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8700000103

第103章 中国人思想中的不朽观念(1)

这古老的三不朽论,两千五百年来曾使许多的中国学者感到满足。它已经取代了人类死后不朽的观念,它赋与了中国士大夫以一种安全感,纵然死了,但是他个人的德能、功业、思想和语言却在他死后将永垂不朽。

在今天的演讲中,我预备把中国的宗教史和哲学史上各阶段有关不朽或人类死后依存概念的发展情况提供一个历史性的叙述。

这是一个冗长概括三千年的故事,但它的主要纲领却是大致还算明确的。中国人的信仰与思想史可以方便地分成两个主要时期。

(1)中国固有的文明时期(1300B.C.~200A.D.)

(2)中国思想与文化的印度化时期,也就是,佛教和印度人的思想开始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和制度以来的那一时期(约200A.D.~19世纪)。

为了研究中国宗教与思想史(the religious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的学者的方便,中国固有的先佛学时期(PreBuddhistic age)可再约略地分成两个主要时代。

(1)原始的中国主义时代(The Era of Primitive Siniticism),也就是商周民族的宗教信仰与习俗(Practices)的时代,对于这个时代,这里拟用了“华夏主义”(Siniticism)或“华夏宗教”(the SiniticReligion)一词(1300~700B.C.)。

(2)思想与哲学的成熟时代(700B.C.~200A.D.),包括老子、孔子(551~479B.C.)迄于王充(29~100A.D.)以来的正统派哲学家。

为了有关中国人思想中的不朽概念的讨论,我们要问。

(1)关于早期华夏信仰有关人类死后存在的概念,我们究竟知道些什么?

(2)中国正统哲学家对于不朽的概念究竟有什么贡献?

(3)我们要怎样描述在长期印度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人类死后存在的观念?

史学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就是晚近的偶然发现,以及后来在安阳对千万片刻有卜辞的牛肩胛骨和龟甲有计划的发掘。安阳是商朝最后一个都邑的遗址,依照传统的纪年,商朝传国年代是1783~1123B.C.(或据另种推算是1751~1123B.C.)。这些考古学的发现物是安阳(译者按,这是指小屯村商代遗址)作为商代都城的大约260年间(即1385~1123B.C.)的真实遗物。

近几十年来成千万片刻有卜辞的甲骨已经被收集、研究和考释。

实际所见这些骨质“文件”都是在每次占卜以后,由熟练博学的祭司负责保存下来的占卜记录。这些记录里载有日期(译者按,此处恐系干支纪日),负责卜问的贞人,卜问的事情,以及在解读了因钻灼而显出的卜兆而得到的答案。

大部分的卜问都是有关一年对于先公先王的定期祭祀,这一类的祖先祭典是非常频繁而有规律的,因此中央研究院的董作宾先生,1928年第一次指导安阳考古发掘且曾参加了后来历次发掘,已能编成了商代末期的三个帝王在位期间计为1273~1241,1209~1175,以及1174~1123B.C.——总计一百二十年中的祭祀日谱A。每一年中的定期祭祀多至三百六十次。所以商人称一年为一“祀”,一个祭祀的周期,实在是不足为怪的了!

