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05】
2006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
2006年,是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取得良好开局的一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国民经济取得了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GDP达到近21万亿元,增长率达到10.7%。2006年,是党和国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特别是《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非公经济36条”)进一步落实的一年,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不断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更大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来源。新年伊始,回顾2006年民营经济发展过程,展望2007年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具有很重要意义。
一、2006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分析1.民营经济继续以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水平发展。
——私营企业大幅度增加。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到2006年底,登记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494.7万户,比2005年增长15%,占全国企业总数的57.4%;注册资金总额为7.5万亿元,增长22%;从业人员为6395.5万人,增长9.81%;投资者人数1224.9万人,增长10.36%;雇工人数5171万人,增长9.68%。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为2576万户,比2005年增长3.8%;资金总额为6515亿元,增长12%;从业人员5045万人,增长2.95%。
——民营经济投资大幅度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6年底,城镇中的非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即全部民营经济固定投资总额达到4.83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37.7%,高于全国增长率13.2个百分点,占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46.7%提高到51.6%。
——私营工业经济高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6年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私营工业增加值为1.5万亿元,同比增长25%,高于全国8.2个百分点;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26%,比2005年提高约1.5个百分点。
——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高速增长。据国家海关统计,到2006年底,全国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为2436亿美元,同比增长46.5%,高于全国增长率约23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的比重为13.8%,比2005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为1707.6亿美元。同比增长52.1%,高于全国增长率24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比重为17.6%,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
2.民营经济的效益和社会贡献不断增长。
——私营工业企业利润快速增长。(略)
——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快速增长。(略)
——对社会公益事业贡献日益增大。(略)
3.民营企业素质进一步提高。
——私营企业组织形式及治理结构不断优化。(略)
——企业经济实力增大。(略)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略)
——民营上市公司明显增加。(略)
——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略)
4.民营经济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总体有利。(略)
——中央继续强调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略)
——有关政府部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取得新进展。(略)
——地方政府更加强调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对当地经济的重要意义。(略)
5.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门落实“非公经济36条”的措施推进不平衡。
——行业准入总体上进展比较缓慢。主要是在一些垄断部门和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导,如邮政、通信、广电、电力和金融等,民营经济的进入遇到大量的“玻璃门”现象,即看得见、进不去,一进就碰壁。比较突出的是以资本实力、技术水平和从业资历等各种理由抬高民营企业的准入门槛,使得民营企业实际上进不去。
——金融、税收政策总体改进不大。金融方面进展不大的主要表现,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和主要股份制银行仍在信贷上对中小企业有种种不合理的条件限制,使得相当大一部分在经济效益、社会信誉和管理制度方面已经达到提供银行信贷条件要求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仍与银行信贷无缘;二是社会普遍呼吁了多年允许设立以民营资本为主的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区域性中小银行的建议,一直不为主要金融管理部门认可。税收方面进展不大的主要表现,一是内外资企业统一税制改革仍处在研究制定之中,二是民营企业员工的计税工资标准政策既与外资、也与国有企业不平等,民营企业要为此承担明显高于外资和国有企业的工资税务成本。
——一些配套实施政策在执行中遭遇阻力。尽管不少部门相继出台了落实“非公经济36条”实施政策意见,但一些部门受传统的观念影响与习惯制约,在实际管理上对民营企业仍抱不太信任的态度,以致在具体工作上或有意或无意、或直接或间接地限制民营企业。
——某些垄断企业在实际上更加排挤民营企业。面对民营企业部分地、逐步地进入某些垄断行业和领域,一些垄断企业出于维护自身超常利益与抵御市场竞争的需要,往往采取某些直接、间接手段与办法,如长期维持垄断高价、通过影响政府部门抬高行业准入门槛等,排挤甚至阻止民营企业进入。
(2)市场环境面临诸多问题。据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的《2006-2007全球商业环境报告》,2006年中国的综合商业环境排名比2005年提升了15位,居第93位,但在175个经济体中仍属中等偏下水平。其中申请许可排名第78位,投资者保护排名第83位,获得信贷排名第101位,开办企业居第128位,缴纳税款第168位。这些评价结果比较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民营经济的情况,说明我国的市场环境、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市场环境仍须加大力度进行改善。
(3)社会某些舆论存在负面影响。
——在对收入分配不公等方面的讨论存在某些偏颇舆论。面对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和收入分配上存在的严重不公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部分社会舆论简单地将其主要归因于是私营经济发展,归因于私营企业财富的迅速积累和积聚。这导致不少人对民营企业及企业家仍持某种异样眼光。
