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什么是围棋
围棋最早称“弈”或“棋”,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后人根据下棋时黑白双方总是相互攻击、相互包围的特点,称之为“围棋”。
围棋是中国古老文化中的瑰宝。它巧妙地将竞技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围棋文化,散发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在经济发展、竞争加剧的今天,围棋文化的社会价值日益凸显。学习和了解围棋,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而且可以提高个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培养创造潜能和思维能力,还可以磨练意志和毅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社会压力的能力。
古老的围棋奥妙无穷,借用老子的话说就是“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让我们轻轻打开这扇“门”,去领略围棋文化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吧!
第二节围棋棋具
一、棋盘
1.棋盘的形制
棋盘形状为正方形或略呈长方形,横竖各19条平行线,构成361个交叉点。棋子就是下在这些交叉点上,而非下在格子里。
棋盘上共有9个点,中间的点称为“天元”,其他的点称为“星”,这些点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只是用来参照方位。
棋盘一般为木质。在古代,楸木棋盘非常受欢迎。楸木质轻而且纹理细腻,是制作棋盘的上佳材料,因此棋盘也被称为“楸枰”。在日本,用榧木制作的棋盘较为名贵,价格高达数十乃至数百万日元。
木质棋盘之外,石制棋盘也较常见。一般置于广场亭台或山间林泉。此外,历史上还出现过玉棋盘、象牙棋盘、瓷棋盘、竹制棋盘等。现代则有电子棋盘、塑料棋盘、磁性棋盘等。纸质棋盘也较常见,好处是便于制作,可随地取材,杜甫就有“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诗句,充满了生活情趣。
围棋知识
榧木棋盘的制作
榧木棋盘是公认的顶级棋盘料,由于榧木木性稳定,不变形、耐腐蚀、气味芬芳,且木质软硬适中,因此成为制盘的首选。日本的棋盘料最好的是绫营榧木,然后是日向榧木、九州榧木,之后是中国榧材。
制作榧木棋盘的第一步是伐木。一般来说,能够做成美丽正木纹的榧木都是几百年树龄的巨木。树木开发之后首先要进行第一步干燥,就是把整个带皮的树干阴干,这个时间大概是两年左右。把原木按照树心的位置切成一段一段的木墩,这个过程日本叫做玉切。取棋盘木料一定要纵剖,如果横截的话那是制作菜墩,不是棋墩。玉切之后,棋盘匠人将木墩去皮,按照正木、木表、木里的顺序先取整木盘的棋盘料,之后再去取碎料,用来制作拼木盘。棋盘料取出之后,就要在木口进行封蜡,之后进行漫长的干燥期,一般一寸棋盘干燥一年,五六寸的厚棋盘要干燥十年甚至十年以上。通常是父亲留下材料给儿子制作成品。这也就是为什么好的榧木棋盘价格昂贵的原因,材料稀缺是一个方面,而干燥期长则是另一个方面。
棋盘料干燥好了以后,首先由匠人进行粗刨,取出棋盘的大致形态,此时就可以看出盘面的疤节,如果是完美的正目盘,则转交给工作经验几十年的老师傅进行制作。粗刨完工后,由匠人师傅开始使用独角刨子进行细刨,粗刨可以使用机床,但细刨必须由老师傅手工操作,目的是使棋盘六面、十二线绝对垂直。好的师傅经常是一刨到位,绝不会来来去去地刨,要知道榧木极其昂贵,少一寸就可能贬值很多。好的棋盘面据说并不是绝对水平,而是以天元为中心,向四周微微凹下,这样是为了棋子打在上面音效更好。同时,在棋盘的背面正中心有一个正方形的回形槽子,中间好像一个倒过来的金字塔,这个槽子叫做“血馏”,其作用一是可以加快棋盘的干燥,二是打子的声音更加清脆。