其他卜问的事项包括战事、巡行、狩猎、收获、气候、疾病和每一旬中的吉运等事项。

1928~1937年间科学的发掘结果掘出了几百座商代古墓葬,其中至少有四处是皇室大墓。除了成千成万片刻有卜辞的甲骨以外还发现了极多铸造精美的青铜礼器,生动的石质和象牙的雕刻,大量的家庭用器、武器和头盔,以及上千具的人体骨骸,此外,并发现有埋葬的狗、猪、羊、牛、马一类的家畜和其他多种动物。这些动物是为了奉献给死者而殉葬的。在一个坑穴中曾发现了三十八具马骨,全部都配戴着缀有许多带饰纹的小圆铜泡的缰辔;这些铜泡都还原封未动的摆着,而显出了组成辔头的皮条的痕迹,很多清楚的证据证明墓葬中有许多尸体是为了奉献给死者而埋葬的。1934~1935年间所发掘的多座墓葬中曾发现了千余具无头的人体骨骸。这些骨骸十具一组的分别埋在各个坑穴中。体骨埋在长方坑穴中……而头骨则埋在附近的方坑中。在一个方坑里埋有十个人头骨;头顶朝上,排列成行,全部面向北。跟人体骨骸一起发现的……有小铜刀、斧头以及砺石等三种器物。每坑总是各埋十件,明显地是每人一件。

这些就是考古学所发掘出来的文献的和物质上的证据,藉以使我们了解远古历史的华夏宗教(Siniticism)时期中有关祖先崇拜的信仰。

这是第一次使我们从商代王朝和官方所表现的这种祖先崇拜的宗教的形式上认识了它的非凡和奢侈的物质。传统历史曾记载商人是崇拜祖先的灵魂的。但是直到近年来我们才了然定期献祭的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频繁,以及珍贵的殉葬的物品,特别是殉葬的人牲的惊人数量。

无疑的,这类祖先祭祀的周期频数和定期性证明着一种信仰,即死去的祖先一如活人似的也有情、欲和需求,而且这些情、欲和需求是必须藉着经常的祭献而得到满足的。大批的殉葬器皿、武器、动物、奴隶和卫士即指示着同样的结论。

中国古代的文献把华夏宗教(Sinitic Religion)时代的人殉品分为两类:第一类,即祭坛上所谓的“用人祭”。在这类人殉仪式中,显然只是用的战俘。另外一类,有一个专用名词,即“殉”,可以释为“死者的侍从”或“伴着死者被埋葬的人”。“殉”字据郑玄(死于200A.D.)的解说是“杀人殉葬以充死者卫士”。这就是说死者需要他自己的卫士保护他,也需要他的宠妾娈童(play boy)陪他作伴。

因此被杀殉葬的就是死者曾经指命或愿意“陪伴”他而去的那些人了。

就后来有关“殉”的史证而论,这种杀人殉葬的风俗最初很可能是得于一种“献爱”(Love offering)的风俗,因此将死的人自然会挑选他自己所喜爱的死后伙伴。但是这种风俗竟发展成为一种仪式,于是大批的武装士兵被杀死殉葬以充死者的“卫士”。商代墓葬中所发现的与伟大的死者同葬的人体遗骸无疑是为了充任王者的卫队的。其中很可能有的是选定随着王而殉葬的爱妃,但是他们的遗体却无法确认了。在甲骨卜辞上即有祭祖时献人俘的记载。

依照着一种规律的计划和数字的顺序来埋葬这些人牲的有条不紊的情形,显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礼仪曾长久地麻痹着人类的自然意识而使得这类惨绝人寰的事件成为常典。当王朝和政府正忙于日常繁复的祖祭的时候,博学的祭司便负起每天的祭礼、占卜、释兆和刻卜辞的职务——在这种情况下,那几乎不可能期望有任何重大的思想和宗教上的觉醒,以有助于宗教制度的变更和改造。这样的觉醒直到倾覆商代的一次大战灭亡了这个帝国以后,甚至在新的征服者的统治之下历经了几百年的种族和文化的冲突以后才告开始的。

商朝和商帝国是被周民族征服了的。最初周民族住在遥远的西方,逐渐向东移动,直到军力和政治经过百余年持续不断的发展,终在公元前12 世纪的最后几十年才将商人的军队和盟军压服。

在周朝创建者的一些诰誓中,征服者列举了商代政府及王廷的罪状。对于商代王廷的主要控罪是耽于享乐,罔顾人民,特别是纵酒。但是对于献祭举行的频繁、奢纵、残忍却未加以控诉或谴责。

