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9800000057

第57章 中国航天事业的“总总师”——记“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院士(2)

四、初识钱学森

1955年10月,着名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回到祖国。中科院的领导建议钱学森到外地看看,熟悉一下国内的情况。吴有训副院长说:“中国的重工业都集中在东三省,你先去东北吧!”

11月22日,钱学森启程去东北,第一站就是哈尔滨。翌日,在中科院朱兆祥等人的陪同下,钱学森去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此时,钱学森提出,他在哈尔滨有两个朋友,一个叫罗时钧,一个叫庄逢甘,听说在一所军队的大学里工作,希望这次能见到他们。朱兆祥立即把钱学森的这一要求电话报告了黑龙江省委。从东北烈士纪念馆回到宾馆,省委回电说,军事工程学院请示了北京,欢迎钱学森博士来学院参观指导。

钱学森当时并不知道,副总参谋长陈赓一直在关注他的动向。陈赓得知他回国后,立即向国防部长彭德怀建议:军工有懂航空、火箭的专家和教授,也有教学仪器和设备,最好请钱学森去参观一下,再听听他对中国研制火箭的意见。彭德怀十分赞成陈赓的建议,在得到周恩来的支持和毛泽东的同意后,彭德怀转告陈赓,可以让钱学森到军工参观。

然而,那几天陈赓正在学院里接待越南副总理武元甲,接着又主持授衔典礼,匆匆回到北京,还没来得及通过中科院向钱学森发出邀请,学院的请示电话就来了。

11月25日那天,浓重的阴霾滤掉了冬日的大部分天光,当一轮硕大的红日从空军系大楼屋脊的“大老虎”后面冉冉升起的时候,已是上午八点了。小轿车把钱学森送进文庙街,这是他第一次听到“军事工程学院”的校名。车子在王字楼门前停下来,钱学森和朱兆祥下了车,只见一大群身着将校军服的军官们朝他们走过来,为首的是一位中等身材、笑颜悦色的首长,伸出右手,大声说:“欢迎啊!钱先生!我是陈赓啊!”

钱学森大吃一惊,在北京总参办公的陈院长怎么突然从天而降?

陈赓紧紧地与钱学森握手,又把刘居英、刘有光、徐立行、张衍等院领导介绍给他,大家这才走进楼里,宾主落座后,刘居英告诉钱学森,陈院长是今天清晨专程从北京飞回来欢迎他的。钱学森连声致谢,陈赓以大将之尊,在军务繁忙之中,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地从北京专程赶回来迎接他,他深受感动。

陈赓乐呵呵地说:“哎呀,今天我起了一个大早,总算赶回来和钱先生见了面。我们军事工程学院打开大门来欢迎钱学森先生,对于钱先生来说,我们没有什么密要保的,那些严格的保密规定,无非是在美国人面前装蒜,不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发展水平。”

上午,陈赓、刘居英等院领导及与钱学森分别多年的老同学周明教授陪同钱学森参观学院。看完空军工程系后,陈赓不顾双腿隐痛,又陪同钱学森参观炮兵工程系。

任新民副主任带着钱学森看了火箭武器教授会的几个试验室,特别是室外的固体火箭点火试车的试验,任新民的工作引起钱学森极大的兴趣。

任新民指着几个十多米高的铁架子,谦虚地说:“不怕钱先生笑话,我们做比冲试验,方法很原始,另外用火箭弹测曲线,也是笨办法上马。”

钱学森认真地说:“不容易!你们的研究工作已有相当的深度,尽管条件有限,已经干起来了嘛!迈出这一步,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任新民拿出美国空军的一份短期训练教材,就固体火箭燃料配方、柏胶装药中的材料和工艺等问题向钱学森请教。

钱学森对陈赓说:“任教授是你们的火箭专家,我今天有幸认识了他!”

陈赓介绍说:“任教授这几年一直在搞火箭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停顿了片刻,陈赓缓缓问道:“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来呢?”

