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8500000034

第34章 回望插队岁月(28)

虽然很饿,但是我觉得难吃的不行,忍住!吃了面,要把木箱运过黄河桥。那黄河桥不是石桥,是两岸用钢缆绳拉起来,钢索上架的木板,人走在上面风一吹都摇晃,更别想抬东西了。没有办法,男生又只好到处找人搬运,好说歹说找到一个人,要了高价的搬运费,才把木箱运过黄河桥。

把机器运过桥后天就快黑了,这回轮到找住处了,这黄河口岸上没有住宿的地方,只找到一个水文站,有一间空仓库,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地上铺的麦草,我们只好将就了。仓库很大是长方形的,我们四人,两个男的睡北边,两女的睡南边,男生怕我们两个冻着,又把他们的长大衣脱下来给我们,真的令人感动。经过三天的折腾,我们终于坐上了到云岩的汽车,当天下午才到公社,把东西卸在公社的汽车站,我们赶快走路回到村里,第二天向队里借了平板车才把缝纫机运回村里,这次回村终于大功告成了。

十五、其乐融融

缝纫机运回队里了,放在我们一队男生的窑洞里,引来年轻社员的参观。

为了不让太多的人随便乱动,我们只得把它放到了炕上,哈哈!这下子,社员不能乱动了。但是有点可笑,我们自己也得上炕才能使用缝纫机。

我们和队里学子的妈妈商议,把分得的棉花,请她按一定的比例帮我们纺线织布,夏天我们拿到了学子妈妈织好的布。我们知青点里,二队的李道芬在女生里年龄最大,手也最巧,她会裁剪衣服和使用缝纫机。我们让她给一队、二队四个男生每人做了一件背心和一条裤子,六个女生也一样。这台缝纫机发挥了作用,也给我们知青点带来了和谐的气氛。老乡家有人做衣服等缝纫方面的事,也来找我们。东庄上庄的同学也不时来我们这里用缝纫机做衣服。虽然大家的日子都有点穷,但我真的感到我们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

十六、在西回村过的四个春节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2012年的春节过去了。回想起插队时过的春节,那是另一种春节的气息。

1969年1月我们到陕北插队,2月份就过春节了,这是我们插队到西回村的第一个春节。那个年代生活比较艰苦,陕北的农村没有那么多的白面来蒸很多大白馍,春节前家家户户都摊米黄过年。农民把家中的炕席一掀,在炕上拿三块小石块架起一个特制的圆的小锅,这小锅中间略微凸起,有三只脚,当地叫做“鏊”,是摊米黄的专用工具。用玉米芯当柴火,把头天发好酵的稀糜子面,用小勺倒在抹好油、烧热的鏊里,待糜子面膨胀起来,下面有点焦黄了,然后一对折,成了一个半月形的发面饼,就是一个米黄了,各家一做就是一大笸箩。一般人家这样的米黄要吃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的时间。由于我们初来乍到,队里专门派了四个婆姨给我们摊米黄,整整搞了一天,摊了一大笸箩的米黄。社员每家还到集上买了过年的猪肉,煮成大方块的肉块,下面垫上些萝卜,萝卜上面再放一层豆腐块,最上面铺上一层肉片,一蒸就是招待客人的上等好菜了,哈哈,有点扣肉的意思,不过因为没有酱油,这里的肉是白色的。另外家家户户还有自家酿的糜子酒。还有一些白面馍和饺子。

家境好的人家还有炖羊肉。一般社员家准备的是四个菜,一个白扣肉、一个豆腐菜、土豆丝,还有自家腌的咸菜。

1970年的春节,在我们回北京前,我们一队和二队的知青把一队知青们养了一年的猪杀了,就不用到集上买猪肉了,一些老乡看到知青养的猪肥,就跑来要买,基本上是赊账买了我们的猪肉,直到我们离开村里,都没把猪肉钱要回来,算了吧。我们队6个知青,被老乡们轮流叫到家里作客。我们则把从北京带来的年历送给社员们。记得有一个晚上,在队长家吃饭,方为米酒喝得多了些,路都走不稳了,摇摇晃晃的,我们一路相互搀扶着、嬉笑着回到我们的窑洞。这年我们知青自己摊米黄,自己做过年的菜,自己包饺子,这个节过得不亦乐乎。

