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白歌节
查白歌节源于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很久以前,查南盘江畔,有一对布依族青年查郎和白妹,两人青梅竹马,亲如兄妹,长大后相互爱慕,互送信物,私订终身。此时,寨中出现了虎怪,叼走牲畜、抢走娃娃,一时间人人谈虎色变。勇敢的查白率众人杀死虎怪,请全寨人吃虎肉、喝虎汤。但寨中有个财主看上了年轻貌美的白妹,害死了朴实善良的查郎,白妹悲愤交集,放火烧毁财主大院,并纵身跃入火中殉情而死。后人为了纪念这对不畏强暴,为民除害的恋人,便把查郎遇害的虎场坝改名为“查白”,把白妹殉情的农历6月12日作为“查白歌节”。每年此时,人们便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赶来,用歌舞凭吊这对忠贞的恋人,追寻和演绎自己浪漫的爱情故事,查白歌节由此成为布依青年男女的对歌盛会,这一民间传统,经久不衰……
节前各家拆洗衣服被帐,挂满村寨前后,象征白云缭绕,取意干干净净,清清白白。节日里,男女老少汇集查白场,同吃狗肉汤锅、五色糯米饭和冤枉坨,到查白井取水净心,到查白庙敬香,这一天查姓村民要请摩公端公主持祭祀活动,中老年人在查白树下用布依古歌唱查白,祭查郎、白妹,以此传承查白故事。布依青年男女则穿着节日盛装,到查白桥、查白河、松林坡、查白洞、查白井等风物景点去吹木叶、打花包,盼望得到查郎与白妹那种忠贞不渝的爱情,姑娘小伙一展歌喉,互对情歌。对歌讲究有问有答,严格要求合韵,答者必须用问者的最后一句歌词作为自己歌的开头,并用这句歌词的韵脚起韵。夜晚各农户家坐满亲友,通宵喝酒、唱歌。23日,青年男女互送信物后依依不舍地离去。查白歌节是青年谈情说爱和求婚择偶的独特时机,每年都吸引数万的黔、桂、滇三省边界的布依青年前来参加。
五、怒族的“仙女节”
“仙女节”是云南怒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3月15日举行,延续3天。节庆活动包括祭祀、迎接圣水、歌舞祝福、体育竞技等三大程序。
“仙女节”源于怒族早期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一种遗俗。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善良智慧过人的姑娘阿茸,当时气候恶劣,怒族人居住的地方常年遭受旱灾,庄稼枯死,山野荒芜,饮水困难。这时,阿茸姑娘挺身而出,劈开悬崖,在高黎贡山上凿通一个岩洞,把清澈的泉水引进了怒家人的村寨。阿茸姑娘还发明了飞跨怒江的竹篾索,人们都感激地称她为仙女。
可是,一个头人想霸占美貌的阿茸姑娘,阿茸闻迅躲进了深山里。头人追到洞口欲逼婚强娶,遭到拒绝后竟残忍地在农历3月15日把阿茸姑娘烧死在山洞里。为了纪念阿茸姑娘,人们把她遇难日定为节日。此时漫山遍野美丽圣洁的鲜花怒放,故名鲜花节。
每年的这一天,天还没亮,怒族人就会起来准备参加节日的活动。姑娘们穿起民族的盛装,带上准备好的祭品以及在山上进行野餐所需的食物,结伴从村寨出发,翻山越岭前去仙女洞进行祭祀。仙女洞周围事先已经挂好许多经幡和唐卡,穿红黄教服的老人在祭台的两侧坐着吹唢呐、打鼓、敲锣、念经文。前来祭祀的人们将一束束扎好的杜鹃花放在祭台上,还将几个玉米立在洞口,并把各种洗干净的粮食堆成一小堆。主祭人烧起松烟后,整个祭祀仪式就开始了。主祭人先念祝辞,手持法器的喇嘛开始打鼓念经,大家在祭台前叩头献贡。这时,整个洞口会插上很多松枝(象征吉祥如意、万古长青)、鲜花(敬献给“仙女”的礼物)和玉米(表示五谷丰登)。
仙女节
祭祀仪式结束后,人们走向仙女洞。姑娘们手捧采摘的鲜花,带着祭品,来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当地民间认为,洞内钟乳石上滴下来的水是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保佑和赐福。然后,人们围坐在山坡上,把事先准备好的食物摆放在铺着松针的地上一起分享。他们边吃边歌,有的人还在歌声中跳起欢快的舞蹈,整个山坡充满欢乐的节日气氛。
回家之后,各家各户还要设宴饮酒,年轻人则身着盛装到宽阔的场地上进行射箭比赛。晚上,青年男女们燃起篝火,在篝火旁唱绵绵的情歌、跳起欢快舞,彻夜不息。
第四节水族、仡佬族和彝族节庆
一、水族的端节
