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鼓的起源
关于鼓的起源,在神话传说中有不少记载。如神话记载东海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壮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用雷兽之骨作鼓槌,声闻百里,以威天下。在黄帝战蚩尤的神话中又有玄女为黄帝制造了80面牛鼓,帮助黄帝战胜蚩尤的传说。
2、时代推动下鼓的发展
早期,鼓主要作为生产工具被人们使用。原始社会中,狩猎是重要的生产活动,在狩猎过程中,鼓可以惊吓驱赶野兽,进而围歼猎物。还可以在险恶的环境和遇到严重威胁生命的猛兽时招人聚众,击鼓壮胆。在原始部落里,每当狩猎归来时,人们就在篝火旁吃着烧烤的兽肉又唱又跳,以示庆贺,鼓在此时的作用就是将兴致推向高潮,这时鼓已由生产工具转变为娱乐工具。可以说,这也是原始的鼓(兽皮)、舞(跳跃)、歌(狂喊)三结合的初级形成。
随着人类由狩猎进入农耕时代,鼓也由单纯的为舞蹈伴奏而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由于鼓声洪亮而致远,人们把鼓声与天上的雷霆之声相联系,认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可以如雷声引来雨水,滋润农作物生长。又由于鼓声隆隆震动大地,人们认为它可以破坚冰、驱严寒,使大地回春,催万物生长。于是,鼓就成了以农耕为主的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力量,每逢年节和重大祭祀活动,都要“鼓之舞之”,上祭祖先神灵,下娱平民百姓。
3、鼓舞的形式
以鼓的造型和打击方式分,有傣族的象脚鼓,汉、满、蒙族的单鼓,维吾尔族的手鼓,藏族、瑶族和朝鲜族的长鼓,苗族和瑶族的猴儿鼓,以及汉族的腰鼓、花鼓、双条鼓、威风锣鼓等。
从鼓舞的种类上看,有流行于壮族、苗族、彝族地区的铜鼓舞;流行于维吾尔族、藏族地区的铁鼓舞,流行于佤族、苗族地区的木鼓舞,流行于壮族、瑶族地区的蜂鼓舞,流行于哈尼族地区的竹筒舞等。
从鼓舞的风格上看,北方汉族的腰鼓、单鼓、战鼓和威风锣鼓威武朴实、雄壮有力;南方汉族的花鼓舞、双条鼓舞和花香鼓舞抒情优美,充满田园气息;而地处西南边疆崇山峻岭之中的少数民族鼓舞,则充满了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