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与人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的本质是社会地位的不同。
“地”是指土地、位置,引申指领域或区域;“位”由一个“人”字和一个“立”字构成,意思是一个人站的位置。顾名思义,地位是指一个人在他的领域或区域中能不能站得住脚。换言之,地位是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它源自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决定人的地位。价值越大,地位越高。价值越少,地位越低。
影响人的价值的因素是多层次、多样性和多元化的。
有主要因素,也有次要因素。有直接因素,也有间接因素。
但是,决定价值最大化的根本性因素至少有四个:一是知识,二是能力,三是人缘,四是敬业。之所以说是根本性因素,是因为这些因素对人的价值有决定性的贡献率。换言之,假设人的价值结构为100%,那么知识占10%,能力占20%,人缘占30%,敬业占40%。而现实并非如此。人的价值结构往往是倒挂的。人们重视知识,渴望能力,却忽视人缘和敬业,这恰恰是人的价值不能充分体现的根源。
一个人要与别人不一样,要比别人强,就必须有地位。
有地位就必须有价值。有价值就必须有知识、能力、人缘和敬业。而这些又必须通过学习来获得。因此,价值决定地位,学习提升价值。人为什么必须学习,这个道理不言而喻了。
二
学习是知识交换的过程。
知识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信息体系。简单地讲,知识是有用的信息。这种有用就是体现在它能够转化或创造价值。我们正在从一个知识分子时代进入一个知识社会,知识对人的影响是首要的。
但是,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还不能过分简单。就知识体系而言,起码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知识总量,指一个人占有知识的存量。存量越大,知识面越广,创造价值的可能性越大。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博士后,从学历教育到终身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总量的过程。
第二层次是知识质量,指一个人占有知识的品质。品质是知识的核心。品质越高,价值越大。一个人可以没有高学历,但不能没有高品质。有知识不一定是知识分子,真正的知识分子是具有知识质量的人。
第三层次是知识流量,指一个人根据知识需求迅速吸纳知识并转化和输出知识的过程。知识流量是知识社会的主体,是决定价值的本质要素。
第四层次是知识增量,指一个人把存量直接转化为价值的机制。在知识增量中,转化是最重要的。转化本身就是价值。我们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转化。
尽管知识是海量的、系统的、分层的,但人对知识的占有和应用却是有限的、琐碎的、混浊的。正是如此,才导致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共享不充分,导致知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人只有通过知识的交换,才能分享知识分工及其专业化所带来的好处,这也是知识更新和知识共享的捷径。
三
学习力是知识转化的能力。
能力是知识对工作岗位的依存度,或者说是一个人已有知识与他所从事工作的关联度。这种关联度或依存度越高,能力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反之亦然。举个例子,假如一个具有医学博士学位的外科医生,如果他的工作岗位是在医院做外科手术,那么他的工作能力可能很强;如果他的工作岗位是在饭店当厨师,那么他的工作能力则可能很弱。
人的能力是局限的。有能力不一定就是人才。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学的是什么,而在于他能不能学以致用。
十全十美的人是从来没有的。美国着名管理学家杜拉克在谈论人才时说,“所谓样样都是,必然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也往往突出”。正如一首杂兴诗写的:“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金,渡河不如舟;舍长以避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能力是一种资源。当这种资源不能转化为资本时,就必然变为成本。
学习力的本质就是把一个人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再把能力生成为人力资本。这种资本就是人才。
人才是需要能力支撑的。这种能力必须以德为先。有德有才者重用,有德无才者可用,有才无德者慎用,无德无才者不用。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才观。
四
人缘是最核心的价值。
人缘是人与人的融洽度和协作度。缘是一种缘分,用佛学的话,是因果报应。一个人在社会上,为人处世是最难的。难就难在因果报应上。好的报应,必须有好的因果。
好的因果必须做个好人。“做事要做善事,做人要做好人”,正是这个道理。星云大师说,为人处世起码有十条标准:
坚定而不固执,忍让而不软弱,谨慎而不胆小,勇敢而不鲁莽,沉着而不呆板,自谦而不自卑,活泼而不轻浮,机警而不多疑,自强而不自骄,豪放而不粗鲁。
有一门学科叫地缘政治学,讲的是地缘关系中的政治价值。而人缘价值理论认为人缘即价值。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人缘等于品质加上团队精神。质的繁体字“质”,由两个“斤”和一个“贝”构成,意思是两斤宝贝,泛指好的东西。品由三个“口”字构成,意思是很多人说话,泛指大家公认。顾名思义,品质就是大家公认的好人。
好人不一定就有人缘。因为,人缘还必须具有团队精神。“团”字由一个“口”和一个“才”构成,“队”字由一个“耳”和一个“人”构成。意思是说,团队是一个有思想、有口才的人与一群听懂会干的人在交流、沟通和对话的互动中达成共识。团队是一个扁平化组织,它由两部分人构成,一部分是召集人,学习型组织理论叫“首席”;另一部分是队员。一个人的人缘除了大家公认的好人外,还必须融入这个团队中,成为首席或队员。
人缘是在团队中形成并发挥价值效应的。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管理的模式上:一是通过团队建设来建立和扩展合作秩序;二是通过提升组织学习力来扩展资源整合半径;三是通过制定或改变游戏规则来保持并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和稳定性。这就是学习型组织的魅力所在。
五
敬业是一种德。这种德是对职业的忠诚、责任和执行力。敬业关键在忠诚,核心在责任,根本在实干。换言之,敬业就是少说多做,听懂会干,用心尽力,大公无私。敬业的人从不夸夸其谈。他们常常用“管住嘴,迈开腿”作为行动指南。“管住嘴”就是少说话,不说话,少争论,不争论;“迈开腿”就是多调查,多研究,多干事,干实事。
一个人的成功莫过于“五个贯通”,即贯通文理、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天人、贯通知行。这五个贯通都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贯通知行,知行合一,说到做到。尤其要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自满、不骄傲、不铺张、不浪费、不浮躁、不急躁、不张扬、不炒作。这些都是人人明白的道理,但真正做得到而且持续做下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功是练出来的,练是需要吃苦的。
敬业需要奉献。奉献的本质就是“大公无私”。办好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能不能做到“用心尽力”,能不能做到“没有私心”,能不能做到“以公为大”。“公”就是大家,“公”就是大局,“公”永远是第一位的。当一个人的私心、私欲、私利与公心、公益、公利博弈的时候,当一个人开始存私心、干私活、谋私利的时候,当一个人出勤不出工,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效的时候,这个人离失败就不太遥远了。一个人的私欲膨胀之时就是他的人生灭亡之日。
敬业重在实干,贵在低调。专业源于敬业。这种专业也包含“专一”,即专心做好一件事。或者说,更小、更薄、更低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要学会做很少的事、做正确的事、做简单的事。一根针虽小,但它的穿透力却很强大;一把刀很薄,但却锋利无比;唱低音虽不比高音洪亮、中音浑厚,但它却更需要底气。一粒种子,本来是生的。生的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如果把它用锅放在火上炒,再添油加醋,炒熟了,结果被人吃掉了。低调是最好的、最宽松的成长环境。
更重要的是,人必须节制欲望,拒绝诱惑。欲望是魔鬼,诱惑更可怕。“诱”是“言”和“秀”组成的,“惑”是由“或”和“心”组成的,意思就是别人说很多好听的话使你心神不定。殊不知,鲜花的背后往往是陷阱。我们常常被世俗和陈腐所蒙蔽,常常被流行和时尚所诱惑,常常被虚荣和浮名所缠绕。这是最要不得的。“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不为浮名所累”,乔羽先生的座右铭也应当成为我们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