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骨学史上有着突出贡献的学者,素有钱玄同最先命名的“四堂”之说,即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人。这四位在甲骨文搜集、流传、发掘与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那么,人们为什么将这四位学者称为“甲骨四堂”呢?
原来,他们由于字或号中恰都有一个“堂”字: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号鼎堂,“四堂”是一个高度的概括性的称呼。“甲骨四堂”的称法,最早是由钱玄同提出来的。对于四人之间的先后继承关系及研究贡献,古文字学家唐兰曾作如此简述:“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在甲骨学史上,罗、王、董、郭均有其独到的贡献,正是他们的才智和努力,使甲骨学这一新兴学科由草创进入发展,进而开始深入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并为国际学人所注意的国际显学。
在四堂之后的甲骨文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是胡厚宣,新中国建立之初,有人就给予极高的评价,将他与甲骨四堂相提并论,诗云:“胡君崛起四君后,丹甲青文弥复光。”胡厚宣以他卓越的学术成就和优秀的组织才能,成为中国当代“甲骨学研究第一人”。
第一节雪堂罗振玉
一、生平
罗振玉(1866~1940年),初名宝钰,字坚白,15岁时改名振玉,字式如,又字叔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年自署贞松老人。出生于江苏淮安书香世家。原籍浙江绍兴府上虞县永丰乡。罗家是个大家族,曾祖父留下万贯家产。罗振玉出生时是祖母主政,她治家严肃,待人至厚,合封建伦理及传统美德于一身,这对罗振玉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1881年,16岁的罗振玉考上秀才,但随后几年里乡试不中,便在20岁前绝了科举进身的念头,而先后在邱宪和刘鹗家教私塾,任西学老师。他在1896年春天来到上海,自筹经费,在新马路的梅福里设立了“学农社”,并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本农学杂志《农学报》,主要翻译介绍日本和欧美农学著作。1898年又与时务报馆的汪康年等人一起创立了第一所日语专门学校“东文学社”。刚入时务报馆工作不久的王国维马上前去报名,罗振玉和汪康年批准他半工半读,并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使他能安下心来工作和学习。罗振玉后来不仅免去王国维的学费,还聘他任“庶务”一职,协助做教务管理工作,每月发给薪水。
罗振玉一生崇古好古,搜求和鉴藏古董文物。他在学术与政治两方面,都从事于“抱残守缺”的事业:在学术上,以挽救遗佚的古董甲骨文及清大库秘档等古典学术文献自任,成就了不世之功;在政治上,却以挽救衰微的清朝君主统治自任,终成南柯一梦。
罗氏一门所学,也多属罗振玉本人学术旨趣的延伸。其胞弟罗振常(1895~1942年),字子敬,号心井、邈园,从事文献学,精通文史,尤其在版本目录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不仅在上海自办“隐庐书店”,他辑集的《史可法集》和《洹洛访古记》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长子福成、三子福苌,皆攻西夏云文;四子福葆,治金石、文字学;五子福颐,专治玺印;长孙继祖,精研辽史。
1911年辛亥革命后,罗振玉去日本侨居,东渡时携藏书甚多,据称“图书长物百余箧”,为日本人惊叹为“数量之多,实在惊人”。初寄存于京都大学,与王国维共往整理,后来罗振玉购地自建“大云书库”一所,遂移所存之书于书库之中,以著书遣日。“大云书库”是罗振玉的私人藏书楼,内藏甲骨文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书画等30余万册,大多是罗振玉历时40余年,辛苦搜讨,花巨资购买,其中不乏稀世之宝,善本孤本占有一定的比例。
罗振玉1928年携眷属定居旅顺太阳沟的扶桑町,即今洞庭街,在其私宅后边购地二亩,建立一座藏书楼和一座住宅,将在全部藏书大约6000麻袋移此收藏。他先后在长春任伪满洲国参事府参事、伪监察院院长等职。1937年退职,又回旅顺居住,并致力于整理刊行所藏古文献史料。1940年,罗振玉病逝于旅顺。