钱学森双目炯炯,看着陈赓,不假思索,脱口而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陈赓脸上掠过一丝惊诧,旋即眉峰一扬,开怀大笑,他立即趋前一步,紧紧握住钱学森的双手,以语到石穿的豪迈声音说:“好!我就要您这句话!”

钱学森离开任新民的实验室时,沉静地看着任新民的脸,两个人双手紧握,钱学森充满感情地说:“我们一见如故,希望不久我们再见面,深入探讨一些问题!”

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史应该准确记录下这一刻,中国两位伟大的科学家、彪炳青史的航天工程大师是在哈军工的那个冬日,在编号为21号的教学大楼里,在陈赓大将的身边,第一次相识,从此,他们就像一对伴星,在中国宇航科技的天空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中午已过,陈赓说:“钱先生,今天中午先在学院里吃点便饭,晚上在大和旅馆再正式为您接风。”

“谢谢!”钱学森向陈赓略一躬身道:“请随便一点。”

大家谈笑着走下台阶,后面追上来两位年轻的少校军官,气吁吁地赶到钱学森面前,一个标准的军礼,几乎是齐声喊道:“钱老师,您好啊!”

钱学森定睛一看,一个是罗时钧,一个是庄逢甘,多年不见,两位学生已变得老成持重了,那一身笔挺的校官服,英气四射。

“啊!是你们俩呀!”钱学森的眼睛笑成了弯月,一手抓住一个人,使劲地摇着。

陈赓对罗时钧、庄逢甘两人说:“正好,你们俩也来陪老师吃饭。”

下午,钱学森为哈军工老教授作学术报告。

晚上,大和旅馆小餐厅里摆着两张大圆餐台,水晶吊灯和壁灯发出柔和的光线,户外虽是数九隆冬,室内却温暖如春。陈赓和钱学森并肩坐在一起,陪同的有院部系领导人,老教师中的周明、任新民等人,钱学森的学生罗时钧、庄逢甘自然要在场执弟子之礼。

席间,陈赓三句话不离开火箭,他向钱学森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钱学森谈到如果研制射程为300至500公里的短程火箭,弹体及燃料用两年时间可望解决,关键问题是自动控制技术,恐怕难以一下子突破。他看着坐在对面的任新民,问道:“任教授,是不是这样?”

任新民点点头,他把今天火箭教授会同钱学森讨论的结论简单说了一遍,大家的话题都围绕着火箭,这个晚宴成了科技研讨会。

陈赓听大家和钱学森谈得投机,很是兴奋,他解开风纪扣,朗声道:“钱先生的话让我心里有了底,我们一定要搞自己的火箭,我可以表个态,我们军工将全力以赴,要人出人,要物出物,钱先生只要开口,我们义不容辞!”说到这里,陈赓举起盛满红葡萄酒的高脚杯站起来,大声说:“我提议,大家举杯,为欢迎钱先生参观我们学院,为发展我们中国自己的火箭工程事业,干杯!”

繁星在清冷幽深的夜空中闪烁,哈尔滨的街道上静悄悄的,可大和旅馆里仍然灯火通明,这是中国科学史上意义非同凡响的聚会,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誓师会是在哪里举行的?实际上是在哈尔滨市,在哈军工,在陈赓为钱学森举行的这个小型欢迎晚宴上。钱学森在晚年的回忆中,深情地说:“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陈赓接见了我,还吃了顿晚饭……”

与钱学森相识不久,任新民萌生了中国应该发展可控地地火箭和地空火箭的设想,他与周曼殊、金家骏两位教员讨论后,三人联名写了一份关于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书,请学院党委转呈陈赓院长。

没过几天,任新民的建议书由陈赓转报中央军委,摆在彭德怀办公桌的案头。彭德怀很重视任新民关于研制火箭武器的建议,阅毕当即批给黄克诚和万毅阅。1956年1月20日,彭德怀主持军委会议,讨论通过了这个建议,拉开了中国发展导弹的序幕。是年秋,有一次,陈赓请任新民吃饭的时候,开玩笑说:“哎呀,任教授,你现在在全军名声大振!”