一晃1971年春节又来到了,原来我们西回一队二队有12人,1969年郭铁虎、郑红丹因病回了北京和邢台老家。我们队的方为、丁哲元,二队的白英、王云章招工走了。剩下还有6个知青在村里,这年我们知青都没回家过年,我们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和村里年轻的社员一起排练了一些节目,搞了一个联欢会。节目有京剧《沙家浜》里的智斗的选段,《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打虎上山的选段、小常宝的选段,还有一个小表演唱《五好红花寄回家》。大家各显身手,演《沙家浜》选段时,金令完演阿庆嫂,薛凌演沙奶奶,张继廉演胡传魁,聂新元演郭建光,老乡巴伦子演刁德一(由于社员的普通话不标准,聂新元在后台配音),我演被抢包袱的少女。社员演国民党兵。演《智取威虎山》的选段时,聂新元演杨子荣,张继廉演解放军战士,李道芬演小常宝,两个年轻社员演小常宝的父亲及农民。演《五好红花寄回家》时,社员演老父亲,薛凌演老妈妈,金令完演大姐,我演小妹,社员演去当兵的小伙儿。现在记不清怎么会搞了那么多的道具。王云章从延安回来和我们一起过年,还搞来了一个相机给我们的联欢会拍照。一想到1971年的春节,我们就乐坏了。那年春节是西回村多年以来最高兴的日子,社员们扶老携幼把我们演出的场地围了个水泄不通,我们演出的时候上庄和东庄的知青都来给我们助阵。

1972年的春节到了,这时一队里就剩我,还有从上庄并过来的任彦同和从云岩公社其他队并过来的付桂芝。聂新元已经被抽调到县里其他公社当干部了,不过他从集上买了肉回到队里来过年。二队的知青就剩了张继廉、薛凌、李道芬了。虽然人少了,但是我们还是张罗了一大堆东西,摊了很多米黄,吃了足足两个月。年三十那天晚上,北京干部老杨掌勺,炒了几个菜,把大小队干部们都叫到一队知青的窑里,轮番敬了一杯酒,感谢他们几年来对我们知青的关心和爱护,并希望他们继续帮助知青们。当时气氛极其热烈和融洽。这也是我们西回知青最后一次在村里聚会。

想想我们在插队时过的春节,没有放鞭炮,没有春晚,也别有情趣。

十七、几件危险的事

那是1970年冬天的事了。我们村的知青要到延安去参观,需要粮票。队长让我赶着队里的毛驴驮着一袋玉米,到公社粮站去换粮票,我很痛快地答应了。中午时分赶上毛驴驮上粮食就出发了。从西回大队到公社有二三十里地,到公社粮站办好手续后,在街上吃了点东西,我就往回走。可这头小毛驴不知怎么搞的,就是不听话,不好好走,走走停停,你赶它它就是不走,急的我不知怎么办。天都黑了我还没回到家,我们队里的北京干部老杨急了,跑到队长家,队长找了几个年轻人和老杨一起到去公社的路上迎我。这时我已经赶着毛驴来到了村口的路上,老远就看见有灯笼的光亮,还隐约的听见有人喊我的名字,我赶快大声答应着。见到北京干部老杨,他第一句话就问怎么搞的,这么晚才回来,担心死了。我赶快答道,不知怎么搞的这头毛驴很不听话,怎么赶都不走,还好,没事。其实那时我的眼泪在眼睛里噙着就要掉下来了。

1971年我被派到离我们西回大队30公里的一个队里当路线教育工作队员。这天队里派饭,让我到一社员家吃饭。进了他家刚坐下,他家的狗叫得特别厉害。社员奇怪地说:“今天怎么了?狗怎么叫的这么凶?我去看看。”

这社员一出家门,就看见一只狼在窑背上站着,她赶快叫我出来看,我说:

“这不是狗吗?”她说:“这哪是狗啊!这是只狼,是跟着你来的,还好你快一步,不然你就危险了。”吓得我倒抽一口凉气。

到队里已经有一年的时间,队里的男生都学会拉平板车了。一天我的兴致来了,提出我也要拉车,这天赶上用平板车拉粪,倒在要种的地里。回来是空车,我向队长提出要拉车,队长同意了,我高兴死了。在回村的路上有一道大U字形的路,路两边是悬崖。因为我个子矮,体重轻,下坡的时候车速太快,我整个人被车把悬空吊起来,后面的男社员和队长死死地踩住车尾,平板车冲下坡又冲上坡才停了下来。队长喘着粗气说:“小菱,你这个女子,以后再也不准你拉车了,刚才太危险了,差点翻到沟里,吓死我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碰过平板车。

在一起插队三年半时间里,我们西回一队和二队的知青都经历过一些困难和危险,但是没有出过安全事故。

十八、最后怕的事

2012年2月5日我们西回大队插队的同学聚会了,正好是我离开插队的地方40周年。看到一些有关知青的回忆文章,回想起来有很多的感慨。大家兴高采烈地回忆起插队生活,我想起一件令我至今还感到后怕的事情,就是给社员打针。

