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7800000052

第52章 散文艺术的真实性与散文批评再实践(15)

5.4.4禅悟之道与小品文写作的小智慧及其价值沉沦

幽默与讽刺作为“庄禅者”的傲世之举,在李庆西的散文叙述中似乎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现在,李庆西似乎很少写评论,小说也不多见。除了编务以外,他的全部工作似乎都与“读史悟禅”相关。他的交游圈子内,既有“竹林贤士”,也有“袁氏兄弟”;既有古园老道,又有文坛故旧。上京都,去沪宁,与“文友”同乐,与“老友”同醉,在杭城,只与少数合得来的人交游。他最近几年特别值得重视的作品,就是在报纸上发表的每篇不满百字的古史趣事评点了,他名之为“酌古集”,他的大量精短作品,已被结集成《禅外禅》了,“禅外禅”的命名似有深意。

如何给《禅外禅》之类文字定性?《禅外禅》的文体并无特殊之处,因为看古人的诗话、词话、野史、掌故,就可极熟悉这种文体,可见,李庆西《禅外禅》中的文体并非独创,实属仿制,这里有他的读史崇古情结在。古人的话语方式,确有今人“难到之处”,今天流行的话语方式是“思辨的独白”,文章动辄万言。“思辨之风”把话都说白了,琐细了,更有可能说枝蔓了,总之,把简单古朴的道理说得太“虚玄”,无疑构成了阅读上的障碍,这是白话文运动或欧化运动带来的消极后果。时人不似鲁迅和周作人辈,他们都有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深得中国古代语言之趣味,因而,其行文,虽白实雅,虽浅实深。现代人不行了,只读时文和欧化句法,与古代话语有内在的隔膜,因而,在话语表达上,繁琐沉重,“虚玄”而不得要领。现代青年崇尚的晦涩欧化文风,更使这种表达不堪重负,民族语言的精华表达已被隔绝太久了,所以,“理重文繁”,让人读了半天还不知所云,因而,一些有识者便试图回返古典话语中去,或者说,返回到“五四”文学话语中去。鲁迅、周作人、朱光潜、朱自清、林语堂和俞平伯堪称表率,李庆西就是这一路向上的自觉者,因为他的话语得“五四”散文话语之真传。《禅外禅》的话语倾向,似乎更有复古的努力,这既符合他的“言不言,自在言”的话语原则,又符合他读古史的趣味,于是,他制作了“似新而实旧”的文体表述方式:说它是诗话亦可,掌故亦可,笔记亦可。严格说来,是读书随感或读书随想,他的话语,通常用两种字体编排,“述本事”的部分用黑体,“评点和借喻和象征生发”的文字用宋体。前者转述小故事,文字朴拙古貌,后者作些评点,文字浅显,富有禅机,这种短小精悍的“笔记体”散文虽小,但颇有趣味,在“文气繁盛”的作家不屑一顾的事,李庆西做得津津有味。

如何评价李庆西的写作用心?应当说,他不是那种热爱活泼泼的民众生活的人,这是他当作家的大不幸,因为远离活泼的民众生活,你再富于想象力,也枯索无味。这一点,他就不如张炜,你看,张炜居住在胶东半岛,与底层生活血肉相联,与各种人事打交道,也不同于贾平凹舍得花力气去“道听途说”,虽然他也是“古史迷”和“古文迷”。与吴亮也不同,吴亮永远用新奇的眼睛瞪着城市的灯光和五光十色的人群,用轻松的话语拍摄城市生活场景。李庆西怪就怪在:他不与太多的人的价值观念沟通,那么,他到那里去讨生活呢?他的现实选择是:“到古史中去”。与许多学者一样,李庆西近于学者的生命趣味,实远于作家的生命趣味,因为真正的作家往往是敢于尝试各种新生活的人。李庆西的学者性情,妨碍了他成为好小说家,当然,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机智幽默的写作者,因为领悟生活有各种各样的途径。作家写人叙事永远面对活泼的生活与人群,是发现,是智慧,但流于叙事本身,对人生之领悟“失之于浅”。他叙事,让人去品味人生,但并不直接参与人生评价。学者则不同,他叙事,常常直接参与人生评价,所以,既能把古今中外各种智慧加以合成,又能形成顿悟。作家往往有生活的历史感,却没有思想的历史感,学者往往有思想的历史感,却没有生活的历史感。现实说来,作家与学者是需要相互弥补的,做得成功的皆如此,做得不成功的皆与此异趣。

