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秦始皇便命人从王二店中把两个书生召进京城咸阳,安置在东华馆食宿。晚上,秦始皇扮做一名小吏,手提茶壶,来到东华馆侍候两个书生,借机故意问:“二位高才,何人引荐,在此等候万岁?”两位书生一齐回答:“万岁敕召,小人岂敢不来!”秦始皇又问:“听说二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星辰可以明龙颜,知盛衰,师承何人?”两位书生回答:“承蒙夸奖,实不敢当,至于观星辰而知盛衰,那书本上说得清楚,不消小人班门弄斧。我等承蒙京师王翰林指教。”秦始皇听罢,嘿嘿一笑,就离开了东华馆。
秦始皇回到后宫,心想,看来这书本个大祸根,倘若读书人都博学如此,我这江山岂能稳传于子孙万代!要除掉祸根办法只有一个——焚书。想到这里,他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又过了一天,秦始皇上朝,颁布了一条焚书命令:全国各地无论官家民间务必在十日内将医、农之外的一切书籍,运来咸阳焚烧。凡抗拒不交者,杀头!这时,大夫徐襄出面进谏,言语未尽,只听秦始皇一声呵斥,降旨把徐襄革职为民,永不起用。朝臣一个个吓得面如死灰,只好遵命。
没过几天,各地方官员纷纷将秦始皇列举的所焚之书运到咸阳。在距咸阳40公里许的一个地方叫灰地坡,相传就是当年秦始皇焚书的地方。
秦始皇焚书之后,又派出两千人,到全国各地探听读书人对焚书反映。一发现哪个读书人有异议,立即捉拿,押赴咸阳正法。不到一月时间,从全国各地押来460人。为了儆戒其他读书人,秦始皇命兵士将这批读书人押解到咸阳东45公里处的洪庆堡,相传就是秦始皇坑儒的地方,过去叫洪坑,久而久之,人们叫转了音读成“洪庆”。
尽管民间传说中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经过代代口传,被后人加于了太多的臆想成分,但是,民间传说中的“传说核”一般都是固定的,所以,我们也是不难从民间传说发现其历史原貌的。
如上所述,传说和历史的区别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两者反映社会的方法不同。历史记载强调秉笔直书,注重真实,而传说则可以夸张、虚构,通过幻想来增加故事的传奇性、趣味性。《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写成神仙一样的人物,就是因为作者吸收了大量的民间传说,而这些传说,已经把相对平淡的历史人物传奇化了。
其次,两者的取材角度不同。历史记载选取的是重要人物和重要史实,而传说偏好的是一般人感兴趣的人和事。老百姓一般不会对那些大人物的文治武功感兴趣,相反,这些人的一些轶事趣闻反而会成为街头巷尾的热点。
第三,历史记载是不更改变的,传说则可以在流传过程中进行人物和情节的变动。比如,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建筑物,都是由历代能工巧匠完成的,这些人有的留下了名字,有的没有留下名字,但在传说中,这些建筑物很多都被说成是鲁班的杰作了。
总之,传说和历史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传说并不等同于历史,它反映的是民间老百姓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对历史人物的一种爱憎态度和对历史事件的一种评价。
第六节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
一、民间故事的基本特征
民间故事,是民间叙事散文作品的一种,也称“古话”、“说古”、“学古”、“瞎话”等。一般是以假托的过往之事加以编排,而非“崇古”式的“史话”。
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民间故事更加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与联惯性,因此,它也非常适合于口头讲述。民间故事的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加以虚构,有的则是创造者幻想出来的,其主人公或有名有姓,或者无名无姓,甚至还可以是被拟人化了的动植物,不一而足。这些人物和事件充分展示了创作者的理想和愿望,正像列宁所说的,它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理和期待”。我们不仅从中可以看到前阶级社会人们的生活、习俗心理、信仰的遗留,而且还可以从后来的作品里看到当时作者所处时代人民的生活和理想。生动的民间故事的主要人物,往往能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广义的民间故事包括所有民间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我们已经提到的神话和传说。但是,从狭义上来划分,民间故事仅指除神话、传说以外的那些具体现实性或幻想性的叙事性口头作品。
二、民间传说有别于民间故事
由于内涵不同,所以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在题材上也有很大差异。民间传说涉及国家民族的大事、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文化创造、杰出人物的贡献,以及家庭、婚姻、民间的风俗习惯等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不同的方面规定了传说的不同指向,传说就是围绕这个指向来展开的。相比之下,民间故事就相对不重视这种指向性和规定性,介绍时间一般都用“从前“、“古时候”、“很久很久以前”等。介绍地点则用“有个村子”、“在某个山上”、“某条大河边”等。介绍人物则用“有个贪官”、“有个姑娘”,或者张三、李四等。对时间、地点、人物的介绍都是含糊的、泛指的,并不追求故事的真实性。
不同的题材又造就了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不同的创作特点。民间传说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两方面都有显著特色。在故事情节上主要表现为具有“传奇性”。所谓传奇性,是指故事情节首先必须基本上具有生活本身的形态,故事发展基本上合乎生活的逻辑;同时又把生活素材加以剪裁、集中、虚构、渲染、夸张、幻想,通过偶然的、巧合的,以至“超人间的”情节来引起故事的转变。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既给人以真实感又比较曲折离奇。
传奇性是传说流传的一个重要条件。民间传说刻画人物大都采用粗线条的手法,强调人物思想性格的一个方面,因此形象单纯明朗,比较突出,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传说中常常通过夸张和渲染把英雄人物理想化。民间故事兼有神话和寓言的创作特色,不注重故事情节是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它虽然也来源于生活却远远高出现实生活,仅仅反映一种生活的本质。在民间故事的创作中大都采用“三段结构法”,人物、情节、语言基本定型,常用夸张、拟人、巧合、对比等手法,用简单的基本定型的故事情节和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性格单纯的各类人物。
民间传说的创作与流传往往具有地域性。民间故事的创作与流传虽然也带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是地域文化对民间故事的影响要比它对民间传说的影响要弱得多。虽然同一则民间故事在不同地区流传时有时也有变异,但这种变异毕竟微乎其微,故事的基本内容、人物的基本性格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这一点可能与民间故事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物性格的概括性有关。例如长工和地主故事,虽然在不同的民族流传过程中会有服饰、语言上的变化,但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是基本不会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