水族主要聚居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以及都匀、独山、荔波、榕江、雷山、丹寨、从江、福泉和广西河池等黔桂交界、都柳江流域的部分村寨。水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节日繁多且各具特色,最为隆重的民间节庆当数端节,水语称“借端”、“过端”,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端节在水族历法年底、岁首“谷熟”时节举行,以庆贺丰收、辞旧迎新、祭祀祖先和预祝来年幸福。节期对应农历的8月至10月,至今保留着血缘氏族部落年节庆典遗风。
端节
端节源于以血缘为纽带群体的原始宗教祭典活动。据传端节原来只过一批,因为族人发展散居各地难以见面,按地域分批分期过节以便相互走访祝贺,这是端节的一大特点。端节批次主要依亥日而定,其次是午未申日,据说分别为先祖父祖母逝世及悼丧日子。每年从年终12月(阴历8月)的第一个亥日起过节,并依次往后推算,从首到尾,一般相隔49天,若遇水历12月有三个亥日,则相隔61天,此俗水族独有、贵州特有、中国唯一,被称为世界上延时最长、批次最多、特色最浓郁的年节。
民俗专家认为,水族的历法和端节形象地记录了中原早已失传的古文化信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年”:谷熟也。谷熟庆典曰过年。在现代汉语中,“年”的本义早已消失。分析水族古文字“年”,上下弯拐横画表示收割的刀具,指摘刀、镰刀;中竖表示两个收割期之间的间隔,指水稻生长的一个周期,即一年;中横表示均分一年为两季的中点。把一年分为冬夏两季,这是古水历的显著特点。水历年终于12月,正是谷熟的秋收时节。
端节活动形象而准确地诠释“年”的本义,反映了以稻作物候为依据的水历,记录了中原古代的语言信息。端节过新年,故有开端、开年之说。古称正月为“端月”,正月首日为“端日”,现代汉语也早已消失,但在水族社会中却鲜活地传承使用。
端节的主要活动为祭祖、赛马和唱歌等。祭祖是最重要的活动。分别在除夕夜和大年清晨进行。水族祭祖的鱼叫“鱼包韭菜”,是将韭菜、栗仁等塞满鱼腹后,炖煮或清蒸而成,祭祖之后便可食用。相传水族远祖由南方北迁时,送行者送上一包食物,就是内有九种青菜的煮鱼,远祖靠这种食物充饥后才来到黔南,后来鱼包韭菜就成了水族人民喜欢的家乡风味。除夕之夜,水族忌荤吃素,祭品依例要戒荤食,惟独鱼不在禁用之列。祭祖仪式颇为讲究,在堂屋中摆设一供席,摆上鱼包韭菜,素煮豆腐、糯米饭、瓜果等特色祭品,有的还摆放崭新的衣帽鞋袜以及柴刀、镰刀、锄头等生产用具,完毕后,全家老少围坐一团,由长者念颂先祖的功绩,然后供奉祖先,最后端着大碗大碗的香甜米酒相邀,连声“秀、秀、秀”(“好、好、好”)一饮而尽,以示对祖先的敬重和怀念。初一上午的吃年酒必须家家去到,若有一家未去,就是对这户人家的极大侮辱。孩子是吃年酒队伍的重要角色,据说孩子的欢笑会带来好运,所以谁了不敢冷落他们。
赛马是端节的最高潮,时间在亥日(相当于汉族春节大年初一)午饭后进行。赛马有固定的场所,叫“端坡”或“年坡”,人们吃过年酒后便成群结队地从各村寨涌向端坡。青年人赶端坡不但为了看赛马,还把这盛大的聚会看成是物色情侣的好机会。赛马前要祭奠,寨老要在端坡上设一供席,上摆各种各样的祭品,隆重祭祀开辟端坡的祖先。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祭,长老伫立桌前神情肃穆,端着斟满酒的酒杯,口中念念有词,大多是对祖先的怀念和吉祥如意的话语,祈求保佑端坡赛马活动平安无事,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典完毕,寨老跃身上马在跑道上遛上一圈,方宣告赛马开始。水族的赛马形式非常独特,叫做“挤马”。当指挥者一声号令,骑手扬鞭策马,在山谷互相冲闯,在抗争中挤出山谷向坡顶冲去,谁先到远坡顶,谁就是胜者,优胜者用红绸挂于马首以示荣耀。以赛马做为年节活动,是南方民族所独有的。
夜幕降临,水族同胞将铜鼓悬挂在堂屋中央,敲击为乐,彻夜不息。趁着夜幕,在“端坡”上相识的未婚青年男女相约而至,芦笙悠悠,情意绵绵,青年男女成双成对地漫步在低矮的丛林中。节日期间,铜鼓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歌声和芦笙调从早到晚回荡在翠竹掩映的竹楼里,水乡山寨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二、仡佬族的毛龙节和吃新节
仡佬族为古夜郎国后裔,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毛龙节和吃新节是其主要的传统节日。
(一)毛龙节
毛龙节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崇拜的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贵州省石阡县龙井、汤山等乡镇的宴明、龙凤等仡佬族村寨,辐射及于全县各地的侗、苗、土家各民族。
