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8500000041

第41章 学校文化建设个案(12)

(五)培养集体意识

南开“公能”校训中“公”的一层含义是“爱群”,也就是集体意识和团体精神。

除读书外,南开学校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团体生活”。张伯苓校长认为,学生成立学会、团体,有利于他们“学共同生活”,“发展集合性及作事心”,形成共同的集体观念。团体有一种无形的规范力量,“他们的力量可以超过本校的管理员。这种令人惊奇的成绩,我敢说是我们南开的特点,也可以说是南开的教育方法。”培养集体意识,是南开教育的一个特点。从校舍的建筑和使用,到课程的实施,到课外活动的提倡,时时处处都着眼于大小集体意识的培养。培养集体荣誉感,离不开学校最基本的单位——班级。南开努力营造班集体荣誉的氛围。学校的比赛,许多是班际比赛,不是个人比赛,奖状、旌旗发给班级,不发给个人;个人受到表扬时,总要提到某班某人。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组织,以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服务精神和合作能力。南开的学生社团很活跃,1915年前后南开中学就有各种社团组织达26个。学生除了参加他的班集体外,总会参加一个乃至几个跨班级的团体。通过班集体和社团组织的共同生活和学习,校集体意识也就自然形成。张校长特别重视学生学校荣誉感的培养。他对学生说:“诸生须知既为学校中之一分子,则汝实栖息于此全体之中。学校而良善,汝亦随之受益;汝而良善,学校亦随之与有荣。

反言之,学校而有缺点,汝亦不完;汝而有败行,学校亦玷污。利害相关,休戚与共。”学校荣誉“较物质百倍可贵,则维持之,发扬之,应其尽力之所能及。”

(六)弘扬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校风的精髓。在培养校风的初始阶段,张伯苓校长就注意到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他说:“无论何事,无精神亦必归失败。”“中国近来之巨患不在有形之物质问题,乃在无形之精神问题”。“精神聚,虽亡,非真亡;精神涣,不亡,亦必抵于亡。”张校长对学生说,物质是精神造的,只要精神专注,样样事都可以成功。

建一所学校,精神难而物质易。当天津南开中学被日本人炸毁后,他大声竭呼:南开被毁,精神未死。他说:“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故本人对于此次南开物质上所遭受之损失,绝不挂怀,更当本创校一贯精神,而重为南开树立一新生命。”张伯苓重视教育的精神文化价值,大力弘扬学校精神即南开精神。要言之,张伯苓校长所倡导的“南开精神”就是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和一心为公的精神。在风雨缥缈的旧中国,南开作为私立学校,既无政府资助,又无充裕资金,举步维艰。

张伯苓校长坚定地说:“南开之精神在于无论多难,亦开”,“南开、南开、越难越开”。

为了把南开精神贯彻于师生的言行,学校还编写了校歌。南开校歌歌词的第一句就是:“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并且“于聚会之时,千人合唱,以期神会而铸成南开真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张伯苓团结和凝聚广大师生员工,同心同德,艰苦奋斗,铸造了南开的辉煌。“南开精神”流淌在师生员工的血脉中,体现了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成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七)注重环境熏陶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环境的力量就是如此巨大而神奇!校风建设需要营造文明、整洁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养成良好的品格。正如张伯苓所说:“青年学生日处此安定秩序、优美环境中,自必潜心默修,敦品励学,养成一种笃实好学之良好校风。”南开大学景色迷人,柳亚子先生曾赋诗赞美道:“汽车飞驰抵南开,水影林光互抱环。此是桃源仙境界,已同浊世隔尘埃。”在重庆南开中学,端庄的“范孙楼”,肃穆的“芝琴馆”,雍容的“午晴堂”,秀丽的“受彤楼”,幽雅的“忠恕图书馆”,以及广阔的运动场,美丽的“莫愁湖”,等等,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脑海里。在这里,春天群花开放而幽香,夏天佳木葱郁而繁荫,秋天风霜高洁而气爽,冬天梅林花开而独悄,它们使学生铭记难忘。学校的物质环境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在重庆南开中学,隔着大操场就看到对面用兰草种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8个大字,从左到右足足排列了约100米,每天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在学校教学楼入口处竖立大的穿衣镜,横额镌有“容止格言”几个大字,两边书写:“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它对学生的仪态形象、气质风度均提出了具体要求。这面镜子和四十字的容止格言,对南开学生确实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甚至还引起了美国朋友的关注。

