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40300000017

第17章 楞伽宗考(3)

五、法冲所记楞伽师承

道宣后来所撰的楞伽宗大师法冲,道信,以及道信的弟子法显,玄爽,善伏,弘忍(附见《道信传》)诸人的传,都是高丽藏本《续僧传》所无。我想这不是因为高丽藏本有残阙,只是因为传入高丽的《续僧传》乃是道宣晚年较早的本子,其时还没有最后写定的全本。

我们先述法冲(《续僧传》卷三十五)。法冲姓李,父祖历仕魏、齐,故他生于兖州。他少年时,与房玄龄相交,二十四岁做鹰扬郎将,遇母丧,读《涅盘经》,忽发出家之心,听讲《涅盘》三十余遍,又至安州蒿法师下,听《大品》,《三论》,《楞伽经》,即入武都山修业。

安州在今湖北孝感县,暠法师即慧暠,《续僧传》卷十五有他的传:

慧暠,安陆人。初跨染玄纲,希崇《大品》。(《大品般若经》)……承苞山明法师,兴皇(寺名)遗属,世称郢匠,因往从之,遂得广流部帙,恢裕兴焉。年方登立(三十岁),即升法座。然以法流楚服,成济已闻,岷、洛、三巴,尚昬时罔,便以……隋大业(605-616)年,溯流江峡;虽遭风浪,厉志无前。既达成都,大宏法务。或达绵、梓,随方开训,无惮游涉,故使来晚去思。

这个慧暠是一位大传教师,他在成都、绵、梓一带传教,很得人心,引起了别人的猜忌。

时或不可其怀者,计奏及之,云:“结徒日盛,道俗屯拥,非是异术,何能动世?”武德(616-626)初年,下敕穷讨。

事本不实,诬者罪之。暠……乃旋途南指,道出荆门,随学之宾又倍前集。既达故乡,荐仍前业。避地西山之阴,屏退成闲,陶练中观。经逾五载,四众思之。又造山迎接,还返安州方等寺,讲说相续。以贞观七年(633)卒于所住,春秋八十有七。

这正是法冲传中所称“安州暠法师”。暠传中不曾说他是楞伽宗,但说他的老师苞山明法师是“兴皇遗属”。“兴皇”指兴皇寺的法朗,是摄山一派三论宗的大师,(死在581,传在《续僧传》卷九)讲的应该是《大品般若》与《三论》。法冲传里也说他在暠法师处听《大品》、《三论》、《楞伽》。但暠传中又说:自暠一位僧伍,精励在先,日止一餐,七十余载,随得随啖,无待营求。不限朝中,趣得便止。旦讲若下,食惟一碗;自余饼菜,还送入僧。

可见他也是一位修头陀苦行的。

以上叙法冲的早年师承。他年三十行至冀州;贞观初年下敕:

有私剃度者,处以极刑,而法冲不顾,便即剃落为僧。传中说:冲以《楞伽》奥典,沈沦日久,所在追访,无惮险夷。会可师(慧可)后裔盛习此经,[冲]即依师学,屡击大节;[其师]便舍徒众,任冲转教,即相续讲三十余遍。又遇可师亲传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又得百遍。

冲公自从经术,专以《楞伽》命家,前后敷弘,将二百遍。师学者苦请出义,乃告曰:“义者,道理也。言说已粗,况舒在纸,粗中之粗矣。”事不获已,作疏五卷,题为私记,今盛行之。

这一段说他从开皇寺三论宗转到“专以《楞伽》命家”。我们从这一段里又可以知道当年达摩一派曾自称“南天竺一乘宗”。这个宗名起于《楞伽经》。楞伽是印度南边的一个海岛,有人指为锡兰岛,今虽不能确知其地,但此经的布景是在南天竺的一岛,开卷便说:“一时佛在南海滨楞伽山顶”,故此经名“大乘入楞伽经”。经中(卷四)有云:如医疗众病,无有若干论,以病差别故,为设种种治。我为彼众生,破坏诸烦恼,知其根优劣,为彼说度门。非烦恼根异,而有种种法。唯说一乘法,是则为大乘。(此依宋译。魏译末句云:“我唯一乘法,入圣道清净。”)这是“南天竺一乘宗”的意义。

法冲是北方中兴《楞伽》的大师,他的魄力气度都很可观。传中说他到长安时,弘福润法师初未相识,曰,“何处老大德?”答,“兖州老小僧耳。”又问何为远至,答曰,“闻此少‘一乘’,欲宣‘一乘’教网,漉信地鱼龙,故至。”润曰,“斯实大心开士也!”

