来光叫万叔叔不行,还得叫万博士啊。”我偷眼观瞧大叔的反应,显然他很中意我的这句话,又继续眉飞色舞地讲述他的故事。
“后来我就在那边定居,有了家庭和孩子。我此行回国,之前也和你说过,是因为A国有汽车企业高薪聘请,回来从事科研方面工作。”
万博士呷了口自己带的水,忽然转头对我说:“对了,我还有个儿子,想来应该和你差不多大。他在美国念大学,密西根大学Ross商学院。我可不是吹,美国的大学就是比中国的好。”
听了这句话,我双眉微蹙,但一旁的万博士显然没在意我的反应,继续侃侃而谈:“你看,他们商学院2004年的时候,纽约的地产巨商Stephen Ross向商学院捐赠了一亿美元,所以更名为Ross商学院,这就是校友的魅力!他和几个同学,经常会去华尔街,跟知名学生和金融大亨吃饭的!放假就自己开车去五大湖和黄石公园玩!”
我说:“万叔叔,哦,不,万博士,您的老母校也不赖啊,造过很多富豪。前阵子挂过一段时间‘真维斯楼’的楼牌,不过被指大学精神堕落被摘下了,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大学就不懂得铭记,不代表中国的大学就出不了企业家啊。您看看中国的大学有多少逸夫楼?
几百座是不在话下的吧?然后说到旅游,我总觉得国内去农家乐,钓个鱼啥的也很悠闲,像我这样坐火车出游的,也很自在,为何说非得自驾游黄石那才叫上得了台面的旅游?”
万博士有些尴尬,在听我说这句话的同时接连喝着水一阵咕咚,喝完稍顿了顿说:“总之啊,我是感觉美国就是比中国自由。美国学者说过,中国也许能够成为一个经济巨人,但中国永远不会成为世界的领导者。为什么?因为缺少文化支撑和文化输出,缺乏文化力量。
你看看,中国没有一本书或一部长篇小说能够进入欧美普通家庭书架上的吧?中华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对欧美价值观的影响几乎等于零。”
我更生疑问:“不是吧,万博士,你怎么能用外国人的愚昧来衡量中国人的智慧呢?人们都在为老舍当年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可惜,但我觉得这并没有什么。这世界上不缺诺贝尔文学奖级别的中国文学,而是缺那些够格翻译这些文学作品的人。另外,现在哪个世界一流的大学不开设中国政经的研究课程?不开,你就落伍了。再说现在国人不仅走出去,还吸引别人进来,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以每年10%左右的数字增长,今年可超30万。”
万博士听了不觉笑道:“哈哈,那这么说这个人均收入排名100开外的国家超英赶美快了咯?但是人家都说美国是各种文化的聚集地,谁来谁融入其中。而中国是各种文化的狙击地,谁来谁死,只剩中国特色一条出路!你看看当年“9·11”时世界的各大官方报纸的头条你能体会到,中国没融入这个世界啊!”
我摇了摇头,坚定地说:“那不见得。万博士,世界是多样性的,是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可别让一个国家把世界搞单调了。你说中国排斥其他文化,可为何现在中国人也都喜欢过外国的节日?你也许要说中国人就喜欢迷信外国,凑外国节日的热闹,但是你这个时候怎么不想想,中国这样便是对文化多元化的一种继承,说明我们中国人有容乃大呢?”
也许是之前一直喝水搞的鬼,此刻万博士的额上微微沁出了汗珠,声音也有些急躁了:“怎么能说有容乃大呢?你看中国人的小品相声,不是讽刺残疾人就是讽刺精神病患者,这分明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再看美国就不一样了,借一百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嘲笑残疾人肥胖者,他们嘲笑的主要对象就是总统和明星,也就是有权有势的人。”
我摇摇头说:“万博,您是出国久了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吧?
中国的传统艺术出自民间,讽刺的不是个人,讽刺的是这个社会,您一定是没看懂。美国人崇拜个人英雄主义,讽刺讽刺个人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万博士擦了擦汗说:“总之,在中国,要维权上访甚至呼吸新鲜空气都要找美国人!要不然你怎么会出国留学?”
我一阵冷笑:“美国要减少失业人口,要买物美价廉的好东西,要振兴国内的经济也得找中国人帮忙吧?要不然你怎么回国工作了?”
回击一个无理疑问的最佳答案永远都是抛出一个针锋相对的在理疑问。此言一出,万博士顿时语塞,打这之后便再也没有和我交谈。
这场火车上的讨论便以无言的结局不欢而散了。
我想,万博士就好比是当今某些公知或者一些老百姓的典型代表,他们总习惯放大美国的各种优点和中国的缺点,而缩小对立面。
的确,现在的中国可能有种种不公平不公正的地方,比如美国的精英都很爱国,而中国的精英却纷纷移民;美国人喜欢到中国领养小孩而中国人喜欢到美国生小孩。但是如果觉得环境变了、土壤变了,就觉得能改变中国人本性,那就大错特错了!圣诞大减价时,我看到大型卖场彻夜排队的人中八成是华裔,我才明白不管你是中国国籍、美国国籍、英国国籍乃至世界国籍,只要你流的是炎黄子孙的血,你就拥有着着5000年来养成的各种优良品德和缺点,这些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不容否定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