(八)强调自觉自立

强调学生自立、自觉的行动,是南开校风建设上的一个特点。校风建设最终不是依赖强制规定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关键要成为个体的自觉行动。因此,学校的教育政策“意在造出一班自动的人来”,校风建设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自动力”,南开的教育宗旨“在使学生‘自动’、‘自觉’,自负责任以求上进;于是造成一种良好校风,而全校学生于不知不觉中随之亦好。”张校长主张校风建设,“诸位先生倡之,老学生行之,新学生效之,无须个个提耳谆嘱也。”他很欣赏美国学校培养学生自立精神的做法,他在修身班上说:“美国学校多令年长生友年幼生,扶之助之,使自立,愿诸生履行之。”谈及学校的教学管理,张校长以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作比方:“如幼稚园之幼稚生然,唱歌时每须举动其手足,为之保姆者,不过略一指点,其前列聪颖之幼稚生立时领悟,余者即自知如法仿效,无须事事人人,皆须保姆为之也。”张校长强调:“我南开学生,有知之机会,有作之机会,有听之机会,故应练习自动,勿只信教员,勿尽依学长。”1923年9月3日,在南开中学第20周年的开学典礼上,他说:“此次开学后,新生甚多,高二、高三学生一切行动务须自检,以作新生之表率。”

“本学期改革,在教务上,注重学生自修,以期养成学生自己负责任之习惯,庶几当将来应事,不致如旧日未受此种训练之学生,只是能盲从,不能自动。”他经常以‘自动’二字勉励学生,希望人人可以自立,不劳教员之管理,浸久而成一完全独立之人格。

综上,南开学校的校风建设既强调学校的作用,又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既强调纪律强化,又重视人格感化;既强调物质环境,又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既强调个人习惯,又重视集体意识;既强调制度约束,又重视自觉自立。

个案五: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思想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是当代一位很引人注目的教育家,他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他的工作岗位虽然平凡无奇——一位普通乡村学校的校长,但他的作为却超群出众,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成绩显著。被称作一部“活教育学”的《帕夫雷什中学》是根据苏霍姆林斯基个人经验写成,在某种程度上是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其中包括26年任校长工作的总结。值得注意的是,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专门有一章是“学校的物质基础及学生周围的环境”。苏氏认为,学校的物质基础(我们把学生周围的一切陈设也包括在内)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在此,笔者从学校文化视角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物质文化建设思想作一探究。

(一)物质文化建设彰显办学理念

一般而言,学校文化可以看成是一个由三个同心圆所构成的整体。外层是学校的物质文化,属学校文化的表象层;中层是学校的规范文化,属学校的制度层;内层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属学校文化的观念层。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其核心是学校的价值理念,而学校的物质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载体。

苏霍姆林斯基的物质文化建设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着眼,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自然风光、校园美化、教学设备、室内陈设以及图书保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他强调:“我们把孩子周围的一切都利用来服务于对他进行的体、德、智、美诸方面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亲身参与学校物质环境建设就是培养学生崇高道德,培养合格公民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参与学校物质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财富的珍惜态度,使他们爱护和充实已有的自然财富。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当每一个孩子都为美化校园倾注了心血,都有一株自己精心培育的花,校园里随意采花的行为也就自然消失了。学生在参与学校物质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从新生入学第一天起,就着手在一些细节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例如,看到倒伏的小树苗,就应当把它扶起,培好土,并写上请别人注意的小纸条,等等。学生在参与学校物质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还可以体会到创造的幸福,产生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必须在“丰富而多方面的智力背景”上进行,只有当学生为多方面的智力兴趣和要求的气氛所包围,他才能得到智力上的培养。为了激发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并唤起他们的好学和探究精神,学校在一、二年级上课的那座楼的楼道里展出了一组组标题为“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画上有什么错误?”“这是在哪里?”等图片;而在三、四年级上课的那座楼的楼道里展出了一组组标题为“注意看看出现什么情况,想想为什么”“怎样才能知道……?”等图片,这些问题会启发学生去思考周围世界的现象,激发他们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又如,在一张不很大的世界地图旁边是《世界时事一周》剪报栏。在报道文章的上面是致学生读者的话:“请你思考思考,发生这些事件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导致什么后果?”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唤起青少年们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同类推荐
  • 市场营销案例新编

    市场营销案例新编

    《市场营销案例新编(第2版)》案例既包含国内外著名公司的营销典范,也记述了知名企业的营销困局。案例内容翔实、生动,素材资料丰富,涉及食品饮料、信息电子、家电、汽车、通信、医疗保健等多个行业。《市场营销案例新编(第2版) 》力图从4个方面体现出自身的特色。①典型性:选取的案例在该行业具有代表性,基本上能代表行业的发展情况。②时代性:所选编案例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近期发生的案例,具有时代感并能给人以启迪。③适用性:全部案例源于实践,背景真实,资料丰富,编写通俗易懂,便于教、便于学。④系统性:以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搜集整理相关案例,以满足教学和不同市场主体的需要。
  • 攻克7大学习问题的145个好方法

