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石化事业随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三次重大改革,不仅管理体制走向合理化进程,而且资源开发和产品生产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石油短缺时期的产品供应
在计划经济时期,北京虽然有了炼油厂,但石油产品经常处于紧缺状态。北京市石油产品供应一直在中央有关部门指导下,先后执行了《关于石油产品实行统购、统配、定量供应办法》(简称“两统一定”)和《石油成品油实行统购、统配,定量包干办法》,有计划分配,定量供应。并“保证重点,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厉行节约”,“按照农、轻、重次序,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一律核定定量、凭证供应。
1978年7月,北京市按照国务院批示精神,制定了《北京市石油产品统购、统配、定量供应办法》,规定:本市所属地方炼油厂生产的石油产品,一律由北京市石油公司负责收购;用过的油料,由北京市石油公司委托确定单位负责加工,产品归北京市石油公司统一收购;凡未经北京市石油公司委托、自行组织废油加工的单位,只许承担本地区厂来厂去的加工业务,不得自行收购废油和销售成品油;石油产品一律由北京市石油公司分配、定量供应。国家分配给北京市的所有石油产品,一律由北京市石油公司统一分配,各用油单位不得直接向生产厂采购,各生产厂也不得以任何理由为借口自行处理;所有成品油一律实行定量供应,每年核定定量,分季安排,凭证供应。对不同行业、不同工作条件、不同地区,分别确定不同的定量供应标准。严格区分生产用油和行政用油,车辆机具生产用油又按四类定量划分,其中一类包括交通运输业;二类包括农业、第一服务局系统、环境卫生系统和煤矿;三类包括工、军工、基建、地质勘探,O字单位(保密单位),邮电、房建、财贸、远郊区县;其余均为四类生产用油范围。定量分配采取按口逐级下达指标的方法,由北京市石油公司负责按系统下达到各主管部门(部、局、区县等),各主管部门再下达到用油单位。
二、一亿吨原油产量包干
1963年12月24日,北京市召开大会,请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介绍大庆油田会战经验。25日,又在全市各单位党员干部中普遍展开讨论。1973年4月,石油部领导经全面考察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后,将“东炼”铂重整车间树为学大庆先进典型,北京石化总厂便在全厂掀起了“学大庆、赶重整(车间)”高潮。
1978年3月,在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康世恩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1980年初冬,康世恩在301医院治疗养病期间,思考如何提高石油产量。当时,由于石油勘探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储量增长速度跟不上产量增长速度,加上老油田产量自然递减加快,1980年的原油产量比1979年的1.06亿吨有所下降已成定势。更为严峻的是,1981年是国民经济三年调整的最后一年,国家大幅度压缩基本建设投资,给石油部的投资最多只能达到1980年的一半——17亿元。1981年的原油产量能否保持住1亿吨呢?到底怎么办?康世恩想,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叫各油田年年争投资,要给他们一个包干政策。
1980年12月康世恩向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建议:国家对石油部实行年产原油1亿吨包干政策,增产节约的油允许石油部出口,换回的资金用于石油勘探、油田开发和技术改造。这个建议被采纳。
石油部实行一亿吨原油产量包干以后,极大地调动了石油工人的积极性,使原油产量结束了几年来的徘徊局面,生产出现了新的转机。北京石油从生产到市场供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东炼”原油年加工量从1970年的254.53万吨,上升到1990年的654.44万吨,其中生产汽油133.57万吨。由于有了油源,北京石油市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86年国家分配给北京的计划外议价油品仅为0.7万吨,1987年增加到4.5万吨,1989年自采油品上升到32.5万吨,1990年增至40余万吨,1991年增长到42.3万吨。随着计划内油品指标的逐年削减和炼油厂自销权的逐步增大,以及高价油、议价油的增多,北京市石油市场自采油品数量也不断增长,极大地缓解了北京市油品供应的紧张形势。
三、改革给北京石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石油石化曾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原油产量一年一个新台阶,原油生产和加工能力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彻底解决了国家各方面用油问题,也为国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中国石化总公司的成立
1983年,国家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对全国原来分属石油部、化工部、纺织部、商业部等部门管理的炼油、化工和化纤企业,实行资源优化配置,对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统一管理。这是中国石化行业改革的起步。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同时宣布成立。
在这次改革时,燕山石化公司及分属燃化部、轻工业部和北京市双重领导的炼油、化工企业,于同年8月6日划归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统一领导,人财物和产供销均由中国石化总公司管理,并更名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
原属北京市一商业局领导的北京市石油公司,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将国内石油产品经营业务自1985年1月1日起划归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统一管理的决定》,于1985年6月从市一商业局划出,成立北京市石油产品销售公司,党群关系和行政领导归北京市商业委员会领导,油品计划分配和供应由中国石化统一安排。这是中国石化第一次改革,而且不负众望,取得了巨大成功。1989年12月2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中国石化总公司部分经理(厂长)座谈会上指出:“现在看来,走集团化的道路,就石化总公司来讲,是成功的。”