这一事实显示着新的征服者并不认为商代宗教有什么不寻常的残忍或是不当的地方。

但是周征服者似乎原有他们自己的宗教,虽然它包括了一些祖先崇拜的特征,却并没有加以强调,也没有制定过任何繁复的礼仪。

另一方面,有许多证据说明这一西方民族是一个最高神,就是他们所谓“帝”或“上帝”的崇拜者。

安阳甲骨卜辞使许多学者推断“帝”甚或“上帝”的观念对商人是并不陌生的。商人有一种奉少数祖先为神明,也就是说赠以“帝”号的风俗,这似乎是很确实的。另一件事,也似乎是很可能的,就是商人随着时间的演进而发展出来“上帝”最高神,也就是他们的始祖。那是一个部族神。时常,一位在战争及和平时有丰功伟绩的伟大祖先会被提升到神的阶级,并且成为最高神的陪享者。对于神或祖神的祭献也叫做“禘”。傅斯年先生在所着《性命古训辩证》中列举了用有“帝”字的六十三条甲骨卜辞。在这些条卜辞中,有十七次用“帝”字来指称对于神圣祖先的祭祀;六次用为祖神的尊称;二十六次用为“神”的尊称而没有附加其他形容字。在最后一类里,帝(god)据说能“致雨”、“止雨”、“降饥馑”等等。这无疑的暗示着一种一个有意识有权力的神的观念——一种有神论的观念,这种观念似乎曾经由于更具优势的祖先崇拜的祭祀而在发展上受到抑制与阻碍。

周民族在与商文化的长时期接触中逐渐接受了商民族的部族神作为他们自己的神,并且认成是自己的始祖。由于其他种族或部落的借用,商人的神逐渐失去了他的部族属性,而终于变成了遍在的神和最高的主宰。

周人的宗教赞颂诗和政治上的诰誓显示出一种非常深挚的宗教热诚。他们似乎深信,神不满于商代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因此把它的宠命(译者按:就是所谓周武王受命年之命)传赐给周人。他们在战场上的口号是:上帝临女,无弍尔心。(《诗·大雅·大明》)

他们对于自己伟大的王的赞辞是: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大雅·文王》)

早期周人似乎发展出来一种含混的观念,以为上帝住在天上,他们有几位伟大的王也会到那里去,且与上帝同在。一首关于文王的颂诗曾这样说:文王在上,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大雅·文王》)

又在另一首诗里: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大雅·下武》)

这几节诗似乎指出,周人对于上帝和少数先王所居住的天的观念是有限度的。这几位先王由于特殊的德能勋业而被允许和上帝同在。

这样具有独占性的天堂,平民是不能分享的,平民大多数是商人,他们受着新的统治阶级的封建诸侯的统治。有些诸侯是从周王朝获得他们原来的采邑的。这些商人继续信奉他们的崇拜祖先的宗教。

但是这种奢纵的皇家祖先崇拜宗教的伟大时代已经永远的消逝了。伟大的每年周而复始的日祀——周祭也消逝了。大规模的人殉也消逝了。博学的皇家祭祀阶级也贬降为职业的巫史阶级(professional class of scribes and priests),而靠着在大多数平民和少数统治贵族的家庭中表演和协助殡葬和祭祀讨生活。国家的灾患和个人的贫困已经深深地给他们灌输了谦逊温顺的教训。因此这一巫史阶级便获得了“儒”的统称,意思就是温顺和懦弱。他们仍然传授和表演殡丧和祖先崇拜的传统仪式。

在周代和后来独立相伐的战国时期(1100~250B.C.),统治阶级信神论的宗教(theistic religion)和平民更占优势的祖先崇拜宗教似乎已经相互影响而渐渐地融合成为一个可以恰当的称为“华夏宗教”(the Sinitic Religion)的宗教,一种很简化了的祖先崇拜,跟有神论的特性共存,像普遍承认和崇拜着一位高踞于其他小神之上的“天”或“上帝”。主要不同的一点就是长久的居丧期——为父母居丧三年——这原是商人一般奉行的,却长久遭受到周朝统治阶级的反对。这在300B.C.孟子的时代也仍是如此。直到公元二世纪以后,三年之丧才渐渐法定为政府官员的应遵守的礼法。

关于中国人最早对于人类死后遗存的观念,我们究能知道些什么呢?

