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锣鼓”起源的传说
在山西南部广为流传着锣鼓。关于它的起源,在洪洞县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帝尧建都平阳(临汾)后,外出访贤,路经周府村(在临汾北部30里外)时,发现村里羊生一獬,能识别忠奸邪恶,于是尧王便把獬牵回尧都。尧王视周府村为宝地,就将娥皇、女英二女迁居到此,并将周府村改为“羊獬村”。至今群众仍流传有“羊獬村是宝地,尧王立世到如今”的说法。后来尧王又访贤至立下的万安村,见一人吆喝着一头黄牛和一头黑牛在耕地,并在木犁上挂面铜锣,边走边敲。尧王觉得奇怪,便上前问缘由。耕者回答说:“打黄牛,黑牛不走,打黑牛,黄牛不走,一直鞭打牲灵于心不忍,因此便击锣惊吓,使其都认为是鞭打自己,这样就可以同时加快步伐。”尧王听后心想,此人心地善良,聪明过人,对牲畜都不忍心鞭打,若做官为臣,封帝为王,定会爱护百姓。就把他视为贤人,便把王位禅让给他,并把娥皇、女英许他为妻。这个人就是帝舜有虞氏。从此尧帝二女便以万安村为婆家,羊獬村为娘家。尧、舜都是传说中的贤王,人们对他们非常热爱,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娥皇、女英走娘家、回婆家时,当地百姓都要敲锣打鼓迎送,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支锣鼓队伍,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2、“锣鼓”的表演特色
(1)道具分配
过去,晋南一带很多乡镇都有锣鼓队,人们不仅用它迎送亲人,而且在朝山,祈雨、庙会、春节、元宵等节日集会都要敲起锣鼓。传统的锣鼓表演者要十人,其中大鼓一副(又名架子鼓),铙两副,锣四面,镲两副,举招旗者是指挥。
(2)老式的锣鼓比赛
在朝山、庙会等一些大型集会场合,各锣鼓队为争得胜利进行比赛,看谁敲的最响,节奏最鲜明,舞姿最勇武矫健,鼓点不乱,能坚持到底的便是优胜者。人停鼓不停,换人不停鼓,使与他们对阵的其他锣鼓队伍败下阵去。
(3)比赛形式的演变
到了第二年再比赛时,各队的表演就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点子。广场表演时,由几支相遇的锣鼓队合在一起,同时敲击,显得更有气氛,而且场图多变,有“群龙聚首”、“五谷丰登”、“满天星”、“三梅花”等,场面壮观,气势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