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象脚鼓舞”——男子表演的舞蹈
“象脚鼓舞”是流传于云南一个傣族聚居区的古老的民间歌舞形式。象脚鼓,因形似象足而得名,古称三五(尺)长波鼓舞、羊皮鼓舞、象鼓。在节日、集会或劳动之暇由男子表演。在农忙季节傣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时的“关门节”里,仍鼓声不绝。秋收后还要举行赛鼓盛会。人们相信“打一槌鼓,谷子饱一截”。
2、象脚鼓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对夫妻,劳动后在水潭边休息,突然风把熟透了的芒果从树上吹落水中,发出“蹦蹦”的响声。这声音给他们带来了快乐,他们回家后,便仿照大象的脚将树镂空,蒙上牛皮制成鼓。在赶摆时,他们背着鼓去跳舞,象脚鼓舞便由此传开了。另外还说,曾经有两个驯养大象的小伙子仿照大象脚做成了象脚鼓。象脚鼓舞矫健、粗犷、双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动作配合紧密,用手敲鼓时,膝部就弯曲,而抬手时膝部立直,舞蹈步伐很是丰富。
第一节傣族“象脚鼓舞”
1、鼓和舞的相辅相成
“象脚鼓舞”在傣语中叫做“嘎光”或“烦光”,是云南傣族地区流行最广、最有特色的男子民间舞蹈,因挎着形似大象脚的鼓起舞而得名。象脚鼓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乐器,傣族人民只要是在欢庆的时候,舞和鼓必定是同时出现的,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声有色,酣畅尽兴。
2、半舞半武的象脚鼓
学习象脚鼓舞,首先要找一个师傅,学习傣家的拳、棒等武术,因为象脚鼓的表演中含着竞技的成分,即抢头巾。象脚鼓舞实际上是半舞半武,在学习武术的同时还要先纹身,纹身又叫“夏墨”,即刺墨。一般傣族男孩到了成人之时都要纹身以示成年,最多的全身都是。他们的胸部、腰部、脊背、手臂、大腿等处都刺满了黑色或蓝色的花纹图案。
3、“象脚鼓”的艺术特色
(1)“象脚鼓”的种类
象脚鼓分大象脚鼓、中象脚鼓、小象脚鼓三种。
(2)“象脚鼓”的制作
“大象脚鼓”长约160厘米,一般用曼应树制作,两头挖空,用黄制皮或马皮蒙面,用细牛皮条调节鼓面的松紧。
“中象脚鼓”约长120厘米
“小象脚鼓”长约80厘米
4、丰富的动律
“大象脚鼓”舞蹈动作不多,但打法和鼓点丰富。有一指打、二指打、三指打、拳打、肘打、头打、脚打,多为一人表演或为舞蹈伴奏。
“中象脚鼓”多用拳打,个别地区用槌打,一拍打一下,左手加打弱拍。舞者脚步稳重刚健,动作舞姿幅度大而多,舞时人数不限,人少时对打,人多时围成圆圈打。以鼓音长短、音色好坏及鼓尾摆大小为击鼓水平高低的标准。为了使鼓音圆润柔和并能延长,打鼓前还在鼓面上黏上揉搓过的糯米饭。
“小象脚鼓”仅在西双版纳较多见,舞步丰富灵活跳跃,以斗鼓、赛鼓为特点。双方在灵活、机智的进攻、退让中舞动,以最后抓住帽子或包头为准,一般为两人对赛。
5、傣族“象脚鼓”的独特作用
“象脚鼓”除本身舞蹈外,也是傣族地区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为孔雀舞伴奏时还形成了特有的“鼓语”。舞者听到后就会做出抬翅膀的动作。为了美化和显示鼓尾摆动的幅度,有的象脚鼓尾上装饰着孔雀羽毛。傣族地区古时有“乘象国”之称,人们对象非常喜爱,每个村落都有象脚鼓,三四岁小孩子至七八十岁老人都跳象脚鼓舞。
第二节德昂族的“象脚鼓舞”
1、德昂族象脚鼓的地域分布
德昂族也流行象脚鼓舞,象脚鼓也是德昂族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主要在云南省梁河、陇川、盈江、镇康、保山等县的德昂族村寨中流传。
2、德昂族“象脚鼓”的传说
远古时候,有两兄弟以狩猎为生。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兄弟俩分开寻找猎物,他们靠击打木桩来传递消息。过了许久,有个人发现空心的树比实心的树敲起来更响,于是他高兴得边敲边手舞足蹈,人们闻声都跑来看,也跟着跳了起来。有个叫腊堆的人,根据空心树的原理和大象脚的形状,制作了很多鼓,然后竖起晒干。有一天,有个猎人到他家的时候把剥了的兽皮晒在鼓上,等到第二天中午,腊堆拍掉兽皮上的落叶的时候,发出了震耳的声音,从此有了象脚鼓。
3、“象脚鼓”表演的时节性
德昂族的象脚鼓舞都在“考洼”(进洼、关门节)、“傲洼”(出洼,开门节)和“堆沙”等佛教节日礼仪活动时进行。此外,在“泼水节”、“烧白柴节”、“做摆”时,也跳象脚鼓舞。
各地象脚鼓舞有不同的套路,有表现德昂族祖先由东而西迁徙时的艰辛历程;有展现从播种、耕耘到收割的农事过程。有的地方把象脚鼓作为法器,只能在节日时使用,在特定的时间内是不能击鼓跳舞的。流传于保山市坝湾乡的象脚鼓舞,多在宗教和大的节日庆典活动时于佛寺前的广场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