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妙联一副惊皇上
据说,清朝有一位科举考生,从乡试到会试连坐榜首。等到了殿试,由于皇帝早已了解了这位考生的情况,知道此人很有学问,很有才华,早有爱才之心,所以在殿试中,皇帝并没有向这个考生提出什么经国策论之类的问题,只是问:“你的祖父、祖母,你的父亲、母亲,都是做什么的呀?”考生一听,心里一惊:自己祖父是酿酒的,祖母是弹棉花的,父亲是卖豆腐的,母亲是做豆腐的,这可怎么说呀?要实话实说,又恐怕被视为门第寒微、出身卑贱,弄不好得被皇上罢黜了。忽然心里一动,有了,就用两副对联来回答皇上,于是便说:“回禀皇上,草民的祖父和祖母的职业是:‘玉甑蒸开天地眼,金锤敲动帝王心。’我父亲和母亲的职业是:‘父在外,肩挑日月;母在家,扭转乾坤。’”极其巧妙地回答了皇帝的问题。
“甑”,是古代一种瓦制的蒸器,酿酒的时候用来蒸酒糟的;“金锤”是祖母弹棉花时用来敲棉花的一种工具。父亲卖豆腐,早出晚归地“肩挑日月”;母亲做豆腐,就要用石磨磨豆子,石磨的上下盖被他比喻成乾和坤,恰如其分。皇上一听,龙颜大悦,立刻钦点他为状元。
二、巧对对联显才华
据说,清代末年湖北有个民士叫李仕彬,从小聪颖好学,因为写对联写得非常快,被人称为神童。有一年,李仕彬的父亲背着他去给老师拜年。李仕彬的老师从屋里迎出来,一看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小学生趴在他父亲的背上,身上还穿着天蓝色的缎子棉袄。老师一笑,出了一个对联的上句:“三尺天蓝缎。”小仕彬一听,这不是老师在考我吗?连忙从他父亲的背上爬下来,站好,一边给老师作揖拜年,一边口中答道:“五味地黄丸。”老师没吭声,未置可否,就引领着李仕彬父子进了书房。老师指着书案上的一盏烛灯,又出了一个上句:“火烛冲天亮,文光射斗。”小仕彬一听,立刻从怀里掏出他随身携带的一个爆竹说:“惊爆落地响,怒气迎霄。”
老师点点头,略加思索,又出了一个上联:“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为乾坤增色。”这是个长联,难度大,小仕彬一边琢磨一边四处观望,一下子看到佛龛上面有一面鼓,便跑上前去,抓起鼓锤,“咚”地敲了一下,回答道:“新春雷未动,击一声鼓,替天地扬威。”老师喜极,马上把小仕彬抱在怀里,连连称赞:“神童,真是神童!”
无独有偶,古代有这样神童,现代也有这样的神童,那就是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郭沫若小时候才思敏捷,也是对对联的高手,他和一群孩子从师于一个私塾先生,有一天,趁老师外出喝喜酒的工夫,孩子们跑到附近一家寺院偷桃吃去了。后来,老师发现了这件事,很生气地拿着竹板问:“昨天都有谁去偷桃了?”孩子们谁也没吭声。
老师没辙,便说:“这样吧,我给你们出一个上联,你们当中如果有谁把这个上联对上,昨天的事就算作罢,下不为例。可要是对不上这个下联,谁也跑不了挨一顿板子。”老师的上联是:“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孩子们又紧张又害怕,面面相觑,谁也回答不了。这时,少年郭沫若站起来说:“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不仅对得好,还颇有气势。老师大喜,孩子们也因此免遭一顿板子。
三、嫦娥原爱绿衣郎
从前,有一幕僚家有一个天姿国色的闺女,其上峰多次向其示意娶她为妾。这位幕僚既不敢违拗他,又怕委屈了女儿,正与妻子踌躇不定、愁眉不展时,女儿前来问安,见状便问二老有何心事,父母只好据实相告。
女儿聪慧过人,又孝顺父母,便灵机一动对二老说:“我有三个条件,一是不光有父母之命,还得有媒妁之言,应请王公大人做媒;二是聘礼要有玫瑰宝石、黄色宝珠等珍品;三是入洞房前,还要对一副对子。三者缺一,我决不和他成婚。”
父亲连连点头说好。次日禀复那位大官,他一一应允。迎亲之日,那豪华气派自不待言,待酒足客散,大官迈步欲进洞房,却被侍婢挡住,让其对对子,只见红笺上写着:“竹映桃花,君子也贪红粉色。”大官看着娟秀的字体,一时对不上来,便移步庭院。正当仰望中天明月,反复吟哦时,一部属过来问:“大人不入洞房,还有雅兴吟诗作对?”大官便将索对一事告诉了他。部属听罢,连连赞叹,上联出得新巧,竹称君子,红粉桃花,一语双关。不免也沉默构思起来。
这时,星月辉映,树影婆娑,一下子触动了那位部属的灵感,只见他摇头摆尾地吟道:“月穿杨柳,嫦娥原爱绿衣郎。”
大官连说:“妙极!妙极!明天重重有赏。”便直趋洞房交卷。
侍婢送上下联,姑娘玩味一番,提笔批道:“公系榜眼出身,对虽工丽,恐非出自心裁。”大官见批语,羞愧难当。他忖度片刻,便毅然离开洞房,去寻那位部属,叫他去入洞房,并以全部嫁妆为赠。
四、切瓜分客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叫蒋焘,小的时候就很有名气,在家乡苏州享有“神童”之称。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他们围坐在客厅吟诗联对。忽然乌云密布,接着刮起大风,一会儿就下起雨来,雨点“噼里啪啦”地打在窗户上。客人中有一人看见窗户纸上的雨点印儿,触景生情,出一上联求对: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窗户上有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雨点。从文字上讲,巧就巧在“冻雨”的“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洒窗”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这样,联意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这样,下联就不大好对。要求后半句说的事,与前半句说的事既互有关联,还得拼成前半句的第一、三两个字,可真够难的。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难以应对,客厅一时沉默。
