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剧丹青
翘英先生在上期《明周》提到两部“长剧丹青”,一是《轮流传》(不是“轮流转”),二是《名流情史》。《轮流传》的缘起不知和我以下的记忆可有一丝半点关系:七六年时我很喜欢一部英国电视剧叫THE GITTERING PRIZES,剧中以剑桥为背景,写几个大学生的生命之旅。有次与甘生谈起此剧,一定说了很多的它怎么怎么好。最近THE GLITTERING PRIZES首次发行DVD,盼望有此一日的同道中人原来是詹德隆。当我从影音店把光盘拿到手放进机器看毕第一集,每一分钟我都兴奋如昔。英国电视剧一向给人老气横秋之感,但它的优点正是“字正腔圆”经得起时间考验。于是急传电邮给詹先生,他却比我更紧张:因为怕重逢不如当初相识。
电视剧只能成为经典(CLASSIC),却不能“老”(AGED)。多年前无线《狂潮》的录映带重新出土,一百多集去芜存菁,只保留了石坚李香琴狄波拉周润发缪骞人和一点点苗金凤的主线。这样做自有其明智之处,更是我等“陈韵文迷”的一大喜讯:可以更集中研究哉丝(陈的洋名)的“青葱岁月”。
重看《狂潮》程一龙一家人的“百态图”,李香琴的程太与今日的嫲嫲(奶奶)真是两个星球的人。程太再乡气,都是出自摩登手笔的乡气。哉丝对待笔下人物总是痛爱有加:明知道丈夫嫌她老土,于是更不放过可以炫耀的机会,例如充满时代感的女儿。人前人后装作漫不经心:“我们思嘉……”我超爱那位表面慢条斯理,其实永远来不及争取他人认同的程太。
哉丝写人,与甘生是双绝。不过哉丝修的是另一门派,甘生刁钻,哉丝幽默。甘生连诮带打,哉丝见微知著。甘写对白是心理活动迂回曲折,哉丝则是逻辑推理环环相扣。两位都是高手。只可惜两位的最重要作品竟遭遇同一命运:见弃于香港人的品位。
但我想甘生也会同意哉丝帮角色改名字是神乎其技。《轮流传》里解文意翟粤生黄影霞王颖儿均恰如其份,但《名流情史》中的张海盈张海华孙奕凌容剑眉容剑慧张干持等都在平凡中透着每个人该有的一股气。多年前在嘟嘟手上借过一卷《名流情史》,里面有谭家明操刀的夏威夷外景部分,米雪的樊琳黛以三点式火拼郑小姐,堪称“孤本”。可惜这次谭家明电视作品回顾展来不及把它双手奉上。
2009年8月23日
作者编剧
直至回放的今天,我仍然无法认同无线的《创世纪》好看,但,如果说它因为让香港人看见想看的东西(自己?),所以成为近期城中话题,我便不能有异议了。正如有些人不会明白,二十八年前的《家变》为什么今天仍有人愿意把刚出炉的VCD买回家一集一集重温,如我。
答案是为了编剧陈韵文。《家变》是陈韵文在无线的最后一个剧本。我记得剧集播出一半之后,我已在当时的丽的电视跟随她创作《追族》(张国荣唱主题曲)。回想起来,七十年代末的这一切好像从没发生过,纯然是我的想象,除了我对陈韵文的崇拜。
很多人怀念哉丝(陈的洋名),是她的音乐品味和主持深宵电台节目时磁石般的声线。我却是由她的电视剧本开始。第一出是《相见好》。没有一出以小夫妻生活情趣为主题的处境喜剧可以超越它,因为它充满陈韵文式的智慧。最近在看《宋飞正传》(SEINFELD),不期然想起哉丝笔下的豆豆(李琳琳)和子徇(没有脂肪的于洋)——香港人也曾妙语如珠,懂得会心微笑,而不是只会屎尿屁。
我不否认打从开始哉丝便吸引我,乃因为她是我生平认识的第一个“富家女”,而香港电视史上也是有她才有了第一个有气派的富家女程思嘉(缪骞人)。程的可贵体现在待人接物时表现的修养和气度,以及对自己思想感情的执着。之后的无线长剧几乎出出都有富家女,但再也没出现一个有同等风范的。你当然可以说,香港人一向把有钱人等同暴发户,电视剧观众哪会计较角色有否“发财立品”?或者港剧的问题也是出在这里:编剧们深信香港人(华人?)看电视剧时追求的是角色如何作奸使坏,而不是人性除了丑恶,也可崇高。
如非这样,为什么像《创世纪》式的电视剧并没有成为日、韩、美、英等地剧集的主流?