李庆西本质上属于学者,因而,他的智慧主要不是生活的历史智慧,而是思想的历史智慧,这一点决定了他“读史论禅”的意义。李庆西读史的冲动,源于他思想求索的智慧,但读史,并不是随时都有智慧,智慧更不会扑面而来。这就要有读史的眼光,读史的目的,读史的选择,因为有了这些前提,才会有读史的感动,读史的顿悟,读史的意义。李庆西读史,显然有两个目的:一是搜寻古人逸事,二是捕捉人生之禅机。搜寻古人逸事,有助于真正地理解古人,发现不同于时贤的通俗故事或经典故事,许多故事,是李庆西第一次读史中得来的,这就有新异感。历史在读中常有这种新异感,但通常不受重视;捕捉人生之禅机,是李庆西《禅外禅》的努力。“禅外禅”并不在“说禅”本身,“禅”在言外,论禅固然有趣,但毕竟无助于世,无补于世,因为“论禅”必须道出禅之外的东西。这不只是人生机趣,不只是语言智慧,更是现实人生的讽谕,李庆西的话语方式隐蔽了这一目的与个性,切不可忽视。他毕竟不是高僧,不会专论些“言意”问题,也不可能是高僧,禅的话语机锋没有佛教意味。以“读禅”为名,义在“读禅之外”,他推崇的实是“人格的风流”,例如,他“评叙”祝枝山,评叙一些古代风雅人物,表现了人格的风流。这种人格风流的要义,保持做人之本,持守做人之道,不因贫贱委屈自己,不因低微背叛良知,不因显赫而狂想妄为。这样,《禅外禅》实是人生之领悟,是人格自由的精神哲学。“言有尽而意无穷”,李庆西毕竟没有失去学术本色,他的写作用心也就值得推重了。

写作《禅外禅》的李庆西,是否是“遁世者”?应当说,李庆西的话语方式算得上名士风流。写这些小文章,像袁宗道一样,可以稍稍贴补家用,同时,写这些小文章,也不至于“埋没声名”,他自愿写,又找到了合适的发表园地,真可谓一举数得。说起文事,李庆西写作《禅外禅》仍有思想支配,这可能与年龄有关,李庆西不是完全自在逍遥的都市客,因为身处都市,置身文人之间,没于市井声浪中,被灯红酒绿和现世浮华所包围,却有不知“何可为”,不知“何所为”的困惑。在有为与无为之间,他的选择是艰难的:作为社会的人,“无为”是不可能的,要想“无为”,在现实社会中,唯有佛道之路。即使是走向佛道之路,也未必就能无为,无为实际上是为了有所为,排除杂念,专注一心,就能有所为,人彻底无为就不成其为人。李庆西的“无为”,显然是无为而有所为,为闲杂分心,为时尚所挟,红尘滚滚,一腔热泪,这并非他所愿,他之“有所为”,却有成就,这是他的幸福处。如果就“全身”这一意义而言,李庆西可谓功成名就,但是,他未必就不关心世事,其实,他很关心文事,也很关心世事,例如,他常为文事的衰落而“徒感悲哀”,为世事之变动,有其忧愤。道德的、人格的和精神的,自由的问题,无不烦扰他的心灵。