任新民不解,只是笑。陈赓补充道:“你们三个人的报告登在军委的简报上啦!”

1956年春,在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下,国务院组织了全国数百名专家集中北京,制定《1956至1967年科学计划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确定了57项重点任务,其中第37项是“火箭和喷气机技术”。任新民参加了这一部分的起草工作,在武器装备规划中,特别提出开展地对空、空对空各种防御性战术导弹的研究。

五、到五院报到的第一人

陈赓对火箭、导弹着了迷。1956年春,由他牵线搭桥,在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等军委主要领导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的导弹研制事业迅速提升到实施的阶段。2月17日,钱学森起草的《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交中央,在《意见书》中,钱学森还开列了一批拟调来参加这一宏伟事业的21名高级专家的名单,首位就是哈军工的任新民。

为了保密,所有敏感的名词统统用“航空工业”来代表,领导机构也称“航委”,由聂荣臻挂帅。

5月10日,聂荣臻提出了《关于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其中包括建立以钱学森为院长的导弹研究院,对外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以便尽快开展导弹研制工作。中央军委迅速批准了聂荣臻的方案,并指定由聂荣臻负责具体落实。

组建五院的燃眉之急是选调科技骨干,陈赓鼎力相助,带头向聂荣臻推荐哈军工的专家。6月上旬的一天晚上,在北京出差的任新民和庄逢甘穿着便装,跑到灵境胡同,看望院长陈赓。

陈赓一边吃饭,一边和任新民、庄逢甘闲聊着:“怎么,苏联去不成了?”

任新民说:“听说去不成了,本来让我们俩来准备规划,要跟着李富春副总理去苏联谈判呢!”

庄逢甘叹口气:“苏联人怎么说话不算数呢?”

陈赓把筷子一放,摆摆手道:“不奇怪,火箭技术就那么容易给了你们中国人?总得有自己的小九九嘛。”他看看有点沮丧的庄逢甘,鼓励道:“不怕他们赖账,我们自己干嘛!”

陈赓又神秘地挤挤眼睛,盯着学院这两位拔尖的专家,轻声问道:“你们在北京待了这几天,没听到点什么消息?”

一个上校,一个中校,两人相视一笑,支支吾吾,不敢捅破窗户纸。其实,他们这次在北京开会,从上层已影影绰绰地听到点关于中央要办个专门搞导弹研究的机构,这只是小道消息,院长是不是指这件事?

“哼,还装糊涂呢!”陈赓故作嗔怪道:“要把你们从学院调出来筹办五院呀!”

任新民和庄逢甘从心里想干一番自己喜欢的事业,但没敢开口,院长说明了,他们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任新民瘦削的脸颊泛起红润,庄逢甘毕竟年轻些,高兴得两眼放光,“嘿嘿”的憨笑着。

陈赓又说:“其实学院舍不得放你们走,你们都是创建军工的元老喽,第一批老教师嘛!但我们得顾大局呀,这次我们军工挑选最优秀的专家支援五院。逢甘呀,钱学森同志要出任五院院长呢,你就跟着你的老师好好干吧!”

任新民和庄逢甘离开了灵境胡同,初夏的习习晚风拂面而来,顿时令人神清气爽,带着对新事业的憧憬,他们踏着路灯投下的影子,昂首阔步地走着。

规划会议结束后,任新民和庄逢甘商量好,先不回哈尔滨,他们直接去五院筹建地——黄带子坟那个野战医院腾出的房子里,报到上班了。

那天,聂荣臻的助手安东少将一早来看他们,只见两位留美大教授,找来两块铺板,用几摞砖头当床脚,搭成两张小床,他们不顾条件简陋,一头扎进工作里。

安东回去向聂荣臻汇报:“任新民是第一位来报到的,庄逢甘第二,条件实在太差,两个人都打地铺啊!”

