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健强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信念,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变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是变化的,时代是变化的,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巨变不仅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也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也影响着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战略的视野,应对时代的变化,面对挑战的未来,而提出了新时期高等院校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战略部署和指导方针[1]。如何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这对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坚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不变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不变
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形势和政策教育,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开设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的体现,是不容置疑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大学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的不变选择。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不变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国大学的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另一方面也具有通识性和科学性,它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国情、道德、法律、文化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
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总课时数的10%左右,但它的地位和功能是任何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它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地位是不变的。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在大学生中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由中共中央直接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安排,反映了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重视,确立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的不变地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不变
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宣部、教育部把高质量的教材建设作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通过组织优秀的专家、学者和教师统一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全面反映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并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由此可见,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是不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通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以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进教材和进课堂是可以用体制和机制来保障的,但真正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学生头脑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
(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规律不变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是一批又一批从中学跨入大学的年轻学子,他们有着共同而又不变的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刚进大学踌躇满志,又充满好奇,可塑性大,比较感性。到二年级后,大学生的思想开始分化和多元化,开始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自我意识增强,集体意识减弱。三年级时,大学生的思想开始成熟,理性思维能力在增强,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开始全面,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同时也开始迷茫。尽管每个学生思想变化有各自的特点,但仍然具有一些共性的特征。因此,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不变的规律。既要遵循大学教育的规律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规律,又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认知的规律。既不能用简单的灌输的方法,又不能放弃理论的正面引导,既不能高高在上地指责或教训学生,又不能简单地迎合学生的需要而削弱政治理论课的功能[2]。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思想特点,充分吃透课程内容,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方法,做到形式与内容统一、意识形态性与理论科学性统一、政治性与知识性统一,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方式让学生愿意和喜欢上政治理论课,让学生觉得每一门课程结束后在思想上有收获、有提高、有启示,从而寻求到党的教育方针与学生实际需要之间最佳结合的具体着力点。因此,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不变的规律性,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教师的基本功,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础[3]。
二、适应时代变化,应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世界在变,中国在变,社会在变,观念在变。中国在变化中进步,社会在变化中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在变化中不断地成熟和完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作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也必须直面这种变化,应对这种变化。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在内容和课程名称上已经有过几次大的调整和变化,这种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发展,显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生机和活力[4]。因此,我们既要坚定信念,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不变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坚守社会主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阵地,又要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变化,应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为培养高素质、有能力、善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一)认识世界变化的脉络,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不是封闭的、僵化的,它是与时代的变化同步发展的。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解读变化的世界和变化的中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的使命。众所周知,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世界已从苏美“两极争霸”走向了美国强权与多极世界并存的格局。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正面回答的重要问题。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需要用自己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来回应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命力和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抱有的各种疑虑,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这方面的责任。从今年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到奥运火炬传递中辱华行为所引起的爱国热情,尤其是80后中国青年群体和海外学子的爱憎分明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富有个性的表达方式,说明了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国崛起的认同,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已经充分体现出来。尽管我们还不能说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结果,但至少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中国青年的精英群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认识社会变化的轨迹,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变化,通过北京奥运会向全世界作了最好的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密切相关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在不断解放思想,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不断改革开放,迎接新挑战,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的勇气,使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经济体制改革到科技体制改革,从物质文明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从政治文明建设到生态文明建设,从关注经济增长到关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关注“三农”问题到关注教育、医疗、住房、物价等民生问题,从工业化到城市化,从市场化到国际化,改革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中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更需要大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学习,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加深对中国社会变化的认识,加深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在多视角、多方位的比较中,使大学生真正把握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真谛,在变化的社会中,确立思想的坐标,找到人生的定位,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认识教育对象的变化特点,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
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的大学生主要是50-60年代出生的青年群体,他们经历了十年“文革”和“文革”后的思想解放,了解国情,善于思考,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与他们同步反思历史,探索未来,导致了社会各种思潮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