历史上,世居大西南的仡佬人并未得到统治者和封建文人的重视,关于“仡佬毛龙“的起源及源流罕见历史记载。有学者从”仡佬毛龙“主要制作材料——竹,以及其“求子”的表演功能等推测,毛龙应源起于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
龙井乡晏明一带的仡佬族中流传有“唐魏征梦斩金骨老龙之子”的故事,传说“仡佬毛龙”是“金骨老龙”的长子,与《说唐》“魏征梦斩”的故事基本吻合,另外,据《石阡县志》记载:“灯从唐代起”,在当地“毛龙”属“灯”之一种,故可推测:“仡佬毛龙”可追随到盛唐时期。清末直到解放前夕,则盛行于全县各民族村寨之中。
毛龙节
仡佬毛龙节是以仡佬族民间“龙神”信仰为主的民俗活动,活动时段为每年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十五、十六。龙崇拜是仡佬毛龙节的核心。节庆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祭龙神、祭竹神、舞龙。祭龙在敬重的场地伴有敬重的仪式,在祭桌上摆牌位和祭品,包括“开光”、“请水”、“烧龙”等,念诵敬龙神诵词。祭竹神体现了仡佬原始的图腾信仰,是祖先崇拜的遗风。之后是扎龙,村民们精选竹篾和彩纸,扎糊成“龙”,届时耍玩过节,舞姿不同表现的故事也不同,“二龙抢宝”、“懒龙翻身”、“单龙戏珠”、“倒挂金钩”、犀牛望月”“螺丝旋顶”等,同时进行“开财门”和“敬财神”等表演的诵唱。
仡佬毛龙节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显示出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及多样的社会功能,是研究古代仡佬族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
(二)吃新节
“吃新节”是仡佬族传统的农事节日,多在农历七月七举行,少数在农历六月初六,节期三天。节日这天,家家买肉打酒,杀鸡宰羊,并从地里摘些早熟的稻谷、王米作新米饭,再以釭豆、毛豆等做菜祭祀祖先。然后全家围坐,饮酒言欢,吃新米饭,叫做“吃新”。金沙县茶园乡一带的仡佬族节日这天,邀约邻近群众到自己丰收在望的田地边巡视,然后在一风景较好的平地上举行庆丰收活动。
农作物初熟,是仡佬族吃新季节,由于初熟的时间各有差异,吃新节的时间不太一致。吃新节前,男女盛装到村寨附近田埂上摘稻谷、毛稗,次日将谷、稗舂为米粒,集体宰牛一头。第三日清晨以新米粒蒸饭,连同煮熟的牛肉一并祭祖,愐怀先祖开荒辟草之功。祭毕,大家一起分享祀物。所余牛肉各户均分带回,将其与新米饭一起置于反扣的簸箕上用手抓供各自祖先后,再全家食用。有的地方用六吊谷穗挂在灶角的吊板两边,板上垫着糯谷草,草上放直径约为一尺半大糯米粑及小粑若干,又用粑捏成的仓放板左,犁、耙、牛等放板右,大粑上摆碗、筷、酒杯,按辈分烧香纸跪拜,由家长念请各位祖宗来吃新米饭,保佑全家平安。有的地方的吃新活动是三天。头天下午,各家将谷各家祭食;次日下午全寨集中下田采谷,大家分工动手将新谷焙干舂为米,磨豆腐,宰牛,于寨内坝子中祭谷神后集体食用;第三日下午用剩余食物再会餐一次。吃新节所用谷物,大多数是从自己耕种的田地里采来的。但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过,反而以此为荣。
吃新节
节日里还有打篾鸡蛋比赛。篾鸡蛋系用竹篾编组而成的球状物。竞赛时不分男女老幼和年龄大小,按参加入数的多少分成若干队,但每队人数必需相等。竞赛方法分为固定范围的“对打”和不固定范围的“追打”两种。对打时,一方用手击球向对方打去,对方再用手推回,篾鸡蛋在空中来回飞舞。若一方将球打到对方队员的身上;被打方即为一次负,负方给对方吃一次鸡蛋。累计吃十二次鸡蛋者即为胜队。追打仍以手击发球,让其在空中穿梭般飞舞。若球在哪方落地,那一方便立即退却防守,这时,对方队员便急速追至落球点,继续发球追打。双方往返循环,你退我进,直至将球打出对方底线才算获胜。晚上,仡佬人家邀请邻近亲友到家作客,痛饮“转转酒”,并吃新米饭,宾主共庆丰收。
三、彝族节庆
(一)彝族年
彝族,除了壮观的火把节,还有盛大的彝族年。彝年,彝语称“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相传由彝人祖先之一倭布柯萨兴起,意在庆祝丰收,祭奠祖先,辞旧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