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9400000024

第24章 门外谈戏

当我还是一个十岁孩子的时候,就迷上了婺剧,觉得这是天底下最悦耳动听的戏剧,“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十八岁离家游学,他乡遇知音——越剧,中途移情别恋,“与我心有戚戚焉”;四十岁邂逅京剧,不惑之年竟为其所惑,“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而今倦鸟思归林,才知天下本无最悦耳动听的戏剧,只有最适合脾胃的戏剧——婺剧,“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已。

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土,离开了孕育婺剧的八婺大地,蓦然回首,或许视野可以更加开阔一些;从婺剧到越剧,从越剧到京剧,再从京剧回到婺剧,兜了一圈,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或许态度可以更加超然一些。

是京剧祖宗,还是堂兄?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生前曾说过:“京剧的前身是徽戏,京剧要寻自己的祖宗,看来还得到婺剧中去找。”

有人有意无意把这句话奉为“尚方宝剑”,据此认为,京剧是国剧,可婺剧是京剧的祖宗,仿佛是无比尊崇的戏剧“太上皇”。

二百多年前,安徽徽州的徽班进京以后,与汉剧合流,逐步演变成国剧——京剧。同时,徽戏流传到相邻的浙江金华,跟金华的方言和乡土音乐结合,变成婺剧的六大唱腔之一。京剧和金华徽戏,都是徽州徽戏迁移他乡,与当地语言、音乐结合以后繁衍下来的后代。他们有共同的祖宗,彼此之间有血缘关系,可以说是堂兄弟,婺剧怎么会是京剧的祖宗呢?

至于为什么梅兰芳要从婺剧里寻找京剧的祖宗,那是因为当年京剧发展壮大以后,倒流到徽州,反而将自己的老祖宗徽戏淹没了。由于地域相对封闭,金华一带并没有多少京剧的市场,所以徽州徽戏的遗传基因,在古朴的婺剧徽戏里,得以比较原始地保存下来。就像现在的基因鉴定,如果没有直系亲属,可以找旁系亲属。

是重念白,还是重打斗?

网上热议浙江省金华市婺剧团排演的《二度梅》,一片叫好。正当我看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听到几句标准的普通话,显得特别刺耳,不免扫兴,原来请了一位北方的高明跑龙套。跑龙套的将就一下算了,毕竟戏份也少,念白不多;更有甚者,连正儿八经的角色,也由北方演员来演,也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是说婺剧团不能聘请北方演员,而是北方演员应入乡随俗,学会婺剧的唱腔和念白,否则最好免开尊口。听说浙江龙泉实验婺剧团聘请了一位山东籍的武旦,能够说一口地道的缙云土话,殊为不易。南方人学讲北方话本是困难,而北方人学讲南方话更是难上加难。

据知情者称,聘请北方演员的原因无非有这么两条:一是工资较低,节省成本;二是擅长打斗,吸引观众。现在不少民间剧团生存困难,演员的工资水涨船高,而演出的戏金没有同步上涨,有点揭不开锅,聘请北方演员节省成本,情有可原。但是,如果为了擅长打斗而聘请北方演员,恐怕有点本末倒置了。

戏剧表演的程式包括唱、念、做、打,为什么念排在打前面?因为念比打更重要。为什么电影看了一遍一般不要再看第二遍?因为情节已经了然于胸,一遍足矣;为什么戏剧看了一遍又一遍,总也看不够?因为与其说去看戏,不如说去听戏,就像听音乐一样,百听不厌。听戏无非是听唱腔和念白,“千斤念白四两唱”,可见念白的重要性。相信多数观众像我一样,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会选择念白而放弃打斗。打斗不够精彩,那是水平问题,还可以凑合;念白用普通话,让人怀疑还是不是婺剧,无法接受。打斗固然也很重要,但如果纯粹为了打斗去看婺剧,还不如看电影武打片或者杂技表演,那才惊心动魄!

是固守农村,还是进军都市?

只有百年历史的越剧,一起步就打入上海滩,从而风靡半个中国,成为我国的第二大剧种。越剧的发展奇迹,不由让人产生遐想:婺剧能不能走出浙江金丽衢,走进沪杭大都市?