这是何等气魄?传中又说:三藏玄奘不许讲旧所翻经。冲曰,“君依旧经出家,若不许弘旧经者,君可还俗,更依新翻经出家,方许君此意。”奘闻遂止。

玄奘是当代最尊崇的伟人,也还压不倒这个“兖州老小僧”,所以道宣称他为“强御之士,不可及也”。他是偷剃度的和尚,不肯改属官籍。到近五十岁时,兖州官吏强迫他“入度”,属兖州法集寺。但他始终不受拘束,“一生游道为务,曾无栖泊。”仆射于志宁赞叹他道:“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不可名实拘之。”

法冲与道宣同时,道宣作传时,法冲还生存,“至今麟德(664-665),年七十九矣。”他生年约在隋开皇六年(586)。

法冲传中详说《楞伽经》的历史和楞伽宗的师承,是我们研究此宗的重要史料:

其经(《楞伽》)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慧观法师笔受,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专唯念慧,不在话言。于后达摩禅师传之南北,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后行中原,慧可禅师创得纲纽,魏境文学多不齿之。领宗得意者时能启悟。今以人代转远,纰缪后学。可公别传略已详之。今叙师承,以为承嗣,所学历然有据:

达摩禅师后,有慧可、慧育(达摩传作道育)二人。育师受道心行,口未曾说。

可禅师后:粲禅师,惠禅师,盛禅师,那老师,端禅师,长藏师,真法师,玉法师。(已上并口说玄理,不出文记。)可师后:善老师(出抄四卷),丰禅师(出疏五卷),明禅师(出疏五卷),胡明师(出疏五卷)。

远承可师后:大聪师(出疏五卷),道荫师(抄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宠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

不承可师,自依《摄论》:(《摄大乘论》)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

那老师后:实禅师,惠禅师,旷法师,弘智师(名住京师西明,身亡法绝)。

明禅师后:伽法师,宝瑜师,宝迎师,道莹师(并次第传灯,于今扬化)。

这一份《楞伽师》承表里,达摩以下凡二十八人,其不承慧可之后而依《摄大乘论》治《楞伽》者二人,共三十人。其所着疏抄(抄是疏之疏)共七十卷之多。此三十人中,达摩,慧可,那老师,法冲,均已详见上文。那老师之后凡举四人,而慧满不在内,甚可怪。

那师后四人中有旷法师,似是慧满传中提及的昙旷法师。可师后的明禅师也许就是慧暠传(见上)中的苞山、明法师,也许他先从慧可,后来到南方又成了“兴皇遗属”了。

那位“不承可师,自依《摄论》”的迁禅师,即是《续僧传》卷二十二有长传的“隋西京禅定道场释昙迁”;他本是太原人,研究《华严》,《十地》,《维摩》,《楞伽》等经;因北周灭法,他到南方,兼学“唯识”义,后得《摄大乘论》,“以为全如意珠”;他后来北归,就在北方创开《摄论》,兼讲《楞伽》等经,《起信》等论,成为一代大师。隋文帝的大兴佛教,遍地起舍利塔,昙迁是一个主谋的人。

他死在大业三年(607),有《摄论疏》十卷,又有《楞伽》、《起信》等疏。

余人之中,最可注意的是可禅师后的粲禅师。后来楞伽宗推崇僧粲为慧可传法弟子,尊为第三祖。但《续僧传》不为立传,所可依据的只有法冲传的七个字!此外只有卷十三辩义传中有这样一条:

仁寿四年(604)春,[辩义]奉敕于庐州、独山、梁静寺起塔。初与官人案行置地,行至此山,处既高敞,而恨水少,僧众汲难。本有一泉,乃是僧粲禅师烧香求水,因即奔注。

至粲亡后,泉涸积年。及将拟置[塔],一夜之间,枯泉还涌。

这里的僧粲,好像就是楞伽宗慧可的弟子粲禅师。关于僧粲,史料最少,只有上文引的两条。净觉的《楞伽师资记》的粲禅师一传也是毫无材料的胡诌,其中有根据的话也只有引《续僧传·法冲传》的“可后粲禅师”一句!《师资记》中的粲传,因为是8世纪前期的作品,值得抄在这里:第四隋朝舒州思空山粲禅师,承可禅师后。其粲禅师,罔知姓位,不测所生。按《续高僧传》曰,“可后粲禅师。”隐思空山,萧然净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唯僧道信奉事粲十二年,写器传灯,一一成就。粲印道信了了见性处,语信曰:“《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无二亦无三。’故知圣道幽通,言诠之所不逮;法身空寂,见闻之所不及,即文字语言徒劳施设也。”

大师云:“余人皆贵坐终,叹为奇异。余今立化,生死自由。”言讫,遂以手攀树枝,奄然气尽,终于皖公山,寺中见有庙影(此下引“《详玄传》曰”一长段,乃是妄增篇幅。《详玄传》即《详玄赋》,作者为北周禅僧慧命,他的着作甚多,“文或隐逸,未喻于时。有注解者,世宗为贵。”《续僧传》卷二十一有长传。《详玄赋》久佚,今在净觉书中保存原文及注的一部分,虽是妄加之文,也可宝贵)。

思空山(又作司空山)在安徽太湖县西北,皖公山在安徽潜山县西北,两山紧相连。独山在庐江县西北,即是在皖公山之东。皖公山现有三祖寺。这一带是僧粲故事的中心,似无可疑。辩义传中所记的独山的僧粲,即是那皖公山和司空山的僧粲,也似无可疑。《师资记》也苦于没有材料,只好造出一段禅门常谈,又造出“立化”的神话,还嫌太少,又抄上了一大段《详玄赋》和注!这样枯窘的杂凑,至少可以证明关于僧粲的材料的实在贫乏了。

六、道信与弘忍

后来的传说都说:慧可传僧粲,僧粲传道信。道信传弘忍,是为蕲州黄梅双峰山的“东山法门”;道信又传法融,是为牛头山支派。但在《续僧传》里,僧粲承慧可之后是见于法冲传的;僧粲与道信的关系却没有明说。道信传弘忍是明说的;道信与法融的关系也没有提起。(牛头山的传法世系是法融→智严→惠方→法持→智威→玄素,见于李华所作玄素碑铭。此世系甚不可靠。《续僧传》卷二十五有智严传,他是一个隋末武将;武德四年,——西历621——他四十多岁,弃官入舒州皖公山,从宝月禅师出家。宝月或与僧粲有关系;《宝林传》卷八记慧可弟子八人,一为宝月,“有一弟子名曰智严,后为牛头第二祖师也。”智严修头陀苦行,晚年住石头城疠人坊,为癞人说法,吮脓洗濯。永徽五年,——654——终于疠所,年七十八。法融死在其后三年,年仅六十四。后人称法融为第一祖,智严为第二祖,不但师承不同,年岁也倒置了。《传灯录》改智严死年为仪凤二年,——677——竟是移后二十三年,但这又在道宣死后十年,不应该入《续僧传》了!)《续僧传》卷二十六有道信传,说:释道信,姓司马,未详何人。初七岁时,经事一师,戒行不纯;信每陈谏,以不见从,密怀斋检;经于五载,而师不知。

又有二僧,莫知何来,入舒州皖公山静修禅业;[信]闻而往赴,便蒙授法;随逐依学,遂经十年。师往罗浮,不许相逐。但于后住,必大弘益。国访贤良,许度出家,因此附名,住吉州寺。

此传但说两个来历不明的和尚“入舒州皖公山静修禅业”,而不明说其中一个就是僧粲。皖公山虽然和僧粲传说有关系,但我们不能证实那山里修禅业的和尚就是僧粲。此传中又有“师往罗浮”之说,后人因此就说往罗浮的也是僧粲。如敦煌本《历代法宝记》说:璨禅师……隐皖公山十余年。璨大师遂共诸禅师往罗浮山隐三年。