(二)组建两大“航空母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面对国际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兼并重组后强大的竞争优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组建中国东联石化集团公司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于1998年3月决定对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管理体制实施战略性改组。决定在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化总公司的基础上,按照“政企分开、发挥优势、有序竞争”和“上下游、内外贸、产供销一体化”的原则,重组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这两大集团公司被称为中国工业两艘巨型“航空母舰”,于1998年7月27日在人民大会堂同时宣布成立。在经营上,两大集团公司“各有侧重、互相交叉、保持优势、有序竞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侧重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同时经营石油化工业务;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侧重石油化工发展,同时经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业务。两大集团公司均不再承担政府职能,各自均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乘改革的春风,燕山石化公司迅速发展。燕山石化公司经过扩建和改造,到2010年,已有自营和联营企业40余家,其中包括北京东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保定石化厂。有在岗职工1.4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77人。拥有63套主要生产装置、68套辅助生产装置,可生产94个品牌、431个牌号的石油化工产品,北京东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可生产醋酸乙烯、丙烯酸及醋、丁辛醇等5个系列37个品种145个牌号石油化工产品。
按照“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原则,北京市石油总公司划归中国石化集团,作为分公司接受管理后,在集团公司大力支撑下,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彻底改变了北京石油事业的总体面貌。
北京石油人记忆犹新的是,1992年受国家石油资源总体短缺的影响,北京市在11月份全市汽油储存量仅剩下1.5万吨,13座油库有9座油库基本无油;全市214座加油站(含社会加油站),只有72座勉强维持供应,大部分区县出现脱销,造成全市近6万辆机动车加油困难。面对北京石油市场的严峻形势,北京市和中国石化领导亲自出面,协调铁道部及有关炼油厂、直属大区石油公司和部分省、市石油公司,为北京市解决了10多万吨紧急用油指标,解除了这次“油荒”给北京市带来的尴尬局面。
弹指一挥间,北京石油分公司在中国石化集团这个大鹏的羽翼下已经茁壮成长了15年。在这15年时间里,北京石油分公司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加油站建设方面,从上划前的70座,发展到2011年的584座。在储运设施建设方面,油品储存能力从上划前的27万立方米,增加到48万立方米,其中仅长辛店油库就增加了12万立方米。还沿着6环路建设了环城输油管线和航空煤油管线,改变了原来以铁路、公路为主的运输,向自动化、集中存储和管道运输为主方向发展。
(三)推进股份制改革
1998年我国石化工业管理体制实施战略性改组后,面对新世纪的到来,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石化集团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背景下,按照国际标准,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股份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2000年,中国石化集团又成立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分别在纽约、香港和伦敦成功挂牌上市,并发行180.4亿H股股票,募集资金37.3亿美元;2001年7月,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28亿股A股股票,募集资金118.16亿元人民币。不仅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和我国将要加入WTO的考验,也为中国石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们形象地说,中国石化已经拿到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通行证,中国最大的“国企航母”已经驶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海洋。
中国石化的发展壮大,正如中国石化第一任总经理陈锦华所概括,可分为三部曲:第一部曲,是成立中国石化总公司,实行投入产出承包,为自身的发展积蓄力量。第二部曲,是成立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全面实行“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实施国际化经营。第三部曲,是按照国际标准改制成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控股的石化股份公司,在纽约、伦敦、香港、上海分别发行H股和A股,并在证券市场上市,进一步把石化股份公司推向世界。陈锦华在《中国石化三十年》一文中还说:“30年过去了,中国石化总公司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组建公司,发展成世界500强第五名、中国企业500强第一名的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公司。”
北京石油分公司作为中国石化上市企业之一,于2000年6月7日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并定名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石油分公司,这是中国石化第三步重大管理体制改革举措的一部分。北京石油分公司不仅成为中国石化与对手竞争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石化保证首都和中央机关安全用油和实现三个一体化(产供销、内外贸、上下游)的最基层单位。随着中国石化3次重大改革成功,不仅成就了北京用油的美梦,也彻底改变了北京用油日不保夕、寅吃卯粮的状况。
(四)成立东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2000年4月27日,经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石化集团、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签订了北京乙烯生产厂债转股协议。北京乙烯企业的74.4亿元银行债务从即日起转为信达公司的股权。债转股后,每年乙烯生产厂可免除财务费用5亿多元。
在实施债转股的同时,原属北京化工集团管理的北京乙烯系列的东方化工厂、有机化工厂、化工二厂及化工二厂股份公司、化工四厂、助剂二厂成立债转股公司,划转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管理。这6家企业的总资产为148亿元,总负债124亿元,国家资本金8.9亿元;年产值为39亿元(1990年不变价);销售额为50.3亿元,占北京化工集团总销售额的66%;实现利税为2.9亿元,占北京化工集团总利税的78%,这些企业的划转,削弱了北京化工集团的实力。
2002年12月19日,北京乙烯系列债转股公司正式宣告成立“北京东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由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石化集团燕山石化公司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共同管理,公司注册资本56亿元,现有总资产85.14亿元。同年12月26日,“北京乙烯债转股和资产重组交接仪式”在北京新大都饭店举行。东方石化有限公司有生产装置30余套,生产37个品种、145个牌号的产品,主要有丙烯酸及酯、醋酸乙烯、聚氯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等原料。东方石化有限公司在2009年仍亏损11.6亿元的情况下,着力控亏扭亏、挖潜增盈,乙烯等装置自北京2008年奥运会停车以来,于2010年1月实现冬季一次开车成功,到年底扭亏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