首先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古代在一个人死去的时候举行的“招魂”仪式。这种仪式见于最早的仪典,而且似乎曾普遍的奉行于华夏宗教的早期,就是所谓“复”的仪式。

当一个人被发现已经死去的时候,他的家属立刻拿着死者的一套衣服,登升屋顶,面向正北,挥动死者衣服而号告:“皋、某、复!”三呼而反,抛下衣服,再从屋上下来,拾起衣服,覆于死者身上,然后奉食于死者。

这一古老的仪式暗示着一种观念,即一个人死了以后,有些什么东西从他的身体内出来,且似曾升到天上。因此需在屋顶上举行招复的仪式。

这种招魂的仪式也许暗示着藉企望召回逃离的一些东西而使死者复生,奉献食物这一点也似乎暗示着一种信仰,就是某些东西确实被召回来了,虽然这不能使死者复生,却认为是居留在家里,且接受祭献。

那么人死后从他身上出来的究竟是一些什么东西呢?那就是人的“光”或“魂”。在最早的文献上,是即所谓“魄”,就语源学上说,意思就是白色和亮光。值得注意的就是同一个名字“魄”在古代铜器铭文和记载上是用来指称新月增长中的光。新月以后的增长光亮时期即所谓“既生魄”;而满月后的末期,则称之为“既死魄”。原始的中国人似曾认为月有盈亏就是“魄”,即它的“白光”或“魄”的周期性的生和死。

同类推荐
  •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作为一部包罗万象的杂家著作,系统地反映了吕不韦的政治思想主张,但在秦王政统治时期,和崇尚法家的赢政有所冲突,遭罢相而不被重用。但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启发了汉代的统治者,在汉初的几十年里,由于施行“无为”政治,保证了民众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平和稳定。可以说,汉帝国正是吕不韦施政纲领的执行者。因此,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给予了吕不韦和《吕氏春秋》以很高的评价,将其视为在逆境中诞生的不朽之作。为了方便读者了解深邃博大的思想,《吕氏春秋》配了注释和译文,能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思想。
  • 心智时间:意识中的时间因素

    心智时间:意识中的时间因素

    里贝特的实验揭示出在任何有意识觉知之前有一个实质的时间延迟。如果所有有意识觉知之前都有一个无意识过程,那么一个必然的事实是,无意识过程启动了我们有意识的体验,因此自由的自愿行动是在觉知到该行动意图之前被无意识地启动的。这个发现对我们理解自由意志有着极为深刻的后果。
  • 每天玩一个逻辑游戏

    每天玩一个逻辑游戏

    本书将逻辑游戏分为趣味推理、数字谜题、图形联想、真假判断、位置顺序及反向推断六个方面。
  • 中华家训(第三卷)

    中华家训(第三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 德行

    德行

    怀着外交家理想的朱威走出校园,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每天只有一包方便面的落魄生活使他认识到,光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在博阳公司打工期间,朱威博得了公司的总裁邢云涛的好感。邢云涛出生官宦世家,虽然相貌平平,却心高气傲。她并不是朱威理想中的对象,但为了保住自己在博阳的职位,朱威抛弃了女友,违心地与邢云涛结了婚。
热门推荐
  • 化雪剑

    化雪剑

    一心想寻回父亲的陈宇走出了四峰山,山外是一个与四峰山内完全不同的世界,而实力微末的陈宇为了能够尽快的寻回他的父亲,于是他踏上了求索修行之路,于是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 冥婚哑嫁,我的老公不是人