——关于“原罪”问题的再次争论给部分民营企业带来某种心理影响。民营企业在早期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某些违规行为,本应采取客观、历史和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和评价,但受某种情绪的影响,一些人将此视为民营企业有“原罪”并进行谴责、批判甚至要求进行追究。这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某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甚至还影响了某些司法行为。这对民营企业家造成了一定心理压力。
(4)民营企业自身素质提高尚有不小差距。
——劳动纠纷不断增加。当前,民营企业的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和安全卫生等劳动纠纷案件发生的比例和频率虽然并一定高于其它企业,但案件发生的总量和增长率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这既与民营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快速增长有关,也与部分企业不遵守甚至无视劳动法律法规有关,还与政府某些部门的监管不到位有关。
——社会诚信意识仍有不足。商标假冒、产品伪劣、财务失实、偷漏税款等问题仍在部分民营企业中存在,在一些地区和领域还比较严重。这些现象往往比较多地发生在一些中小民营企业身上。
——资源环境问题有所加重。受技术、管理水平因素和某些人为因素影响,相当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经营比较粗放,由此带来资源浪费加大、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这在加工行业的民营企业中比较突出。
——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近来,社会不时披露一些发生在民营企业身上的违法犯罪案件,比较多的是发生在民营上市公司之中,以及在房地产领域、银行信贷领域和商品交易及物流领域等。特别是发生在与政府打交道过程中的权钱交易和商业贿赂,引起了群众公愤,造成了不小负面影响。
二、民营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与长期历史任务,它需要13亿人民共同努力,需要社会各个阶层与群体共同发挥作用,其中包括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大力参与和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当前,社会上有部分人或有意或无意、或直接或间接地将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和谐的矛盾与问题,同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联系起来。关于这一问题,应当采取客观、全国、公正的态度。首先必须看到,社会不和谐因素不仅阻碍了整个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也阻碍了民营经济的正常发展,民营经济也是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受害者。如政策待遇不平等、市场竞争不公平,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公正,市场秩序不规范、社会治安不稳定,官僚作风和官员腐败等等,这些不和谐因素,已经成为民营经济正常和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同时,也要指出,当前的某些不和谐因素,有的就存在于民营经济之中。如在部分民营企业中存在的工资待遇低、劳动条件差,产品假冒伪劣、环境生态破坏,商业欺诈、商业贿赂,等等,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秩序。但更应当指出的是,从整体上看,民营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要真正推进社会和谐,必须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有:
一是推动经济发展。(略)
二是维护社会稳定。(略)
三是促进社会公平。(略)
四是提高生产效率。(略)
五是带来创造活力。(略)
六是增大民众财富。(略)
七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略)
八是平衡地区发展。(略)
九是贡献公益事业。(略)
三、2007年民营经济发展趋势
1.宏观经济形势背景。
2007年中国的宏观经济仍将保持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态势,这为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条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与稳定,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完成善,针对当前的突出矛盾与问题进行预调与微调;将更加注重落实,不断增强政府的政策与行政执行力,提高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有效性。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中央提出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率为8%左右,实际可能达到10%左右,与2006年基本持平。在经济仍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央强调要将经济工作的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四个着力”上,即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主问题。这“四个着力”,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2.重大法律政策背景。
2007年,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新的法律政策,这将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
比较重大的法律政策主要有:
一是《物权法》制定。(略)
二是《企业所得税法》出台。(略)
三是金融体制改革加快。(略)
四是“非公经济36条”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略)
3.发展趋势判断。
一是民营经济继续保持高于全国水平快速发展,但增长率相对下降。(略)
二是民营经济效率与效益进一步提高,但企业间差异扩大。(略)
三是民营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但仍面临种种困难与矛盾。(略)
四是民营企业“走出去”将明显加快,但总体水平尚待提高。(略)
五是新的社会阶层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但人员差别日益明显。(略)
四、采取更积极政策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全面落实“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
全国推进“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的实施,必须切实遵循中央要求,着力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规定。凡不符合宪法及其相关法律(包括即将通过的《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等)中有关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定的法律法规,凡是不符合“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的政策及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政策,都要进行清理和修改。
二是认真检查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各地区各部门要将此作为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方面,凡未制定“非公经济36条”配套实施政策的,都要及时制定,正在制定的,要加快步伐,尽早完成;凡已经制定了的,要对实际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推动措施的切实执行。
三是切实解决行业准入问题。垄断行业、重要领域准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有利于真正实现加快行业发展、维护行业公平、保障行业秩序等三方面目标。为此,要按照民主化、公开化、科学化、程序化的要求,充分听取和尊重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意见与建议,避免国家政策出现局部性的利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