《创世纪》表面反映商业社会的尔虞我诈,但有关商界的实际操作却如玩泥沙。美其名反映“人性”,戏剧的笔墨净泼洒在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和不信任上,也即是以煽情手法做容易文章。重看《家变》,虽也是权力斗争,它却努力拉近戏剧与现实的距离——起码在头五十集,把人际之间的利害冲突,按不同角色的身份、背景和语境,有层次地逐一开展。从廉政公署到地产承建商,传媒到制造业,西医到教师,乡绅到海鲜艇主及保姆车司机,《家变》人物众多,阶层不同,但金钱所扮演的角色并无二致,因为陈是借用当年廉政公署大举肃贪的新闻性,揭示了贿赂、腐败不只是社会问题,更是中国人用来提升地位、换取关爱的一种惯常手段(例如母亲用钱收买儿子的爱)。这使剧中人物不会因为活在二十八年前的社会而过气。反过来看《创世纪》,虽说能迎合眼前香港人的心理,但角色其实千篇一律,因为类似矛盾,在以前、现在甚至将来的无线剧集里,都不断被复制。
可见陈韵文创作肥皂剧的动机与现今无线创作组何其不同,也因为有使命感作出发点,使《家变》的历史价值,也是它对香港的意义,在今天仍然突显。二十八年后《创世纪》对香港人的意义是什么?你或可以说,将来的人大可针对剧中人终日疑神疑鬼、将出卖与被出卖挂在口唇边的“特性”,归纳为“前/后九七的香港人的精神状态”,并加以论述研究。但它还是不会像《家变》般,让人有机会重温当年香港各阶层活泼、生动和丰富的生活语言。
作者电视剧在香港已死,不论是诗意还是写实方面。没有人能写出像陈韵文笔下看似顺手拈来,却字字珠玑的处境和对白,让观众在没有防卫的情况下被击中要害。只可惜香港电视圈容不下陈韵文,七十年代以后,香港的电视编剧变成片末职员表的掠影,再没几人成为品牌,甚至没有名姓。
2005年7月8日
附文
程思嘉
宣萱不是不好,但宣小姐,你不可能是程思嘉。
就是今日复制一个缪骞人,程思嘉也不可能像俄国大文豪的巨著——“复活”。
谁是程思嘉?提起这个问号容易,要答,典故就长篇了。首先阁下必须知道郝思嘉——“南方美女”之首,父亲乃万顷土地之主,他替她起名“腥红”,没想到一辈子果然轰轰烈烈。
《狂潮》的骨架取材《乱世佳人》,精魂却又是另一部名著——你知道嘉芙莲?长年被复仇之子吴基夫精神折磨的千金之女,那本书家传户晓,叫《呼啸山庄》。
或笑靥如花,或愁眉深锁,更加深入民间的是冯程程——博同情的天之骄女,表情离不开一号二号。唯有程思嘉不一样——电视观众并非她的良师益友,不见得不必要人前人后推心置腹。
当年主笔写她的是陈韵文,字里行间每每留手,是以这一位第一号富家女,留给了我们许多难解的微笑、叹气,欲语还休。
若果你不介意把这些称为“气质”,那,程思嘉是电视上唯一一次。
你当然不会忘记,缪骞人后来怎样如释重负,快快活活接演红豆沙。今日,重看歌娜,有人提起宣萱,只是此情难再,因为两条河流的中间,伫立程思嘉。
相见好