聂荣臻叹道:“这就是陈赓同志带出来的干部啊!军工的专家们来打先锋了,怎么能让人家打地铺?你赶快在附近给他们安排个旅馆住!”

安东回到黄带子坟,再三动员任新民、庄逢甘两位住旅馆,任新民说:“我们既然是调来这里工作的,怎么能住旅馆?”他们一直没有去住旅馆。这件事给聂荣臻留下很深的印象,多年以后,晚年的聂帅还对别人说:“我对任新民和庄逢甘打地铺不住旅馆的事极为感动,始终铭记不忘。哈军工送来这么好的科学家,如果不信任,咱们还能相信谁呢?”

6月底,任新民回哈军工搬家。前不久,学院为老教师分新房,任新民和梁守盘是正副分房主任,任新民待人诚恳,办事公道,在全院的口碑极佳,现在他要离开了,大家都舍不得他走。7月1日,院系领导和许多老同事们在大和旅馆设宴欢送他,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1956年10月8日,五院正式成立,任新民在大会中聆听了聂荣臻元帅的讲话,聂帅的话铿锵有力:“我们要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一定要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把我国的尖端事业搞上去。”

任新民出任总设计师室主任。除了为五院选调科技人员,他还要开办导弹技术知识训练班,为年轻人讲课,工作异常繁忙。

五院成立后,庄逢甘匆匆从北京回到哈尔滨,向院党委汇报五院急需专家到位,因工作缠身尚未成行的梁守盘和朱正才得以脱身赴京。任新民到北京后,曾向钱学森力荐梁守盘和李苾,但李苾不愿意再转入部队工作,所以换成朱正。首批调往五院的四位专家对哈军工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陈赓及院、系领导的礼贤下士一直令他们终身感铭不忘。几十年过去了,这四位教授一直以哈军工校友为荣。1957年的春节,已在五院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四位专家约好,一起去灵境胡同向陈赓全家拜年,在他们的心目中,陈赓永远是他们敬重的老首长。

同类推荐
  • 影响中国历史的38位传奇女性

    影响中国历史的38位传奇女性

    本书讲述了女娲、西施、钟无盐、窦太后、王昭君、蔡文姬、花木兰、长孙皇后、文成公主、黄道婆、孝庄文皇后等中国历史上38位传奇女性的故事与经历。
  • 奥黛丽·赫本传

    奥黛丽·赫本传

    她从罗马假日里款款而来,她是一抹浅笑。她在蒂凡尼的早餐上恬然而起,她是挥之不去的温柔。她在战争与和平中屡屡惊魂,她却是全世界眼中最窈窕的淑女,她是那个黑白年代的梦幻记忆,她是直到永远的谜中之谜。有人说,她是误落人间的天使,她的美丽,是那整个世纪。
  • 华人十大科学家:竺可桢

    华人十大科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竺可桢》由张清平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竺可桢》记述了竺可桢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 徐悲鸿从穷小子到大画家的故事

    徐悲鸿从穷小子到大画家的故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 宋文骢传

    宋文骢传

    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歼10飞机总没计师宋文骢,是中国航空界一位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见证和浓缩了新中国现代战斗机研制的整个历史。他志存高远,却又严谨务实;他严厉刚毅,却又可爱可亲;在飞机型号研制中,他独树一帜成就斐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人生,丰富多彩而又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本书以翔实的史料、深沉的情感、流畅的文笔、紧凑的情节描写了宋文骢传奇的人生。本书也是广大军事爱好者了解我国现代战斗机发展历史的一本难得的读物。
热门推荐
  • 黑道公主恋爱记

    黑道公主恋爱记

    她背负着血海深仇,复仇让她冰冷,让她变成了黑道第一杀手。一次任务,让她遇上了他,在属于他的故事中,她沉迷了。当一切揭开,她与他的故事又将如何……
  • 童话匣子

