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7600000023

第23章 全球公民社会与公民身份(4)

三、全球公民身份何以可能

全球公民身份理论尽管是不成熟的,但它的出现加深了人们对“全球公民”(或“世界公民”)这个古老概念的理解。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个体必然摆脱民族国家边界的束缚,成为一个联合的全球社会中的公民,作为完整的和平等的社会成员而受到对待。但是,在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主导行为体的今天,显然只能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情来谈论这样一种全球公民身份的理想。民族国家一如既往地横亘在全球公民身份与公民身份之间,如何消解这两者之间固有的张力,成为全球公民身份论者面临的最大难题。

艾利斯·马瑞恩·杨尝试着解决这一问题。杨的努力从对全球公民身份本质的重新认定开始,她认为,这种新的公民身份不等同于传统的普适性公民身份,“将公民性定义为一般性并不表示所有对社会事务的经验、需求与观点都有表达的机会且都能受到尊重。并非所有的人都采用一个一般性的观点,且在一般性观点之下,并非所有的经验与观点都能够被理解并且被考虑。社会群体的存在意味着人们拥有不同的(虽然未必排斥性的)历史、经验以及对于社会生活的不同观点,这也意味着他们无法完全理解其他群体的经验。没有一个人可以宣称一般的利益,因为没有一个群体可以为另一个群体代言,当然也没有谁可以成为全体的代言人。因此,为了让所有的群体经验和社会观点能得到表达、被聆听以及被考虑,唯一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在社会中拥有特殊的代表权。”她提出了“群体代表权”(group representation)的概念,并指出,近年来的解放性社会运动已经发展出许多以异质公众为理念的政治实践,并且他们至少部分或者暂时地建立了这样的公众群体。这些主张群体差异的社会运动在近年来获得了一定的群体代表权。

群体代表权构成了杨的“差异性公民身份”(differentiated citizenship)理论的基础,而这种理论被认为“对占主导地位的公民观念构成了严重挑战”。

差异性公民身份被杨视作“实现每个人被纳入完全的公民身份,并作为完全的公民进行社会参与”的最好途径。她试图论证,公民身份的普适性,在每个人都被包括和参与的意义上,与现代政治理念中其他两种普适性的涵义之间远非是相互支持的,而是充满张力。这两种普适性的涵义分别是,作为“一般性”(generality)而言的普适性,以及作为平等对待的普适性。首先,公民行为所表现或者创造出来的公意(general will)超越了群体联系、地位以及利益的特殊性,在实践中排除了那些被认为不能接受这个一般性立场的群体;这种坚持公意的公民观倾向于对公民强制以某种同质性。当代的公民复兴论者,就其坚持公意和共同生活的观点而言,他们含蓄地支持这种排斥和同质性。

因此,杨认为,每个人被纳入而且参与的公共讨论和公共决策需要一套群体代表的机制。其次,在群体之间存在着能力、文化、价值以及行为方式的差别,某些群体拥有特权。如果严格遵循一种平等对待的原则,将会使压迫或者弱势状态趋于固化。因此,每个人在社会和政治体制中被包括而且参与的目标有时需要考虑到群体差异(group differences)的特殊权利(special right),以此来瓦解造成压迫和弱势境地的根基。

这样,全球公民社会的动力机制就被看作是对群体代表权的追求,而全球公民身份实质上演变为一种差异性公民身份,这即是说,要充分实现公民权利,公民必须在全球公民社会的不同群体中扮演不同角色。因此,全球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的公民身份之间就只是代表性不同的问题,相互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尖锐的冲突,公民既可以恪守对民族国家的义务以作为政治权利的交换,也可以参与全球公民社会的行为以实现特殊权利,而国家只需平等地对待不同公民群体的差异性要求。这种看法显然是非常理想化的,它试图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即现有的对全球公民身份的理解所带来的与民族国家公民身份构成的纵向冲突。在现有理解之中,全球公民权利概念意味着超越了民族国家权利的公民的普遍权利。换言之,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理应是后者服从前者;即使没有表面上的冲突,前者也意味着对后者的挑战,因为如果存在对一种全球公民权利的信仰,那至少说明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公民并不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这样,矛盾实际上还是存在的。而在杨的理解之中,全球公民权利与民族国家公民权利之间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全球公民社会中争取群体代表权的斗争恰恰为民族国家提供差异性的公民权利提供了方向,问题关键不在于这种斗争构成了对民族国家公民身份的威胁,而在于在这种形势下,民族国家为实现公民权利找到了新的方向。用扬的语言来表达,国家公民身份和世界公民身份已经构成了一个连续统,而这个连续统现在至少已经显出轮廓来了。

