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广泛存在于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根基。同时,作为一种社会资源与财富,信用对于社会制度和社会管理体系的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量化信用的新概念:信用总规模
信用对经济的贡献与影响有目共睹。新经济下,信用活动与宏观经济运行的相关性日益加强。将信用作为重要经济变量纳入宏观经济分析应该且必然。那么,从何入手呢?
(一)概念与结论
本文拟定义一个可以观察和统计信用的变量——信用总规模,并拟从信用总规模与经济增长入手,探索并论证信用总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试图寻找信用总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定的量的关系。
信用总规模,以GC(Gross Credit)表示,是我们能够量化的、最广义的信用交易的规模。具体地说,信用总规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计量的全部信用交易总量;是四大部门即政府部门、金融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信用规模的总和;是各类信用工具,包括债券、贷款、商业赊购款、货币、存款余额的合计。
因为信用交易都会形成一定的债权、债务关系,会在交易主体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或负债方体现出来,因而在数量上,我们用信用主体的负债计量信用规模。
其中,政府部门的负债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的政府债券余额,商业赊购应付款项,向中央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借款和透支;金融部门负债即货币与准货币的合计;非金融企业部门负债包括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向金融机构的借款和抵押,企业商业赊购应付款等;居民部门负债包括商业企业、金融机构提供给个人的消费信贷等。
吴氏GC基本结论:从长期看,信用总规模的增长率呈上升趋势;信用总规模的增长趋势呈指数增长;各国信用总规模上升的速度和稳定程度有所不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或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信用总规模增长速度较快,经济衰退国家的信用总规模增长缓慢。
吴氏GC-GDP基本结论:大多数国家信用总规模都高于GDP规模;信用总规模的增长速度比GDP增长速度快;各个国家信用总规模与GDP规模的差距是不同的、且落差很大。
(二)美国信用总规模
从图中,可以发现信用总规模和GDP的增长变化之间有如下规律:
1.在1959-2000年这42年间,美国信用总规模与GDP同方向变化,均持续增长。
2.从结果看,从1959年至2000年,美国信用总规模增长了26倍,年均增长61.9%,同期,GDP仅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45%。信用总规模年均增长速度是GDP年均增长速度的1.5倍以上。
3.从过程看,20世纪70年代以前,信用总规模和GDP的增长几乎完全同步,二者呈接近1∶1的增长,图形显示为两条曲线大致平行;而从1970年起,信用总规模和GDP的增长曲线开始分离,信用总规模曲线开始变陡,GDP曲线则相对平缓,二者之间的差距逐年扩大;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以后,这一差异变得非常显着,反映在图形上,两条曲线之间的距离已经非常明显;到了2000年,信用总规模与GDP的差距达到29万亿美元以上,超过1970年二者差距的14倍。
4.从趋势上看,信用总规模增长速度还在加快,GDP则增长平稳,由此看来,信用总规模和GDP之间的差距继续扩大势头还没有停止。
二、经济信用化率
信用经济是继实物经济、货币经济以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在经济运行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主要以信用交易方式进行;经济主体之间广泛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信用成为社会关系、经济运行、管理制度的核心要素之一。
进入信用经济的主要条件是经济主体具有一定的信用能力,社会信用环境良好,社会经济活动有秩序,信用交易有规则,法律法规体系与信用制度健全完善。
从国际经验看,年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的国家或地区大部分已经进入信用经济。
(一)内涵与结论
信用经济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产物,在社会综合实力发展中产生,同时又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与快速发展。在信用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消费等活动不依赖于货币进行,可以发挥自身的信用能力,所以企业的生产能力、厂商的经营规模、消费者的消费水平都可以借助信用来扩大和提高,从而带动投资与消费的增长。
所以,发展信用经济可以扩大并创造市场需求,保持市场繁荣,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制度性安排与保障。
经济信用化(CE,Creditableness of Economy)主要指信用活动日益增加,经济交易中可以用信用来衡量的部分比重越来越大的过程。经济信用化程度提高主要表现在,信用总规模迅速增长并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信用在经济活动中迅速普及;经济主体更普遍地采用信用方式与手段融资和支付结算;各类主要信用工具都与GDP有极强的相关性;信用对经济的作用与影响不断扩大。经济信用化程度与信用经济发展的程度有关,信用经济是经济信用化的基础。
经济信用化是一种过程,是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逐渐依赖信用资本的演进过程。经济信用化的实质是信用资本的变化。经济信用化的过程表明,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信用资本的作用在日渐增强;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活动中,社会资源配置逐步脱离对货币、对实际资本的唯一依赖,目前已发展到以货币、实际资本、信用工具、信用资本为共同依赖的多元化状态。经济信用化程度提高,和信用经济紧密相连。
首先,信用经济条件下,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及网络广泛应用,信息普及且容易获得,信息公开且相对透明,信息的效率与成本得到最理想的结合,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增强了经济主体交易的信心,消除了技术与市场障碍,信用交易总量上升。
