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9000000025

第25章 十年“养生经”两位执著人

他俩一个81岁,一个93岁,分别来自永康和宁波;他俩的人生都历经风雨、饱经岁月沧桑;离休后,他俩走到了一起,共同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方式为社会发挥余热——

2007年岁末,记者在金华杨思岭社区见到了两位鹤发童颜的耄耋老人——杨富芝、曹学然。谈起两人自掏腰包用十几年的时间整理出版图文并茂的《按摩保健养生法》(上中下三册),全部免费赠送众乡邻一事,杨富芝、曹学然乐呵呵地说,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杨福芝:人生一宗旨——健康和奉献

“中年丧子、老年丧妻”,人生的两大痛,81岁的杨福芝都经历了。逝去的岁月里,杨福芝可谓饱经人生大起大落、尝尽人世间冷暖甘苦。但谈起往事,眼前的杨老伯满脸是参悟人生后的淡然。

1943年,13岁的杨福芝离开家乡永康随父亲到昌化。第二年春天,杨福芝考进昌化师范,毕业后,杨福芝成了永康芝英镇前山村的一名教师。当时有新四军地下党在村里活动。老人说,在一个叫应飞的新四军干部宣传介绍下,杨福芝离开家乡到缙云新四军六支队军政干校学习。三个月后,1949年5月浙江省解放了。杨福芝被组织上派去接管武义,当了工作队队长兼武义共青团筹备组负责人。

1950年9月,杨福芝被派到上海华东团校学习。华东团校组织人员参加“土改”,随后杨福芝被派到福建南平市搞土改。土改结束后,杨福芝回华东团校学习,之后被组织上分配到浙江团省委办公室。因为爱人在金华地委组织部工作,1953年,杨福芝调任金华团委书记。1955年,当地政府根据上级指示,开始审干整风工作。杨福芝先是被下放到农村锻炼,1961年又被调至金华农业局分管畜牧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杨福芝先是被关“牛棚”,后被下放农村,之后到金华塘雅乡当普通干部。这些政治风波,杨福芝的爱人也波及了,时任局长的她也被下放到了农村,后来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得了不治之症。1977年,粉碎“四人帮”后,杨福芝被调回城里,在金华县粮食局饲料公司上班,后任饲料公司经理。这年,杨福芝的妻子撒手人寰,时年48岁。几年后,经人介绍杨福芝再婚。也许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两个月后,这场婚姻即以离婚收场。之后,老人再没续弦。

杨福芝告诉记者,对工作自己一直是“做一行,爱一行,出成果一行”。杨福芝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到粮食局饲料公司工作后,他看书、查资料、四处收集信息研究家养动物配合饲料。结果他研究出的配合饲料在全国推广。《人民日报》为此还做了专题报道,杨福芝由此也被推到前台,到省里、到中央介绍经验。

杨福芝说,20世纪60年代,自己和爱人身体都不太好,他已开始意识到了保健问题。1978年,他开始钻研畜牧饲料配方,那些配方里通常有三四十种东西,其中有些成分以微克计算,他就联想到人类,人不也是动物吗,每天吃的东西是不是也要讲究?

1989年,离休后的杨福芝开始了养生保健的研究,先后参加了金华老年大学的养生保健知识班、针灸按摩推拿班、安徽医科大学函授大学的学习。学习期间,杨福芝还多次受到表扬,被评为学习先进分子。安徽医科函授大学后来还把金华市区的函授点设在他家。

此外,杨福芝还买来大量有关医学方面的书,一个人关起门来钻研。记者在杨大爷70平方米的家中看到除书柜外,其他柜子里、茶几上放的全是古今中外有关医学方面的书。学习结果是“不管走到哪里,人家都以为我是医生呢!”杨福芝笑着说。当时,老年大学里有一位朱永茂大爷,因为淋巴细胞癌开刀,术后医生让他做化疗。杨福芝认为,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并不适合化疗。有心的杨福芝还把不适合化疗的理由从书上查出来,复印给朱大爷,让他带给有关专家看,最后专家们的意见也是不用化疗。目前,85岁的朱永茂老人身体状况良好。

看到亲朋好友众乡邻时不时来请教,杨福芝就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大家的要求,以权威著作为蓝本,先后选编了《糖尿病食疗、药膳》、《老年膳食保健》、《骨质疏松症与营养疗法》等资料3000多册,无偿地送给需要的众乡邻。

1996年,老人的大儿子不幸得了白血病去世了,儿媳改嫁后,老人就把10岁的孙子接过来一起生活,如今孙子已是厦门传媒大学的学生了。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服用药物治疗慢性病的副作用已引起了医学界和广大有识之士的普遍注意。而“穴位按摩疗法”安全、方便、经济,自古以来,医生不但用它治病,还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好帮手。从1995年起,杨福芝和老年大学的同学曹学然即开始着手收集相关按摩保健资料。为了编好这套《按摩保健养生法》,同时使这套书在专业上让人信服,他俩还特别邀请金华中医总院的冯祯根、人民医院的施康能等医学专家把关。出版前几个月,对没有老伴的他俩,出书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两人每天差不多要花8~10小时在这套书的编排、校对上。

