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胜
近年来,我校从社会发展趋势、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道德发展规律出发,突出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确立了“充分发挥德育受体——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道德教育原则。经过多年探索,我校不断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形式和方法,形成了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全员德育工作新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
(一)指导思想的确立
经过多年德育指导思想的更新和积累,我校确立了新时期的道德教育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条件,遵循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坚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厚德健行”为校训,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社会主义义利观为基本导向,以我国公民基本道德准则为基本要求,以认知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为主导方法,充分发挥德育受体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道德需要的层次和道德健行的境界,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理念的形成
1.坚持和发展道德教育主体论,培养学生的“三自”精神(略)
2.坚持和发展道德教育需要论,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略)
3.坚持和发展道德教育义利观,倡导学生的义利统一(略)
4.坚持和发展道德教育实践观,提高学生的健行境界(略)
二、主要工作和特色举措
我校大学生道德教育正是在以上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的指引下,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进行探索与创新,形成了我校德育工作的优势和特色。
(一)主要工作
1.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全员化和制度化建设
德育工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牢固树立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1997年学校专门召开了首次全校德育工作会议,在全校范围内提出了“全员德育”的工作理念,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同时结合“学校-学院-学科”二级机构三级管理模式的体制优势,层层落实德育工作责任,切实推进了德育工作全员化。
学校在德育工作中一贯重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议事机制。
学校建立了党委领导、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党委管德育、行政管智育的“两张皮”现象。各学院也相应成立了由院长全面负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学校每年都不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深入探讨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学校和各学院还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学生工作例会、学科带头人会议等多种途径研讨德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以道德理想教育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德育内容存在不同层次,道德理想教育是其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是道德理想教育的有效活动载体。我校在近几年的道德理想教育中,十分重视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吸引广大学生广泛参与,突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年,我校坚持结合时代热点开展富有时代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2001年,组织开展了以“看成就、学理论、育新人”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2002年,组织开展了校园“四爱”(爱党、爱祖国、爱学校、爱科学)的主题教育活动;2004年,组织开展了“理想、抱负、成才”主题教育活动;2005年,组织开展了“理性爱国·振兴中华”的主题教育活动。
3.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学生道德知行的统一
我校在道德教育中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的品德养成融于活动中,使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各类社团围绕道德建设主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活动中,如举办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主题的小品表演会、演讲辩论赛、知识竞赛、校园文明先锋活动、绿色环保行动等。道德评价和舆论导向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重视树立先进榜样,表彰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4.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倡导文明修身工程
我校在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中,形成了学生“自为-自律-自觉”的良性循环机制,让学生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行动,自觉发展其自我道德约束力。1993年,在学生的倡导下,我校学生会制定了《大学生基础文明公约》,并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号召大家积极行动,争做文明大学生;1996年,学校成立了“文明礼仪讲习所”,开展全校性文明修身工程;2001年,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出台后,我校学生组织编写了《浙江工业大学学生诚信守则》——“九要九不要”;2003年,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网络道德问题,学生会向全校学生推出了“网络文明修身计划”。
此外,我校还适时修订完善大学生行为准则,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5.以道德实践活动为重点,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我校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活动载体,开展各种群众性社会实践活动,营造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体验环境。志愿者活动作为学校的品牌精品活动,至今已有10年历史,先后开展了348次大型志愿者活动,在校学生参与率高达90%以上,建立志愿者活动基地128个,注册志愿者达8026人。浙江工业大学志愿者活动,按照“项目化、阵地化、长期化”的工作方针,已经形成了以校园文明建设,基地共建,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流动车进部队、进社区、进农村,服务“西博会”等大型社会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创建富有特色的志愿者活动基地为依托,假期与课余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工作格局。
