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代形成街市
北京,唐前称蓟城,五代唤幽州,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公元10世纪初,西辽河上的少数民族契丹强盛起来。契丹乘中原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之际,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建立了辽国,把幽州建为陪都,改称南京,亦称燕京。阜景文化街沿路有多处古建即为辽及金、元时期的遗存。
辽南京城位于今北京城的西南角,辽代帝王看到东北部有连成一片的宽阔水泊,自然条件优越,便在今北海公园南侧处辟为游乐之所,建造离宫,称为“瑶屿”,位于今团城的地方。在白塔山的旧址上,还曾建有摄政的承天皇太后萧绰的华丽宫殿和梳妆台。在南侧今中、南海地带,原有小山和水池。辽代加以挖掘开拓,引水灌入,使此处变得风光绮丽。金灭辽后,金朝增扩辽南京城,建造了金中都城。皇帝又看中北海一带。在此处开浚湖泊,积土成山,取名“琼华岛”。在今北海公园东部和景山公园西部建造了太宁宫。宫殿高大壮丽,殿下碧波荡漾。金代世宗、章宗二帝经常游幸驻跸于此,消夏理政。作为金中都东北郊外的苑囿行宫,除太宁宫,可知的还有薰风殿、临水殿、紫宸殿等。
到了元代,忽必烈在正式定都燕京前后,曾敕命三修琼华岛。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放弃了在金中都基址上营建都城的打算,决定以东北郊琼华岛及白莲潭周围的湖泊为中心建造新的都城。他委派重臣刘秉忠规划兴建。刘秉忠先在白莲潭一串弓形湖泊的东侧画了一条切线,作为全城的中轴线。中轴线确定后,在中轴线中心部位的湖泊南部东岸兴建大内(皇宫)。在隔湖相望的西岸,北建兴圣宫(皇太后宫),南造隆福宫(皇太子宫),成三宫鼎立之势。以三宫为中心,四面修建萧墙(皇城城墙)。由于琼华岛一带也被围入大都皇城之中,因此这里便由辽金时期京郊的苑囿行宫而变成皇城内的帝王禁苑。随之一些景致名称也明显突出了帝王的御用色彩,如琼华岛赐名为万寿山(亦称万岁山),湖泊定名太液池等。元末学者陶宗仪在《辍耕录》一书中对此地描述说,万寿山在大内(皇宫)西北,金人名琼华岛。其山皆以玲珑石为之,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城。流经皇城的金水河被引向万寿山后,利用装置汲水至山顶,从石龙嘴喷出,注入方池,潜流至山半的仁智殿后,水从昂首石雕蟠龙之口喷出,形成喷泉,然后再从东西两面分流太液池。万寿山四周的太液池中,广植莲花,放养池鱼。当晨曦射池,池光映天,飞鸟翔集,绿荷含香,莲舟在池水中往来,构成一幅明丽的图景。
元代大都城规划后建有城门11座。今阜成门位置在元代时称平则门。“平则”取自《周礼》“均宁平则,以安邦国”句,有平易近人,民心归附之意。元大都的街道,经纬分明,纵横齐整。《马可·波罗游记》有记述曰:“全城的设计,都用直线规划。大体上所有街道全是笔直走向,直达城根。一个人若登城站在城门上,朝正前方远望,便可看见对面城墙的城门。城门内公共街道两侧,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和货摊。整个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块棋盘。”大都城内的大街,纵、横各为九条,符合“九经九纬”的古制。每个城门以内都有一条直而宽阔的干道,干道直接以城门的名字命名。平则门以东的一条街,自然就称为平则门街。在平则门街与西南侧的顺承门(今宣武门)街经纬交汇处,有一条胡同称砖塔胡同。这条胡同自元代得名,七百多年来一直未变换过名字。在元人李好古编写的杂剧《张生煮海》中,侍女对书童戏言:“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据考证,这是“胡同”二字最早见诸文字,砖塔胡同也由此被称为北京胡同之根。