2007年1月,在婺城区委宣传部和区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图文并茂的《按摩保健养生法》出版了。首次印刷2000套,其中,两位老人出资1.8万元印了600套,送给老年大学的朋友。这些人看完后爱不释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600套只剩两套,两位老人商量后,将最后两套书捐给金华市图书馆。

“能让更多的人健康长寿是我出书的目的和宗旨。”杨福芝如是说。

曹学然:人生两大宝——知识和健康

谈起与老年大学同学杨福芝一起编印“养生经”赠众邻一事,93岁的宁波老人曹学然乐呵呵地对记者说:“这还得从我改名字说起。”

从旧政府的学徒、公务员,到新中国的农民、离休干部,老人一辈子历尽坎坷。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老人都以乐观开朗的精神,将知识和健康这“人生两大宝”牢牢地揣在怀里,赢得了无数个“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41年4月,正是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岁月,曹学然流亡到了金华,时年25岁。他的弟弟在半路上参加了伪军。曹学然到了人生地不熟的金华,一个人在街头流浪。一天,又饥又饿的他在街头发现了一块“金沪甬难民收容所”的牌子,想想自己的处境符合难民的条件,便走了进去。接待他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很慈祥。老先生告诉他,收容所里免费提供吃、住、穿,但有一个条件,入住者必须在金华当地找一个担保人。曹学然在金华举目无亲,到哪里去找担保人?正当他急得不知所措的时候,老先生开口同意当他的担保人,并且很快帮助他办好了入住手续,使得曹学然感激涕零。

不久,收容所组建一个青年服务队去慰问前线的抗日部队,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曹学然积极报名参加了。当时的战争形势非常危险,有一次,服务队与日寇遭遇了,队伍被冲散。曹学然被迫爬上一列运煤的火车逃回来。曹学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的青年服务队归三民主义青年队领导。因日寇进逼,国民党退却,青年服务队被解散了。

曹学然在国民党的专员公署里认识了一位名叫蔡一民的领导,蔡一民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在浙江省的地下工作者。在蔡一民的引荐下,曹学然成了专员公署机关里的一名办事员。1943年蔡一民调任武义县县长,曹学然跟着他到武义县政府工作,在民政科当科员。两年后,曹学然调到金华县当民政科户籍指导员,一直干到了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曹学然于1949年5月在金华四牌楼开了一家书店,取名“新生书店”。那阵子,他经常一个人跑到杭州、上海去进新书。他开书店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主要是为了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因物价上涨等因素,书店于次年2月关门了。

这时,他听说蔡一民已在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委工作,便跑到杭州去找这位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领导。蔡一民便留曹学然在省农工民主党机关从事党务工作,一直干到1955年。1955年8月,厄运降临到了曹学然的身上,在农工民主党浙江省代表大会现场,有人揭发曹学然是混进革命队伍里的反革命分子,百口莫辩的曹学然被“双开”。当时,曹学然的爱人在金华教书,他就回到金华当了农民。这田一种就是26年。这26年里,曹学然不停地向组织上提出申诉,表白自己对党的忠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根据党的“拨乱反正”政策,组织上经过调查核实,给曹学然平反,于1986年9月给他落实政策,办理了离休手续。面对这迟到的公正,曹学然的心里很坦然。饱经沧桑的他决心发挥余热,为国家和社会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落实政策后的曹学然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进了金华老年大学,成了该校年龄最大的一名学员。从1990年起,曹学然与杨福芝一起,成了老年大学按摩推拿班的同学,两人一面听课,一面自学保健知识。从初级班到中级班到提高班,十年来,学习从不间断,同时还一起报名参加了安徽医科大学函授大学的学习。

让记者肃然起敬的是,老人还热衷做慈善事业,先后资助了两名贫困生入学。曹学然说,自己原名“根福”,读书时改名为“学荣”,参加革命工作后,又改名为“学然”,意为“学然后知不足”。结束采访时,两老还向记者总结了他们的“健康长寿经”:一、消除内外压力,保持心态平衡。二、平衡营养需要,选配合理膳食。三、坚持适当运动,每天步行八千步。四、预防疾病在先,有病及时治疗。五、学习养生知识,指导每天实践。六、奉献助人为乐,乐能健康长寿。

两位老人欣慰地告诉记者:“我们编的书,还流传到加拿大、香港、上海了呢……”原来去年清明的时候,曹学然在上海将书送给了一位加拿大华侨,那位华侨非常喜欢,还回赠给曹学然和他的弟弟每人一件羊毛衫。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收集的资料,出一些有关食疗方面的书,是我们下一步的打算。”杨福芝如是说。

同类推荐
  • 20世纪大富豪

    20世纪大富豪

    本书收录了作者20余年来在《宁波日报》和《人民日报》这两家报纸服务时,发表的一些新闻作品和随感,内容包括见证三峡、重庆履痕、雪泥鸿爪、强词夺理、旧闻拾遗、人海觅珠、说长论短等。
  • 中文系是治愈系