于洋与余慕莲为某公益作代言人的海报就贴在湾仔修顿球场正对面的栏杆上。那是今日的于洋。当年的他,对手不止不可能是甘草演员,就是与梅丽·史翠普同年六十岁的薛家燕也不会入围。因为于洋曾经那样“法国情调”——在一九七五、七六年间风靡全港的处境喜剧《相见好》中,他所饰演的“子徇”拥有所有女孩心目中理想丈夫的条件:从事广告行业——时髦!穿黑樽领毛衣配黑大喇叭裤——欧陆,那年代。说话很“倔”——肯定不是口甜舌滑——却又不失幽默尖酸刻薄抵死——聪明!当老婆看中那件家俱,他撩起衫袖便说买木自己做——够MAN——你记得SEX&;THE CITY有一季CARRIE的男友不正是同一倒模?而有此福分被他宠爱的小妻子,是以气质清丽脱俗著名的李琳琳(现实中姜大卫太太,曹永廉外母大人)。
剧中的“子徇”离不开李琳琳饰演的“豆豆”,二十三四岁的两个角色组成一对小夫妻。在普遍是公一份婆一份的今日,再恩爱的两人都不会有太多时间打情骂俏,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底是另一个世界,所以“豆豆”既不用上班,自有大量余暇为生活平添色彩,又或叫“茶杯里的风波”,像豆豆小学时代的旧情人波比做了邻居,因两家浴室的窗户可以让二人把肥皂传来传去,怎不教子徇醋意大发?搅笑吗?无聊吗?但编剧陈韵文就是有本领把两性的调情写得令人会心微笑之外亦开怀大笑。现在的年轻人看了或许觉得“夸张”,只是那个时代有特吕弗与戈达尔,看过《婚姻生活》的人实在高兴荧光幕上出现了港版《女人就是女人》。
“法式浪漫”以今日内地文化角度来说,就是“小资情趣”。《相见好》确是香港人的第一个“小资梦”。廿岁的夫妻向往的不是买楼养车——因为都有了,而是怎样品味有着自我的生活——坚持“家徒四壁”,客厅坐地板,睡房只放床垫,一日之计在于一大碗黑咖啡。看惯了母亲把油炸鬼白粥捧上桌大喊“食早餐啦”的电视剧的我们,怎会不对《相见好》趋之若鹜?
何况于洋那样帅!李琳琳那样俏!陈韵文那样妙!无线经典台已在二月廿六日逢周五回放此剧了,你能不走进时光机器来感受什么叫BACK TO THE FUTURE?
2010年2月23日
STORYTELLING
无线电视收费频道回放七十年代菲林制作的《群星谱》。先一集是《徐枫》,后一集是《王钏如》。《王钏如》配上英文字幕,印象中是为了参加纽约电视节,有没得奖已是后话,当年却因形式独特已先声夺人。先一晚与电影界朋友丁先生聊天聊到新一代香港电影人对STORYTELLING不知是兴趣缺缺,还是没有能力,坐下来把两集早期的电视电影细心看完,发现它们至今仍有资格充当活教材。如果影视学生总是认为外国电影文法就像外语般学好了也没有实习机会——本地的制作条件与市场哪里追得上?这两部谭家明(柏德烈)执导,陈韵文编剧的“作品”,应该符合现在的教程所需:低成本,简单却仍见脉络清楚,肌理丰富。最重要的,是两部戏同样充满“电影习作”该有的情怀——或明或晦,作者对于生命或社会价值的不妥协不认同依然可见。
换句话说,很“年轻”。不过,因为是崇拜高达的谭家明,加上个人风格浓得化不开的陈韵文,两部戏虽“年轻”仍保持SOPHISTICATION。部分是当年菲林组属于制作部的“名店”,每部剧集均镀上“作者论”的金边,制作费又以倍数计算,编导们不为成就感施展浑身解数实说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