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含义和分类
一、新闻评论的含义
新闻评论是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论述和评价,而着重于判别是非、议论从违的宣传文章。新闻评论有独立的新闻价值,是新闻媒介的“旗帜”。其主要作用在于宣传教育、引导舆论和指导工作,它与新闻报道被称为报刊的两大体裁。
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批报刊主要是政论报刊。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报刊,后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报刊,都以刊登精彩的评论著称于世。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继承我国报刊的政论传统,报刊上除新闻报道外基本上是各种评论。因而评论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报刊两大体裁之一。
近年来,我国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方针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总路线,报刊的评论相对说是少了些。但是,评论从来不仅仅是评论政治斗争,也评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因而评论仍是新闻媒介上的旗帜,从评论中可以体现出新闻媒体的主要倾向和风格。
二、新闻评论的分类
1.按内容分
(1)政治评论。它是以评论政治问题和现象为内容的评论,是新闻媒介的政治灵魂,体现编辑部的政治观点。
(2)经济评论。它是以经济现象和问题为内容的评论,以内容丰富、涵盖广泛、题目繁多为特点。
(3)文化评论。它是以社会文化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体育、卫生等,范围亦相当广泛、题目繁多的评论文章。
(4)思想评论。它是以社会上各种思潮和问题,包括道德领域中新旧观念的冲突、思想领域中新旧观念的矛盾等,范围亦十分广泛,品类不同的评论文章。
(5)其他不能划入上述各项中的评论文章。
2.按品类分
(1)社论。它是代表编辑部对重大问题所发表的意见,通常放在头版头条位置。
(2)编辑部文章。它是一种大型的、重量级的、标明“编辑部文章”的专题评论,一般不常使用。在我国,大都刊载于头版。
(3)评论员文章。它是代表编辑部的观点,由于题目有一定局限性或专业性,故以评论员文章名义在各版重要位置上发表。
(4)短评。它的篇幅较短,涉及的问题和范围也比较窄,往往配合某条特定新闻而发表。它也可能是编辑部的意见。
(5)编者按。它是随新闻、文章而发表的编辑部意见,可以支持、反对和要求讨论新闻报道和文章的内容,或指出其意义以提示读者等。其位置在各该新闻或文章之前的称为“编者按”;放在报道或文章之后的则称为“编后”,编后相对说不如编者按那么重要。
(6)署名文章。它是编辑部人员、机关工作人员、科学研究人员、专家教授、业内人员等撰写的对各种问题发表的专题文章。因为是署名发表的,因此各抒己见,文责自负,并不代表传媒的观点。这类文章从前也称为“署名时评”,原先在传媒上是较多的,很受读者的注目;但长期以来萧条低沉,最近有人积极呼吁提倡,有望兴旺。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作用
新闻评论的作用,是针对当前发生的各种典型事件和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论述和作出评价,以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知所适从。简言之,它有宣传教育、引导舆论、指导工作三方面的功能。
一、宣传教育
新闻评论是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的重要工具,是教育群众的重要手段。评论在宣传和阐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方面与其他文章体裁不同的是,它总是和当前形势的发展和实际工作的进程结合起来,与社会现实中的主要矛盾和广大群众的思想情绪挂起钩来,因而更能打动人的心弦。评论不但能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客观形势和社会现实,而且还能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精当分析,帮助群众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学会与错误思想倾向作斗争的本领。如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着全国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开展了一场大讨论。
这些讨论,提高了广大群众识别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能力,打破了“左”倾思想的枷锁。
二、引导舆论
引导舆论是我们国家传播媒介极为重要的功能,也是评论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所谓舆论,是指人民大众对社会现实中某种事态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它是一种社会思潮,是一种动态的意见,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或制约的作用,因此社会舆论有推进或阻滞时代前进的两重性。大众传播媒介机构是社会中最重要的舆论机关,它不但要通过报道消息反映社会舆论,而且负有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的责任。评论是完成这个使命的主要手段,报刊往往通过评论重要的事件,分析突出的问题,以阐释对待重要事件、事实和现象的正确态度,起到动员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投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事业中。
三、指导工作
指导工作是新闻评论的直接目的之一。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短评等,都是代表报刊编辑部对当前重大事件表示观点和意见的,态度鲜明,直抒己见。我国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党报是它的核心,党报上的评论要体现党的声音,它指导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沿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因此,报刊评论除了宏观上引导社会舆论以外,还发挥具体工作的指导功能。比如在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工业布局等重大决策问题上经常可以在报纸上读到指导性的意见。当前报刊上的评论文章比从前少了许多,这不是报刊指导性的削弱,而是因为党和国家领导全国人民的方式比过去更具多样化。但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手段,评论的任务并没有改变;遇有重大决策的实施,各级党报和各种媒介还是要用评论形式发表意见。至于署名评论、短评、编者按等则应随时发表,以提供有关部门和广大受众正确对待各种工作和社会问题。总之,评论是大众传媒的旗帜,其指导作用任何时候都应客观肯定。
【例文13】
打私反腐 取信于民
人民日报评论员
厦门特大走私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查处的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案情极为复杂、危害极其严重、影响极其恶劣的走私犯罪案件,揭露出来的问题触目惊心。对查处这起特大走私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态度坚决;有关部门积极配合,部署得当;司法机关办案有据,重拳打击;使走私团伙土崩瓦解,腐败分子无所遁形,有效地遏制了走私和腐败现象的蔓延。
