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秧歌——“百戏之源”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汉族的一种大型歌舞,也是一种民间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故而往往热闹非凡。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舞队一般由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所以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据《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从秧歌发展、演变成的戏曲剧种,在全国剧种中所占的比例之高,是相当惊人的。可以说,秧歌为百戏之源。
2、秧歌的历史脉络
秧歌最初是插秧、耘田时所唱之歌,以民间农歌、菱歌为基础,逐渐发展成汉族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
宋代文人笔记小说中就已经记载有秧歌的踪迹,主要是说百姓在农事中唱秧歌。如在南宋的时候,就已经有关于与秧歌相类似的民间舞队“村田乐”的记载。至清代,秧歌已由插秧歌、菱歌、演唱秧歌,逐渐成为规范的民间歌舞形式而盛行各地,并且关于秧歌的文献记载很多。如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说: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
3、秧歌的发展与演变
秧歌源自田间劳动,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装表演。再后来又逐渐发展为由二人或者数人载歌载舞的歌舞形式,如狮舞、龙舞、高跷、旱船、竹马、小车等,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形式多样的“歌舞会”。
从清初发展到几百年后的今天,同出一源的秧歌,早已派生出多种名目与表演形式。例如:陕北地区称人数多的大场为“大场秧歌”,称双人对舞为“踢场子”。而山西雁北地区的“踢鼓子”,则有大场、小场、过街场子之分。在南方,江苏叫做“花鼓”,湖南叫做“地花鼓”,江西、福建叫做“采茶”,而云南、贵州、四川又叫“花灯”,广西叫做“采茶舞”,壮族叫做“采茶”,也叫“采茶舞”等,都属于清代以来同源异流的各种秧歌形式。
4、秧歌的表演特点
秧歌队的表演一般分为“扭”、“过街”、“大场”和“小场”等。
(1)扭
表演者手持扇子、手帕、采绸等道具,踩着锣鼓点,口中唱着当地文人流行的秧歌词,步履轻盈,边扭边舞。
(2)过街
“过街”是秧歌队在街上行进时的总称。由狮子、龙舞在前面引导;后面有秧歌队,其中有青年、妇女、丑婆、花公子等,边走边扭;再后面是旱船、竹马、小车,大头罗汉、霸王鞭、腰鼓、高跷和“小场”的演员,随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和队形变化。
(3)大场
大场是边走边舞的各种队形组合的大型集体舞,表演出“龙摆尾”、“双过街”、“九连环”等各种图案的舞蹈。
(4)小场
是由两三人表演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如“刘海英戏金蟾”、“车幺妹”、“跑旱船”、“傻子接媳妇”等。
(5)扮
舞者扮成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中的各种人物,类型有文武公子、少妇、丑婆、货郎、渔翁和小孩等。
(6)唱
伴随着唢呐、锣鼓声,由歌手演唱当地的民间歌谣。
秧歌的伴奏仅用打击乐和唢呐,吹奏的曲牌有《得胜令》、《隔止曲》、《句句双》、《满堂红》等多种;锣鼓点也有多种,有时还借用戏曲锣鼓点。大场过后,伞头领唱祝词,众人和唱,歌词多即兴编唱,曲调一般比较简单。唱后由伞头将秧歌队领出场外。
备注:走场,一般开始和结束时为大场,中间穿插为小场。
5、秧歌的表演形式
在秧歌的各种表演形式中,以高跷的年代最为久远。表演者扮成渔、樵、耕、读,也有扮成顽童的,作一些技艺高超的表演,如扑蝶、劈叉、跳跃等。也有的只踩一尺左右的矮跷,作一些歌唱表演的。关于秧歌的表演形式,人们常引用清初杨宾《柳边记略》一书中的有关描述:“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嘎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镫(灯)卖膏药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合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旦乃已。”该书中记载了当时黑龙江边缘地区的元宵节,人们组织起秧歌队,伴以锣鼓,“舞毕乃歌,歌毕乃舞”,通宵达旦。
清代一些县志中也记载了当时南方的秧歌活动。例如湖南《沉陵县志》载有:“元宵前数日,城乡多剪纸为灯,或龙、或狮子及鸟兽,十岁以下童子扮采茶、秧歌诸故事。”又如李调元《南越笔记》载有:“农者每春时,妇女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是曰秧歌。”从以上所引资料中可知,当时的秧歌已有多种形式。由于文人对秧歌有不同的理解,有些地方并不一定都叫做秧歌,或泛称秧歌却另指别的形式。
秧歌一词,习惯上多指北方的此类形式,由于高跷也称为秧歌,一些盛行高跷的地区,为区别两者就把不踩跷表演的叫做“地秧歌”,辽阳、冀东、北京的“地秧歌”,表演形式比较规范。陕北地区的秧歌古风浓郁,流传于南方的“英歌”,也属于北方秧歌的类型。
备注:高跷在春秋时已盛行,在《列子.说符》中就记载了春秋时宋国艺人兰子为宋元公(前531~517)表演的情景:“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叠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双枝,即所踩之跷。这些技艺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