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什么是泥塑
所谓泥塑,就是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粘土为主要原料,有的结合其他材料如竹木、玻璃、棉花等,塑制成各种形象,用于不同用途的一种手工艺术形式,民间俗称“彩塑”、“泥玩”、“泥人儿”等等。泥塑是陶器和瓷器的前身,可以说,没有长期的泥塑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就不可能有后来陶瓷艺术乃至青铜器等艺术的辉煌成就。泥塑与陶瓷器的主要区别在于,陶瓷艺术制作成型后需要进行焙烧、彩绘、上釉等工序,而泥塑大多数不需要焙烧和上釉,但多数需要进行彩绘、镶嵌等。少数泥塑即使需要焙烧,一般温度也很低,一般在400-500摄氏度左右。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泥塑技术的提高和用途的多样化,后来的泥塑艺术逐渐多样化和多元化,按使用目的区分主要有官方和民间之别。官方出于政治或宗教目的,利用能够集中优秀的艺术家、工匠和财力、物力的优势,进行宗教宣传或者纪念重要的人物、历史时间等,制作出来的泥塑往往工艺精良、造价很高。而民间泥塑则特征由民间艺人制作或创作、主要面向广大普通群众销售、反映了百姓欣赏趣味、艺术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理想的泥塑作品。与官方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主流泥塑的主要区别在于,民间泥塑造价低廉、形式朴拙热烈,较多使用饱和度高的红黄蓝绿等基本色,注重色彩对比,体积一般比较小,工艺相对简单,题材广泛而自由,以民间信仰、玩具和装饰摆件为主。
第二节历史追踪
泥塑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泥塑艺术的历史几乎与人类历史同步,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后来的陶器、瓷器、雕塑等艺术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类早期泥塑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对于工艺和造型的认识。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很早就有泥塑的出现。很多神话和传说中零星地记载了当时泥塑艺术的面貌。产生于史前时期的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至今仍在我国各地普遍流传。传说天地之初,人类的母亲女娲为了创造人类,用黄泥捏人然后赋予他们生命,后来忙不过来了,干脆用甩泥成人。这虽然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却真实地反映出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的我国原始先民对于泥土的深厚感情和认识,包含着当时泥塑文化的深沉记忆。
【知识小百科】
“图腾”,英文totem,是原始人群体性的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原始人相信,自然界中的某种动植物甚至没有生命的物体,同本氏族有着某种神秘的内在联系,可以保护自己远离危险和伤害,并可以获得力量、财富与后代。原始人因而常用它们作为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根据专家的研究,人类历史上的这些传说往往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留在文字出现的人类文明的早期的很多真实的历史环境和事件,女娲抟土造人的记载很可能反映了我国在三皇时期的原始先民利用泥土来制作生活或宗教用品的史实。而历年来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器胚胎和彩陶,是彩绘泥塑工艺的真正开始。史岩先生在《中国雕塑史图录》一书中明确指出:“彩陶是新石器时代特有的产物,后世出现的彩陶俑和彩塑造像当即始于此,后来才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独具一格的彩塑艺术。”
多年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已经在许多原始人类遗址发现了数量众多、丰富多彩的泥塑实物。它们色彩强烈、对比鲜明,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和感人的原始生命力,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看出后来泥塑艺术的面貌,说明我国后世的官方和民间泥塑与这些精美的原始彩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渊源。辽宁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真人大小的彩塑女神像残块,让世界惊叹于我国原始先民惊人的造型能力和审美高度。近期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洋海墓址中发现的一尊泥塑人头像,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体现了先秦时期我国西北地区泥塑工艺的高度成就,以及与中原文化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虽然对于这些泥塑的整体面貌和具体用途还不是十分清晰,但是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泥塑的制作是出于宗教、巫术和娱乐的目的。
第三节官方泥塑和民间泥塑