我下乡时想到在农村医疗条件可能会不好,因此带了一本《农村医疗手册》。我们有点头疼脑热的会翻翻书看看。队里郭铁虎病了,需要每天都打针,但是我们村离公社30里地,每天跑一趟是不现实的,怎么办呢?我们知青就开始琢磨学习打针。开始学打针,我很害怕,聂新元教我们先往萝卜上扎,然后往自己身上扎,我不记得我往自己身上扎过。在队里需要打针时大部分是男生操作。后来因为我被派到公社的其他队里当工作队员,在老乡求到我的时候,不得已也要给别人打针了。有一段时间,我们工作队所在的村里有一个社员患肺结核,请我去给他打针,我犹豫着,可还是答应了。在陕北农村,打针消毒采用的是将针管和针头放在针盒中,在做饭的锅里蒸一下就算消毒了。这个社员打的是青链霉素。开始还好,打的时间长了,这个社员的屁股上有了硬块。有一天我给他打针时发现针头也不好了,有点小钩。

我告诉他,这针头要换了,这样打会很疼的。这个社员因为生病,家境很是贫穷。他说你打吧,我能顶得住。没办法,我也只能按他说的办了。打针时我看到他紧张得满头大汗,心里很是难过。今天想起来最令我后怕的是,打青链霉素时万一产生药物反应,人休克了怎么办,怎么向社员交代。一想到这点,我至今心里都会发颤。

十九、掏羊粪和抓羊绒

在陕北农村掏羊粪是比较轻的活,因为羊粪重量轻,但是那种羊膻气和尿臊气熏得人受不了。在陕北农村有一个奇怪的风俗——女人是不允许进羊圈的。我们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青可不管这三七二十一的,照进。社员们也没人敢出来阻挡,不过村里其他的女子和婆姨是不进羊圈的。男社员把羊粪掏起,我们女知青用铁锨把羊粪铲到筐里,放到羊圈外,让那些女子和婆姨把羊粪抬到窑背上。队里女子和婆姨有的干活比较实在的,但是也有溜奸耍滑的。比如抬牛粪时她们会使用较小的筐子,抬羊粪还是使用小筐,我们几个知青就会使劲把羊粪铲满压实。对偷懒的人给予小小的惩戒。

我们塬上缺水,养不了绵羊,队里养了100多只山羊,分成两圈放养。

山羊身上有羊绒,这是很金贵的东西,当时一斤就能卖几十块钱。每年的四五月间山羊换毛之前,队里都会给山羊抓羊绒。抓羊绒时要先把羊按倒,把四只腿绑住,然后用粗铁丝制成的像梳子的爪子,在山羊的身上抓,一会儿在铁爪子上就会有一层细细的羊绒,一只山羊身上只能抓出约一二两的羊绒。队长交代一定要仔细保管。当时我还不太在意这事。直到1988年我到一家生产羊绒衫的公司工作,我才明白了队长的话。用羊绒制成的羊绒衫被称为服装里的金子,羊绒衫是按照重量来计算价钱的,队里一年收获的羊绒可以卖几百元,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啊。

每年也要给山羊剪羊毛,羊毛比羊绒价钱相差很远。这些羊绒和羊毛都是队里的经济收入,队里是很精心管理的。

(作者系北京市人大附中初六八级毕业生,曾在陕西省宜川县云岩公社西回大队一队插队,退休前在深圳市华侨城企业集团工作。)

珍藏的记忆

李道芬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在其间,许多事早已淡忘,有些事却珍藏在心底,历久弥新。

那是1969年的初冬,经过来陕北将近一年的历练,在当地村民的帮带下,我们这些下乡知青已初步学会了一些生活本领——砍柴便是其中之一。

冬季来临,我们知青也同村民们一样,要准备来年做饭取暖的柴草。

这天早上,我们西回村的知青(记得大约有聂新元、丁哲元、张继廉、王云章、薛凌和我等人)拉着架子车、扛着镢头,向距离我村不远的二里半村走去——听当地的村民说,那里的柴草比较多。

到了二里半村外,我们约定了集合的时间和地点后,便分散开各自找地方砍柴。

同类推荐
  • 做生命的船长

    做生命的船长

    本书通过剖析人生这场艰辛之旅,进而带领读者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它让我们在这个一切都几近匮乏的世界里,放弃对无效救助的寻求,并开始认真对待关照心灵的任务,并以此来丰满世自己。
  • 如戏人生

