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品正自幼勤奋读书,绘画习作,临摹、练书法等,就连当知青、当汽车修理工时也能抓紧业余时间专心学习,从不浪费时光。调到东巴研究所后至今,他更加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共翻译东巴古籍并发表240多万字。着作150多万字,论文及报告14万多字、发表民族学图片313篇。荣获“第五届国家图书荣誉奖”、“云南省1990-1992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他的东巴挂毯的两个设计得到国家大奖。2008年,应美国华盛顿大学邀请,和品正曾前往美国讲学并展示作品。国内大学也经常邀请他讲学。他的大量东巴书法、东巴画、壁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均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学术成果累累和作品无数的他,集研究员、作家、书法家、画家、创新家为一身,是个淡泊名利、潜心钻研、谦虚谨慎的文化人。
我丈夫的胞兄、周霖的大儿子周孚信当过教师,参加解放军退役后从事文化艺术工作,是丽江滇剧团的一位好琴师。在丽江行署组建第二招待所时被调到二招任经理,聪明能干的周孚信带领二招的所有员工经过艰苦奋斗,应用他从深圳霍英东资助举办专门为少数民族地区宾馆酒店经理培训班所学到的建设和管理新理念,建成丽江第二个宾馆——古路湾宾馆,并经营管理得有条不紊。之后的数年之中,他为丽江培训了大批的人才,为丽江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规范经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周孚信的三个女儿周芸、周萍、周芳均毕业于艺术院校,并从事文化艺术工作。
我丈夫的胞兄、周霖的二儿子周孚敬是个不学自通的聪明人,又是一个脚踏实地肯钻研的人。他是丽江县水泥厂的创始人和厂长,毕生为该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早在50年代末,他为迪庆州礼堂数百块天花板绘制了精美的图案。在60年代恢复丽江黑龙潭得月楼时,对彩绘颇有研究的他又大显身手,使得月楼的彩绘大放光彩;他对熬桐油、配制油漆也很在行,成为当时难得的技术人才。
周孚敬有两男一女。大儿子周英,毕业于大理师专艺术系,后升为本科,现在丽江市一中任美术教师。从教28年来,他为丽江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同时,他有很多作品多次入选省、市级美术展览,并获得优秀奖。现为云南省美协会员。
二儿子周芹、女儿周菡都爱好文化艺术,周芹在1989年丽江地区吉他弹唱大奖赛荣获一等奖。
我的丈夫周孚定是周霖的三儿子,生长在古城,至今还坚守在古城周家老屋里。他从小就酷爱美术,父亲对喜欢在墙壁报头上画画的周孚定加以鼓励,还曾把他带在身边数年。周孚定在昆明博物馆的文物商店裱过字画。虽然他干过泥工、铁匠等多种体力劳动,但一直未停止对绘画、文化艺术和知识的追求。在丽江地区滇剧团任舞台美术期间,为纳西族传说剧《达勒阿萨命》设计了一套纳西姑娘的裙装。他的初衷一是满足舞台上色彩艳丽和飘逸感的需要;二是想到纳西族现有服装都是厚重色深,工作、洗涤都不便,年轻人不愿穿的情况,想通过这次公演后促进纳西族女装的改革。结果,当时正值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的庆祝活动中,这套服装恰恰派上了用场,得到大力推广。在此基础上,各方面的人根据行业需要稍加改进,就发展成为基本元素不变而色彩艳丽的各式各样的纳西女装。作为原创者,周孚定从未向外人说起这些事。他曾在地区广播电视局从事多年舞台美术工作,也曾在天津美院深造。几经努力,他的画在各级各类画展中展览过,许多绘画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尽管他洁身自好、低调生活,但有一次日本技术评论社再三光临并催促下,他拿出11幅花鸟画,全被日本技术评论社出版并收藏。他坚守精神家园,不为金钱和名利所动,护卫着周家世代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可以出租百万元的丽江古城老宅里无偿地辅导全国各地艺术院校来丽江采风的学生,接待了慕名而来的许多专家教授。为宣传丽江做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丽江古城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期间,领导通知周家老屋里要来联合国的官员,周孚定积极配合,率领全家人并让众多侄儿、侄女来帮忙,在下班后到家里打扫卫生,刷窗格子、冲洗地板到晚上12点以后。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哈利姆先生来到家中后,按纳西规矩以礼相待,哈利姆先生听了介绍、看了堂屋里周孚定的画后非常高兴,领导就让他现场给哈利姆先生画幅画,周孚定轻松自如地在5-6分钟内画了一张梅花,并题词为“玉骨傲冰霜”,还解释给哈利姆先生说:“虽然地震破坏了古城的一些房屋,但是勤劳、善良、勇敢的纳西族人民会把古城建设得更好!”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当翻译完后,哈利姆先生也直夸奖:“画得好,意思也好!”