地方戏的唱腔和念白,建立在各地“官话”的基础上,而“官话”又深受方言的影响。婺剧的唱腔和念白,大致是浙江金华的“官话”,譬如“如此”、“书”、“树”的发音,就很有地方特色,跟普通话相差十万八千里。一种地方戏能不能顺利向区域外推广,跟方言的通融性有一定的关联。

越剧和婺剧都发源于浙江,属于吴方言区,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亚方言区。据复旦大学教授张世禄先生考证,吴方言区分为北方亚方言区和南方亚方言区。在北方亚方言区内,各种方言区别不大,相互可以听懂;而在南方亚方言区,十里不同音,相互不能听懂。越剧发源地浙江嵊县属于北方亚方言区,与杭州、上海一样,推广时遇到的语言障碍比较小;婺剧发源地浙江金华属于南方亚方言区,与杭州、上海分属不同的亚方言区,推广时遇到的语言障碍就比较大。婺剧要走进沪杭等大都市,首先面临语言障碍。杭州人听金华话,跟听外语一样,还以为是日语呢!

实际上,参加杭州婺剧联谊会的,都是在杭州工作的金丽衢人士,不太有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他们从小听婺剧长大,情有独钟,所以在异乡呼朋引伴,成立了这么一个自娱自乐的组织。倒是有不少从小喜爱婺剧的人,自从踏上杭州这块土地以后,移情别恋,越剧成为最爱,婺剧退居其次,包括曾经的我。尤其是浙江缙云的大学毕业生,在杭州创办了婺剧网,转而创办越剧网,创办业余越剧团,搞得红红火火,不亦乐乎。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生命周期,曾经赫赫有名的弋阳腔和海盐腔,而今安在?已经四百岁的婺剧如今面临的不是焕发青春的问题,而是延缓衰老的问题,这是历史铁律。当务之急,不是考虑如何扩充婺剧的地盘,而是如何巩固金丽衢等传统“根据地”,让这“星星之火”不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熄灭了,最好还能够掀起一个小高潮。

三十年来,看看有多少专业婺剧团解散了,有多少民间婺剧团熄火了?浙江浦江是著名的乱弹之乡,“浦江乱弹”曾经风靡浙赣,而专业的浦江婺剧团居然在二零零三年解散了,民间剧团也不成气候,老百姓要看一本像样的戏,都不能够。婺剧这个四百岁老人,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也衰老得太快了吧!这才是热心人士应该担心的。

现在,地方戏普遍走下坡路,跟越剧发家的时代背景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一百年来,电影分流了戏剧的观众,电视分流了电影的观众,网络分流了电视的观众,接下去以3G手机为载体的移动网络,必将分流固定网络的观众。所以,婺剧何时挺进沪杭大都市的话题,不是当务之急,可以暂时放一放。

是守成,还是创新?

创新是吸引观众的“兴奋剂”,是延缓衰老的“青春宝”。

远的来说,四百年前,婺剧的雏形是什么样的?谁也不知道,可能是农夫的田歌,也可能是送葬的哭腔,再到后来的坐唱,是不是创新?从坐唱到上台表演,是不是创新?近的来说,从男旦的雌雄喉,忽阴忽阳,到徐汝英的自然发音,行云流水,是不是创新?答案不言而喻。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的婺剧。

有人说,婺剧是几百年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多少代人的积累,凝聚了多少老祖宗的血汗,不能改变。历史悠久不能成为固步自封、拒绝创新的理由。婺剧不是珍藏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活跃在乡间街头的活艺术,活在千千万万观众的心中。而观众是活生生的,观众的审美情趣是变动的,一百年前的观众,与现在的观众,口味是一样的吗?就是我们这一代观众,跟我们父母一代观众也是不同的。儿时跟母亲一起去看戏,她不认识字,遇到演员有大段的唱,因为听不懂,就说“冗长”,不耐烦,而我正好相反,眼睛盯着幻灯片,看得津津有味。对母亲来说,看着打斗火爆的场面、粗犷夸张的动作,已心满意足;对我来说,虽然也很喜欢,但总不过瘾,觉得有所欠缺。随着观众审美情趣的改变,婺剧的表演也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要创新,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化遗产。现在的演员,最主要的问题是继承不够,没有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几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钻研,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如何创新?这也难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受到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年轻观众被分流,舞台前经常剩下白发苍苍的老人,婺剧演出市场萎缩,部分专业剧团解散,业余剧团萎缩,许多优秀演员为了生计,不得不忍痛改行,演戏先要填饱肚子啊。