李庆西为世事“所烦所扰”,因此,就不免要“讥”要“刺”,他不会像鲁迅那样怒目金刚,但毕竟会像袁宗道那样悄然愤世,他在《文艺评论》上发表的系列文章,比《禅外禅》长,也活泼自由些,讥讽世事和文事相当老到深刻,他隐蔽地找到了独特的文体方式来讽世。这是尴尬的处境,因为讽刺要么是快人快语,单刀相向,来得直白,解气,但李庆西不属于这种性格,他喜用隐晦曲折的笔法,轻轻一点,自然上题。问题是,他的讽刺常受到幽默的干扰,“趣史叙事”以幽默为特色,在幽默的一笑中,可能有“怆然感”,但更多的是机智的嘲讽。这类幽默与讽刺,人们常在茶余饭后作为趣谈,而并不在意讽刺的意义,因为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人格,被人一笑,得其乐而失其愤。在作这种“酌古集”时,李庆西未必就特别轻松愉快,见到古史与今事相合,拍手一笑,然后点破题旨,表明现实意义。似乎有些简单了,文人毕竟要更大气些,我断断续续地读过他的《读书灯》之类的随笔,《酌古集》中诸篇什,皆有余趣。我读过他的百余篇小品文,“赏”其智慧,并未有太大的感动。我怀疑李庆西老这么走下去,心灵未免就不悲怆,我是“赏”其逍遥,“乐”其逍遥,亦“憎”其逍遥。像他这样的批评家和小说家,凭其灵性和睿智,本可干些更“使力气”的事。任何写作者,皆有其自由人格精神所在,成亦它,败亦它,此为“自由之尊”。李庆西的生命趣味和写作趣味有其典范意义,作为私人写作是个人的自由,他者无评说的权利,但文章,作为社会文化存在,自当有其评价的必要。现代中国写作者必将贡献出更有良知、更有力量的文化精品,这是一代中国读者的期盼,李庆西的话语方式与生命趣味到底如何判断,这实在很难说,“都市逍遥客,逍遥自逍遥,逍遥不逍遥”,只要有智慧在,这生命的言说就会显示出它的意义。

同类推荐
  • 红都拾遗

    红都拾遗

    本书是作者对文博(文物与博物馆)和苏区史的研究,从大量公开发表的作品中挑选出60余篇,内容丰富,涉域宽广。全书多篇文稿较为详细记述了瑞金革命纪念馆机构开格、更名和改扩建,以及瑞金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
  • 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

    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

    豆瓣无数网友盛赞,超过300000次转发推荐,豆瓣人气作者十三的文字温暖通透,打动内心。人生充满未知,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会得到生命最美的馈赠。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憨厚地自言自语:“妈妈告诉我,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电影《大撒把》里有这么一句台词:“你把这事往好了想到头,再往坏了想到头,然后就没什么了。”《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是豆瓣人气作者十三写给世间所有努力生活的人最温暖的疗愈随笔集——关于人情冷暖,关于时光流逝,关于相爱相守,关于亲情绵绵……人世间所谓的运气深不可测,但只要你努力地行走在其中,总会收获自己所期望的礼物。
  • 把爱留在最好的时光里

    把爱留在最好的时光里

    人,存于天地间,就是为了既美又好地活着。我们努力做美好的事情,留给这个美丽的世界一个美丽的背影。世间美好的事情太多,一个人所能展现其最为美好的地方,我以为永远是在爱情里。关于爱情,想起的总是太多太多,多到让我这样一个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无法用一两个词汇形容。爱情里的悸动、热烈、暧昧、痴缠、忧伤……每一种滋味在回忆里不免有无可奈何的惘然,正是这一点惘然构成了爱情里一个永恒的词汇:美好。在美好的时光里,遇见一个美好的人,谈一场美好的恋爱,然后用岁月的酒浆将记忆灌醉,留待老了的时候,每开封就微醺,还没品尝已经沉醉其中。
  • 李白诗歌语言研究:并列式复合词

    李白诗歌语言研究:并列式复合词

    本书全面统计出李白诗歌中共有复音词14563个,其中有并列式复合词1223个;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联系唐代文化背景和全唐诗的语境,通过艰苦的考证和分析,相当准确地解释了其中218个并列式复合词的语义,包括一些宗教色彩颇浓的词语;分析了构成李白诗歌并列式复合词两个语素之间的各种语义关系;论证了这些复合词是以上古单音词作为语素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归纳出这些并列式复合词意义的类聚特点,揭示李白诗歌中并列式复合词应用的鲜明系统性以及李白诗歌用词“无一句无来历”的特点。
  • 冲动的青春——泪水飞扬

