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瘦硬的契刻方法表现刀味,行笔多直线运动,强调平直,模仿甲骨文的刀契之痕,以较严谨的学者为多,恪守甲骨文原字形,依照契刻效果,再现刀笔形态和方折,有笔画的“线”形而无“点”状,起笔和收笔多露锋,两头尖细,中间略粗些。代表人物有董作宾、丁仁、潘主兰等。
另一种是以浑厚的书写方法表现笔意而产生凝重的效果。这种方法大多参以大小篆及金文、石鼓文的笔法书写,点画圆润饱满,多有弧线,充分运用笔画的粗细、宽窄、浓淡枯涩等,表现字形的美感和浑厚线条。在结字上虽有变化,但总体偏于瘦长,注意重心稳定,平正中而能表现参差之美。温润雅致,甚为美观,但与甲骨文本来面目似有距离。代表人物有罗振玉、黄宾虹、潘天寿等。
以上两种风格在章法上都能吸收甲骨文的整体感和行间的“贯气”,在错落之中体现严整,疏朗之中又不失古意。在创作甲骨文释文时又常常以集对联形式出现,而更加重视正文中字与字的呼应,同时注意行款中的行楷书书法与甲骨文字的协调。
一、罗振玉是甲骨文书法的开创者
以甲骨文字创作书法作品,始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进行甲骨文书法创作者,大都是研究甲骨文的专业学者,尽管有些人也是有名的书法家,但他们的主要精力还是集中于甲骨学的研究上,他们所发表的专著也很少涉及甲骨文书法艺术。
罗振玉是将甲骨文引入书法创作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位身体力行运用甲骨文创作书法艺术的学者、大家。罗振玉不仅致力于对甲骨文的研究、著录与考释,而且曾经对着甲骨片摹写了大量的甲骨文字。在甲骨文书法创作上,他把甲骨文和小篆相互结合用小篆的笔法来书写甲骨文,就像吴大澂把金文和小篆相结合,用小篆笔法写金文一样。罗振玉又常常把甲骨文集字写成对联的形式。他在字形上运用甲骨文字,而用笔方法则用小篆如玉箸篆之类写法,打破小篆在字形上的均衡、对称和整饬,多有斜笔画和点团出现,表现厚重浑穆的风格,是甲骨文创作中追求笔意的一种典型代表。
甲骨文发现伊始,早期的甲骨学者们大都浸淫于文字的考释,还来不及注意到甲骨文的书法价值。罗振玉早在日本期间,研究甲骨文兴致正浓,就尝试把甲骨文写成方块字。1921年春,罗振玉在日本侨居8年之后,返回中国寓居天津,闲暇时突发奇想,用甲骨文集字的方法写了一副对联,一发不可收拾,竟一连三晚撰成对联百余副。他在后来出版的《集殷墟文字楹帖》自序中写道:“自客津沽,人事傍午,读书之日几辍其半。去冬,奔走南北,匍匐赈灾,四阅月间,益无寸咎。昨小憩尘劳,取殷契文字可识者,集成偶语,三日夕得百联,存之巾笥,用佐临池。辞之工拙非所计也。”1921年2月,罗振玉出版贻安堂石印本《集殷墟文字楹帖》,这就是中国第一部集甲骨文字为对联而属意笔书法的专著,集有四言联语11对,五言61对,六言4对,七言5对,八言18对,共得99对。该书的出版,引起了不少书法家的浓厚兴趣,而众多甲骨文爱好者也以罗振玉所书为典范。
遗憾的是在罗振玉该书出版之前,甲骨文发现不算太多,释出的字更少,即以罗振玉本人《殷墟书契考释》而言,补版本印行于1915年,才得485字,增订本印行于1927年,也不过571字。罗振玉又有《殷墟书契待问编》,刊于1916年,收未识字1003个。当时罗振玉所见甲骨文字汇只有1500字左右。至1920年,天津王襄出版的《簠室殷契类纂》一书,收已识未识甲骨文字也才2867个。因此,罗振玉之为完全属于草创期的甲骨文书法,自不可避免受到种种限制,其集甲骨文字也多有不确之处,然而由于他是一个严肃的文字学家,又处在甲骨文研究初期,所以他基本上也是遵照甲骨文原本形态,不随意造作,文人笔墨之功底和匠心独运之学养,实开甲骨文书法之先导。