当然,杨也看到了,即使以差异性公民权利来理解全球公民社会,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即这种差异性如何才能得到调和,因为特殊权利之间并不必然是和平的,各种冲突不可避免。对此,杨希望借助于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理论来解决,虽然她批判哈贝马斯对于一种普适性价值观的追求,她写道:“在一个理解超越性规范真理的哲学王缺席的时代,一项政策或决议是否公平,它的唯一基础是通过真正促进公众所有的需要和观点的自由表达来获得的。”群体代表权为平等协调提供了最好的环境,而持续不断的商谈能够缓解冲突。杨乐观地认为世界性公共领域的现象今天“首次在一个世界公民交往关系中成为政治现实”,世界公民地位已经在全世界范围的政治交往形式中形成起来了,世界公民状态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幻想,即使我们离它还相距甚远。

依靠全球领域的公共协商真的能实现充分的公民权利吗?杨的理论显然还值得进一步的推敲。在对此做出评论之前,有必要引入另一个概念——复合公民身份。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戴维·赫尔德,他被誉为“为数不多的试图既在国内又在跨国的或者全球的机构中系统地探索全球化对公民的意义的几个理论家之一”。赫尔德对公民身份的关注持久而深入,是这一研究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理论资源。

具体而言,赫尔德认为,全球通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目睹和参与”全球发展的新途径,从原则上讲,这开启了新的认同过程机制的可能性。虽然许多事件发生在遥远的地方,但现代的通讯手段能够使人们接近甚至卷入其中,并对世界上许多地区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即时的、直接的撞击。此类发展已经被认为造就了一种全球归属和全球脆弱性的意识,这些意识超越了对民族国家的忠诚。他指出,全球意识的根据可以在一系列各种各样的过程和力量中得到发现,这些过程和力量包括有明确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目标的跨国性草根运动的发展,如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以及减少疾病、不健康和贫困等。像绿色和平运动之类的团体,它们的部分成功正是得益于它们有能力向世界表明,它们所寻求去着手解决的跨国家和跨区域的问题是相互关联的。

此外,众多的行为者、机构和组织——从区域性政治组织到联合国——因国际问题和跨国问题的关系而聚合在一起,这也进一步表明了一种不断增长的全球政治的走向。最后,把承担人权义务看作是对各民族的尊严和正义而言所不可或缺的——人权牢固地根植于国际法并得到诸如大赦国际之类的跨国团体的支持,这一点也是对一种新的“全球观”的额外支持。正像有些人坚决主张的那样,这些因素都是一个正在出现的“全球公民社会”的不可分割的组成要素。但是,赫尔德继而指出,以上主张,从某种程度上讲还不够成熟。

同类推荐
  • 转型期执政党的整合功能

    转型期执政党的整合功能

    “政治前沿新知识文库”以“资政”为视角,聚焦于“国家治理”中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政府与政党权威、文化、政治与网络、国际问题与国际战略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将各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与“国家治理”实践中的重要政治、政策问题结合起来,以中高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读者对象,致力于更新其执政理念,提升其执政能力,努力打造一项影响深远的出版工程。
  • 理性履职观

    理性履职观

    罗崇敏,男,汉族,1952年12月生,云南江川人,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0]?,现任国家督学、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曾为下乡知青、乡村卫生员、工厂工人、学校教工、党校教员、机关公务员。曾在江川县政府办公室、江川县政府、中共江川县委、中共新平县委、玉溪市委办公室、中共玉溪市直机关工委、玉溪市委、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州委、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履职。历任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大学党委书记、州委书记、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系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哲学学会、经济学会
  • 中国狮:一座城市崛起的30年记忆

