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测定:D-二聚体是FDP中的一个成分,为当发生纤溶时,纤溶酶可降解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D-二聚体监测反映交联纤维的降解,为继发性纤溶亢进时才产生的特有降解产物。D-二聚体测定是鉴别DIC与原发性纤溶的重要指标;但有假阳性,且检测时间长。
7.ACT:正常值为60~130秒。主要用于监测体外循环抗凝及肝素化治疗者,间接反映肝素残留。其局限性是只能监测残留肝素,不是绝对可靠敏感。
(二)床旁凝血功能监测
常规凝血功能监测只是凝血级联反应中的终点监测,即纤维蛋白丝开始形成,不能反映凝血的“总体”或“全貌”,而凝血过程非常复杂,是体内各种凝血及抗凝成分相互调节和平衡的结果。目前的TEG和SCA在一定程度上能动态地反映凝血过程的“全貌”。
1.TEG:TEG通过对一全血标本血凝块形成速率、强度、稳定性,以及纤维蛋白溶解动态监测血栓的形成、纤溶发生和发展的实际过程。对凝血过程中产生的切应力和弹力变化经计算机软件分析并形成相应的图形,在10~20分钟内提供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功能、纤溶和肝素活性等20个重要参数来反映凝血状态。TEG监测能快速、简单且动态地反映凝血与纤溶全过程,反映体内血块形成、纤溶发生和发展的实际过程,因此被广泛地用于输血指导、辅助诊断、监测溶栓和抗凝治疗等。TEG与常规实验室凝血功能检查比较有如下特点:
(1)TEG能快速、完整地监测从凝血开始至血凝块形成及稳固的全过程,并提供有关凝血及纤溶的性质和动态方面的资料。常规实验室检查只是检查离体血浆和凝血连锁反应中的一部分,而不能反映凝血全过程。
(2)现在的凝血试验以一旦纤维素形成为结局,而TEG试验以凝血开始,凝血形成及凝血溶解或血块回缩为结局。
(3)TEG与传统凝血试验有很强相关性,重要的区别是TEG在测定凝血级联反应与血小板相互作用上具有独特性。
(4)常规凝血功能检查:PT、ACT等非动态性,只测定一个点,不能直接反映凝血障碍的原因,亦达不到监测凝血的目的,所以不能准确确定凝血与出血原因。
(5)TEG与ACT的差别在于ACT只反映高浓度肝素存在的特异性,不能全面评估凝血功能状态,而TEG测定肝素残留比ACT更精确、更敏感。
2.SCA:SCA是一种功能性凝血分析仪,工作原理为,在血液标本(0.4ML)中上下振动的管形探针随着止血的阶段性变化所遇到的运动阻力不同,通过模拟电子信号将不同时间的运动阻力反映到SCA中,监测凝血过程中黏弹性的阻力变化,此凝血信号值相对于时间的曲线即为SONOCLOT标记曲线图。SCA以曲线形式描绘凝血全过程,可提供全部止血过程的资料,检测一系列的凝血性疾患,包括血小板功能失调、凝血因子缺乏、抗凝血作用、高凝倾向及纤溶亢进,预测术后出血,鉴别出血原因,指导治疗,并且具有方便、可靠、迅速等优点。
五、氧供/氧耗平衡监测
实施自体输血时,有条件的单位可监测全身和组织局部的氧供/氧耗平衡。
(一)全身监测指标
1.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利用SWAN-GANZ肺动脉导管进行SVO2监测。SVO2=(DO2-VO2)/1134×HB×CI,正常为75%(60%~80%)。
SVO2反映了HB能否满足血液向组织供氧,以此确定是否输血。
2.血乳酸浓度(BL):组织无氧代谢使血乳酸浓度升高,其对组织氧合不足极为敏感。BL正常值为0.1~1mmOL/L。乳酸增高的原因有二:一是氧的供需失衡,如休克、心跳骤停、严重贫血等。其次是细胞代谢障碍,如肝功能不全、中毒等。故单纯高乳酸血症不能定为缺氧。
非缺氧高乳酸血症的乳酸水平一般低于3mmOL/L,通常不伴有酸中毒。而缺氧所致的高乳酸血症则较严重,常伴酸中毒。因此,高乳酸性酸中毒对判断休克的严重程度和复苏效果有重要价值。由于乳酸半衰期为30分钟至10小时,难以反映休克和复苏的即时变化。
3.氧供(DO2)氧耗(VO2):DO2正常为400~600ML/(MIN.M2),VO2正常为150~220ML/(MIN.M2)。氧摄取率(O2ER)=VO2/DO2,正常为23%~32%。可见机体氧供有很大安全空间。两者关系可反映机体有无病理性氧供依赖的存在。
(二)局部组织器官氧供需平衡监测指标全身氧供需平衡监测只反映机体代偿与综合的结果,缺乏早期预警,更缺乏重要器官的预警。而局部氧供需平衡监测则能提供早期及重要脏器的缺氧预警。
1.胃肠黏膜PH(PHI):胃肠道血运能敏感地反映休克时的循环变化,是休克时最早发生血管收缩和程度最严重的内脏器官之一,而且恢复最晚。PHI值下降早于动脉压、尿量、CO和血PH等指标的改变,与局部灌注以及氧耗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因此PHI是目前微循环监测和疗效的早期指标。
2.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2):SJVO2代表脑静脉血氧饱和度,大于75%提示脑氧供增加和脑充血,小于50%说明氧供相对减少,脑低灌注,若小于40%则可能有全脑缺血缺氧。
3.脑血氧饱和度(RSO2):经脑近红外光谱可连续监测脑组织氧代谢,RSO2正常值为68%左右。当SAO2<;90%或SVO2<;50%而RSO2<;55%时,提示脑组织缺氧。
4.组织PCO2监测:采用纤维光导敏感探头监测胃肠黏膜的PO2和PCO2。组织PO2可作为组织血流、氧供氧耗的指标,而胃肠黏膜PCO2比PHI更可靠。
各项监测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监测意义都是相对的。必须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才能对机体的缺氧耐受情况有客观的评估。
六、内环境监测
(一)血浆渗透压
正常为280~310MOSM/L。稀释式自体输血和大量回收式自体输血可影响血浆渗透压,并涉及血细胞和组织细胞水肿(脱水)、血容量及循环功能的改变。
(二)血浆酸碱度
血浆PH值和碱缺失的测定可较好反映组织灌注及酸中毒的情况,能准确评价机体内环境、休克程度及复苏的效果。
(三)电解质
血浆中丰富的电解质在维持细胞膜兴奋、细胞外液渗透压和缓冲细胞外液PH的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稀释式自体输血和大量回收式自体输血与NA、K、CA、MG、CL密切相关。
(四)血浆蛋白
血浆蛋白具有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物质、缓冲血液PH变化、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防御等多种生理功能。
七、体温监测
低温能降低机体代谢率和氧耗量,显著提高对缺氧的耐受力。但低温使氧离曲线左移,氧释放能力降低,酸性代谢产物增多;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物质活性下降、纤溶系统激活,增加术中失血量。低温可使血浆容量减少、血管收缩、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增高致血栓形成。当体温低于34℃时将明显影响血小板功能,并延长凝血酶原激活时间。因此,对大出血的治疗必须实施体温监测,及时有效采取保温处理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