罗振玉的《集殷墟文字楹帖》开创了近现代甲骨文书法的新时期,其后,章钰、高德馨、王季烈等人,学其方法并集甲骨文字为楹联。1925年罗振玉将己集和章、高、王三氏所集汇为一编,总计420余联,亲自缮写付印。1927年出版,名为《殷墟文字楹联汇编》,收四言、五言、六言至十言联不等。综观罗振玉的甲骨文书法,用笔刚劲秀润,得殷人刀笔意趣。该书的出版对甲骨文书法的推广,甚有影响。1985年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整理并由该校出版社重印,中有姚孝遂先生的校记,订正其中受当时研究水平的限制而造成的误字,从此许多民间爱好者或书家,无缘直接从甲骨文摩挲领会其神韵古风,常取此书作学习范本。
罗振玉在传统的书法、篆刻以及书画鉴定等方面均有涉猎,特别在甲骨文书法的研究和创作上具有开创之功。罗振玉甲骨文书法有两种形式:临书原刻辞和集联及条幅、匾额等书法创作。无论何种形式,他都以体势开阔宏伟、结构谨严的一期甲骨文为范本,参以小篆中锋笔法,坚实挺拔的结构字形,既有盎然的古意,又能别具心裁,把甲骨文和小篆揉合,成为甲骨文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
他所书写的甲骨文书法,在用笔上改变了甲骨文横平竖直恣肆放纵的瘦劲,转而为玉箸篆的圆韵丰满,起笔藏锋,间用侧锋,收笔斩齐,运笔有的中锋,圆笔书之,有的加大了按笔力度,使笔锋铺开,有方笔遗韵。结体采篆法纵长,字形大小整齐,点画间平衡对称,协调而统一,文雅而质朴。行款章法,楹联单行,虽有欹侧,但中轴稳定。卜辞纵有行,横无列,端庄谨严。有粗笔画的,也有细笔画的,不失甲骨神韵,为后人用毛笔书写甲骨文开辟了一条正宗之路。
作为学者,罗振玉不像一般的文学家、艺术家那样富于激情和表现,他的书法也不像一般的书法艺术作品那样强调外在的形式与情感释放。他所追求的,是端庄含蓄、堂皇正大的典范美,强调内心的体悟和愉悦,重在对道、气之形而上的把握和对神采、风骨、筋力等古典主义美感的展示。罗振玉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作品风格影响了中国一大群学者书家和作品。
概括地说,罗振玉书法,一如其人,二如其学。虽然他未必属于一流的书法大家,但其甲骨文书法老成持重、从容不迫、温文尔雅而又充满书卷气息,这不能不说是其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书法基本功使然。
二、黄宾虹的意笔甲骨文书法
用意笔书写甲骨文,并以甲骨文为基础进行书法创作,成就卓著的还有画家黄宾虹(1865~1955年)。他以书法用笔来画写意山水,成为开宗立派的山水画大师。由于他对书画线条的深刻理解与千锤百炼,在篆书创作上更为自由地融入甲骨文与金文的多种笔意,形成形体疏落、结字高古、用笔轻活的似甲骨文又非甲骨文,似金文又非金文的独特风格,可以说是对甲骨文书体的天才吸收和创造性运用。如他在83岁时所作“史传古人列九品,铭文孝孙起万年”书法对联,就掺入甲骨文的写法,表现出瘦劲的刻画意味。这副对联中的文字如“史”、“人”、“万”、“年”等字和用笔均可看出脱胎于甲骨文,表现挺拔俏丽的意味,其他字亦有取甲骨文之势,参以古籀或金文,而别具特色,又古意盎然。
另外,画家潘天寿(1897~1971年)以花鸟画名世,于书法也常出新意。由于他有篆刻的功底,而以甲骨文集联创作的条幅错落有致,通过字形宽窄和字画中长线及短线的错落来增强作品的节奏感。可以看出他匠心设计,就如同他的绘画一样。
三、董作宾的刀笔风格甲骨文书法