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和技巧的提高,加上泥塑本身的造价相比青铜器、漆器、陶瓷器、石雕等要低得多,而且适合制作较大体积的物体,尤其是宗教类和纪念性的人物塑像,所以泥塑艺术的用途逐渐扩大,不但继续广泛地为政治和宗教所利用,出现了大量精美的宗教和现实题材泥塑艺术,这在佛教进入我国的东汉之后表现的极为显著。著名的如敦煌莫高窟泥塑、麦积山石窟泥塑、宋代晋祠泥塑及明清泥塑等。而且还逐渐深入到民间,涌现出大批手艺高超的民间艺人和生动多样的民间泥塑作品。尤其在宋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世俗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民间泥塑艺术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全面发展和繁荣,成为中国民间艺术最生动最富有生活气息的瑰宝之一。
中国民间泥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影响较大的制作和销售中心,在泥塑的题材、工艺和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有着自己鲜明的地域或民族特色,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直到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响。民间泥塑的重要产地主要有“三大泥塑”、“七大泥塑”之说。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的“大吴泥塑”、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被称为中国三大泥塑;“七大泥塑”则指的是吴村的“大吴泥塑”、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陕西“凤翔泥塑”、河南“浚县泥塑”(咕咕哨)、河南“淮县泥塑”(泥泥狗)以及山东“高密泥塑”等。当然,这还只是大体的说法,其实,民间泥塑遍及中国各地,出产泥塑的地区很多,而且很多地方都不乏精品,只是上面的这些地区比较突出和集中的地区而已。就拿山东地区而言,除了著名的“高密泥塑”外,济南泥塑、枣庄泥塑、郓城泥塑等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民间基础,艺术成就也很高。
中国幅员辽阔,文化和民风不尽相同,因此民间泥塑的地方特色非常鲜明,每个地区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我国的民间泥塑艺术玲琅满目、多姿多彩。比如无锡泥人,造型非常圆润,色泽比较典雅,做工也都很细,体现了江南泥塑秀美甜润的艺术风格;陕西凤翔的泥猴、泥牛等造型就非常简洁,色彩非常鲜亮,大红大紫,体现了一种喜庆,热烈的气氛,而这里的挂虎却又充满着迷人而费解的装饰性符号;河北的题材比较多样,造型比较小,比较活泼;河南的淮阳、浚县这些地方泥塑的特色更为鲜明,比较古朴,有很强的历史感和神秘色彩;而工艺精湛的天津“泥人张”则有更多的市井色彩和文学气息。
第三节泥塑的制作
一、材料工具
泥塑取材简单,多数是以常见的粘土作为主要的创作材料,辅以干草、棉花、竹木、金属、绸布等以加固或者制作某些发声、活动机关,也常用毛发、彩色玻璃等物品来表现头发、眼睛、衣服、佩饰等部位,以使作品更加真实生动。虽然所用的泥土十分普通,但也需精心准备和加工。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一般要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反复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等以增加泥土的粘合度和柔韧度,便于塑造复杂的作品并利于上色,也不容易发生开裂。需要翻模的泥塑,往往需要石膏来制作模具,在具体翻模的时候还需要滑石粉一类的东西涂抹在模具内侧,以防止粘土与模具粘连。
泥塑作品大多都需要上色,所用的颜色丰富多样,多用品色调以水胶,现在也有很多使用丙烯、广告色等来上色的,有的在上色后还需要使用固定液以防止掉色、褪色。
泥塑工具没有严格的标准,只要做到得心应手就可以了。特别是民间泥塑,由于灵活性大,地区差异明显,所使用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心灵手巧的原始先民利用身边现成的竹、木、骨等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便做成了形式各异的泥塑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巧的提高,泥塑工具也朝着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泥塑艺术包含了捏、塑、刻、划、贴等多种技巧,所以泥塑艺术常用的工具很多,熟练的泥塑艺人往往拥有一套甚至几套工具,其中有很多都是艺人根据自己的习惯制作或改制而成的。
二、制作过程
早期的泥塑制作十分简单,多为手工捏制,辅以简单的刻划纹,有的还运用了贴塑的技巧。到了后来,泥塑的制作工艺渐趋复杂,越来越走向专业化,不但出现了很多在史籍上留下名字的泥塑艺术家和能工巧匠,也出现了很多父子相传式的泥塑世家或者作坊。
官方泥塑的制作工序比较复杂,难度大,需要很多人协同完成。由于塑像体形一般较大,往往需要搭建脚手架以方便工匠施工。此外,粘土比较松软,塑造大型物体时,需要先做好类似人体骨架一样的木制骨架起到支撑作用。一般来说,各个时代制作大型塑像的工艺大体相似。如唐代时,先根据泥塑的大小和姿态做好木骨架,然后缠绕一层谷秆,再涂抹淘洗不精的粗泥层塑造出大体的形状,然后涂抹细泥层,进行细节的塑造,最后是彩绘的程序。宋代的很多泥塑则将谷秆的部分改为用草绳缠绕木骨架。而元代则直接用粗泥裹到木骨架上,在彩绘之前又在细泥层上增加了一层纸,更便于彩绘,但同时也有容易脱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