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曾是一座戏剧之城。中国的戏剧最早出现在元朝,七百多年前关汉卿的戏剧就在北京的剧场(那时叫勾栏瓦舍)里演出。到了明代,戏楼在北京出现了,至清代北京的戏楼之多不仅是全国之最,而且是宫廷、王府与民间并存,这也是其他城市所看不到的。
旧时王公贵族要看戏,或在宫廷王府里面建戏楼,或在自家厅堂里搭戏台,表演的都是“文人戏曲”,道具精美、唱词婉约、表演细腻。老百姓看的多是在广场高台上演的大戏,锣鼓铿锵、唱腔高亢、服饰艳丽。此外在商业区的茶楼、会馆、戏园、酒馆里也有戏曲演出,那时前门地区为最多,广德楼就是最红火的一个。
那时每到演出开始前,戏园子里除有捧角儿的乱喊乱叫外,前台还出现了“三行”,即茶水行、小卖行、手巾把行。正像侯宝林先生相声里所描述的,那时戏园里沏茶倒水、卖烟卷花生瓜子的、扔手巾把的,一片嘈杂,一直到压轴戏开演,才稍静下来。
新中国建立后,着名曲艺演员魏喜奎、曹宝禄创建了新剧种曲剧,把广德楼定为演出基地,改名“前门小剧场”。1957年北京曲剧团搬迁后又改称“北京曲艺厅”,专演曲艺节目。曲艺名家侯宝林、郭启儒、高德明、王长友、孙宝才、王世臣、高凤山、罗荣寿、刘司昌、梁厚民、赵振铎、赵世忠、王谦祥、李增瑞、关学曾、马玉萍等纷纷契约登台亮相。其繁荣景象在整个京城都不多见。
21世纪初,广德楼恢复原名,并重新翻建。重张开业的广德楼是一座青砖金瓦、雕梁画栋、垂花门帘、古色古香的剧场。走进大门,便路过数十块印有曲艺名家“手痕脚印”的方砖步道,继而是“艺术沙龙(休息厅)”和“曲艺博物馆”。再往里走,即是容纳两百座席的演出大厅,大厅后面设有上五、下四共九个包厢。这里有晚场和下午场演出,票价30元、50元,包厢200元,普通人都消费得起。
另有可单卖的茶点供应。
不过,和大栅栏众多商铺相比,广德楼要落寞得多,远没有过去那么受宠。门前静静的,即使有演出也是稀稀落落的人影。显然,大栅栏不缺乏观众,缺乏的是喜闻乐见的节目。人们宁愿回家枯坐,或是喝着小酒胡思乱想,也不愿到剧场去打瞌睡。也难为那些青涩的年轻演员了,他们很卖力气,但无奈观众的笑点太高——人们的幽默感都哪儿去了?
让人欣慰的是,广德楼还在,演出仍然继续。只要“活着”,就有未来。
与广德楼走平民化道路不同,天乐园有着另外的活法。
天乐园坐落于前门鲜鱼口东侧,虽然是门脸不大的二层小楼,却有着不凡的身世。它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田际云、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等大师都长期在此驻场演出,我国第一个京剧女子科班“崇雅社”成立于此。1900年,义和团火烧大栅栏,在大栅栏的戏园无一幸免。火未能跨过前门大街,天乐园因祸得福,许多失去演出场地的戏班,打破脑袋要挤进天乐园。
天乐园还是北京第一个演出西洋音乐会的场所。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热心教育的李君盘、刘树楠两人,为翔千学堂和实践女子学校筹款办学。在天乐园举办西洋音乐舞蹈义演,节目实在精彩:既有风琴独奏、军乐合奏、洋笛古琴合奏,又有各国国乐演奏,五花八门,让人足不出户,便能领略全球风采。怎奈当时的北京保守闭塞,老百姓对这西洋玩意并不买账。连演两天,票房惨淡。后来在这些西洋节目间,加演京戏、梆子、京韵大鼓、大擂拉戏等,上座率马上提高,竟然一票难求。
新中国成立后更名大众剧场,是北京市第一家国营剧场。
1950年,反映妓女改造的话剧《千年冰河开了冻》就是在这里演出,轰动京城。同年12月,梅兰芳事隔37年之后重登“天乐园”,在大众剧场连续演出了四天,人们冒着鹅毛大雪排队买票,队伍绵延一里多长,蔚为壮观。
那是没有黄牛,没有后门票的时代,据说就连周恩来前来看戏,也是买票入场。
1951年,大众剧场举办“中国戏曲研究院”建院庆典,毛泽东亲笔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就是在此发表。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17年,天乐园是评剧的天下。新凤霞、小白玉霜、喜彩莲、席宝昆、陈少舫、魏荣元、李忆兰、马泰,长期在这里驻演。新凤霞的《刘巧儿》,马泰的《夺印》和《箭杆河边》,都是在这里唱红的。其中的几个着名唱段,男女老少都能来上几句,大街小巷处处可闻,其普及程度不亚于后来的京剧革命样板戏。