铁的事实证明,赖昌星集团的走私犯罪活动危害极大。他们大肆走私各类货物,偷逃巨额税款,扰乱市场秩序,败坏社会风气,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巨大损失。仅三年时间,赖昌星等走私犯罪分子走私货物价值就达人民币530亿元,偷逃关税人民币300亿元。恶劣影响波及20多个省市,给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改革开放的事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
赖昌星走私犯罪集团所以能如此嚣张,靠的是一伙腐败分子的纵容和庇护。赖昌星一伙也明白,走私犯罪活动严重损害国家利益,是国家法律所不容的。为逃避监管和法律的惩罚,他们不择手段大肆贿赂党员领导干部及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为其走私犯罪活动多方寻找“保护伞”。他们精心设置的陷阱,使一些党员干部和海关工作人员成了他们的俘虏和工具,成为国家和人民的罪人。这是他们犯下的又一罪行。
走私犯罪与腐败行为密不可分,是一根血管上的两颗毒瘤。走私滋生腐败,腐败助长走私;走私支撑腐败,腐败加剧走私;走私越严重的地方,腐败也往往越严重。打击走私必须惩治腐败,清除腐败才能更有效地打击走私。打私反腐必须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才能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才能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赖昌星走私犯罪集团的覆灭,再次向全社会表明:党中央、国务院打击走私惩治腐败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不管犯罪分子多么猖狂,最终都要受到正义的宣判,法律的严惩。打私反腐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要按照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要求,始终把打私反腐作为一个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问题来抓,对任何经济犯罪分子和腐败分子,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决不手软。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2001年7月26日《人民日报》)
这是一篇集宣传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影响舆论、指导工作于一文的重要评论。开头指出,查处厦门特大走私案的胜利,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态度坚决;有关部门积极配合,部署得当;司法机关办案有据,重拳打击”的结果,它“有效地遏制了走私和腐败现象的蔓延”。第二段指出,“铁的事实证明,赖昌星集团的走私犯罪活动危害极大”,并以“走私犯罪分子走私货物价值就达人民币530亿元,偷逃关税人民币300亿元”的事实加以证明。第三段揭露,“赖昌星走私犯罪集团所以能如此嚣张,靠的是一伙腐败分子的纵容和庇护”。第四段综合前两段指出“走私犯罪与腐败行为”是“一根血管上的两颗毒瘤”,打击必须“双管齐下”。最后一段结尾:“党中央、国务院打击走私惩治腐败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并指出“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这篇评论发表在厦门走私案被查处、判决之后,增强了群众反腐倡廉的信心。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评论有鲜明特征,即政治性、思想性、评价性和现实性。
一、政治性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媒介,一定要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而作为传播媒介的灵魂和旗帜的评论,比其他新闻形式更鲜明地体现着它的立场、观点。评论的内容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基本主张,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具体地说,它必须体现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原则:一方面,它应关心人民疾苦,反映人民呼声,捍卫人民利益,反对各种祸国殃民的言行,使人民群众从切身体会中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拥护党和国家的主张;另一方面,要引导人们树立全局观念,自觉地为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而不被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所迷惑,以致一叶障目而不识大体。
二、思想性
评论作为辨是非、定从违的文章,思想性是它的灵魂,直接决定它的社会价值。评论的思想性,首先取决于论题能否触及当前政治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重大主题,提出并解决人们普遍关心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正如一位老评论工作者所说的:“写评论好比医生针灸要找准穴位一样,首先要抓准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实事求是地给予解决和回答。”其次,还取决于作者对当前政治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敢不敢直言无忌,善破善立,这些是评论之思想性的所在。
三、评价性
评论和新闻报道是构成新闻传播媒介的两类主要体裁,两者在总的宣传思想的指导下,既有分工,又有配合。新闻重在报道事实的客观真相,评论重在评价事物的内在本质。新闻事实只有通过评论的揭示、分析、引申、升华,才能充分地为人们所认识。评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新闻事实作出实事求是的和恰如其分的评价,评价性是评论得以与新闻报道相辅相成并成为报纸须臾不可或缺的内容的理由。
评论的评价性与一般理论文章的评论性有所不同。首先理论文章所据以评价问题的标准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而评论所据以评价事物的标准则偏重于价值观念。虽然这两者常常并不矛盾,但两种文体的侧重点还是不尽相同的。其次,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有区别。评论一般都依托新闻报道,通过对新闻事实或当前倾向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其要点和实质,引导人们辨清是非,决定从违,其归宿不在于理论的探究和阐发,而在于行动的指导。
四、现实性
评论以新闻为前提,或是以当前事件为前提而发表的。无论是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都是为着时事而发表的,或者为了配合消息、通讯而发表的。无事生非、无病呻吟,这样的所谓“评论”在大众传媒上没有地位。而编者按更是要在新闻报道文章发表时配制的。所以,任何评论都是需要以现实事件和现实情况为前提而发表,这叫评论的现实性。此外,评论的现实性还具体表现在时效性、针对性和可行性等方面。它有强烈的时效性,贵在解决问题于当时,并不期望垂教于将来。它有鲜明的针对性,能切中时弊,准确中的。它又有切实的可行性,不仅指明问题的症结,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