    冲动的青春——泪水飞扬

    《冲动的青春——泪水飞扬》描绘了主人公短暂而曲折的一生,是一部关于诗歌与死亡的个性传记,也是一曲年轻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挫败的时代挽歌。
热门推荐
  • 与阿尔托莉雅在一起的日子

    与阿尔托莉雅在一起的日子

    遮天的白骨笼罩在一片五色的汪洋中,唯有低沉的吼叫与骨骼的碎裂声回荡。骨龙撑开双翼,对着天空那只金色眼睛发出咆哮,头顶的死灵法师面无表情的看着无边无际的元素精灵,嘴角扯出胜利者的笑容。这个古怪的意志终于撑不下去了。滴答…滴答……那金色的瞳孔没有带着任何感情。“副本生成中……”“自毁程序启用。”
  • 校花乖乖女,四大校草放过我

    校花乖乖女,四大校草放过我

    她,是樱释中学的乖乖女校花,第一天上学,就遇到一个病美男,还没度过第一个星期,便被四个可恶的家伙缠上,谁能告诉他,这是怎么回事?(小剧场:你们四个到底要干嘛!四黄鼠狼异口同声到:拐回家!)一场戏,拆散了他们,五年后,再次相见,是再续前缘,还是不相往来?
  • 异世孤魂:傻女涅槃

    异世孤魂:傻女涅槃

    穿越来到异世,接受魂之一族的传承,并得到炼魂秘法一部潜心修炼一个月,成功的炼成一个傻子……摔,还让不让人好好修炼——————————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正一醮墓仪

    正一醮墓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暗帝盛宠:至尊废柴大小姐

    暗帝盛宠:至尊废柴大小姐

    一朝穿越,她竟成了失宠的璎家大小姐。二房欺凌?没关系,看她如何化身影帝装可怜耍心机,比二房更胜一筹。五灵根废柴?没关系,她穿越自带金手指,精神力强大更适合修炼丹药。只不过,搞定了一切,她却莫名其妙的被那男人搞定了……好吧,虽然这男人是个单灵根天才、还有不知名的圣兽血统,但他什么时候竟成了这片大陆的地下皇帝?!炼丹升级,收服妖兽,她要证明自己才是凌驾在这“地下皇帝”头上的女人!
  • 网游之大盗独行

    网游之大盗独行

    大陆破碎,黑暗将至,巨龙称霸,恶魔横行,一代盗王横空出世!独行是他的性格,偷盗是他的生活,偷得巨龙穷了三代!盗得恶魔光着屁股回家!这里有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盗贼,静看一带着初念初入全息虚拟游戏的小人物,凭借超高的游戏天赋与逆天的运气,将一切敌人的内裤偷光,步步崛起!
  • 别样守护:樱花下的爱恋

    别样守护:樱花下的爱恋

    就是这样的相遇,欢喜冤家,成为朋友,分开,原谅,尽情期待哦
  • 辰默布语

    辰默布语

    秋泫子是因为黑道小姐,前男友不希望自己打架,并且因为自己还被另外黑帮被打死。所以她决定不再打架。而这一切却被另一个男生打破。
  • 有爱相伴的日子

    有爱相伴的日子

    本书要讲的是婚姻里的爱情,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爱情的温室,尽管婚姻中不可避免的会有种种考验,也不乏被考验难倒的爱情.可是,走进婚姻还是大多数适龄男女的选择!适合婚姻的爱情在婚姻这个温室中成长升华!不适应的爱情却枯萎殆尽.
  • 简单的小情歌

    简单的小情歌

    高颜值、高智商校草PK桀骜不驯竹马在秦歌清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被狗血剧、婆媳剧深深的毒荼。“等我长大了,我要嫁一个很温柔、体贴、贤惠的男生。像灰姑娘的白马王子一样,还有白雪公主的白马王子。”在小秦歌清语言不通顺的情况下庄重立志道。…………………………分割线……………………………遇到高冷学霸校草简单序时,秦歌清觉得她的白马王子在她锲而不舍的追求下将要到来。而隔壁老竹马就是传说中的老巫婆,专门像破坏公主和王子一样,破坏她和简单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