在经历了长达6年闭门歇业的销声匿迹后,2012年8月18日天乐园一鸣惊人。
这一天,修葺一新的天乐园举行重张开台仪式,上演首部由京剧、昆曲、越剧混合而成的新戏《情问三叠》。让人们惊讶的不是三剧混搭,而是首演票价高达每张785元。《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等各大报章纷纷刊文抨击天乐园的不亲民行为。
天乐园原是从唱落子、耍杂耍的小馆起家,属于贩夫走卒也能买得起票、看得起戏的平民戏园子。在天乐园附近的老住户赵老先生说,他小时候常跟父亲在天乐园和大栅栏的庆乐戏院看戏。那时候,前门的戏院都是平民戏院,20世纪0年代在天乐园看戏,票价也就一元钱,谁都掏得起。如今老戏院还是那个名儿,票价却六亲不认了!
有网友调侃道,天乐园经修缮后华丽转身,走上“中高端”演出之路,这些起死回生的文化场所“只让富人消费得起,普通百姓唯有止步”,实在是“蔑视”大众,天乐园应该名为“失乐园”。
还有更犀利的批评:天乐园的目标观众定为小众,如富人、公款消费者,到头来可能是,这里的文化消费被用来拜官员、谢客户,看戏的不掏钱,掏钱的却不看戏。爱戏的看不起,弘扬梨园文化也就无从谈起。
天乐园运营管理方北京国秀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郭晨希向公众作了一次表白,他说,在两年内,国秀堂投入了千万元,从策划定位、设计、工程、家具配饰,对天乐园内部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和装修,让老戏楼焕然一新。新戏楼集观戏、宴饮、品茗于一体,定位“中高端”。
郭晨希继续说,高票价风波其实是被媒体误读了。《情问三叠》现在还处于试演状态,并未开始对外售票。而媒体报道的1785元的高票价,实际上是纪念赠票未对外销售,我们在票面上已有标明,之所以标价1785元,是因为天乐园剧场始建于1785年。
郭晨希同时解释,天乐园的运营本身就是市场行为,票价的制定也是要符合市场规律,《情问三叠》的制作成本超过百万元,票价稍高于一般演出也符合市场规律。高价票不仅只是戏票还包含其他的附加产品和服务。
天乐园的运营模式是否可行,还需经由市场检验。不过,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值得肯定。剥开高票价的外衣,究竟是寻求暴利所致,还是成本难降的无奈之举,老板的心里有本明细账。
前门老戏园如今大都是年迈多病者,它们是前门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活化石,荣华之梦与恶魇之梦缠绕着绵绵岁月。它们希望与时代同行,与繁盛共荣。
五、“刘老根”入驻前门的是与非
前门的演艺市场是一锅总也煮不开的水,任你如何添薪加柴也达不到100度。这急煞了前门地区管理者,也愁煞了剧场老板和演艺老板。人们纷纷把脉问药,也无济于事。难道昔日万人空巷、一票难求的景象,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前门很大度,能够兼容各地、各种文化;前门也很挑剔,能够无情地剔除异类文化。当年,安徽、陕西、山西、苏杭一带的戏人,激烈拼杀,展开了一场空前的抢夺前门演艺市场的大战。然而,竞争的结果却是完成了一次中国史无前例的文化交融,诞生出一个混血的文化巨人——京剧。那些来势汹汹的徽剧、秦腔、越剧、昆曲等一概铩羽而归,在前门连个落脚之地都没有。其实,在前门唱红的京剧大师们,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们统统被北京归化了,或是说被北京的文化归化了,转而成为前门文化的创造者或传承者。如果检验前门的DNA,它的遗传基因肯定很混乱,其“生父”绝不会只是一个人。
正因为如此,没有哪个剧种或是文艺团体敢于擅闯前门,更不敢有在此举旗升帐的奢望。
然而,这个历史被赵本山改写。2009年5月2日,“刘老根大舞台”在前门外的小江胡同34号平阳会馆高调开业。
下午举行的盛典上,可谓是群星灿烂:张艺谋、宋祖英、成龙、曾志伟、姜文、冯小刚、葛优、那英等,以及央视四大名嘴崔永元、毕福剑、白岩松、水均益。