    冥婚哑嫁,我的老公不是人

    南筱做了一个无比真实的梦后,醒来发现现实反而开始变得无比玄幻起来。脑海里多了一些不属于她的记忆,从小一起长大的竹马也变得怪怪的,被家里人逼着找了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说她被鬼缠上了,但是桃木剑,剪刀,五帝钱那些驱鬼神器对那个神秘的鬼却没有一点作用。南筱深深的慌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她的老公站出来了,看着她宠溺的说道:“老婆,你确定要驱我吗?”南筱:“……”她的老公什么时候变成鬼的?
  • 目破心经

    目破心经

    数百年前,武林中出现了一位习武奇才,他在前半生误入歧途,以为天下武学越奇越怪就越强,可惜他虽能屡创奇招怪式,但神州武林人才辈出,种种惊世奇招终被人所破,于是他穷尽毕生精力,发现天下武功总有破绽之处,便溶合天下间正邪各道武学之精华,创出了一套天地间独一无二,以目破为招的玄奇怪学——《目破心经》,此学现世后因能破敌于数招之间,威力无穷,故此这位奇人被世人称为——天目神尊!一代大侠黄朝栋因助宇内五奇将“一魔双煞三怪四毒”中原十邪逐出神州,以致五奇归隐后,惨遭一魔四毒的合力围杀,以致命丧秦岭,巧幸苍天有眼,使得其子黄天虎被归隐于秦岭的一代高手“烟波钓叟”所救……
  • 情惑—爱之疑

    情惑—爱之疑

    长篇言情小说《情惑》内容简介蟋蟀和谢小莺青梅竹马。两人悲欢离合,并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初吻。夏日、夏淼兄妹与谢小莺同父异母。鬼使神差,夏日爱上了谢小莺;夏淼成了谢小莺的情敌。高山对谢小莺的垂涎,高山跟(蟋蟀)姐的畸恋,使一对对矛盾体构成得扑朔迷离。老一辈夏局长和白雪梅的悲苦恋情,埋下了蟋蟀、谢小莺、夏日、夏淼四人错综复杂、畸爱孽情的伏笔;兰子的出现,演绎了山穷水尽之柳暗花明。真相大白后,夏淼学孔融让梨,夏日移情他恋,蟋蟀和谢小莺却覆水难收。真可谓:茫茫苍天,芸芸众生,爱恨恩仇,情为何物……
  • 闲话鼻烟壶(20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

    闲话鼻烟壶(20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

    该书展示一百年来百位散文大家的创作成就,反映出我国二十世纪散文发展的概貌和轮廓。每位作家附小传。
  • 闯过黄泉路的男人

    闯过黄泉路的男人

    尘世苍生,玄天在上,万物为猪狗,万千宿命,为天所控,亦不知苍天已死,我心永恒。
  • 武皇的世界

    武皇的世界

    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剪不断的是姻理不清的是缘。一个不败的神话一次偶然的相遇,当天真遇上现实一个是父亲一个是儿子,父亲拜于儿子为师,儿子教父亲如何讨得美人如何在异界大陆成就一番霸业。
  • 花千骨之画骨殇

    花千骨之画骨殇

    这个是花千骨番外,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没有VIP,我不喜欢这些,因为人人平等,大概100章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TFBOYS之情深若如初心

    TFBOYS之情深若如初心

    执笔写下一封信,寄给流年,青春年少时的诺言轻许,不知从何时起,如同破旧的老照片一样,泛了黄,变了色彩和韵味。道离愁,诉悲欢,惊觉,原来我们都不容易。漂泊久了的雨滴,终将回到海洋;流浪久了的人,你是否也会回到最初的起点,找寻你所错过的美好。记忆里最初的我们,早已染上了时间的风霜。我怀念那条路,因为它曾引导我和你相遇,细碎的光阴,仍有未完待续的故事,需要我们共同编织……故事纯属虚构,切勿上升至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