棋盘经过细刨、开血馏(响穴)之后,就成了成型的盘坯,下一步是打漆。日本用的是印度漆片,把漆片化开,用一个类似拓片的墩子一点点擦上。擦完之后可基本保持木材原色,而且不怕水。上漆之后是划线。日本的棋盘线画法多样,有用鼠须笔画的,更多的是用钢片压线。棋盘线漆料是用特制树脂调成,配方由划线师傅保留,是一种秘方,不会外传。划线之前棋盘师傅会把棋盘用界尺分好区域,之后用钢片边缘蘸着树脂一道一道压在上面,画完横线,干燥24小时以后再画竖线,之后点上星、天元。树脂干燥后由于张力,会鼓出盘面,这也就是日本棋盘线都鼓出来的原因。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棋子不是直接打在盘上,而是先打在线上,可以很好地保护棋盘。
棋盘完工之后要安装腿,据说,日本棋墩的腿部是一种含苞待放的花朵,其寓意是提醒人们观棋要安静,好像静静的花苞。
2.棋盘的演变
围棋棋盘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甘肃水昌县鸳鸯池出土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不少绘有黑色、红色甚至彩色的条纹图案,线条均匀,纵横交错,格子齐整,形状很像现在的围棋盘,但纵横线条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像现在是十九道。考古学家称之为棋盘纹图案。
最早的十九路棋盘可能从东汉时就已出现。《孙子算经》上有句话:“今有棋局方十九道,问用棋几何?答曰:三百六十一。术曰:置十九道,自相乘之,即得。”近人论证《孙子算经》可能是东汉时的作品,那就是说,东汉时围棋盘已是纵横十九道了。东汉人马融、蔡洪《围棋赋》中,有“棋”、“五岳”的名称,间接支持了这种推断。
三国时魏国邯郸淳的《艺经》里写道:“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古墓群中,有初唐当地豪族张氏墓,保存了不少初唐文物,其中有一幅仕女图,描绘了11个妇女形象,其中有两个对弈的贵妇,用的也是17道的棋盘。
1971年,湖南省湘阴县一座唐代古墓的随葬品里有围棋盘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纵横各15道。
1977年4月5日,在内蒙敖汉旗丰收公社白塔子大队发掘的一座辽代古墓里,挖出围棋方桌,高10厘米,边长40厘米,桌上画有长宽各30厘米的围棋盘。棋盘纵横各13道,布有黑子71枚,白子73枚,共144枚。另有黑子8枚、白子3枚空放着。
这些只是众多考古新发现中的几件古物,但足以说明以下几点:首先,围棋在原始社会时,已具雏形。纵横交错的棋盘图形已经基本形成。其次,从出土棋盘的十、十三、十五、十七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线的发展过程看,围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天里突然创造出的奇迹,而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变化过程。
二、棋子
棋子通常为圆形,一面凸起呈拱形,黑白两色,黑子181枚,白子180枚,总数为361枚,与棋盘的361个点相吻合。普通棋子的用料多为玻璃、陶瓷、塑料等,贵重的有水晶、玛瑙、玉石等。好的棋子颜色对比要鲜明,纯正悦目;棋子要薄,便于两指拈起;还要坚固,有一定的重量,以便安放平稳。
在我国,云南保山出产的棋子较为有名,俗称云子,曾被列为贡品。
围棋知识
云子
云子最初称为永子,原产于云南永昌郡(今保山市)。永子的生产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为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所喜爱,也是历朝历代贡品,有“永昌之棋甲天下”的美誉。云子有其特殊的工艺配方,制作时先在高温下将石料融化成液体,然后用小勺将其滴落在平滑的石板或铁板上,冷却之后自然形成了圆形的围棋子。云子白子洁白如玉,润而发光,色如嫩牙,晶莹可爱;黑子乌黑透碧,迎光而成墨绿色,周边有一道神秘的墨绿光环,着盘即成黑色。云子色泽柔和,着盘声铿,手感舒适,导温性低,有冬暖夏凉之感,素有国宝之誉。
三、棋盒
棋盒古称棋奁,是存放棋子的器具。
棋盒以紫檀木或楠木等贵重木料制成的为上品,多配以精致的木棋盘,精致典雅,不失古风逸趣。当然棋盒的制作可以不拘一格,款式、花样、造型、用料等全凭个人喜好。
第三节围棋的别称
围棋在中国古代称“弈”,最早见于春秋时代诸子百家的著作。后人取黑白子对抗围地之意改称为围棋。围棋有许多有趣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