    中国狮:一座城市崛起的30年记忆

    本书不仅讲述了一座小城经济奇迹背后的秘密,更可以看做是一次探讨城市品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尝试。有什么样的水土,就有什么样的人群;有什么样的人群,就有什么样的区域未来。书不是一本简单的城市回忆录,它第一次站在国家的视野和更久远的时空坐标中,结合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变迁,对一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基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讲述了石狮人所特有的人文精神。或许以石狮为代表的闽南是这样一块土壤,它以自身为支点聚焦了两个巨大无比的文化扇面,一面是博大精深的中原文明,另一面则是广阔无边的海洋文明,数百年来,正是这两种不同特质文明的千百次撞击与交融,终于铸就了闽南所特有的魂魄与传奇,而这场传奇只是刚刚开始。
  • 热土丹青

    热土丹青

    本书围绕“独山子百年发展历程”这一主题,宣传1897年至2011年独山子的发展历程,向人们所讲述的是一百多年来独山子人所进行的开天辟地的事业,惊天动地的事业,翻天覆地的事业。“存史、资政、团结、育人”——让历史忠诚地告诉未来,让未来永远地不忘历史,激励当代人不断开拓创新,让后来者理解创业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
  • 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化战略:中美两国的经验

    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化战略:中美两国的经验

    城市化是推动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当前,中国城市化道路正在发生变轨,即从以往的“以物为中心的城市化”开始走向“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作者综合对比了国家建设背景下的中美两国城市化进程,理出了中国城市化战略基本的历史逻辑或路径,得出了中美两国城市化殊途同归的结论。
热门推荐
  • 独家蜜宠:鲜妻你别跑

    独家蜜宠:鲜妻你别跑

    “老婆,你别走了好不好?~”安彼冷冷的看着此时抱着自己的大腿,撒娇打滚卖萌的男人。“松开。”“我不~”安彼此时内心是崩溃的,说好的清冷矜贵呢?难道被狗吃了?“被你吃了”某男幽幽的抛了一个小眼神过来。嘛嘛呀,快来救我~好可怕!
  • 七天召唤

    七天召唤

    [这本书的‘七’章都被我吃了]一个来自华夏的男人,光着身子的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在陌生的世界中,他除了浑身上下流淌的龙之传人血统外,也就剩下一个很稳当又很随性的金手指。
  • 灰色的浪漫:婚外恋大揭秘

    灰色的浪漫:婚外恋大揭秘

    本书从心理精神层面来揭开人性的面纱,解救心灵之伤痛,帮助他们走出情爱困境,营造健康幸福的婚姻、感情世界。
  • 特工重生:鬼魅七小姐

    特工重生:鬼魅七小姐

    她,是屹立于现代之林的顶级特工。却因一块不知名的石头,被她父亲背叛。她的心已死,却不料重生在朱雀世家的小废柴身上。然,她是不甘于平凡的,修炼,炼丹,技能,寻宝……她样样精通。然而,随着她一步步迈向顶峰,她身上的身世之谜也慢慢揭开。从此踏上了寻父母的路。
  • 天兵令

    天兵令

    天生异象,龙凤争鸣,腰附令牌而生。天选之子带领天兵旧部,于仙凡界征战。江湖庙堂,咫尺之遥。军队小卒,浴血沙场,卫我夏朝边疆!江湖术士,斩妖除魔,捍我神州荣光!
  • EXO之森女之恋

    EXO之森女之恋

    相爱六年,因为梦想而分开,最后相遇,没想到竟然是以这种特殊方式相遇,,,,林桑榆:你爱过我么男主:我爱你,没有过。。。。。
  • 希望未来我们还能再相遇

    希望未来我们还能再相遇

    我们难以抓住忽闪忽闪的时间,但也许我们都有一个梦,——曾经错过的遗憾让你我心中留下一股忧伤的寒流,希望未来我们再相遇。
  • 活尸公敌

    活尸公敌

    末世的昏暗尘埃,无数的行尸走肉无声地游移其中……他拿着他的武器,站在城市的废墟之上远望着那些可怕的活死人。手掌逐渐攥紧……他不想这样,可是为了自己,为了亲人,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他必须得成为一名真正的男人,让全世界所有的丧尸都闻风丧胆的男人~!
  • 403的青春

    403的青春

    校园内的故事,记载着我们的青春。令人怀念。
  • 灵魂主宰者

    灵魂主宰者

    拥有常人所不具备的灵魂力,御使先天星灵,降临兽器大陆,觉醒战力,凝聚萧,一曲回荡大陆,世人皆叹。灵魂力演变魂力,刻虫光洞传送各地,手执战萧,身怀星灵,战天下各路奇才,位居天巅,天下皆畏。