    中文系是治愈系

    作为70后的大学教授,遇到90后的学生,将会发生什么?这是一本关于70后作者在大学中文系教书的实际体验,谈及人文、青春、成长问题的方方面面,既“文艺”,又“普通”,在幽默欢乐中反思中国式大学教育,作者入乎学术,出乎文艺,游刃有余,操文艺的刀,割学术的瘤。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酸甜苦辣兼备的真实的治愈。在70后老师和90后学生的交锋碰撞中,中国大学教育未来的希望可能正在萌芽。
  • 藏羚羊的那些事儿

    藏羚羊的那些事儿

    这是一本全面、立体地介绍可可西里和藏羚羊的散文。作者把他五十多年,特别是最近几年间目睹的可可西里的变化和藏羚羊的命运以及自己的感受用灵动的文字记录了下来,不乏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读性强。阅读此书等于亲历了一回可可西里。
  • 宋词之美

    宋词之美

    本书介绍了宋代22位著名词人的代表词作,主要以爱情为主题。作者通过介绍每个词人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将爱情、生活、理想抱负等人生主题融汇在一起,向读者多方面地展现每一个词人同时,作者也加入了自身的评论和感悟,并附有诗人小传。
  • 激情岁月(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激情岁月(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热门推荐
  • 耀日主宰

    耀日主宰

    几亿年前,一场卷入整个仙界的大战爆发,九大主宰,各方道祖纷纷出手·····时光飞逝,在遥远的人界,一个平凡的少年带着一面金色的镜子踏上征途······
  • 邮归途

    邮归途

    一件爷爷留下的遗物,一张张精致的邮票。时间总是匆匆流过,覆盖的是我们不注意的事情。一条条被留下的线索,指引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倘若东西还在,那它承载着的记忆,又将告诉我们怎样的故事……
  • 东北保家仙之常三太奶

    东北保家仙之常三太奶

    刘家镇是个四面环山的偏僻山村,刘家镇的南面,有一条村民谈之色变的山沟--柳树沟,传说柳树沟十分的邪门,鬼怪横生,阴阳混沌。而就在我七岁那年,却意外的被野狼叼进柳树沟。没想到却因此发现我命里注定是常三太奶钦定的“出马仙儿”,从此经历无尽的磨难,在最终修成仙术,驱妖降魔,降服无恶不作的“白仙”,庇佑刘家镇的安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似梦非梦之黑夜里的那只猫

    似梦非梦之黑夜里的那只猫

    一个对吸血鬼独爱的女生,遇到了他们,之后竟变成了他们的同族,又遇到了另一个冷酷的女生,和一只可爱的猫咪,他们会发生什么呢?
  • 下一秒忧伤

    下一秒忧伤

    流传了千百遍的故事,还没开始,已经悄悄落幕,谁会在心上留下一缕墨痕,谁肆无忌惮地闯进了我的生活,谁哭了笑了,谁对了错了,谁又头也不回地离开,留下纤长的逆光背影充斥了我的整个世界,摇摇晃晃地坠落。不过是一个质点的距离,却,遥不可及。我沉默,雨泪交融,这样的诗情画意,还在演着我的独角戏,来衬托你们的双人舞,哪一个,更动人……——落星宸
  • 最后一个丧乐手

    最后一个丧乐手

    我叫钱小乐,是吹手班钱家班最后一个丧乐手。父亲和爷爷都因为送鬼身亡,在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我发现了一本《丧门驱鬼术》,里面竟然藏着驱鬼的一百零八种神术……
  • 少女前线狂想曲

    少女前线狂想曲

    尘土之下,埋藏无数无名英雄的枯骨;遗迹之上,生者上演明争暗斗的角逐。穷尽漫长人生最传奇的一段,书写下战争默示录与人形启示录。
  • 星夜未央

    星夜未央

    这是一个城市的穿越,这是一部史诗的开始,是一个传奇的源头,它还是一个故事。机器与傀儡的碰撞元素与钢铁的对决科学与魔法的融合它最终还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故事
  • 我武乾坤

    我武乾坤

    乾天漫漫,坤地茫茫,我命由我,武炼巅峰!天元帝国,以武为尊,弱者命如蝼蚁,强者万人景仰!少年方胜,从小习文,才华卓越,但却一心求武!偶得家族传承一颗黑色的神秘种子,从此逆天出世,武道飞升!“他日,我武乾坤,必定横扫苍穹,复我易家之名,必定天地皆知!”少年,逐步登天,武掌乾坤!
  • 盛世倾城:独宠小刁妃

    盛世倾城:独宠小刁妃

    叶轻澜,22世纪王牌特工,一朝穿越,却成为人人嘲讽的废柴。太子为了白莲花退婚?切,姐不稀罕,渣男配渣女!美男师傅青睐有加?抱歉师傅,我们不约!师徒恋神马的最讨厌。某大神拦腰一抱,衣玦飘飘,直奔洞房:“小轻澜,你是本座的!”某女挣扎呐喊:“大神,你的节操呢?”大神风轻云淡:“碎了!”某夜,被大神‘压榨’后的某女憋屈着小脸,拽着衣袖商量道:“大神,今夜我们只看星星可好?”大神邪魅而笑,心领会神:“原来小轻澜喜欢这口……唔…既然这样,本座满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