如今,创新成了有人偷工减料的“遮羞布”,变成瞎搞。有些民间剧团,简化了固有的表演程式,你如果提意见,他马上答复:“创新了。”原来的音调比较高,有人唱不上去,降低半拍,你如果提意见,他马上答复:“改革了。”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样我们可以说“越是地方的,越是全国的”,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与众不同的个性,个性越鲜明,就越有生命力。婺剧之所以在全国地方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在于鲜明的个性——文戏武做,武戏文做。婺剧创新,不是要改变婺剧的这种个性,而是要张扬个性,在这个“文”字上加以完善和提高,使艺术之树常青。

作为婺剧界一枝独秀的翘楚,浙江婺剧团半个多世纪来不断创新,硕果累累,改编了许多传统名剧,起到了去芜存精的效果,堪称典范。譬如原来的《辕门斩子》中,杨延昭要斩杨宗保,谁来说情都没用,穆桂英上场,简单几句唱,就把事情搞定。著名演员葛素云觉得意犹未尽,人物性格也不丰满,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佘太君来自少数民族,激发了她的灵感,编写了穆桂英的一大段唱词,不仅增加了穆桂英的戏份,而且使整个故事有理有节,更能服人。

婺剧的传统剧本都是民间艺人写的,有的过于简陋和粗糙,要以《辕门斩子》为榜样,加以改编,让故事情节更充实一些,感情世界更丰富一些,人物形象更丰满一些。

是兼收并蓄,还是画地为牢?

作为一个人,提倡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吸收新知;作为一种戏剧,也要兼收并蓄,不断吸取兄弟剧种的营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那种“祖宗成法不可变”的僵化思维,是画地为牢,只能切断滋育婺剧的营养,使婺剧之花迅速枯萎。

“文戏武做,武戏文做”,婺剧从理论上讲是文武双全、刚柔相济,完美无缺了。实际上,婺剧长期扎根于农村,为了吸引舞台前的农村观众,历史上的草台班子在表演的时候,比较注重做功的夸张剧烈、音乐的大锣大鼓、唱腔的高亢激昂、念白的诙谐幽默、打斗的精彩纷呈,相反,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不够深入,脸部表情也不够丰富。虽然专业剧团与民间剧团艺术水平不同,民间剧团也有高下之分,我以为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网上有戏友推荐某民间剧团演的《狄龙案》,其中狄夫人发兵回京一段,唱腔慷慨激昂,动作夸张剧烈,按理说表情焦躁愤怒,可那张年轻漂亮的脸,居然冷若冰霜,毫无表情。不知是演员没有注意到,还是导演本来就没有要求,或者是集体无意识——婺剧就是这样的,那就令人悲哀了。

婺剧创新的途径,除了细化、丰富和充实剧本以外,应该以我为主,借鉴兄弟剧种的成功表演经验,尤其是借鉴京剧青衣和越剧花旦注重情感表演的经验,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在一个“文”字上下功夫,做细做深做透,真正做到“文戏武做,武戏文做”,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而不能画地为牢,以为传统就是金科玉律,一丝一毫都不能改变。

越剧确实有风格单调、过于柔靡的缺点,也有细腻委婉、优美舒张的优点,尤其擅演注重情感的文戏,值得婺剧借鉴。譬如《红楼梦》的改编成功,让多少青年男女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小说《红楼梦》,我先后看过六遍,至于越剧《红楼梦》,我先后听过多少遍,已经记不清了。脑海中老是萦绕着一个梦想,有朝一日能不能排一出风格迥异的婺剧《红楼梦》?在我的老家,正宗的八婺大地,越剧似乎更受广大观众尤其是女性和老年观众的喜爱,婺剧的地盘正在被蚕食,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最近,看了原浙江缙云百花婺剧团排演的《宇宙锋》视频,不由得眼前一亮:赵艳蓉几次出场,表情场场不同,一场是夫妻新婚的喜,一场是公公被害的悲,一场是得知进宫消息的怒,一场是在宫殿里假装的疯,主演陈丽俐感情之细腻、表情之丰富,在婺剧年轻旦角中出类拔萃。追问陈丽俐的出身,曾经是越剧的花旦,或许是吸收了越剧表演的营养。

正如四十岁的中年人可以向二十岁的青年人学习网络知识一样,四百岁的婺剧也可以向一百岁的越剧学习文戏。其实,婺剧四百年的发展史,正是一部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历史。乱弹发源于浙江浦江,可谓土生土长的声腔,它吸收了明代以后一直居于婺剧诸声腔中正宗昆曲的精华,称为“昆乱”,又吸收了徽戏的营养,称为“徽乱”。在著名乱弹剧本《双阳公主》中“落叶萧萧草原秋”一段,前面是昆曲的“昆头”和“小桃红”,再自然过渡到乱弹曲牌,从舒缓低沉到高亢激昂,正是“昆乱”完美结合的典范。

