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是一种口头叙事文学,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也是神话与历史等主流文化在民间的主要传播方式。
民间传说就是对神话和历史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地方历史风物的故事化、趣味化过程。比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就是以民间传说为基础而产生的。
特洛伊战争结束以后,一些希腊城邦的民间歌手和民间艺人就将希腊人在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和胜利的经过编成歌词、在公众集会的场合吟唱。这些故事由民间歌手口耳相传,历经几个世纪、经过不断的增益和修改,到了荷马手里被删定为两大部分,成为定型作品。
《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木马
中国上古神话与历史也是通说传说的方式保留下来的,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以及远古时代三皇五帝的传说等。
当然,民间传说中的主人,也不尽是一些神仙和历史上的大人物,更多的却是那些小妖小怪与普通民众,因为她们距离民间更近,与民间更亲密。这些传说故事更多反映了民众的心态和民间的世俗生活。比如现在仍流传甚广的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以及八仙、十二生肖等传说。
这种传说虽然不是真正的史学著作,但是它们保留了许多古代社会的历史事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可以说,它们已经具备了史学的某些功能和性质,直接孕育了古代史学。同时,传说中的艺术化与趣味化创造,也就成为了后代文学的先声。
第一节民间传说的定义
一、民间传说的定义
根据目前我国传说学理论研究进展,我们可以将这一界定充实表述为: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二、广义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由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学术界对于传说的界定大致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看法。广义的民间传说又俗称“口碑”,是一切以口头方式讲述生活中各种各样事件的散文叙事作品的统称。
所谓“口碑”,泛指众人的议论,也就是民众的口头传说。比如,包拯是宋代的一位清官,他铁面无私,执法公正不阿,替民伸冤除害,在群众中有着良好的口碑,于是也就有了包公断案的众多民间传说故事。再如,秦桧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死后万人唾弃,传说其后人为秦桧看守坟庵,因为羞于姓秦,便改姓为徐。之所以把秦改为徐而不是改为其他字,是因为秦字上边是“三、人”,下加个“禾”字,而徐字偏旁是双人,右边上为人字,下边也类似“禾”字。秦、徐二字都是“三人加一禾”,仍隐含着不忘祖姓之意,但此说却明显在摒弃秦桧的为人。
三、狭义民间传说
与广义传说概念的宽泛性不同,狭义的民间传说是指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的传奇性散文体叙事。
所谓特定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是指那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传奇性,历史表述不够清晰,一般民众对它们了解不够全面,而这些事件和人物对老百姓的生活又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也就具有了基本的传说性。
总之,传说既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尽管其中也可能包含着真实历史的某些因素,而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许多传说把比较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通过艺术概括而依托在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物、人造物之上,达到历史的因素和历史的方式与文学创作的有机融合,使它成为艺术化的历史,或者是历史化的艺术。
四、民间传说的“传说核”
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对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的解释性传说是非常多见的,可以说大到一座山,小到一件生活小物事,大到一次全国性的节日,小到一个节日或者生活中的小细节,都有这种传奇性的解释。解释的中心也就是民间传说的“传说核”,比如,盘古开天的传说,就是对我们这个世界来历的一种解释:
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有一个不知道为何物的东西,没有七窍,它叫做帝江,也有人叫他“混沌”,他的样子如同一个没有洞的口袋一样,它有两个好友一个叫倏一个叫忽。有一天,倏和忽商量为帝江凿开七窍,帝江同意了。倏和忽用了七天为帝江凿开了七窍,但是帝江却因为凿七窍而死了。
帝江死后,它的肚子里出现了一个人,名字叫盘古。盘古在这个“大口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当他睁开朦胧的睡眼时,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他想伸展一下筋骨,但“口袋”紧紧包裹着身子,他感到浑身燥热不堪,呼吸非常困难。盘古不能想象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忍辱地生存下去。他火冒三丈,勃然大怒,于是他拔下自己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
一阵巨响过后,“口袋”中一股清新的气体散发开来,飘飘扬扬升到高处,变成天空;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大地。从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变而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人置身其中,只觉得神清气爽。
盘古仍不罢休,继续施展法术,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天终于不能再高了,地也不能再厚了。这时,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慢慢地躺在地上,闭上沉重的眼皮,与世长辞了。
伟大的英雄死了,但他的遗体并没有消失:盘古临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皎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颗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收藏;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第二节民间传说的四大特征
一、口头性
口头性,即口头创作、口头传承的特性,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书面创作与书面流传的重要特征。传说也是依赖民众口头传承的一种文学样式,在人们用文字记载传说之前,它一直是通过口耳相传流传的文学。
二、集体性
集体性,是指集体创作、集体加工、集体流传、集体保存,为广大民众所共有的特征。起初民间文学作品都是群众口头创作完成的,虽然有些传说开始时是一个人创作的,但是随着流传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在集体的参与下,最终使传说被加工成民众感情与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被广大民众熟悉和喜爱。