平时只要有人有心来访或碰巧打听到周霖故居,周孚定都热情相待,有时一谈就是几个小时,弄得家人无法按时吃饭,中午有时到2点,晚上到7点多,有时还应客人要求免费写张东巴字条幅送给客人。因此,全国各地会有许多贺年卡送给他,有的人一回到家就打电话来,有的写信来,有的还寄东西来。他还认真地用毛笔写回信。有时家人有点烦,他总会说:“人家远道而来,愿意在我们家花这么长时间,说明对丽江感兴趣,我们多宣传一下丽江也是尽义务。”
周孚定从1982年到2012年的31年中,在丽江县和古城区先后任政协常委、委员,积极为丽江古城的建设、保护提意见、建议,得过“优秀政协委员”、“优秀提案奖”等荣誉。
退休后他有更多的时间,除继续学习、绘画和创作外,对古城情真意切的他更加关注、倾心于古城的保护。坚持正确意见不让步,常说爱护古城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周孚定之子周荃毕业于重庆大学艺术系本科,在校期间,有作品入选釜山国际艺术节展览。现在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任教。2011年被评为优秀教师。
我丈夫的胞弟,周霖的四儿子周孚印曾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当过林业工人,干过宣传干事,任过四川金江画院院长、四川省攀枝花美协副主席、秘书长、四川省第五、六、七届青联常委、四川美协会员,曾到浙江美院进修深造,后到昆明从事专职绘画,他的画被多个国家和国内外收藏家收藏,2012年他出版了《周孚印画集》得到同仁赞赏,并列入近现代名画家之列。
周孚印之女周茜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现在昆明第十五中学任美术教师,曾参加中日绘画展,并在第二十四回绘画展中获优秀奖。现为云南省美协会员。
我们的二叔,家里人都随侄儿辈尊称为他二老老(即二爷爷),他是周霖的胞弟周凡,原名樊,字善甫,晚号六松堂老人(1914-1998年),纳西族,丽江古城人,也是聪明过人的饱学之士,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造就了晚年成为学者、教育家、书法家、国学大师等,着有《春城赋》、《大道之行》等多部着作。他对丽江古城也作过许多贡献。如他民国时期当建设科长时对丽江水利的调研,对丽江工商企业的支持等,在70年代丽江民主广场建体育场时搞工程设计、施工技术指导等,做了许多贡献。
周凡的儿子周孚政、女儿周永福都是在昆明从事教育工作的优秀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骨干,两人分别都有教学、艺术等方面的论着。
我出差到昆明也经常去看望老人。二叔在送我一本《大道之行》时说:“这本书不像你们看小说一样好看,但望你一天看一页,好好去领会,就会有益处。”的确是这样,每次看了都有新的体会,但要花很长时间。
周冠南有个叔伯兄弟叫周指南,周文曙是周指南之孙,他与我们同辈,是昆明小有名气的律师。与周孚定的关系最好。因为他俩都对丽江古城文化有深深的感情和对外宣传的责任感,有许多共同的语言。除了经常打打电话外,每次他回丽江古城都要找周孚定哥哥交谈一会,即使是只有十分钟的时间,不论多晚都要来见一面。
《春城晚报》2013年3月25日报道周文曙时有这样一段话:“做律师和弘扬中华文化,是周文曙生命中的两条平行线,也是他此生为之奋斗追求的事业,这似乎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可在他身上却又是如此密不可分,如此相得益彰。对一个人而言,做好了其中一件便值得欣慰,而把两件事都做好,还真的要有一点使命感。”他的头衔很多: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香港中华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副主席、新加坡中国商会中国法律事务顾问、澳大利亚马洛奇市中国法律事务顾问、香港《文汇报》中国法律事务顾问,马来西亚驻华领事馆法律顾问、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等等。他还有幸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并成为中国邮票上的火炬手。他无愧于这些头衔,他不仅仅是个律师界有名气的人,还是穿越于国际文化交流与经济交流各种活动之中的活跃人物。而他从骨子里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播的责任感使他不停地奔波于丽江古城和国际国内之间,扮演着国际文化交流大使的角色。他说:“因为文化是人和社会的根基,文化的见解可以决定人的思想和社会的进程发展。有了丰富厚重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会使人和社会更快乐、更幸福、更和谐”。我很佩服他对中华文化深刻的见解,更佩服他为传播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纳西文化的强烈的责任感。