正像唐代诗圣杜甫所说的“转盖多师是汝师”,只要坚持以我为主的立场,婺剧就可以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成为延缓衰老的“青春宝”。

同类推荐
  • 一世珍藏的美文130篇

    一世珍藏的美文130篇

    本书收录了成就最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美文,所选作品是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中外名家名作,或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或思想深刻、耐人寻味,或以情动人、感人肺腑,令读者领略文学艺术的神奇魅力,吸取文学大师的人生智慧。
  • 远去的书声

    远去的书声

    本书为散文集。作品分三部分,以“书肆书语”“书人书语”“书外偶记”三个篇名辑录了作家的64篇散文作品。散文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作者不为喧嚣的市声所动,过着行则书肆,卧对半床书的简朴生活,宣扬了读书“是吾辈常事”的高贵品质。
  • 莎士比亚情诗录

    莎士比亚情诗录

    本书收录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十四行诗集》、《莎士比亚全集》等书中的情诗录百余篇。书后还附有莎士比亚年谱。
  • 燃烧的红烛

    燃烧的红烛

    张家界这地方,出奇山,出秀水,出异物。单以花言,便有鸽子花、龙虾花、五色花等珍稀品种。鸽子花即“中国珙桐”,系冰川运动的孓遗物,全世界仅我们中国极少数地方幸存之;龙虾花多长于金鞭溪一带,模样酷似龙虾。遥想远古时候这里曾是一片海洋,便自然会生出纷纷的想像;绝无仅有的五色花,长于景区内的神仙湾一处。
  • 韩愈·柳宗元诗选

    韩愈·柳宗元诗选

    韩愈、柳宗元不但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盟主,也是中唐诗坛的领军人物。韩愈以文为诗,戛戛独造,诗风雄奇怪异;柳宗元的诗深婉幽峭,精艳工致,深得楚骚遗韵。二人的诗歌影响深过错,受到当时及后世许多诗人、学者的高度评价。本书依据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精选韩诗52题67首,柳诗59题63首,按创作时间先后分别编排,对了解二人诗作极有帮助。
热门推荐
  • 帝国隐后:血砂

    帝国隐后:血砂

    兼吞六国一统江山又怎样?换不来她一句“我愿意”。没有她,他情愿后宫无主,做一个孤独的始皇帝。一代丹砂女王,礼抗万乘名显天下,竟敢忤逆帝王之意,只因她要的不是虚名。倾尽所有为他打造帝国基业,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他。爱,不是予取予求,而是可以更多。
  • 食人魔德鲁伊

    食人魔德鲁伊

    卡索前世是一位刀工出色的厨师,而现在他继承了食人魔德鲁伊这一古老的传承。只要吃掉魔兽,就获得这只魔兽的变身能力。泰坦独角仙、史前跳骚、噬灵蝶、钢铁之虎、瀚海独角鲸、天青白龙王……。且看他如何打破万年前的黑暗断层,吃出一个朗朗乾坤,吃出一个辉煌大世。
  • 天命之修神

    天命之修神

    杀神佛!灭妖魔!天命之人?已天命我?不!这天!若敢逆我!我定灭天!
  • 中风论

    中风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营销总监的故事

    营销总监的故事

    一所民营医院高薪聘请的营销总监,他的工作,生活和爱情的故事,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职场的艰难,生活的矛盾和爱情的困惑,办公室恋情,是对是错?双独家庭,如何面对婚姻,养老的矛盾,如果是你,男主或女主,会如何选择?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龙陨剑渊

    龙陨剑渊

    天生异象妖孽降世,少年的成长之路需要无尽的磨难与血腥的陪伴,一杆天戈断尽轮回,一句誓言坚守万年……吾为天帝谁人敢称尊…为她一人屠尽世间神魔…
  • 综漫之梦幻世界

    综漫之梦幻世界

    南宫云洛穿越到约会大作战,无限斯特拉托斯……开始了自己的“拯救”的世界传奇。
  • 家庭教师同人我的云

    家庭教师同人我的云

    蝴蝶效应所产生的云雾守护者,与云和雾的相性好像都很好...?
  • 《资治通鉴》故事500篇

    《资治通鉴》故事500篇

    本书从历史名著《资治通鉴》中精选500则故事原文,加以注释、翻译、点评,旨在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使读者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