    如戏人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如何生活?活着的意义是在阐释什么?本书将为你解读如戏人生。
  • 《人民文学》十七年

    《人民文学》十七年

    本书以回首前尘、发掘原貌的学理姿态,论证了一个刊物如何折射了一个时代,述析了前辈文学编者们在被动坚守与主动探索过程中的种种艰辛,总结了活生生的当代文学史中成功的与不成功的经验。
  • 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研究

    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研究

    明朝崇祯年间和清朝顺冶年间,合称为“明清之际”。明清之际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重要的因革时期。《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研究》对明清之际小说作家进行了整体研究,考察了作家的生存状况和创作心态,考察了时代、地域、作家、作品诸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研究各种体裁各个时代文学创作与发展规律都具有比较普遍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话: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热门推荐
  • 隐落贤臣

    隐落贤臣

    一代千古良臣的故事!今生前世断断续续……
  • 李秀成供状

    李秀成供状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晏浪记

    晏浪记

    你方唱罢我登台,粉墨登场的总是胜利者。对于历史这位美眉,我们都是远方的看客。
  • 唯我天刀

    唯我天刀

    叶桥新人,再开新作这本天刀题材,叶桥一定好好写另外叶桥,的骑砍正在修改当中,同时也会不间断的更新,等叶桥修改完成之后,将会出现在各位读者大人的眼前。
  • 滚滚红尘

    滚滚红尘

    她怀着一腔仇恨而来,于危难之际得他出手相助,谁也没有想到,自此,两个人的命运竟然纠缠在一起。滚滚红尘里,无情和痴情,爱和被爱,虽然渺小却用尽全身力气。她说,如果你爱我,怎么会舍得这样伤害我?他说,爱不是用耳朵听,也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感受。你,在我心里。她说,我叫安未雪。他说,我是裴靖康。他笑,我们的名字,都是注定在一起的。靖康耻,犹未雪。
  • 人香马酷

    人香马酷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繁华的都市里不只有汽车,照样有鬼怪!身陷城市吵杂的滚滚人群中,谁又在乎你的高尚或者卑鄙!在物欲横流的世上,有人为了诺言:身陷人群与鬼怪之中,喜怒哀乐世态冷暖的考量之下走出一行奇情怪历的脚印!诗人是说:普通人面前,卑鄙是一种杀伤力!横行无忌、所向披靡!高尚者却因为高尚而送命!还是在说:卑鄙者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使用卑鄙的手段!高尚者一生都遵循着高尚的准则!
  • 绝望的尸体

    绝望的尸体

    假如一切是真实的,那么今晚接到这个六十年前亡灵的报警电话作何解释?从警以来,这是我遇上的最诡异的案件,不!这是我遇上的最诡异的事情,可令我想不到的是,这一切与我的宿命竟然相关,那些绝望的尸体在等待吗?
  • 故人不朽爱人不离

    故人不朽爱人不离

    因童年遭遇造成尤姝性格冷漠,不愿向任何人透露心事和心情,而温柔多情的会长大人,叶信陌,却喜欢且沉沦与尤姝的情感里,尤姝不可置否她对叶信陌的感情,又不想舍弃自己的梦想,在爱情与梦想之间,尤姝会选择谁?叶信陌会等待尤姝回来还是另找新欢?
  • 重生之万里凝霜

    重生之万里凝霜

    她是大魏镇北将军府最卑贱的庶女,是苍琅族的和亲胡姬生的杂种,一朝被七皇子看中,纳为皇妃,恨不得倾尽智谋以命相助——直到他登上帝位,冷着眸子赐了她一杯鸠酒,却把她那可敬可亲的长姐迎为了皇后!他曾说喜欢她的眼睛,就像是光华流转的蓝色岫玉一般;然而,登基称帝后,他带着长姐,笑着挖出她的双眼,毁掉她曾经最珍视的东西!原来,他早已和长姐鹣鲽情深,珠胎暗结!好在,上天给了她重来的机会。她割发立誓:此生再也不要沾染上帝王家!“你不是视红粉如棋子么?好,那我偏就要视你如蝼蚁败卵,永生不瞥你半眼!”可,命运,躲不过心动。这一次,她巧笑嫣然,摇身变成敌国最富盛名的“病秧子”长公主,笑傲中原胡地,俯瞰苍穹!
  • 空山之恋

    空山之恋

    一段奇缘两个不惑之年的男女迸发出了一段真挚的爱情故事,这段爱情故事只是开始了起点,但足以让人为之感慨,因为他们都是社会上最普通的一份子,且看他们的作为普通人的伟大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