    童话匣子

    灵感来自梦境与生活,如名字“童话匣子”,放进了许多童话故事,在不断地生活中积累出来的“幻想世界”,希望能够找到生活的美好。
  • 再见艳阳光

    再见艳阳光

    父亲身患癌症,为了手术费,她忍痛和初恋男友分手,嫁给本市最有钱“丑陋”富豪,结婚后厄运接连而来,婆婆刁难,小婶陷害,丈夫的虐待让她受尽身心的折磨,一度要逃离恶魔一样的丈夫,她是柔弱的菟丝花,他是掌控她命运的王者,原以为他们会在互相折磨中变成一对怨偶,爱情却在不知不觉中悄悄驻扎,她渐渐沉迷在他的柔情蜜意中,当宝宝落地那一刻,她得知这一切都是一场阴谋,美好的梦轰然破灭,她的一颗心伤痕累累,只剩下浓浓的恨意,而他美女在怀,脑海中全是她身影,他后悔了,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她绑到他身边,哪怕她恨他,他发誓会弥补以前的过错,只要他原谅她,一切都晚了,她们的爱在离别那一刻就已经被他亲手毁灭…
  • 暖男老公总裁妻

    暖男老公总裁妻

    她汪漓,集团董事,世界首富,拥有一切,却拥有不了自己的母亲。白天面对那些老滑头,晚上就让自己成为一个穷丫头,只为让自己更真实。他尹阳晨,带着别有用心来接近她,只为找出当年的真相。当他遇到穷丫头的时候,发现她就是当年那个动了他心弦的人。“漓儿,长大了做我新娘,好不好?”阳晨站在阳光下,背靠着大树,深情的看着荣漓,这个陪着自己长大的女孩,生命里留着全是她的足迹。“好,阳晨哥哥,你要记得漓儿哟!”荣漓满脸幸福的看着阳晨,惦起脚尖,抬头在阳晨脸上留下一个吻。那年他们刚刚进入初中,想像着以后的甜美。(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2卷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2卷

    《半壁史书:历史上那些姐儿们2》作者中肯地评述了汉元帝、成帝、哀帝时期后宫中的名女人,文风诙谐而不失客观,引用史料令人信服,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反思颇具厚重感,作品可读性很强,堪称“草根式论史”的又一力作。 《半壁史书:历史上那些姐儿们2》是继当年明月和袁腾飞之后又一论史巨作,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那些你一知半解的历史史实,那些你好奇已久的美人的秘密,那些充满争议的女人,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答案。你还等什么?赶紧拿起此书,寻找答案吧。
  • 我的贴身老板娘

    我的贴身老板娘

    身怀绝技的少年陈贾被轰出家门,为生计混迹于厨房当杂役,直到某一天深夜,娇美的老板娘让他去她家一趟……
  • 穿过时空爱你

    穿过时空爱你

    他,高高在上的帝王。她,一个现代平凡的女孩。他们会有什么样的交集。会什么经历。又是什么让他低下头来,是什么让他害怕失去。
  • 东部诸国云游记

    东部诸国云游记

    东部诸国一共有七个王国,其中最为弱小的吉尔尼斯在几大王国的缝隙中不断寻找着生存之道。在一次议会之后,王国决定派出一支使团接触早已陌生的外界。然而这个世界远不止那么简单,在人类纷纷为了自己的国家,信仰奋斗的同时。这个世界也正在不断向着崩坏的边缘靠近。=====================不出意外的话会保持日更一章!如果收藏超过100将会变成一天两更!!一直在构想一个人物丰满,世界宏大的冒险故事,现在终于可以把这个构思由文字表达出来了!日常与热血混杂,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同时保证不会烂尾,大家可以不用担心的收藏了!
  • 楞严法玺印禅师语录

    楞严法玺印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与子携手,白头到老

    与子携手,白头到老

    简简单单写的一个爱情故事小说,后面还会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