周孚先之长子周源也是任教30多年的老教师。曾任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有10多篇论文发表于《云南日报》、《云师大学报》、《丽江日报》等;有散文10多篇、社会调查报告10多篇、古诗词10多篇等发表于《丽江日报》及丽江的部分刊物。
周孚先之次子周津也曾任过民办教师。后历任丽江县副县长、县长、地区建委副主任、主任、中共丽江地委办公室主任、首任地区行署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主任,从2005年至今任丽江市政府副巡视员。无论在何岗位,他都能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行行出成果。尤其在保护古城中,有远见,规划科学合理,震后科学指导建设,成绩显着。分别得到省委省政府,地区、市的多次奖励,连续三年获得优秀公务员奖。他在生物资源开发产业的试验示范、市场营销、新产品开发、培育龙头产业、新项目等方面都有成就。他主动承担丽江雪桃产业协会会长并亲力亲为,为打造丽江雪桃产业品牌而奔波辛劳。
在周氏家族的第七代中的周昱瑶(周源之女),以丽江理科状元进入清华大学,毕业后在英国留学,周津的儿子周正方(又名周石靖)也在荷兰留学。
周氏家族的后代中,还有很多优秀人才,因自己侧重于写在丽江古城工作学习生活的较熟悉的人,其他的在此文中未能充分表达。
重温周氏家族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共同的优秀传统,是加强我们自身修养、教育子孙后代、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感之必需。
有关纳西文化的一段往事
阿向
1961年4月,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成立以后,丽江的各项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文化工作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1962年盛夏,我与木丽春由丽江地区歌舞团调到丽江县文化馆工作。当时的丽江县文化馆聚集了和在瑞、桑文浩、张奎光、周耀华等当时丽江书画界的精英,还有赵净修、和汉、赵继先、李即善,以及从省新华书店下放来丽江的王志山等一批有真才实学、工作经验丰富又年富力强的工作人员,一时人才荟萃,济济一堂。这是丽江县委为把丽江县文化馆建设成云南全省乃至全国最好的一个县级文化馆,真正成为全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心而作的人员调整。据说每个工作人员,都是由当时任县委书记的徐振康、副县长周霖精心挑选的。
用象形文字和哥巴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书,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重要载体。数以千卷计的东巴经书,记载了古代纳西族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医学、天文历算、宗教、民族关系、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生产生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誉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有一些学者、文化人进行过东巴经书的翻译工作,但大多出于各自的需要,缺乏科学方法,未能将经书原文、语音、译意三者准确、完整地记录和翻译。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老东巴”(指能阅读、翻译东巴文的人)相继离开了人世,能释读东巴经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长此下去,纳西族古老、灿烂的东巴文化将面临失传的危险。为此,必须组织力量,用科学的方法,先将东巴经系统、全面地翻译记录下来,这是抢救东巴文化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