这时,仆人送上西瓜来,蒋焘的父亲,连忙切瓜,请客人吃瓜。这时蒋焘刚好进来,看着大家愁眉苦脸的样子,就问发生了什么事。父亲没好气地说:“我们在对对联,你小孩子家凑什么热闹,快出去!”小蒋焘不依,缠着父亲问个不停。父亲无奈,只好把事情给他说了。蒋焘听完后,大声说:“这有何难,我来对下联。”接着吟道: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一语既出,满座惊叹。蒋焘对下联的前半句“切瓜分客”,说的是当时吃瓜的事。后半句“横七刀”、“竖八刀”既是指切瓜,又跟前半句有直接关系。同时“七”、“刀”左右横看,合起来,是前半句的第一个字“切”;“八”、“刀”上下竖着,合起来是第三个字“分”。真是妙语双关,兴趣盎然。客人们皆赞叹不已。
五、李调元联战群儒
在清朝,四川罗江县出了一位著名的才子李调元。他从小就聪明过人,七八岁的时候就已闻名乡里,长大后更了不起,写了很多有名的书。
有段时间,他在广东当官。上任不久,当地的文人墨客,邀请他去郊游。名义上是郊游,其实是想考考他,给他来个下马威。他们到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这里悬崖峭壁,风景幽静,谁料小路突然中断,只有溪水仍从路旁崖下潺潺流着,崖上刻有“半边山”三个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字一行: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解释说:“这是宋朝苏东坡学士、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佛印,出了这上联,苏东坡对不上,只好请黄山谷将此上联刻碑于此,以示自抑,兼求下联。”那人说完后,笑对李调元道:“大人才思敏捷,能否代贵同乡苏学士一洗此羞?”李调元一听就明白,那人欲借此事来侮辱他。于是,不慌不忙笑着说:“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了,何须再对?”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于此,正是为了联对,这叫“意对”,很明显,下联是: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听后,觉得无可非议,只好连声赞叹。李调元却说:“这样的意对在我们家乡,即使是小孩子也会对,大家难道不知道么?”说得有些人羞愧交加,又有个秀才,很不服气,就问他说:“大人刚才说,四川孩童也会意对,实不相瞒,我游学蜀中时,曾当面试过两人,请其联对,不料均若木鸡,无一以对。”李调元笑着问:“你试的是什么人?”秀才说:“第一个是个小孩子。”李调元又问:“足下出的时什么对子?”秀才答道:
远观重重宝塔,六角四面八方。
李调元又问:“哪个孩子有什么表示?”秀才答:“他伸手摇摇,表示不解,笑着跑了。”李调元说:“他伸手摇摇,就是联对了,所对应是:
近看平平玉手,五指两短三长。
秀才说不出话来。李调元又问:“第二个又是什么人?”秀才说:“一个农夫。”李调元问:“那你所出又是什么对子呢?”秀才答道:
塔里点灯,层层孔明诸阁(葛)亮;
李调元就问:“那个农夫做了什么动作没有?”秀才答:“他自顾自在池中采藕,一字未答。”李调元说,农夫已经对了,可惜你未领会过来,他对的是:
池中采藕,节节太白理(李)长根(庚)。
那秀才听后,深施一礼,道一声:“名不虚传。”就退到角落去了。那些真心仰慕李调元才华的人,拍手叫好,至于那些蓄意戏谑者,则是汗颜羞色,无地容身。
六、晓岚讽对石先生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持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七、哑联兴味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八、老地主袭改旧楹联
相传,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极喜附庸风雅。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账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账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日月妈增寿。
老地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账房先生把下联改为:
春满乾坤爹满门。
账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说:“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九、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
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手舞足蹈。这时,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呢?”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
十、一副对联救了一条命
据说,古时侯有一个能够掌握生杀大权的官员,押着一队死囚在河边的雪地上行走,官员面对着行将就死的囚犯,马上吟出了一个上联:“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上联基本上是把眼前景观照实描写了,也说出了囚犯们的实际状态,于是自己也很满意。
但是,苦吟良久,却怎么也找不出合适的下联,这时,一个囚犯拱手道:“大人,我愿冒死相对。”官员说:“好,你要能对上,免你一死。”那囚犯应声答道:“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这下联写得更好,先写自然景观,而且在此情此景,囚犯身临即将被处死的绝境之中,意外地能够被赦免一死,岂不是云开见日吗?官员抚手称快,果然免他一死。
十一、联讽洪承畴
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崇祯皇帝把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皇帝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并在自家客厅悬挂上自撰的对联一副: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