董作宾不仅是甲骨学、考古学研究方面的主要奠基者,也是最早将甲骨文引入书法创作的书家之一。他对甲骨文书法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对甲骨文的分期断代而提出“五期说”,使摹写临习者有章可循,而且由于甲骨文可识者仅1000多字,集字创作较准,他作《甲骨文与中国文字》而主张“书法只是一美术品之一,不能用学术立场加以限制”,认为“以古文字,作新篇章”,凡初文、假借乃至释读者一家之言,皆可从权使用。这一论点十分有利于甲骨文书法的推广和发扬。由于他的学识以及对甲骨文的深刻理解,加上他在甲骨文摹写及书法方面的投入,他的甲骨文书法和罗振玉相比,形成另外一种有刀笔味的书法风格,也最能反映甲骨文原貌,从而形成真正与古人相通、相融,达到既得其形,更得其神的境界。
董作宾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形式丰富多彩,和罗振玉一样,既有集联集诗等书法创作,也有直接摹录甲骨文原片的临作。他最喜欢武丁时期的甲骨文风格,武丁与商汤、盘庚被誉为商代最有作为的三王,武丁文治武功卓著,也把甲骨文的书风带向了一个宏放、雄强、壮丽的时期。他认为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结密得体,镌刻刚劲有力。多用单刀侧锋和曲画,笔势婉转,好书大字,错落有致,赫赫精神。亦作肥笔,凛凛英姿,且多涂朱墨,骨版煌煌瑰丽”。
他所作的甲骨文书法,除了把篆刻知识和经验引入甲骨文书法,使其甲骨文书法作品具有雄强的刀笔味外,还非常注重章法的形式美感,腕下笔墨如同绘画一样轻松自如。其构思、布局、落款、释文与用印等,均恰如其分且独具匠心,更显示出他治学的严谨和对甲骨文本身的尊重。从其甲骨文书法中随便抽取一个字,都能领略其结体的率真雅气与精到娴熟,或以物定形,或以意定形,都能依情变态、依势变体,笔画多而不乱,少而不散,可大可小,可形可意,均不失甲骨文本来固有的千变万化、和谐相处之结体风采。但其用笔最能体现甲骨文刀笔味,不是用毛笔的简单复原或描摹甲骨文,而是柔中带刚,力在笔中。他用笔横竖刚挺、圆曲有骨,落笔出笔皆露而不藏,运笔看似轻爽,但极有法度和力量,出锋虽尖而稳不飘,方笔虽劲挺而不枯,弯笔虽柔而爽利。
董作宾极力想把中国古代的文字通俗化并宣传出去,他在美国讲学时,由于条件限制,用宣纸书法没有办法装裱,就买各种图画纸和广告纸配以不同颜料色书写后装上镜框,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甚至参加婚庆寿典,也是带上自己自治自书的甲骨文书法礼品。胡适曾说过:“他从太平洋走到大西洋,几乎没有一家中国朋友或美国的中国学者家中没有董作宾的甲骨文书法。此乃实情,并非过甚其词。”他书写甲骨文书法的目的非常纯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宣传甲骨文,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字之美,因为他在所写甲骨文的旁边,都注有释文,让想学的人有个方便,并且还常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解甲骨文字,以诱导学生或喜爱甲骨文的人们学习或研究欣赏甲骨文。
四、丁仁、潘主兰甲骨文书法的瘦劲之美
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的丁仁(1879~1949年)的甲骨文书法创作,力图表现甲骨文的瘦劲美,点画方圆明显,细而精,笔画线条之间弥漫着浓郁的金石味。他以细笔小字书写甲骨文书法,显得干净利落、淡雅空灵,但笔画平直大小一律,接近方块字,却显得呆板匠气。
潘主兰(1909~2001年)也以书写甲骨文书法见长。他的甲骨文书法多表现契刻的感觉,丰润也不失灵动,甚至完全忠实于原作,既表现了甲骨文的原始性,又体现了其神秘性和奇妙性。他的作品不仅在章法上有创新,还能用有限的甲骨文字书写长文,但用字不够规范和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