其次,由于有了新的交易手段与技术,可以采用新的交易方式,经济主体更加方便和快捷地运用这些技术与手段进行信用交易,信用活动广泛存在于经济活动之中。经济得以日益信用化,信用经济正是其基础。
经济信用化率(CRE,Credit Rates of Economy),是信用总规模与GDP的比例,即信用总规模相对于经济规模的倍数(AC/GDP= CR)。该比率用以描述经济信用化情况,该比率越高表明经济信用化程度越高,信用活动越活跃。该比率反映一国信用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标志其经济信用化程度与信用化进程。
吴氏CR基本结论:经济信用化率可以反映不同国家的信用发展水平,信用化比率与一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韩国、中国等国家数十年的数据分析看,信用总规模和GDP强相关,二者增长速度完全同步,经济信用化率反映了一国信用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经济信用化率有一定的规律性,该指标超过10属于信用过度,低于1.5则是信用不足,3-7是合理区间,7.5是信用危机的警戒值。
(二)美国经济信用化过程
下面以美国为例,观察其经济信用化过程。作者通过对美国1945-2007年的数据观察分析,初步判定美国经济信用化分为五个阶段。
X轴表示年份,Y轴表示各年信用总规模相对GDP的倍数(AC/GDP),即信用化率。图中曲线可以明显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59年。在这15年中,信用总规模与GDP之间的比率,即信用化率稳定波动,最高值是3.1,最低值是2.6,波幅较小。这期间由于受到战争、政治等非经济类系统性因素的影响,经济活动,特别是信用交易波动非正常化,不作为本文讨论的重点。
第二阶段:1959-1981年。在这23年中,信用总规模与GDP之间的比率,即信用化率相当稳定,平均水平为2.82,最高值是2.89,最低值为2.75,高低相差5%,标准差系数仅1.28%,波幅相当小。这期间,美国信用规模从1959年的13986亿美元,增长到1981年的89329亿美元,增长了75343亿美元,年均增长328亿美元。此阶段信用规模已经开始增长,信用制度初建,在这一时期,美国通过了17项与信用相关的法律。GDP从1959年的5074亿美元,增长到1981年的31313亿美元,23年增长了26239亿美元,年均增长1141亿美元。
第三阶段:1982-1991年。在这10年中,信用总规模相对GDP的倍数跳跃式增长,从1982年的3,提高至1991年的3.82,提高了近30%,信用化率大幅上升。这一阶段经济信用化进程明显。在这个过程中信用被普及,信用体系基本建成,信用总规模快速增长,进而使得经济的增长潜力逐步被充分挖掘。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信用总规模大幅度上升,1982年,信用总规模为97831亿美元,1991年为229093亿美元,10年增长了131262亿美元,年均增长13126亿美元,是第一阶段信用总规模年增长额的4倍。此阶段,美国经济也快速增长,GDP从1982年的32592亿美元,增长到1991年的59862亿美元,增长了27270亿美元,年均增长2727亿美元,是前23年年均增长额的2.4倍。
第四阶段:1992-2000年。这9年期间,信用总规模/GDP又重新稳定,平均水平保持在3.77,最高值3.80,最低值3.74,波动幅度比第一阶段还小,标准差系数为0.6%。信用化进程结束后,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在市场中建立了良好的信用秩序,社会信用交易规范,推动了信用规模的稳步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但是,在这个阶段,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比以往都高,9年期间,美国GDP从63189亿美元增长到99631亿美元,增长了36442亿美元,年均增长4049亿美元,比信用化进程中的年均增长额还要高出近50%。
第五阶段:2000-2007年。进入2000年以后,美国的经济信用化率已明显、快速提高。这期间,美国的信用总规模都高于GDP规模;信用总规模的增长速度比GDP增长速度快;信用总规模与GDP同方向变化,均持续增长;信用总规模年均增长速度是GDP年均增长速度的6倍以上,比2000年以前的1.5倍有所加快。以2000年为界,前七年,即1993-2000年,经济信用化率平均为17.55%,2000-2007年,经济信用化率平均为19.88%,后七年比前七年快2.33%,表明进入2000年以后,美国经济信用化加速度发展,该指标超过合理区间3-7,超越了7.5信用危机的警戒值。美国2008年,进入信用危机区域。
(三)美国经济信用化的特征
特征之一:在经济信用化进程中,信用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表现为金融市场规模扩大,政府和企业都更普遍地采用信用方式融资。
1961-1981年,这20年期间,国债规模增加了5752亿美元,年均增长288亿美元,而1981-1991年,仅仅10年,国债规模就增长了19419亿美元,年均增长1942亿美元,是前20年的近7倍。公司债券规模1960-1981年增长了4464亿美元,年均增长223亿美元;而1981-1991年,公司债券规模就增长了13427亿美元,年均增长1343亿美元,是前20年的6倍。这表明政府和非金融企业在10年中,运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较前20年更加频繁,涉及的金额更多。
特征之二:在商品市场上,信用支付方式被更加广泛的使用。
1960年信用销售余额仅占当年商品销售总额的16%,到了1981年这一比率提高至74%,提高了60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到了1991年,这一比率已经超过了100%,为115%,比1981年提高了40个百分点,年均提高4%。表明在1981-1991这10年,信用的普及速度快于1961-1981那20年。人们在商品、劳务市场上,购买商品或劳务更多地采用了赊销,而不是付现的方式,频繁地使用自己的信用。
吴氏美国经济信用化基本结论:
——从美国的经济信用化过程看,可以发现信用总规模与GDP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信用总规模与GDP之间稳定关系具有阶段性;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信用总规模与GDP之间是稳定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二者之间的稳定关系将被打破,信用总规模与GDP的比率会开始持续攀升,信用得到普及,经济增长的潜力逐渐发挥出来,GDP快速增长;待信用总规模与GDP之间的比率攀升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一比率又会重新稳定,经济平稳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