三、传承性
传承性,就是说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一定的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时显示出较强的稳定性,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群传播而还能保持其基本面貌。我国的民间传说在人物和情节方面都遵循一定的传统模式,即使内容稍微有点改变,表达的主题、故事情节还是没有太大的突兀。
四、变异性
变异性,主要是指民间文学在时间和空间流传过程中发生的变异,从而产生异文的现象。随着时代发展,传说也在语言、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中不断变化。比如孟姜女传说,最初只是讲述孟姜女如何懂得礼法的故事,战国时增加了孟姜女善哭的情节,汉代增加了孟家女哭倒长城的情节,南北朝出现了范杞梁被迫修筑长城而死后尸体埋在长城边的情节,到唐代,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情节框架基本定型了。这就是说,民间传说是不断变化的,并没有固定的文本,每一个讲述者都可以加入自己的东西,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幻想加入到故事当中,这就是造成传说变异性的直接原因。
第三节民间传说的艺术特征
一、民族与地域性
首先,传说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传说一般是描述特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点的传奇故事,如刘三姐的传说,刘三姐唱的民歌都是带有广西地域色调的和代表壮族风俗的一种现象。一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常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并在流传过程中提炼加工而最终定型。在加工提炼的过程中,创作者或者根据现实的需要和切身的感受,使原有故事的情节更加曲折、生动;或者把同类的事情集中到一个人物身上,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都脱离不了创作者所处的地域文化色彩。
二、可信性
传说必须有一定的可信性。传说不但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或地方风物为依托,时间、地点、事件的基本情节一般也比较具体,并以现存的古迹、制度、风俗作为印证。我国历史悠久,风景名胜众多,不少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传说,都依托于这些名胜古迹,无形中也就增加了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有时候,为了强调传说的真实性,讲述者甚至会宣称传说中的人物是他熟悉的或者间接认识的,地方是他曾经去过的,事情是他亲自看到或参与的,了解“内幕”。这样一来,他讲述起来就会有鼻子有眼,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三、传奇性
传奇性是传说独有的叙述手法和艺术特点,指传说往往运用偶然、巧合、夸张等手法制造悬念,使情节曲折离奇,即在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中,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如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在人们常识里,孟姜女怎么可能哭倒长城呢?这是很多的疑问,但是传说就是具有这么一层传奇的色彩,才能让传说更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孟姜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的传奇色彩就在于哭倒长城。本来孟姜女传说只是简单的寻夫故事,但是增加了哭倒长城这情节,那就大大不一样了,赋予了孟姜女神气,感天应地,连上天都同情孟姜女,索性帮助她也是一份善事。从孟姜女传说投射出民间传说的传奇性,不容置疑。
四、解释性
传说具有解释性。有相当多的民间传说是对客观事物和文化习俗的一种解释,借以说明这种事物的来历,介绍这项习俗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类解释,一般并不具有科学性,而是一种艺术的联想,反映的是创造者的世界观、人生观、思想情绪以及社会的或者道德的理想等。以十二生肖的传说来说,它的具体来历几乎是无才得知的,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十二生肖的怎样来的?为什么人们讨厌的老鼠会占据“老大”的位置?为什么是这几种动物而不是其他动物?于是,关于十二生肖的一系列传说也就产生了。同样,赵州桥是怎样修起来的?为什么桥上会出现奇怪的车辙印和驴蹄印?于是,有关赵州桥的传说也就顺理成章地产生了。
第四节民间传说有别于神话
一、民间传说与神话的联系
首先,民间传说与神话产生的历史时期比较接近,它们的历史关系十分密切。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是交融在一起的,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传说与神话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有些内容既可以说是传说,也可以说是神话。
比如,我国上古时期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也一向被当作神话。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经》中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已经很高了,地也已经很厚了,盘古也已经很老了,于是就出现了三皇。
我国古代一直就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据说,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就是采用了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但是,三皇五帝究竟是谁,各种记载中的说法,就有很高成分的“传说性”。
其次,就体裁特征和传播方式而言,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都有着广泛而类似的传播者与听众。就上述三皇五帝的传说来说,其故事文本本身就来自于民间传说,以口述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其后才被史家采集进入历史。在它们流传的过程中,也是很难厘清哪是神话哪是传说的。
第三,传说和神话都具有超现实性的幻想。传说的人物和情节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传说的故事追求传奇性,而许多传说效果是靠超现实性的魔幻情节来制造的。
神话的超现实性是神话的根本属性,否则也就不成其为神话了。而民间传说中的超现实部分,则是民间传播者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而进行的幻想性发挥。如朱元璋的传说中,这个被上天保佑的朱皇帝,不但能从其母亲的腋窝爬出来,而且刚出生就会说话,其后更能令山神为他打圆场。这充分反映出,民间是特别愿意为这个传奇皇帝杜撰出神性的。
二、民间传说与神话的区别
传说与神话仍能够找出显然不同的地方,尽管这些区别是人为划分的,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传说与神话的主人公身份和属性不同。传说中的主人公,很多是基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真人,其故事比神话更接近现实生活,故事中存在的超现实因素的内容是有限度的,不会占据主导地位。而神话的主人公是超人和超自然力量的神,其故事是以神格为中心的,即是各种动植物人格化和各种社会生活力量神格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