二、甲骨文研究成果
罗振玉是最早的甲骨文收藏者之一,更是甲骨文收藏三大家之一。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后不久,罗振玉就知道了这件事。据他自己说:“光绪己亥,予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为福山王文敏公所得,恨不得遽见也。”这说明罗振玉的消息十分灵通,在甲骨文被发现认出的当年就知道了一切情况。
1902年,当罗振玉在上海刘鹗家中首次目睹其收藏的诸多甲骨文时,便肯定那些刻画在甲骨上的线条和图案是一种罕见的文字。当时,他的心情极为兴奋,摩挲很久,“诧为奇宝”,并叹甲骨文之为物,“汉以来小学家若张、杜、扬、许诸儒所不得见也”。当刘鹗收藏日益丰富之后,罗振玉就竭力怂恿刘鹗尽快将甲骨文墨拓并著录出版公布于世。刘鹗答应后,罗振玉亲自帮其选拓,并为之作序,最终促成《铁云藏龟》一书的出版。
1906年,罗振玉因为在兴办教育上所取得的成就而奉调朝廷学部任参事,并在端方力邀下进京赴任。由于好古,他开始在北京有意搜购古器物和甲骨文,初由古董商人手中间接购买。此时,小屯村民盗掘甲骨文之风正盛,不断有大宗甲骨出土,而“都中人士无知其可贵者”,这给罗振玉带来了很好的机会,从此他便竭力购之,开始进入甲骨文购藏队伍行列。
从1899年发现甲骨文,到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开始科学发掘殷墟的30年中,中外学者共购藏甲骨文约10万片,罗振玉仅凭一人一家之力,搜购3万余片,居国内各家收藏之冠。这一功绩,郭沫若曾给予高度评介:“罗振玉的功劳即在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真实史料,他的殷代甲骨文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实是中国近三十年文化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对于罗振玉的“牛劲”,郭沫若曾称赞道:“这种热心,这种识见,可以说是从来的考古家所未有。”又说:“甲骨自出土后,其搜集、保存、传播之功,罗氏当据第一,而考释之功亦深赖罗氏。”(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罗振玉在甲骨文的著录和流传方面,也做出很大的努力和贡献。除了亲手参加墨拓并怂恿和帮助刘鹗出版甲骨学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后来还将自藏甲骨文墨拓出版。根据所藏甲骨资料,他选编了《殷墟书契前编》二十卷,在《国学丛刊》上石印发表了前三卷,共录甲骨文294片。辛亥革命后他到日本居住,重新编纂《殷墟书契前编》八卷,1913年以珂罗版印行,共收录甲骨文2229片。1932年在上海重印。1914年,罗振玉又以他所藏的大片甲骨文及字细难拓的小片甲骨文编为《殷墟书契菁华》一卷,共收录甲骨文68片。1916年,又在自己所收藏的甲骨文中,把《殷墟书契前编》所没有收录的1104片甲骨文编为《殷墟书契后编》。1933年,他还根据自己所收集的甲骨文拓片编订《殷墟书契续编》,收录甲骨文2016片,其拓本多为刘鹗、王襄及北京大学所藏甲骨文,而新资料仅375片,不仅出版较早,而且印刷较精。罗振玉这四本书,共收甲骨文5000余片,是殷墟正式发掘前出土甲骨文的最重要辑录,公布了大量甲骨文材料,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素材,推动了甲骨学研究的发展,直到现在仍对甲骨学研究有很大价值。
三、确定甲骨文出土地
甲骨文发现之后,由于其身份与性质突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过去仅值寥寥数文钱的中药“龙骨”,摇身一变成了一种具有很高价值的珍贵文物,而且随着收藏者的日益增多,其行情还在不断地水涨船高,最高时竟达一字四两白银,一片甲骨文买下来甚至需要花几十两银子。精明的古董商们对甲骨文真正出土地秘而不宣,当有人问起时,他们声东击西,故意制造混乱。由于当时的收藏者们都是通过古董商上门推销甲骨文时予以购买,甲骨文到底出在何处,他们并不清楚,就是知道的,也是从古董商口中得知的假话。
神秘的甲骨文到底是在哪儿出土的呢?古董商们为了垄断甲骨文经营,为了挣更多的钱财,他们制造出以下几种谎言:
1.汤阴说
在甲骨文发现初期,就连王懿荣也被骗了,范维清只说是在河南汤阴等地。当时像刘鹗、罗振玉和日本人林泰辅、美国人方法敛等,都曾经上过当。如罗振玉曾说过:“光绪己亥,予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日本人林泰辅直到1909年还曾写《清国河南省汤阴县发现之龟甲兽骨》的论文,认为甲骨文就出在河南汤阴。
