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2012),别出心裁地举办了“大驾卤簿”艺术展演,再现了中国古代皇家的“季秋享帝大礼”;此外还有“天街亮宝会”、中轴诗会、台湾工艺精品展等活动,评出了“前门十大宝物”。
第四届(2013),又增加了前门购物季、前门文化之旅、台湾民俗文化展演季、《前门人家》话剧演出等系列活动。
除历史文化节外,2010年前门地区还推出天街年市和上元灯会两项大型活动。
在前门步行街举办春节“天街年市”活动,则是从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持续到大年三十。活动内容有全国年画展、年货采购、民俗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横跨大街的十条灯笼联,寓意着十全十美;传统的踩街表演由上百名业余演员穿着古代服装且舞且行。大街两侧,二百四十余个年货商亭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货精品,吴裕泰、稻香村、锦芳小吃等传统的京味儿老字号也现场练起年货“摊儿”。
据悉,每天有数万人从京城各个角落前来年市采购年货。前门上元灯会并非当下的前门管委会发明,而是从明代就有。
上元节也称元宵节。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旧习上元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平时足不出户的闺阁女子,往往乘此机与意中人谈情相会。
明清时期前门一带的上元灯会,是京城最热闹的地方,为此也留下由乾隆皇帝首开每逢此日奉母观灯、大行孝道、与民同乐的历史传说。
前门灯会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俗,女人们都要在正月十六这一天到正阳门来摸门钉。为什么呢?古代女人最大的事,就是结婚生子。
如果生不出孩子,这个女人一辈子就完了。而门钉据说是鲁班发明的,那样子做的有点像男人的生殖器。正阳门是只有皇帝才能走的地方,正阳门上的东西不也就是皇上的东西吗,想要孩子的女人们,这一天都要争着去摸门钉。正阳门上近百个门钉,摸得越多越好,将来每年春节举办的前门“天街年市”肯定人丁兴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武英殿刻本《日下旧闻考》卷147“风俗篇”引《陈检讨集》就有这样的记载:“燕京风俗,元夜妇女竞往前门摸钉为戏,相传谶宜男也。”
2010年2月15日至17日,中断了数十年的前门上元灯会再次重现京城。
正月十五晚六时半,前门大街举办了隆重的“上元灯会”点灯仪式,前门大街北端的两面灯墙、兔形灯、八面威风鼓和前门大街南口的十组十二生肖造型灯被同时点亮。丰富多彩的花灯展示、传统民族手工艺表演展卖令游人目不暇接,有捏面人、草编、剪纸、龙凤字、烙画、手指画、鼻烟壶、中国结、剪纸布贴画、风车、扎灯笼等,还有赏花灯猜灯谜、提灯游走等游人能参与的项目。
尽管初春的天气仍然料峭,却挡不住四九城的人群涌向这里。当圆月高挂之时,前门成了花灯的海洋,人们摩肩接踵,像拥塞的河流,被挡在围堰之中。尽管难以挪步,甚至赶不上末班车,很可能要露宿街头,男男女女都顾不了那么许多,仍然笑着、闹着、吵着,尽情宣泄。毕竟生活的压力太大,人际间的摩擦太多,谁也无法超越现实和免俗,难得有片刻忘记一切烦恼的机会。这里有碰撞却没有暗算,这里有陌生却没有冷漠,这里有笑脸却不需要设防。眼前的一盏盏彩灯,似乎可以拂去心灵的积垢,可以解开平日难解的心结,可以为你奉上新一年的吉兆。
遗憾的是,上元灯会只举行了两届,出于对安全的担心,从2012年就停办了。
2013年2月25日的《新京报》刊出了“误信有灯会,前门附近变人海”的消息。文章说,昨天17时30分许,因从网上看到前门地区有灯会的消息后,数以万计的游客前往观灯,致前门大街一度寸步难行,地铁前门站被迫封站。
“6点半到7点半时,人都挤满了,挪不动窝,只能在街上站着。”前门大街保安队侯先生说,人流激增始于当日17点,他们虽然采取了疏导措施,但不断有人赶来,效果并不明显。大街的南北口已拉上警戒线,开始还在控制进入大街的人流,后来“只准离开,不准进入”。直到晚上9点,人群还没有疏散完毕。
现场执勤的一位民警称,他们是龙潭湖派出所的,得到消息后,立即赶来增援。
前门大街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李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两届前门灯会参加的人数都特别多,为了保证到场人员的安全,他们只能暂时停办,待有了更好的安保措施和方案,再继续举办上元灯会,至于具体恢复时间仍然待定。
人们对灯会的闻风而动,那是一种心灵深处的驱使,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少了这点期许,似乎一年就会空落落的。相信,上元那盏盏花灯会重新点亮;相信,安全不会成为永远的掣肘。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世纪,前门地区所举办的活动远非这几项,但不管什么活动往往都要和文化攀亲。这是一件漂亮而时尚的外衣,任凭谁穿上都会变得楚楚动人。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出自20世纪90年代,在此后的岁月越唱越响,越唱越频繁,似乎没有文化这个台,经济就无法唱戏。
文化学者杜学锋在《中外企业文化》杂志2013年第4期撰文认为,为什么经济唱戏而偏偏要文化来搭台?文化与经济难道就是这种“搭台”与“唱戏”的关系?“搭台文化”的文化品位与“唱戏经济”的经济效益到底如何?其表象背后的利益驱动又如何?这些问题确实到了需要认真面对并冷静思考的时候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些人想拉动经济,或者干脆说想挣钱,怕落下“小人”之名,便用“文化”遮羞,扮出君子模样。这恐怕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深层原因,此乃孔老夫子之过矣。致力于市场经济研究的郭卉如是说。
文化与经济本是社会的同袍兄弟,血乳相融。前门地区搞的文化活动无疑都是想聚拢人气、扩大地区影响,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推动并不景气的商业市场复苏。这些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一味地进行仿古、复古表演是否就能真正拉动经济?每逢过节,北京的城市、农村处处都在做仿古表演,不仿古似乎就无以代表北京,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前门也没能跳出这个俗套。而“历史文化节”这顶文化帽子过大过于笼统,缺乏明确的指向和卖点。每年策划出的若干个亮点,又使人们对这项活动的总体认知,产生模糊的影像。组织者编制了一个大筐,想装什么就装什么,并以为装得越多人气越旺,结果事与愿违。
历史文化节另一个软肋,则是百姓只充当看客,而不是欢愉的主角,人们的兴趣便大打折扣。这不能不使人想起巴西的狂欢节和美国的迪士尼乐园。那里的走街,让人热血沸腾,而且随便参与,每个人都是狂欢的主角。
世界最着名的节庆活动主题都很单一:德国啤酒节,法国葡萄节,西班牙斗牛节,巴西、墨西哥狂欢节。这些汇聚全球上百万人参加的盛会,诞生于民间传统,兴盛于民间的欢愉,没有赤裸裸的文化说教和经济诉求,其背后的巨大经济利益则不言而喻。
国内的一些节庆也相当成功,大连服装节、青岛啤酒节、洛阳牡丹节等,这些一眼就明了的节日,安排了许多民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虽然与国际着名节庆还相差甚远,但已有了较好的口碑。
同属前门的节庆,在人气上,“历史文化节”显然敌不过“上元灯节”,组织者应该明察其中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