我们对于僧粲和道信的关系,现在只能说:据7世纪道宣的记载,道信曾在皖公山跟着两个不知名的和尚学禅业;但后来的传说指定他的老师即是僧粲。其说出于道信门下,也许有所根据;道信与他的弟子弘忍都住蕲州黄梅的双峰山,其地离皖公山、司空山不远,他们的传说也许是可靠的。

道信传中说他从吉州欲往衡山,路次江州,道俗留止庐山大林寺;虽经贼盗,又经十年。

蕲州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县众造寺;依然山行,(此句不通,我疑“依然”是“夷然”之误。)遂见双峰有好泉石,即住终志。自入山来三十余载,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刺史崔义玄闻而就礼。

临终语弟子弘忍:“可为吾造塔,命将不久。”又催急成。

又问中(日中)未,答欲至中。众人曰,“和尚可不付嘱耶?”曰,“生来付嘱不少。”此语才了,奄尔便绝。即永徽二年(651)闰九月四日也,春秋七十有二。

此传似是根据碑传材料,虽有神话,大致可信。如道信死日,我试检陈垣的《二十史朔闰表》,永徽二年果闰九月。即此一端,可见此传可信的程度。又如道信临终无所付嘱,这也是“付法传衣”的神话起来之前的信史,可证此派原来没有“付法传衣”的制度。

道信在当时大概确是长江流域的一位有名大师。《续僧传》里,道信专传之外,还有三处提到他:

(1)荆州神山寺玄爽传(卷二十五)

玄爽,南阳人,早修聪行,见称乡邑。既无所偶,弃而入道。游习肆道,有空(有宗与空宗)俱涉。末听龙泉寺璇法师,欣然自得,覃思远诣,颇震时誉。又往蕲州信禅师所,伏请开道,亟发幽微。后返本乡,唯存摄念。长坐不卧,系念在前。以永徽三年(652)十月九日迁神山谷。看此传,可知黄梅道信一派的禅法。

同类推荐
  • 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即心是佛。佛心是什么?佛心就是佛的一切,或者说是佛的精神、要旨。佛心并不仅存于寺院中,更存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本书共分八章,分别是佛心是放下,佛心是宽容,佛心是智慧,佛心是无欲,佛心是平常心,佛心是慈悲,佛心是力量,佛心是随缘。每一章下均设若干节内容,每一节下分“佛陀格言”、“佛学故事”、“佛心领悟”、“佛心慧语”、“佛林百科”等板块内容。本书通俗易懂,抛开了那些令平常人难以读懂的佛学理论,很好地阐释了“佛法本平常”这个主题,使读者可以无障碍地理解佛理、感受佛法。以一颗佛心去看待人间万相,怀一颗佛心去做人做事,你就是佛。
  • 问道:济群法师修学问答录

    问道:济群法师修学问答录

    没有找到心灵的家,生命会在轮回中漂泊,四处攀缘,寻找依赖;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就能随遇而安,随缘自在。《问道》收集了济群法师对学佛者及困惑者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本书分八篇,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从皈戒、人生、信仰、闻思、修证、生死、抉疑、社会来回答学佛者的疑问,启发学佛者关于人生的大智慧,帮助现代人减轻烦恼,从此走上幸福人生的道路。
  •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五百罗汉之谜

    五百罗汉之谜

    《全彩五百罗汉之谜》由云一编著,以罗汉为开端,从介绍罗汉起源一直到佛教的宗派传承,洋洋洒洒间。带出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八百罗汉的相应解释,最后具化为佛陀、菩萨、僧信、与佛结缘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佛教人物。作者通过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一个个佛教典故来深入浅出地诠释深奥佛法的传布、佛教宗派的发展与传承。本书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筛选,精心构建了一座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的通向佛法之桥。
  • 净空法师说《佛教故事》

    净空法师说《佛教故事》

    本书汇整净空法师于各次讲演中所引用的公案因缘故事,使读者通过这些深含哲理的故事,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热门推荐
  • 这洪荒