汤阴说有两个具体地方:一个是里城,一个是小商屯。如刘鹗在《铁云藏龟》的自序中所言:“在河南汤阴县属之古牖里城”出土甲骨文,“牖里”即里。1910年日本学者富冈谦藏也认为甲骨出自这里,他写有《古里城出土龟甲之说明》的文章,予以介绍。而小商屯这一地点则来自王懿荣之子王汉章所作的《古董录》一书,书中写道:“回忆光绪己亥、庚子间,潍县估人陈姓,闻河南汤阴县境小商屯地方出有大宗商代铜器,至则已为他估席载而去,仅获残鳞剩甲,为之嗒然!乃亲赴发掘处查看,见古代牛骨龟板,山积其间。”
2.卫辉说
有细心之人看到出版的一些拓片和文章中发表的甲骨文上的字,联想到他们买的青铜器有古文字,一对照,猜测甲骨文也许就出在安阳小屯一带。于是,古董商就下乡找到当地古董掮客替他们购买甲骨文。这些古董商也对出土地大加保密,有人对外谎称是在卫辉买的。罗振玉在查实甲骨真正出土地之前,曾一度听信这种说法,在其《集蓼编》中,他明确说:“估人讳言出卫辉。”方法敛在1906年也说过类似的话:“1899年卫辉府附近古朝歌城故址,有古物发现。”
罗振玉在搜购和研究甲骨过程中,逐渐留心起甲骨文的出土地之事。对河南卫辉说,等他1906年到京任职时,已对其不信任了,他说:“及予官京师,其时甲骨大出,都中人士无知其贵者,予乃竭吾力以购之,意出土地必不在卫辉。”
3.淇县说
淇县是殷纣王灭亡的地方,有些不明真相的人把这里当成商都,所以,古董商们说淇县为甲骨文出土地,也大有人信。晚商都城朝歌确在今淇县,那里有许多龙山文化及商周时期遗址,甚至流传很多有关殷纣王的传说,但从未出土过甲骨文。有些人听说淇县出甲骨文,就专门跑到那里去购买。后来发现那里别说出甲骨文,连青铜器也很少出。
4.洛阳说
这主要是从端方身上引起的。端方作为清末大官僚和金石学家,交往甚广。他还曾拿自己收购的甲骨文作为礼品送人,装甲骨文的锦盒上据说就写有“洛阳出土”四个字。这说明,端方所知道的甲骨文是出自洛阳的,此说法当系古董商相告。
1908年,罗振玉准确地将甲骨文的出土地锁定在小屯村。1910年,罗振玉出版了《殷商贞卜文字考》,指出小屯甲骨“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自此,甲骨文的时代与性质被认清,安阳小屯村的名字也与甲骨文真正联系在了一起。
甲骨文的确切出土地被罗振玉考定出来,意义非同寻常,它使购藏甲骨文有了明确、直接的目标。那么,罗振玉是如何发现并确定甲骨文真实出土地的呢?
罗振玉和刘鹗既是朋友又是儿女亲家。刘鹗辞世前,罗振玉的女婿刘大绅先前曾经奉父命到河南汤阴一带寻找过甲骨文出土地,当然是无果而终。罗振玉也曾经打算邀约王国维一同前去河南考察,因事也没能成行。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也就成了罗振玉的一块心病。而《铁云藏龟》的发表,却遭到了当时最有名望的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发难。富有“牛劲”的罗振玉没有放弃,始终坚信甲骨之上刻画的是了不起的历史秘密,是一把可以打开古王朝的钥匙。
1908年,罗振玉从范维清口里套出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安阳小屯村。此时离甲骨文发现已整整10年。学富五车的罗振玉当然不会轻易听信古董商人的口头传说,他遍翻典籍,寻找文献上的佐证。他在《史记》中找到了关于盘庚迁殷的记载,称:“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他猜测彰德府的小屯村大概就是“殷墟”所在地了。他又联想起亲家刘鹗1903年出版《铁云藏龟》时,曾断定甲骨文为殷商遗物。随后,罗振玉将甲骨文出土地与《史记》中“洹水南殷墟上”的记载联系在一起,因为小屯村恰恰就在洹河边上。
经过仔细研究,罗振玉从甲骨刻辞中释出殷帝王名谥,推导论定它确为殷王朝遗物,沿这一思路继续深究,果然殷太卜所典藏均深埋于此。这一石破天惊的大发现,令整个学术界为之一震。
罗振玉拨开古董商散布的迷雾,确定甲骨文出土地为河南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村。此举有五个意义:一是减少甲骨文资料的损失,有利于科研;二是扩大了对甲骨文的搜求,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三是扩大了殷墟对甲骨文以外其他出土文物的搜求;四是确定小屯为商晚期都城有重要价值,对确定殷墟的性质和甲骨文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五是使科学发掘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