砖塔胡同因胡同东口路南的一座砖塔而得名。砖塔为八角形,七级密檐式。名为万松老人塔。万松老人即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行秀。他是山西运城人。生于金大定六年(1166年),卒于元定宗元年(1246年)。15岁时赴邢州(今河北邢台),在净土寺出家。后在磁州(今河北磁县)得到大明寺雪岩大师的传授,豁然大悟。返回邢州后建万松轩,潜心研究禅理,人称“万松老人”。金代明昌年间,他应章宗之召,入宫说法,颇得章宗赞赏,遂受赐袈裟。元代太宗年间,他住持万寿寺。元代着名政治家耶律楚材曾从之参学三年,在谈论治国修身时,告之“以儒治国,以佛治心”,被认为是至理名言。万松老人圆寂后,其弟子在今砖塔胡同路口以砖石为其建造墓塔,遗骨即葬于塔下。砖塔原高一丈五尺,虽不是很高,但在这荒僻之地也算得上是醒目壮观的景物了。
砖塔矗立几十年后,在其西北不远处又有一座大塔拔地而起。此塔遍体洁白,更为高大,与砖塔两相耀映。这座塔即是妙应寺白塔。其旧址为辽时的永安寺。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敕命在新建的都城内营建大型藏式佛塔,他亲自察看选定塔址,交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主持建造。塔建成后,时人赞曰:“非巨丽无以显尊贵,非雄壮无以威天下。”将白塔与大都并列,称之为“金城玉塔”。忽必烈临视后心中高兴,命人向四方各射一箭,定为寺的界址,占地达20亩,名为“大圣寿万安寺”。因寺中有高大的白塔,又称白塔寺。元代时这座寺庙香火鼎盛,有着很高的宗教、文化地位。
杂剧《张生煮海》戏词中提到的“羊市角头”,在元代位于今阜成门内大街与赵登禹路相交处。是大都着名的商业区,有羊市、马市、牛市、骆驼市分布四周,草料铺、大车店间杂其间。沿街的鞋铺、布铺、饭铺、杂货店、珠宝店等两厢排列,店铺望不到头。相传在今西四北头条胡同曾设有驴市,北四条胡同有制皮作坊。砖塔胡同附近有名胜景观,又有众多商业集市,吸引了大都城四方的人到此游乐,使街面初现繁荣。
二、明清建众多景观
明清两朝,自景山向西至阜成门,不断进行大规模的营造、修建。留存至今的众多名胜古迹,都是在明、清时期建造形成的建筑主体格局,成为历史文化瑰宝。阜景街东端北侧的皇城故宫,是明代在元大都皇宫的原址上改建而成的。整个故宫内的各种宫室,历史上曾达万间以上。清一色的金黄色琉璃瓦屋顶,红墙、红柱与规格化的梁栋、藻井彩画、龙、凤图案、石雕等,给全部建筑都披上了金碧辉煌的皇家色彩,获得了雍容华贵的艺术效果。清代帝王沿用明故宫的殿阙,对宫内的建筑大多只是重建或改建。故宫北门玄武门外北侧,辽金时期建琼华岛,修太宁宫,都掘土不少在东侧堆积。明代时此处已成为一座大土山,修建皇宫时,土山被修为五峰,称“万岁山”。此地处皇宫之北,为压前朝“风水”,又称“镇山”。因山下堆放过皇宫用煤,也叫“煤山”。山下遍植果树,还有“百果园”之称。山后建起观德殿、永寿殿等殿堂。万岁山是皇帝在重阳节携后妃、内臣登高赏景,宴乐之处。清顺治年间,万岁山更名为“景山”。“景”有高大之意。在皇城西侧,深掘了元时的太液池,形成了两片湖地,称“中海”和“南海”。沿湖营造殿堂、亭台楼阁。明弘治年间在中海以北修筑了一条石桥,即今日北海大桥。明代还在北海环湖修建了五龙亭、乾德殿等一些景观,将瀛州(今团城)上元代的仪天殿改建成了承光殿。清代时,北海环湖又有不少修建。顺治年间,应西藏喇嘛的请求,在琼华岛广寒殿旧址上建起一座高大的白塔。这座白塔几百年来一直是北京的标志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