(二)特色举措
1.道德银行——义利统一前提下的道德激励机制
2003年11月,我校之江学院学生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创办的“道德银行”,为高校道德教育找到了全新的载体,是高校创新道德教育模式的一次积极尝试。2004年10月,之江学院又将道德银行的道德实践过程纳入实践学分认定范围,将道德教育课内环节与课外环节相结合,并进行“道德富翁”评选,进一步强化和激励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形成良性的循环,初步构建了以道德银行为载体的道德教育创新模式。
“道德银行”着眼于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让他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调动其潜在积极性。无疑,这是一种道德建设新模式,它激励学生把制度规范转变为自发自觉的行为,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美德转化为具体可观的行动数字或量化考核。“道德银行”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倡导义与利的内在统一,完全符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也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的精神要求。
2.诚信档案——化无形为有形的道德监督机制
我校药学院在重视学生诚信意识教育,在我省高校中率先开展了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活动。针对“助学贷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该院学生开展了“诚信:助学贷款与我面对面”的校园大讨论,并在通过向在杭高校发放近1000份《意见征集书》的基础上,制定推行了学生诚信档案制度。诚信档案制度的确立正是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符合学生的实际道德需求。大学生《诚信档案》以“诚信承诺书”、“个人家庭基本情况”、“诚信记录”为主要内容,其中的“诚信记录”通过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经济情况、素质拓展情况等方面记载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诚信档案”通过对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信用考核与记载,建立起大学生道德监督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荣辱感和道德良心,使学生为自己符合道德、诚信的行为而自豪并发扬光大,而对自己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知耻愧疚并及时改正。
3.志愿服务——突出专业特长的道德实践活动
我校在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突出自身的专业优势,使志愿服务形式由初期单一的体力型服务模式向体力型与知识型、智力型、专业技能型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模式转变,大大拓展了志愿者服务的领域,有效提升了志愿服务的层次和水平。近年来学校成功组织了342支暑期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深入社会,利用所学专业技能和知识,广泛地开展文化扶贫、科技支农、环境保护、普法宣传、反对邪教倡导文明生活、禁毒宣传、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者文明之花开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4.网络阵地——构建健康温情的网上和谐校园
近年来,我校先后建立了20多个校院两级的面向学生的红色网站,其中2001年建成的校级学生思政网站“精弘苑”,目前年点击量达200多万人次。通过网络向学生传递优质信息开展道德教育工作的目的已经初步实现。2005年4月,我校2002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赵勇因身患格林-巴利综合征而引起呼吸衰竭。一位热心的同学在学校“精弘论坛”上发出帖子“我校赵勇同学突发急病,急需3000毫升血液”,立刻引起广大同学的关注,短短两天时间,帖子点击量超过1万人次,回帖数达500多个。为生命垂危的同学献血,爱心从“网上”迅速传递到“网下”,帖子发出后的短短两天时间,400多名同学自发赶到省血液中心排起长长的献血队伍。“像这样感人的事情,在浙工大校园网上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张健康向上、充满温情的‘和谐之网’。”同时,学校还面向全体学生适时推出了“e”路良师、辅导员网上工作室、“心灵之约”心理咨询网、“e”路无忧——挽救网瘾少年行动、网络文明修身计划、争做文明网民倡议等活动,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网络架起了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新桥梁,更架起了学校在德育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平台。
三、主要成效与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效
1.增强了道德教育的时代感,促进了学生道德认识的主动性、道德意识的自为性和道德行为的自觉性
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要根据不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不断调整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近年来,我校学生开展的道德银行、诚信档案、青年志愿者等活动都是富有时代气息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符合道德建设的自身规律,很好地发挥了主体的作用。
学生在这样的道德情境中不但懂得“应该怎样做”,而且还懂得“为什么应该这样做”,从而提高了大学生道德认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之江学院创建“道德银行”的想法是由学生自主提出的,同时“道德银行”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是以学生为主进行组织和运作的,道德银行的实践还引发了我校学生对道德建设的深入思考,部分学生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调研结果形成论文,参加学校“运河杯”和省“挑战杯”等学术创新活动,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其活动意义得到进一步升华。学校逐步探索出一条“理论认知-价值认同-自觉实践”的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路子。2003年,我校学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文集《大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由新疆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此外,大学生社团开展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青年志愿者开展的各类服务活动,也促进了大学生道德意识的自为性和道德行为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