    攻克7大学习问题的145个好方法

    学习成绩总是提高不了怎么办?学过的东西总是记不住怎么办?考试总是发慌考不好怎么办?家长想正确指导孩子学习该怎么办?……本书共分五部分,分别针对学习中常见的七类问题——学习兴趣、阅读习惯、听课效率、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记忆力、应付考试,为大家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 学与教的新评价

    学与教的新评价

    本书是《当代课程与教学新视界》丛书之一,本书结合具体教学实例系统阐述国际国内教育评价改革的新趋势与新方法,为广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理解学与教的评价在教学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构建学与教评价的新体系提供新视野,新方法。
  • 彼此拼搏的勇气

    彼此拼搏的勇气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 美德的种子:青少年美德教育的100个经典故事

    美德的种子:青少年美德教育的100个经典故事

    美德是一杯香茗,是一杯美酒,是一朵芳香四溢的鲜花。美德可以让心灵变得愉悦而坚定,心灵被美德占据,一切污秽和邪恶便失去了生存的空间,生命也永远不会枯萎。让这美德的种子洒向人们的心中。
热门推荐
  • 天元道统

    天元道统

    意外穿越成为天明城苏家嫡出大少爷,与上古圣物‘天元令’灵魂相融,得上古传承‘天元道统’。上古战法与今世武学究竟孰强孰弱?上古技艺与今世杂学究竟谁更高明?苏林,开启传奇!
  • 倾世绝情:孤独三世

    倾世绝情:孤独三世

    一世:她美妙冷酷,“冰,我喜欢你,嫁给我好吗?”“我,对不起。”……车子迎面飞来,将她撞飞,她死了“不,冰,你醒醒,不要死啊。”……
  • 天使不曾离开

    天使不曾离开

    唯美的青涩爱恋:天使不曾离开(2)风筝在两人的面前轻轻飘落,掀起一阵微风,带着丝绸特有的柔软和轻暖。“我要走了,这个送给你。”男孩点点头,又弯下腰去把风筝捡起来,塞进她的手里,眼睛里的星星闪闪发光。“这是我的天使,送给你,迷路的话,它说不定可以带你找到家哦!”女孩轻轻地伸手接过来,那一瞬间从此定格,凝聚在她的记忆里,永不消逝。她只记得,那一刻握住的双手,仿佛拉住了某个灵魂。
  • 无敌科技

    无敌科技

    人类与外星文明的精彩碰撞,波澜壮阔的文明史诗。预言之中的天选之子,脚踏着遍地的荆棘走向属于王冠的荣耀。世界终结走向黑暗,他将高举王的旗帜,独自面对末日的审判。
  • 男神养成:重生私生女

    男神养成:重生私生女

    她是母亲初恋的“私生女”,生父不问,乐的自在,却遭同父异母的妹妹陷害,一朝身死,携恨而归,重生于她人身上,看她如何扭转乾坤。他是母亲二嫁的“拖油瓶”,继父冷待,生母无视,活在世上如同空气。她的到来是他的机遇,抓住便是人上之人。拖油瓶+私生女,两人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细水长流的爱情,让我们拭目以待!
  • 罪天之孽

    罪天之孽

    茫茫仙侠界,惶惶修炼路!万物平等,为何我生而有罪?若有罪,那判罪的又是谁?是仙?是人?还是这天?一句“人之罪,天罚可惩!”,那我反问一句“天之孽,何人能断?”无人能答?那么错的便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新书《王者的求生》正在连载,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一下。
  • 后宫倾玥传

    后宫倾玥传

    她以前是一个粗鄙花痴暴力女,但自从从悬崖跌落让皇上救了以后,变得有礼貌了,原来,是一个小女孩穿越替代了她,到底会发生什么呢?
  • 蝶衣流转若朝霞

    蝶衣流转若朝霞

    他是楚家堡堡主,武功非凡,但爱上了一个蛇蝎女子。他是叶云阁阁主,医毒双修,但爱上了他自己的兄弟。他知道他爱他,但却废他武功,圈地为奴。他无法放下他,却被他当小妾,生不如死。不料想,一次走火入魔,使他看透了眼前人。可是,昔日爱你的人可还在?
  • 半随清风因似尘

    半随清风因似尘

    十九岁,谭洛在人生中第一次谈恋爱,但却因为金钱而被抛弃;二十岁,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酒后乱性,她竟然怀孕了,本着作为女人的思想,她把孩子生了下来,飞去了国外;二十三岁,她从日本以专业调香师的身份带着儿子归来。偶然她的照片被登载于一本杂志的采访专栏,一条辉煌的道路就此展开。“易先生,您能不要和一个孩子抢吃的吗,怎么看都很幼稚的。”坐在她面前的男人握着手中的叉子优雅一笑:“我比较饿。”被他们夹在中间的男孩一脸无奈:“老爸,亲妈,牛排已经凉了。”
  • The Green Mummy

    The Green Mumm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