    这洪荒

    洪荒是妖族的大世,弱小的人族苟活在世。还好,那也是人族的传奇时代,他们流着血泪,扛起族人命运一直走,走了很远很远......
  • TFBOYS之相爱穿梭

    TFBOYS之相爱穿梭

    “王俊凯,你要干嘛?“我不干嘛啊!”“那你干嘛,――离我这么进?”“我就是想看看你。“咕咕咕”“我晚餐铃响了”“你呀,走,带你去吃好吃的。”“哦耶!走喽!“王源你干嘛老是抢我零食吃啊!“因为你的好吃啊。“…………“明明我们的零食是一样的。”“但我就是觉得你的零食好吃啊!“好吧,你赢了。”“易烊千玺?”“我这个小学渣又来打扰你了。“这次又是那个题不会做了?”“我能说都不会么?”“好吧,那你就认真听着啊。”“嗯嗯,我会认真听的。”三个女孩的到追之路,好不容易和偶像在一起了,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她们居然和男神穿越了!!!从现代穿越到古代,再到未来。故事好像越来越有趣了……
  • 天武空城

    天武空城

    这里是异界,但这里没有大陆。除了大地,就只有无尽的天空;天空中漂浮着巨大的城市,被称之为空城。空城中居住的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天武修炼者;空城,悬浮山脉,空中森林组成了这个神奇的天武世界;一个出生在地面偏僻山村的小男孩,却一心向往着做一名空城中的飞甲兵;凭着百折不挠的坚韧毅力而获得的天武学徒的资格,使他走上了这个可以诞生奇迹的空城世界;他的名字叫做石重。
  • 怒踏天途

    怒踏天途

    这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一切都需要实力为支柱。弱者只会被一次次踩在脚下,而强者则会一步步攀向巅峰!武者等级分为:韧皮、炼骨、润神、力撼、破军、震地、入化、返璞、造势、帝势、踏天!陈旭凭借着无翼龙的帮助,一步步登顶!凭借着炼制各种绝迹的灵丹,一次次惊动整个大陆!【本书永久免费,绝不上架,还在等什么,按下收藏吧!你敢点进观看,我就敢给你精彩!】
  • 喜你为疾:药石无医

    喜你为疾:药石无医

    “你回来了。”不知不觉已经习惯了他的存在“恩。”冰冷的声音响起,林轩径直走进了房间。…………………………………………“爱上我便是毁灭。”……………………………………………“我已经爱上你了,毁灭又如何?”萧然吼道。……………………………………………“然然,你是我的,说爱我。”男人一边占有着身下的女人一边说着。“心早就死了,死了的心又怎会爱别人呢?”
  • 半世浮华,一生痴醉

    半世浮华,一生痴醉

    此文不是架空,不属史实,微涉皇权宫斗。一生历经三情,确实情系一人。本是为了不嫁你而逃婚,却在逃婚后爱上你……女主奇才,与霸气男主最终携手天下。男主冷酷霸道,为女主化身忠犬。古风江湖皇权HE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炎黄战神

    炎黄战神

    共和国真正的战士,最顽强的组合,是一切敢于破坏共和国敌人的克星,对朋友春天般的温暖关怀,对国家夏天般得火热忠诚,对敌人清风扫落叶似得无情。
  • 历史的真相

    历史的真相

    《历史的真相》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之一,这套丛书共收入了8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8部散文集,包括李国文的《历史的真相》、陈忠实的《俯仰关中》、刘心武的《人情似纸》、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迟子建的《我对黑暗的柔情》、周大新的《我们会遇到什么》、熊召政的《醉里挑灯看剑》和刘玉民的《爱你生命的每一天》。这套丛书是国内第一次将多位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的散文以丛书的形式集中呈现,反映了他们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和独特风格。书中不仅包括他们过去的散文佳作,也酌选了每人最新的散文名篇。
  • 一统神界

    一统神界

    擂台风雨吹,而我独站其上。双手举旗。一举“东方不败”一举“但求一败”无视众人眼光,我呐喊一声:还有谁?一拳五神,悍勇狂虐宙斯,最终一统神界。(双休不更,谢谢)
  • 猎龙手记

    猎龙手记

    一个带领自己的铁骑踏平教廷,把教皇的头骨制成酒杯的传奇大帝;一个传承女神神力的不败家族;一个充满文明与朝气的自由联邦;一个被女神诅咒的黑暗禁地……这是一个斗气与魔法的世界,各个种族相互融合战争的大陆,阴谋,阳谋,暴力,热血以及真挚的爱情。带你领略超乎想象的奇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