宏大的开业仪式,显示出赵本山超旺的人气和超足的底气。赵本闻名中外的平阳会馆已变身为赵氏大舞台山称,刘老根大舞台能驻足前门,异常激动。“刘老根”进北京,就是东北人和东北文化进了北京。他甚至把此举比喻为当年的徽班进京。显然,赵本山打算书写一段21世纪的中国文化传奇。
平阳会馆是北京现存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会馆戏楼。平阳会馆始建年代已无法考证,但有人推测,大约建于1652年。
清嘉庆七年(1802)由山西平阳府及周边二十余县商人联合重建。重建后戏楼为12檩卷棚前后双步廊悬山顶木结构建筑。戏楼在会馆南面,坐西向东。戏台为三面敞开伸出式,呈方形突出于场内。为现今世界仅存的木构架古代室内剧场,是一所国宝级的建筑。
可证明阳平会馆的修建年代与莎士比亚是同时期的。舞台艺术专家李畅先生指出,这个戏楼和当年莎士比亚的“天鹅剧院”的选址都在河边,皆是为了木结构剧场防火的需要。可见阳平会馆戏楼的建设遵循了世界范围内剧场的发展规律,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会馆坐东朝西,由三路四合院组成,中路四合院有倒座,南北厢房,与戏房和戏楼相通。
明清时期,平阳地区人多外出经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京城的干果、药材业大半由平阳府人经营。老掌柜刘其懂药材会经营,在大栅栏口内路北开设同济堂药店,专售丸散膏丹成药。平阳会馆是同济堂的制药车间与药库,只有节假日戏台才有演出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该会馆包括戏楼一直是同仁堂药店的库房。为保护文化遗产,2000年将会馆划归崇文区文化文物局管理。2003年,会馆一期抢救工程开始,不仅腾退了周边居民,还解除了戏楼建筑的险情。2006年4月起,二期修缮工程开始,共投资近500万元人民币,修复内部彩画等等,直到2008年6月该会馆及戏楼初步具备使用功能。修复后的戏楼有300个座位。
2009年4月26日,崇文区人民政府同赵本山的本山传媒公司正式签订协议,崇文区人民政府将戏楼的经营权转让给本山传媒公司。
刘老根大舞台占据了平阳会馆和旁边的晋翼会馆。
赵本山深知东北二人转能够进京并站住脚并非易事。1990年,他携小品《相亲》登上央视春晚一炮走红,成为家喻户晓的笑星。此后又成功拍摄电视连续剧《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创央视收视率新高。这一切都为“刘老根”进京进行了铺垫。然而,赵本山并没有轻举妄动。当“刘老根大舞台”在长春、天津、哈尔滨、本溪等地接连开了八家,均大获成功之后才敢进军北京。
二人转亦称“蹦蹦”,是东北地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三盟一市(现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在东北有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
赵本山出身于二人转演员,他在小品节目中糅进了大量二人转元素。刘老根大舞台就是把这种连唱带跳、载歌载舞、火爆通俗的娱乐晋翼会馆成了刘老根“吃大餐、唱大戏”的道具。形态,通过整合呈献给观众。每天傍晚,正式演出之前都要进行热场活动。所有的演员在门前的空地上集体表演半小时。完全东北风格的歌舞吸引了很多人驻足围观,里三层外三层,十分热闹。本来很宽的自行车道,给堵了个严严实实,有些看不见的甚至站到了栅栏上。大红灯笼、苞米棒子、毛驴拉磨,还有滑稽表演,这些玩意的确新颖,现场时不时地响起阵阵掌声。
二人转过去只是游走在田头和村头,甚至是炕头。如今打入京城后,强势走高端路线。选择毗邻天安门广场,北京最热闹的前门地区的黄金地段。每晚一场,票价380元至680元不等,而包厢则从3000元(6人)梯次升为最高8800元(15人)。
草根文化经过包装后,跃入贵族文化之列。高票价并没有吓退观众的热情,开业初期场场爆满,有时黄牛会把几百元的门票炒到上千元。据本山传媒艺术总监刘双平介绍,2010年,刘老根大舞台实现票房收入6300万,仅次于国家大剧院,居全北京剧场票房收入第二位。
他还透露,北京市场很大,再开四五个刘老根大舞台也没问题,只是我们的演员不够,待条件具备将在北京再开几家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